CT与彩色多普勒对不同病例的临床分析和探讨 (9)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CT和彩超的区别,各自优势有什么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彩超(彩色超声诊断)是医学影像学中常见的两种影像检查方法,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CT是一种通过使用X射线辐射来获得人体内部断层图像的影像检查方法。
它利用高速旋转的X射线扫描器和计算机技术,能够非常快速地生成人体各部位的断层图像。
CT扫描结果能够提供高分辨率、三维形态模型,能够观察到细微的结构变化,并且具有较高的骨骼结构和软组织对比度。
CT的主要优势包括:1. 解剖结构清晰:CT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能够清晰地显示骨骼结构和软组织,便于医生进行诊断和病变分析。
2. 快速便捷:CT扫描速度快,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断层图像,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
3. 三维重建:CT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生成立体图像,全方位观察病变区域,有助于医生进行手术规划和精确定位。
4. 多层次观察:CT扫描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观察,从全身到局部,有助于医生发现病灶的位置和范围。
5. 提供功能性信息:CT扫描可以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方法,如造影剂注射,得到更多的功能性信息,如血管造影、心脏功能等。
彩超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来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影像检查方法。
彩超通过超声波在人体内部的传播和反射,生成具有彩色编码的断层图像,可以观察到血流动力学和病理变化。
彩超主要应用于肝脏、胰腺、肾脏、乳腺、心脏等器官的检查。
彩超的主要优势包括:1. 无辐射:彩超检查不需要使用射线辐射,完全无创,对人体无损害。
2. 实时观察:彩超可以实时观察到器官的运动和脉搏波形,能够提供动态信息和功能评估。
3. 适用范围广:彩超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包括孕妇和婴儿,能够检查多个器官和疾病。
4. 易于操作:彩超设备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条件,可以进行床旁检查。
5. 无痛无创:彩超检查不需要穿刺和注射,不会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适。
CT和彩超在实际应用中有一些重叠的优势,例如:1. 可视化评估:CT和彩超都可以提供可视化的影像结果,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肾癌彩色超声及螺旋CT的临床诊断价值【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和ct两种检查方法,探讨彩色超声及螺旋ct对肾癌的诊断价值。
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癌49例的超声声像图和彩色血流,与螺旋ct 做对照分析。
结果 49例行彩色超声检查有28例呈低回声,11例中等回声,4例稍高回声,6例混合回声;在同样的49例癌灶中,ct平扫25例呈低密度,14例呈等密度,4例低高密度,6例混杂密度;增强扫描皮质期9例癌灶与肾皮质增强程度相近,5例癌灶皮质期增强程度低于肾皮质;实质期、肾盂期癌灶增强程度下降,肾盂期癌灶境界显示清晰。
结论彩色超声、螺旋ct是目前诊断肾癌的主要手段,彩色超声对肾癌的敏感性高,而增强ct对肾癌的确诊率高,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肾癌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彩色超声;螺旋ct;肾癌肾癌是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肾脏恶性肿瘤的85%左右,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主要临床症状有血尿、腰痛和肿块[1]。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及ct已成为临床上诊断肾癌常用的检查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对49例肾癌的彩色超声及螺旋ct表现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采用两种检查方法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2002年1月——2013年1月行多层螺旋ct及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所证实的49例肾癌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4例,女性15例。
年龄22-83岁,平均年龄约52.5岁。
49例患者中26 例为临床无症状经体检偶然发现;腰痛11例;血尿6例;腰痛伴血尿6例;行彩色超声检查,均提示肾内占位性病变。
同样的49例患者行螺旋ct检查,均发现病灶。
所有癌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透明细胞癌34例,颗粒细胞癌9例,混合型肾癌6例。
1.2 仪器与方法超声采用日立eub5500、hdi4000、ge500pro等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5.0mhz。
超声常规检查肾脏,测量肿瘤大小,观察回声、形态、有无分隔及结节等。
CT和彩超的区别,各自优势有什么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彩色超声波检查(彩超)是现代医学常用的无创性影像检查技术,它们各自都有一些特点和优势。
下面将详细介绍CT和彩超的区别和各自的优势。
1. 原理:CT利用X射线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通过计算机的处理,生成横断面的图像;而彩超则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和传播,通过电子技术的处理,生成彩色的二维图像。
2. 显示方式:CT的图像是以黑白灰度的形式呈现,能够直观地显示组织的密度差异;而彩超的图像以彩色显示,能够直观地显示组织的血流情况。
3. 检查部位:CT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查,如头部、胸部、腹部、盆腔、四肢等;而彩超适用于一些特定的部位,如腹部、胸部、心脏、颈部、肝脏和乳腺等。
4. 使用便捷性:CT检查需要患者进入机器内进行扫描,通常需要患者脱掉衣物并定位好身体位置;而彩超是通过探头直接触碰和滑动在患者的皮肤上进行检查,可以根据需要改变探头方向和角度。
5. 辐射剂量:由于CT使用X射线,会产生辐射,因此CT扫描对患者的辐射剂量相对较大;而彩超是使用超声波,没有辐射,对患者没有副作用。
6. 对于特殊人群的适用性:CT对于患有妊娠、孕妇、小儿等特殊人群的适用性较差,因为辐射对胎儿和儿童的影响较大;而彩超对这些特殊人群较为安全。
