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女权主义批评专题
- 格式:dps
- 大小:892.50 KB
- 文档页数:18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当谈到女性主义艺术批评时,我们不得不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当女性主义运动开始在西方国家崭露头角。
在此期间,许多女性艺术家和批评家开始对传统艺术界的男性主导地位提出质疑,并努力为女性艺术家争取更多和认可。
从那时起,女性主义艺术批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且非常重要的批评方法,对艺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男权,女权,身份认同一、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背景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出现,是对于历史上以男性为中心的艺术界的回应。
在西方艺术史中,女性艺术家往往处于边缘地位,作品常常被忽视或被男性艺术家的光芒所掩盖。
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家则强调对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以及挑战男性中心的艺术观念和体制。
二、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核心观点1、强调性别平等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核心观点是强调性别平等。
它认为男性和女性应该在艺术创作和批评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不应该因为性别而受到歧视或排斥。
2、重新审视传统艺术价值观念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对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念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观念往往是以男性为中心的。
它主张重新审视和评价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以及挑战和改变传统的艺术标准。
3、女性艺术家和被忽视的艺术形式女性主义艺术批评女性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被忽视的艺术形式和主题。
它努力为女性艺术家争取更多的认可和,同时也拓展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范围。
三、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实践举例1、琳达·诺克林的艺术批评琳达·诺克林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对传统的艺术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她指出,由于男性中心的艺术体制和价值观念,女性艺术家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导致她们的作品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
2、玛莉莲·芭芭拉的艺术实践玛莉莲·芭芭拉是一位美国女性艺术家,她的作品以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和体制而闻名。
她的作品涉及到性别、身份认同和权力等问题,通过自我表达和反思来探索女性的地位和权利。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探索论文摘要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妇女形象批评、妇女中心批评、身份批评。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应超越其单一的性别立场走向全方位的性别诗学,在保持多元模式的前提下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流派理论,建立自己的批评和理论体系。
论文关键词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黑人女权主义;女性批评20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新女权运动在美国展开,既而迅速波及欧洲并扩展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这一从性别角度出发的思潮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颠覆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男性/女性的二元对立观念。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正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新女权运动在文学和批评领域深入发展的产物。
总体而言,英、美、法三国的女权批评在世界范围影响较大。
尽管这三派女权批评都吸收了玛丽·沃斯顿克莱夫特、弗吉尼亚·伍尔夫、西蒙·波伏瓦等早期女权主义者的思想,都将女性在文学创作及批评领域所受到的歧视作为批评的出发点,但因各派侧重的方法和理论不同,各国社会文化背景存在差异,三派女权批评又都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法国的女权批评深受精神分析学、语言学、解构主义哲学的影响,强调女性受压抑的状况并致力于在语言领域寻求突破。
英国的女权批评更多地受到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影响,在后期又吸收了法国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
他们重视批评实践的政治意义,主张参与历史进程,以促进深刻的社会变革。
而美国的女权批评则从人道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注重文本分析,揭露在创作和批评领域的性别歧视,并致力于挖掘女性文学传统,建立自已的批评原则。
本文着重探讨当代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历程、代表思想及其理论走向。
一、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的发展阶段美国的女权主义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妇女形象批评,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妇女中心批评-,70年代中后期、身份批评,80年代至今。
妇女形象批评的重点在于解构男性作家文本中的性别歧视,解构其中塑造的不真实的妇女形象以及形象背后蕴涵的性别权利关系。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主要阶段本文通过介绍美国女权主义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分析了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论证了女权主义批评架构的女性框架,为美国的文学批评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标签:女性形象批评;女性中心批评;女性身份批评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创作、和批评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鲜明的政治倾向。
