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34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中的第16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开始。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
说学情本节课是第五单元《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的第二块内容。
学生在研究15课中国的国防建设后,自然清楚本课所学是外交内容。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的研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
但由于八年级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以及美国霸权主义认识有限,所以教学过程教与学中存在一定困难。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通过研究万隆会议上XXX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
(4)了解XXX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说史,使学心理解我国为何实行独立自主的宁静外交政策?为何提出”求同存异“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读图、处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阐发历史题目的能力。
(2)通过引用史料,使学生学会或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究,去理解“宁静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目标提出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研究,使学生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坚决斗争的结果,表现了XXX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非凡气度。
从而滋生爱党爱国的情感。
(2)通过研究,认识我国提出的宁静共处五项原则发生的广泛的经济影响,认同独立自主的宁静外交政策。
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
2、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对华政策的分歧和XXX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正确阐发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部编历史·八下】第16&17课新中国的外交(知识梳理)董佩一、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势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就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苏联第一个与中国建交)。
2.美国为首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三、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1.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进一步确认;后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政治保证),平等互利(实施条件),和平共处(目标)影响:①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③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在印尼的万隆召开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方针:“求同存异“(周恩来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同——①摆脱殖民统治②实现民族独立③发展壮大自己异——①社会制度不同②建设道路不同意义:①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②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4.日内瓦会议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四、20世纪70年代外交成就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影响:①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②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③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中的力量2.中美建交1971年“乒乓外交“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3.中日建交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4.70年代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五、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外交外交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八年级历史下册《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重点整理一、单元大事年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1953年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由中印两国提出1954年,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1956年,歼—5型歼击机仿制成功1966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导弹武器实验1966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10月,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交接入列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掀起了新时代强军之路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成立五大战区本文由初中历史公众号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知识整合:第15课钢铁长城基础归纳:1、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
2、第一艘核潜艇:1970年我国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并于1974年装备我国海军。
3、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4、第一架仿制歼击机:歼―5型歼击机。
5、空军刚建立,就面临抗美援朝的考验。
6、三支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北海舰队。
7、三大国产装备:导弹驱逐舰、核潜艇、歼―5型歼击机。
8、海军兵种: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
9、战机机型: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
10、导弹部队构成: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
11、新时代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12、五大战区:东部战区、西部战区、南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13、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演变概况: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建立之初仅有陆军组成,他经历了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等阶段,1946年10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反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的第16课,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自主制定外交政策,开展对外关系,不断拓展国际影响力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辉煌表现。
本文将对该课进行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在教学前,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读,并梳理出了思路和要点。
同时,也查找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和案例,以便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
在教学实施前,我还进行了课堂板书的设计和重点知识的整理,以便于课堂讲解和学生复习。
二、课堂讲解在课堂讲解中,我采用了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地介绍了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和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然后,我结合具体的案例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最后,我对学生的疑惑进行了解答和补充说明,确保了课堂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课堂互动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如问答、分组讨论、个人观点表达等,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和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
同时,我还设立了课堂互动环节的评分机制,以便于学生们更好地参与,积极发言,力求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
四、课后作业在课后作业中,我通过复习、总结和思考等方式,加强了学生们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作为作业的一部分,我还设置了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和阅读相关书籍,进一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领会和理解。
五、课堂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发现自己在教学策略、课堂组织和与学生互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课堂授课中,我可能存在一些口吃,需要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有时候未能及时发现学生们的思考和疑惑,导致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六、改进措施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我将采取以下措施:1.多维度彰显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会在教学中更多地注重多维度彰显知识点。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从各类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广大亚非国家的理解与尊重;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教学教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师: 同学们,你能用几个词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吗?近代中国政府屈辱签约的事实告诉我们,近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是:不平等、不独立、无自主权。
那么新中国建立后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6课(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大家看投影:学习目标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
5.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三、自学指导师:目标怎么达到呢?下面,请大家按要求自学(根据学习目标解决问题):自学指导同学们,请认真默读课文P76—79,画出要点。
内容:1、在书上画出学习目标中对应的知识点。
2、写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间:7分钟四、先学学生看书,教师巡视。
五、后教(讨论,更正)1、检测:2. 【合作探究】1、建国初,我国的外交形势怎样?(美国、苏联对中国的态度等)2.材料、“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周恩来“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指的是什么?3、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外交成就和外交地位有何不同(区别)?你有何感想(启示)?六、问题大盘点: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__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__政策。
(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__外交孤立__政策。
2.提出(1)1953年底,__周恩来__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1954年,周恩来又与__印度__和__缅甸__两国总理进行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__领土完整__,互不侵犯,互不__干涉内政__,平等互利,和平共处_。