1. CT的优势CT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高清晰度:CT图像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细小的组织结构和病变,有助于医生准确进行诊断。
(2)多平面重建:CT可以通过对多个切片图像的处理,生成更多的观察角度,使医生对病变进行全面、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
(3)广泛应用:由于CT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查,因此CT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能够检查和评估各种疾病,如头部肿瘤、骨折、脑卒中、肾结石等。
(4)快速扫描速度:现代的CT机器扫描速度较快,整个扫描过程只需几秒钟到几分钟,能够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不便之处。
(5)对金属和骨骼的显示:CT对金属和骨骼结构的显示效果较好,能够清晰地显示骨折、骨质疾病和金属植入物。
CT临床使用效果和效益分析CT(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非常常见并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的影像诊断技术。
它通过利用X射线的特性,结合先进的计算机算法,能够产生高质量的断层影像,为医生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以及帮助确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首先,CT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
例如,CT可以用于评估头部和脑部损伤,检测出颅内出血、脑梗死等病变情况。
此外,CT还可以用于检查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癌等。
在骨科方面,CT可以提供准确的骨折定位和损伤程度评估。
此外,CT还可以用于检查腹部、盆腔等部位的病变,如胃肠道肿瘤、肾结石等。
因此,CT 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的影像检查手段,对于诊断不明的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CT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CT可以为医生提供创伤和疾病的详细信息,这有助于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CT可以提供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范围,以指导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方案选择。
在介入手术中,CT可以实现精确的导航和引导,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因此,CT在治疗决策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此外,与其他影像技术相比,CT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首先,CT 扫描速度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一个扫描,大大缩短了患者的等待时间。
其次,CT可以提供准确的三维图像,更好地展示了疾病的空间位置和范围。
再次,CT可以应用于不同部位的扫描,如头部、胸部、腹部等,具有较高的全身扫描能力。
这使得CT在全身性疾病的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CT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
首先,CT使用了X射线辐射,尽管剂量已经大大降低,但高剂量的CT扫描仍然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辐射风险。
其次,CT扫描对于一些软组织的解析度相对较低,不如磁共振成像(MRI)清晰。
此外,CT扫描在某些情况下对于血管的显示能力相对有限。
综上所述,CT作为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影像诊断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CT及彩色多普勒对肾上腺皮质癌诊断价值的比较【摘要】目的比较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上腺皮质癌的定性及定位诊断价值。
方法对36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分别行ct及彩色多普勒检查,ct检查肾上腺区主要观察肿块范围、密度及增强后的强化情况,超声检查主要描述肿物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回声及血流情况,并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比较二者对肾肿瘤的定位、定性价值。
结果:超声检查36例患者中3例末发现肿物,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1.7%(33/36)。
ct检查36例患者中2例未发现肿物,定位诊断符合率为94.4%(54/56)。
36例患者中26例术前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相一致,定性诊断符合率为72.2%(26/36);32例术前ct诊断与病理诊断相一致,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8.9%(32/36)。
结论:ct检查对肾上腺肿痛的定位及定性诊断符合率均较高,是肾上腺肿瘤患者术前必备的检查手段;超声检查对肾上腺肿瘤的定位诊断符合率较高,由于不同病理类型的肾上腺肿瘤声像图特异性差,定性诊断符合率较低.【关键词】肾上腺皮质癌;ct检查;超声检查随着超声、ct的广泛应用,肾上腺皮质癌检出率有增高趋势,二者对诊断肾上腺皮质癌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旨在比较ct和彩色多普勒对肾上腺皮质癌的定位和定性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于我院36例住院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17-59岁,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为肾上腺皮质癌。
临床表现:19例有典型的库兴综合症表现,典型的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面部痤疮。
17例为无内分泌功能性,患者以腰痛、腹痛就诊,行b超、ct检查时偶然发现。
1.2 仪器与方法ct检查:使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对患者肾上腺区域平扫,层厚、层距均为2mm。
静脉注射造影剂,以相同的层厚、层距作增强扫描,观察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强化情况。