它要求以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女性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西方女权主义的理论思潮一开始便具有多元色彩,因其不同的侧重和主张,大体上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并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和改造了诸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生态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在批评和建构两方面呈现出的开放性。
然而,无论是何种理论派别,他们都承认女性受压迫与被歧视的历史事实,并以此作为探讨性别问题的立足点。
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末到70年代早期的女性形象批评、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的女性中心批评,和80年代中期以后的身份批评。
凯特·米勒特于60年代末推出了标志着女权主义批评正式诞生的重要著作《性政治》,“该书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重点揭露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抨击传统的‘阳物崇拜’,进而批判男性中心的父权制社会”。
(朱立元,2005:346)妇女形象批评剖析传统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失真刻画,以及男性评论家对女性作品的批评方式。
1979年,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出版了她们的女权主义名著《阁楼上的疯女人》该书一方面研究了西方19世纪前的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天使与妖妇,揭露了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着的男性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歪曲和压抑。
该书另一方面又分析了从简·奥斯汀到艾米莉·狄金森等19世纪女作家的创作,探讨了她们采取的在遵守父权制文学标准的方式下向父权制发起挑战的复杂而微妙的写作策略。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英美派是与法国派相对应的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要学派。
它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研究女性作品的特殊性,批判传统文学标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
努力发掘和寻找女性文学的自身特点,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内涵,鼓励当代妇女加强团结和联合,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和,对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概念与特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觉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的批评模式。
自从1985年挪威学者陶丽莫依(TorilMoi)在其出版的《性与文本的》(Sexual/TextuaiPolitics:FeministLiteraryTheory)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和“法国派”的概念之后,对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与法国派的“视写作为,以语言的构合组织来抗拒和颠覆旧有男性社会秩序”不同,英美派“侧重的是对社会和,着力揭示潜藏在文本内部的两性对立和女性被压迫的真实状况。
”可以说,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主力军,尽管没有形成什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纲领,但其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发掘女作家及其作品,建立女性主义文学宫殿的特色鲜明的批评方法,依然能够让我们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触。
本文试就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上述两大特点展开研究。
一、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在长期的父权制文化中,文学传统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
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女性,如夏娃、安德洛美达、潘多拉和象牙女郎,都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她们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由内到外都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
面对这种情况,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女性意识不容忽视,文学批评首先要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开始,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学,通过考察和分析,重新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赋予其新的内涵。
附二:接受美学与女性主义批评接受美学与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时间大致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理论的发源地不同,但影响都涉及了整个欧美乃至全世界。
作为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它们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我们也看到,接受美学与女性主义批评都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的理论姿态。
正是这种共同的开放性使它们具备了对话与交流的可能性。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把文学各要素的关系表述为一张图(见图示一),在其中四个要素三组关系中,接受美学关注的是读者,重视的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而女性主义批评关注的焦点不在艾布拉姆斯的视野之内,它关注的是性别。
女性批评试图在这组关系中加进性别的一维,把性别置于牵动这四者交错互动的枢纽位置(见图示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女性主义批评才与接受美学相遇了。
(图示一)(图示二)然而,发韧于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接受美学最初似乎无意与女性主义批评联姻。
早期的接受美学理论中很难找到与女性主义批评对话的痕迹。
只有在接受美学东进西渐、70年代与美国本土的理论家合流形成读者反应批评这一流派后,一种女性主义的反应批评才开始崛起,它构成了读者反应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方面影响较大的研究者是朱迪斯·费特莱,她的《抵抗读者》一书是女性主义阅读反应理论的代表作。