4.评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易混易错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手段,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思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方略,是处理具体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1.召开:1955年,__周恩来__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2.特点:第一次没有__西方殖民主义__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3.转折:周恩来提出“__求同存异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易混易错“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问题思考】“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1)“同”是指共同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发展经济。
(2)“异”是指各国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外交知识点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概括古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征:独立自主和平(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
2、近代外交的特点:屈辱、不平等、不独立(签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3、4、回顾建国初期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识读《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形势图》,概括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形势。
国内环境:政治:我国面临的是无尽的屈辱和历代反动政府留下来的许多不平等条约。
经济:各行各业百废待兴,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安定民生,巩固胜利。
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实行军事封锁和禁运。
5、美苏两大巨头对新中国发出的交友信息都是什么态度呢?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政权,并与我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友好、接纳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始终没有放弃对逃亡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之承认,它拒绝承认、中国政权的合法性以及阻挠新中国取代国民党政府在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地位。
敌视、拒绝6、新中国初期我国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和策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完善: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性,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影响):它为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提供了交往和沟通的基础,有利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它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人教部编版习题精选第四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20世纪50年代,中印联合发表声明:“两国总理重中这些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适用这些原则。
”材料中“这些原则”是指(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原则C、“一边倒”原则D、不结盟原则【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时,提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是( )A、求同存异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合作共同发展原则D、独立自主原则【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图是小华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适合填写的内容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第26届联合国大会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万隆会议【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是在下列哪次会议后( )A、1922年华盛领会议B、1954年日内瓦会议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新中国“打破封锁的努力迎来了决定性转折”,这是“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开始正常化外交的重要象征。
”这反映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D、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周恩来总理曾说:“我们再等它三年五年……等我们的力量强大了,再进去不迟。
总有一天要请我们进去(重返联合国)。
”他说的“请我们进去”是联合国在哪一次联合国大会上做出的决定( )A、第13届B、第16届C、第25届D、第26届【答案】:【解析】:下边是摄于1971年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珍贵照片《乔的笑》。
当时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原因是( )A、北京申奥圆满成功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D、中国加入WTO【答案】:【解析】:第8题【判断题】1955年,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复习资料第 15 课钢铁长城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后又陆续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2、2012 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3、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的,建立就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并取得辉煌成果,著名飞行员,如蒋道平等。
4、1966 年组建第二炮兵部队(二炮),担任核反击任务。
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5、五大军种: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
6、五大战区: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1)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2)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 17 课外交事业的发展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乒乓外交——小球影响大球。
1971年,基辛格秘察访问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举行会谈。
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5、中美关系从小十年的敌对到邦交正常化。
我们得到启示,外交政策应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外交政策的变化必须符合国情;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8年级下册历史外交成就知识点外交通常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八年级历史外交有哪些成就呢?味蕾方便同学们复习,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8年级下册历史外交成就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8年级下册历史外交成就知识点(一)一、新中国的外交:1.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处境: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遏制和封锁,3.成就: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最早建交国是苏联)作用: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封锁。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最早提出: 1953年底,周恩来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提出。
3.最早同意:印度和缅甸4.国际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万隆会议1.时间地点: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2.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3.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4.中国的贡献及会议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
8年级下册历史外交成就知识点(二)1、中美关系:(1)建交前的敌对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等政策,目的是妄图将新生的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2)70年代出现转机的原因: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国际形势的变化③中国两国共同的需要(3)建交历程:①1971年4月“乒乓外交”轰动世界②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会谈;③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④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两国关系正常化。
(4)对中国与美国发展外交关系的认识:中美是世界上两个大国,两国间因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等到方面的不同和差异,必然存在矛盾和分歧。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有着更广阔的合作前景,两国应加强合作,发展友好关系,无论是对中美,还是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1.内容标准内容要点: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认知提示: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
解读: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在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的外交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 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教学目标必备知识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与意义,认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过学习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及其作用,认识中国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强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通过学习周恩来在重要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交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发展作出的贡献。
关键能力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提高学生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核心素养与核心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家国情怀,认识我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的广泛的积极影响,认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树立同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通过学习,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养成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的习惯,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同:一是指与会的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即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二是都希望共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异:指与会国家的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不同。
作用: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赞同原因:“求同存异”方针有利于亚非国家团结一致;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利于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
万隆会议上亚非国家之间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形成了万隆精神。
有人曾经计算过,在7天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的168小时中,周总理只睡过13小时,平均每天睡眠不超过2小时。
在那些不眠的时间里,他不是出席各种会议,就是与其他代表团进行交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