超声检查:应用alokaα-10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分析血流剪切力与脑卒中的关系徐志鸿;段春霞;曾志亮;吴良美;林哲宏【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波评价分析来研究血流剪切力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脑卒中合并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彩色多普勒诊断仪,观察所有患者血流动力情况以及斑块的发生情况.结果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共查出425处斑块,且斑块大多属于混合回声斑块,且双侧斑块的数量明显高于单侧斑块;检测结果显示,发生在卒中侧的血流剪切力数值明显高于未发生在卒中侧的血流剪切力数值,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剪切力与脑卒中的联系紧密,临床中可以使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来获取脑卒中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流动力信息,为该病患的治疗提供有利的参考.【期刊名称】《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3页(P35-37)【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血流剪切力;脑卒中【作者】徐志鸿;段春霞;曾志亮;吴良美;林哲宏【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362000;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362000;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362000;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362000;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362000【正文语种】中文脑卒中是临床中常发的疾病,近几年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已经受到世界人们的普遍关注[1]。
通常而言,脑卒中病例还同时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这容易导致患者脑部血管出现堵塞。
在该病的临床检测上,目前使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来分析患者的病情、斑块的发生情况与发生位置。
彩色多普勒诊断方法具有安全、简单、检测费用低廉等特点,本次研究中就利用了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析血流剪切力与脑卒中的关系,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合并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116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患者中有男66例,女50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2.15±5.26)岁,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医学会第4次脑血管学术会议所修订的相关脑卒中诊断标准[2],且患者均为急性期脑卒中。
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对新生儿颅内病变的临床应用与头颅CT的对照研究周大昕,李芳荣,宋凌云,孙世兰,纪 旭(鹤岗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黑龙江鹤岗154100)摘要: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诊断新生儿及小婴儿颅脑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应用价值。
并通过与头颅CT的对照,体现超声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临床拟诊新生儿及小婴儿颅脑疾病的120例患儿,分别应用二维超声经囟门检查患儿二维切面脑组织的结构。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大脑动脉的分布走行及颅底的W illis环的循环。
测量大脑前动脉及左右中动脉收缩期、舒张期流速及阻力指数。
同时,给予每个患儿做头颅CT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通过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发育,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疾病和头颅CT对照研究,从整体上体现了头颅超声在新生儿颅内病变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上比头颅CT优越。
结论 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检测,以其具有简便、无射线损害、价廉,及颅脑中央部位病变的高分辨率,可以动态观察,尤其对危重患儿可做床边检查,无需搬动患儿。
基于以上优点,头颅B超较头颅CT更适合基层医院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新生儿颅内病变;头颅CT学科分类代码:32011140 中图分类号:R4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775(2009)01-0021-03Contra st Study on Application2D U ltra sound and Color DopplerCompar ed w ith CT in N eonate Intracrani al LesionZH O U Da-xi n,LI Fang-rong,S ONGLing-yun,et al.(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Women and Children Health and Prevention Hospital of Heg ang City,Hegang154100,China)Abstract:Object ive T o discuss application of the2D ultras ound and color D oppler com pared w ith CT in neonate in2 tracranial lesion.Methods 120cases ne onate or baby w ho were suspicious as cerebral disease w ere per formed w ith2D ultrasound for f onticulus and brain structure at this layer and with color D oppler f or blood flow to detect brain artery dis2 tribution and W illi s circulation.The resistant data and flow at systolic and diastolic stage of anterior and mediun artery w ere detected that com pared with CT.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agnosis of ultrasound of brain w ere better than t he results of pathology changes of hem orrhage,i schemic,AE,undeveloped,white mater softening and their CT scan in clinic and it s guiding.Conclusion 2D ultrasound m ight be simple,n o radiation,cheap with high differentiation in dynamic especially even beside bed.The B ultras ound m ight be widely used in primary hospital.K ey w or ds:2D ultrasound;C olor D oppler;Intracranial lesion of ne onate;CT of Brain 超声技术20世纪70年代已应用于新生儿颅内疾病的诊断。