在该书中她声称:女性主义批评的第一个要务就是使女性读者从一个赞同型读者变成一个反抗型读者。
正是这一拒绝认同的阅读姿态,使得女性主义批评把读者反应理论从某种“沉睡中摇醒”①。
女性批评家这种抵抗性的阅读反应迫使接受美学不得不思考读者与性别的关系,“读者”这一概念不再是一个没有性别差异的概念。
这可以看作女性主义批评对接受反应理论的积极影响。
从另一个方面看,女性批评对接受美学的“接受”和吸纳也是有目共睹的,它以解构的方式吸收了一些接受美学的理论精华并予以女权主义的解释,从性别视角出发阐释文本,获得了极具颠覆性和挑战意味的阅读效果。
女性主义批评对接受美学的借鉴与对话,可以从女性经验、女性视角和重建文学史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十七讲
第一节,女权主义批评第二节,新历史主义诗学汉口学院2010届汉语余敏
一、理论内容
⏹1 定义:
⏹女权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论之一。
它诞生于20C 60、70S末的欧美,现在仍在发展当中。
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
⏹——女权运动:近代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和18C启蒙思想的直接产物,最早出现在欧洲中产阶级女性群体。
⏹2主要内容:这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样式,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
大体分英美派和法国派,此外,黑人和女同性恋的女性批评,也以独特的内容丰富了女权主义批评。
⏹女权主义的要求:以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文学作品,对男性文学歪曲女性形象进行了猛烈批判;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和表达方
⏹
⏹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权主义写作。
(P254)
⏹3 在美学领域,主要内容有女权主义文化批判和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二、发展背景和理论来源
⏹发展:20C 60S 西方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男性为主题的文学中对女性的严重的分
歧被发现,女权主义针对文学创作展开
了批判。
理论来源:
⏹1 60S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
和转折,提供了很多理论思路和各方面
启示。
⏹2 思想先驱们的理论贡献。
突出:(英)维吉尼亚.伍尔夫和(法)西蒙.德.波伏娃。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 ,英,著名的意识流作家。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1929《一间自己的屋子》。
伍尔夫对女权主义批评的理论思想启迪: 1,肯定了女性文学不同于男性的独特题材、
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对传统男性中心论文学史观作出初步反叛;2,提出“双性同体”的思想;
3,她认为在父制社会中,女性不仅接触不到广泛的生活经验法律和习俗也严格
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
⏹这是女性创作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
⏹——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女性创作的压制,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权主义批评。
西蒙.德.波伏娃1908-1986,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
《第二性(1949),主要讨论妇女的生存状况,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宝典”。
《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
⏹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
⏹《第二性》上卷探讨了女性的生活、地位、以及种种神话;下卷记录了当代妇女的实际生活经历。
提出了“女性形成论”p256。
⏹【在思想观念和批评实践上,两位作家对女权主义批评作出了杰出贡献。
】
三、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
●(一)经历三阶段:
⏹* 60S末~70S早期(凯特.米勒特)
⏹*70S中期~80S中期(卡普兰、英尔斯、吉尔伯特、格巴、肖瓦尔特)
⏹* 80S中期后代表:凯特.米勒特《性政治》卡普兰《现代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意识》吉尔伯特和格巴合著了《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与十九世纪的文学想像》
第一阶段:凯特·米勒特《性政治》,从男女生理差异出发,揭露男性中心文学对女性形象的歪曲。
1975锡德尼·简尼特·卡普兰发表《现代英国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该书通过伍尔夫等一系列女性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女性作家创作的信心和勇气。
●英尔斯《文学妇女》——首次描述了女性写作的历史,记录分析了18-20S英美法的众多著名女作家,包括简.奥斯汀、夏绿蒂.勃朗特、薇拉.凯瑟等等。
她把她们看做富有生命活力的女性写作的先驱。
●《阁楼上的疯女人》一方面研究了西方19C前的男性文学中的两种不真实的女性形象,即天使和妖妇。
另一方面分析了19C包括简奥斯汀、艾米丽狄金森
⏹等一系列女作家的创作。
⏹伊莱恩.肖瓦尔特,英美派女权主义批评的第二到第三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
⏹第二阶段:《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认为女性文学传统是持续的,此书目的是“描述从勃朗特时代起到当今的英国小说中的女性传统”。
⏹第三阶段:1991出版《姐妹们的选择:美国妇女写作的传统和变化》
(二)英美派的贡献
肖瓦尔特的研究,显示了女权主义批评进入了文化研究领域,并且她提出“妇女批评的宗旨是为妇女的文学建构一个女性的框架,发展基于女性体验研究的新模式,而不是改写男性的模式和理论”。
她还提出女权主义文学批评与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女权主义研究结合起来,以发展“女性亚文化”的研究从而把女权主义批评上升到文化研究的新高度。
三、法国派女权主义批评
⏹与英美派相比,更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更多的体现出解构主义的特色。
代表人物:克莉斯蒂娃、西苏、依瑞格瑞等。
(P259)
⏹“女性写作”——以此建立一种标新立异的文学乌托邦式的符号学。
⏹代表人物:克莉丝蒂娃、西苏、伊瑞格瑞
1 朱莉亚·克莉斯蒂娃(kristeva)是巴黎第七大学语言学教授,心理分析学家,女性主义批评家。
作品有《关于中国妇女》,涉及女性的具体经历和体验,提出应历史地、文化地看待中国女性,认为离开了女性解放,男性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P259两个观点)
⏹2 埃桑娜·西苏:法国又一位著名的女权主义批评家。
她认为在女性被压制的男权中心社会里,女性只有写作行为才能改变这一被奴役的关系,从而使自身接近其本源力量。
P260
⏹最后: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目前仍在发展。
它的产生背景决定了它的性质:具有强烈的社会政治色彩。
P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