CT临床使用效果和效益分析CT临床使用效果和效益分析一、引言在医疗领域,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常用的影像诊断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和三维图像,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CT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和效益进行分析。
二、CT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1、临床疾病诊断效果分析通过CT扫描,医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观察疾病的情况,帮助准确定位病变部位、分析病变形态特征,提供敏感和准确的诊断结果。
此外,CT技术也常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分期以及术前术后评估等方面。
2、临床疾病治疗效果分析CT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诊断,也可应用于疾病治疗过程的监测和评估。
术前CT扫描可帮助医生规划手术方案,提供手术模拟;而术后CT扫描能够评估手术效果,有助于医生做出治疗调整和判断。
3、临床研究效果分析CT技术在临床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CT扫描的成像数据,可以进行临床统计分析、疾病发展动态观察、预测和评估治疗效果等研究工作。
三、CT的临床应用效益分析1、提高临床工作效率CT扫描相较于传统影像技术,能够提供更加详细、准确的影像数据,从而帮助医生做出更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高整体的临床工作效率。
2、减少病患的不适和痛苦CT扫描过程相对快速且无创伤,不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不适感和痛苦,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3、降低医疗成本通过CT扫描能够更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和检查,降低了医疗成本。
此外,CT扫描技术的快速成像和准确评估能够减少误诊的可能性,避免因此造成的医疗纠纷和赔偿费用。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CT扫描影像示例、临床研究数据图表等。
附件1:CT扫描影像示例附件2:临床研究数据图表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CT: 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一种使用X射线进行断层成像的医学检查技术。
2、诊断:通过临床检查和医学影像等手段,确定疾病的种类和性质。
64排螺旋CT中耳仿真内窥镜和听骨链的三维重建临床应用作者:姚金坤作者单位:临沂市人民医院,山东临沂276003【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听骨链三维重建及镫骨前后脚斜面重建在病变中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33例66耳行颞骨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正常组35耳,病变组31耳,用GE Advantage工作站行中耳CTVE、听骨链SSD 及镫骨前后脚的斜轴位重建与冠、轴位CT及手术所见进行对照。
结果:24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CTVE显示锤骨柄、砧骨长脚骨质破坏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为91.7%(22/24),显示锤骨头骨质破坏的符合率为95.8%(23/24),显示砧骨短脚骨质破坏的符合率为100%(24/24),显示镫骨脚骨质破坏的符合率为87.5%(21/24)。
中耳CTVE、听骨链SSD、镫骨前后脚斜轴位重建显示听小骨骨质破坏与手术符合率与冠、轴位图像的符合率差异无显著性,但符合率(CTVE平均93.3%、SSD平均95%、镫骨前后脚斜轴位重建91.7%)稍高于冠、轴位图像(平均90%)。
结论:64排螺旋CT中耳CTVE、听骨链SSD及镫骨前后脚的斜轴位重建显示听骨链及骨壁的骨质破坏与手术所见符合率较冠、轴位图像稍高,且图像更立体、清晰,耗时不长,可以用于临床常规使用。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仿真内窥镜;听小骨;中耳;颞骨;三维重建Clinical Application of 64 detector CT as Middle ear Virtual Endoscipy and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Ossicular ChainY AO Jin kun(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nyi, Linyi, Shandong 276003,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application of 64 detector CT for the virtual endoscopy(VE) ,the reconstruction of ossicular chain and the oblique reconstruction of stapes. Methods 33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GE Lightspeed 64 detector CT. The 66 ears include 31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All lesions were confirmed by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operation. The data was transferred to a workstation via an internal Dicom network for post processing. CTVE,SSD of ossicular chain and the oblique reconstruction of stapes were processed on 66 ears. CTVE,SSD of ossicular chain and the oblique reconstruction of stapes of normal ears were compared with anatomy and coronal and axial CT film, and that of ill ears were compared with operation and coronal and axial CT film. Result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ructures of ill ears on CTVE and its comparison with coronal and axial CT film and operation: In 24 purulent otitis media, CTVE had a coincidence of 91.7% with operation of handle of malleus, 95.8% of head of malleus,95.8% of long limb of incus ,100% of short limb of incus, 87.5% of limbs of stape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ate of coincidence of CTVE and that of coronal and axial CT film, but CTVE、SSD and the oblique reconstruction of stapes had a higher coincidence (average 93.3%、95%、91.7%) than coronal and axial CT film (average 90%). Conclusion CTVE, SSD of ossicular chain and the oblique reconstruction of stapes can wholely show the ossicular chain, and have a high coincidence of the destruction of ossicular chain. The imaging of CTVE, SSD of ossicular chai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tapes of 64 detector CT is clear and tridimensional with a short time, and can be applied in clinical examination.Key words:X ray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ers; Virtual Endoscopy; Ossicles; Middle ear; Temporal bone; 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中耳结构位置深而隐匿,结构复杂,难以显示。
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是利用耳镜通过外耳道间接观察鼓室内的结构,但观察视野小,范围局限,深部及细微结构观察不清。
Mer [1]1967年首次应用纤维耳内镜检查中耳,但是鼓膜完整者,由于外耳道与耳镜间有鼓膜阻隔,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2]。
耳内镜通过切开的鼓膜观察中耳结构,创伤大,难以被普通患者所接受。
传统X线检查重叠较多,分辨率低。
单一CT的冠、轴位图像虽然可以显示中耳复杂的解剖结构和病变,但无立体图像,难以被临床医师所理解[3]。
随着多层螺旋CT的发展,扫描层厚更薄,同时伴随后处理软件的发展,三维成像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临床。
64排螺旋CT采集层厚更薄,仅0.625 mm,扫描时间短,真正实现了各向同性的体素采集,且配备了先进的三维重建软件,可以达到最佳的重建效果。
我们利用GE 64排螺旋CT,探讨64排螺旋CT仿真内窥镜、听骨链三维重建及镫骨前后脚斜面重建病变中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33例患者,男18例,女15例;年龄7岁~74岁,平均年龄37.2岁,中位年龄29.5岁)。
33例66耳行颞骨GE Lightspeed64排螺旋CT扫描,正常组35耳,病变组31耳。
病变组包括24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10耳、肉芽肿型5耳、胆脂瘤型9耳)、2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根治术后复发、2耳中耳癌、1耳外耳道异物肉芽肿、2耳颞骨骨折。
双耳反复流脓伴听力下降2 a~10 a 6例,单耳反复流脓伴听力下降2周~50 a 而对侧耳正常12例,双耳或单耳听力下降6例,眩晕1 a 1例,耳鸣伴听力下降1例,中耳炎乳突根治术后2 a再次出现流脓2例,听力下降伴有肿胀感、疼痛及血性分泌物2例,外耳道肿物1 a 1例,外伤2例,所有病变中耳均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所有病例均行颞骨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CT容积扫描检查。
患者仰卧位,平行于听眦线自外耳道下缘至岩骨上缘做轴位CT扫描,层厚0.625 mm,螺距1.0,电压120 kV,电流187 mAs,扫描时间约4.5 s~5.5 s,视野:107 mm,骨算法(FC=64)。
以1 mm层厚常规颞骨冠、轴位重建并摄片,再以软组织算法(FC=03)、0.3 mm间隔进行双耳轴位密集重建;将骨算法及软组织算法重建的轴位数据重建图像传至GE Advantage工作站。
1.3 后处理1.3.1 中耳CTVE成像利用透视容积算法(PVR),于软组织算法重建的轴位图像上利用GE Advantage软件进行CTVE成像,在选定路径上自动浏览;用手动鼠标控制方向,根据所要观察的部位进行调整。
正常组,设定阈值-300 Hu~-500 Hu,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中耳的结构,以将每个结构显示清晰为目标,选定8个观察视野来显示整个中耳的各解剖结构:CTVE观察点置于外耳道,由外耳道向内以120°视野向鼓室腔内方向观察;视野再向内约至鼓膜下缘向内上观察鼓室腔全貌;视野由锥隆起前方向内前观看;CTVE由咽鼓管向后外约60°观看;视野由鼓室内侧壁向后外方向观看;视野由下鼓室向上观看,以较完整地显示整个听骨链;视野由鼓室上隐窝向前下观看;用最宽的视野120°向下后观看。
调整阈值约500 Hu,于轴位图像上由鼓室腔向内观察显示卵圆窗;由内下向外上观看,阈值设为-893 Hu~-193 Hu,调节透明度由渐升高后渐下降再渐升高后再下降的“M型”曲线来显示镫骨前后脚,由上向下内观看显示外骨半规管。
病变组,根据中耳腔内软组织密度,设定阈值22 Hu~738 Hu、视野选择除同正常组外,再根据原始图像信息,选择最能显示病变的观察部位及视野行CTVE成像。
1.3.2 听骨链的SSD成像手动选定原始轴位图像上各听小骨层面,解剖结构相差不大的层面可以跳过,当所有听小骨层面均选定完毕时,点击sculpt键就可自动生成听骨链的SSD图像。
正常组听骨链三维图像选择窗宽/窗位2 000/80 Hu,选用不同的方位摄片。
病变组,在原始图像上选择结构时尽量将听小骨与周围软组织分开,选择窗宽/窗位 2 000/80 Hu~2000/200 Hu,选用不同的方位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