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
- 格式:doc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15
第1课时多种多样的生物1第3课时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3第5课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5 第7课时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7第9课时生物的生殖和发育9第11课时健康地生活11第13课时物质的密度13第15课时波(二)15第17课时运动和力(二)17第19课时浮力19第21课时功和功率机械能21第23课时欧姆定律电路计算(一)23第25课时家庭电路25第27课时电功电功率(一)27第29课时内能、核能、能量守恒与转化29 第31课时化合价和化学式31第33课时空气(一)33第35课时水和溶液35第37课时常见的化合物(二)37第39课时常见的化学反应39第41课时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41第43课时人类生存的地球43第1课时多种多样的生物1.(2014·衡阳)一株水稻结了许多种子,这属于生物的哪项特征( )A.应激性B.生长C.繁殖D.新陈代谢2.(2015·聊城)某同学在观察人血涂片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物像。
如要进一步放大以清晰地观察白细胞甲,第2题图不必要进行的操作是( )A.转动转换器B.转动粗准焦螺旋C.转动细准焦螺旋D.调节反光镜第3题图3.(2015·通辽)用显微镜观察某玻片标本时,欲将如图所示视野中的细胞移至视野的正中央,玻片的移动方向是( )A.左上方B.右下方C.左下方D.右上方★4.(2015·乐山)如图是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植物组织标本4次得到的图像,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第4题图A.③所用的目镜的放大倍数一定大于④B.更换物镜一定是转动转换器来实现C.图像③中能非常清楚地看到细胞膜D.每个细胞中都一定能找得到叶绿体5.(2013·深圳)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发现下表皮气孔多于上表皮B.用显微镜观察到根尖分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C.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组合观察时视野将被放大20倍D.转换高倍镜后,可在视野中看到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壁★6.(2013·随州)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放大倍数分别为10×、40×,则该组合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A.10×B.40×C.50×D.400×7.(2014·济宁)济宁市能源科研所在利用植物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研发中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大致流程是:秸秆→糖液→酒精,从糖液到酒精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该菌的特征有( )①无成形的细胞核②有真正的细胞核③寄生④能通过分裂繁殖后代⑤单细胞结构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⑤★8.(2015·温州)某同学在操作显微镜时,双眼注视镜头(如图),其目的是为了( )第8题图A.调节光圈大小以得到明亮视野B.防止物镜下降过程中压到玻片C.使镜筒缓慢上升以寻找清晰物像D.将观察对象移至视野中央★9.(2013·益阳)下表中有关生物的特征与生活实例搭配不当的是( )生物的特征生活实例A. 生活需要营养兔吃草、猫吃老鼠B. 能进行呼吸庄稼需要浇水、施肥C. 需要排出体内废物人体排尿D.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合拢★10.(2015·泰州)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中一片黑暗,他检查了目镜和物镜,并且把物镜对准了通光孔,遮光器选用了大光圈,还是看不见明亮的视野,小明的显微镜需要继续调整的是( )A.反光镜B.转换器C.遮光器D.粗准焦螺旋11.(2015·郴州)小林去南岭植物园参观游玩,他想带一些喜欢的植物种子回去。
第5课时细胞呼吸——能量的转化和利用课标要求说明细胞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考点一细胞呼吸的方式和过程1.有氧呼吸(1)概念: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过程(3)写出有氧呼吸总反应式(标出氧元素的来源与去向)。
(4)能量转换: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
提醒①有氧呼吸的场所并非只是线粒体;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原核细胞无线粒体,有氧呼吸在细胞质和细胞质膜上进行。
②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主要储存在乳酸或酒精中;而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③科学家就线粒体的起源,提出了一种解释:有一种真核细胞吞噬了原始的好氧细菌,二者在共同繁衍的过程中,好氧细菌进化为宿主细胞内专门进行细胞呼吸的细胞器。
2.无氧呼吸(1)概念:是指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细胞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乙醇和CO 2,或分解成乳酸等物质,同时释放较少能量的过程。
(2)场所:全过程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
(3)过程第一阶段葡萄糖――→酶丙酮酸+[H]+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产乙醇[H]+丙酮酸――→酶乙醇+CO 2大多数植物、酵母菌等产乳酸[H]+丙酮酸――→酶乳酸高等动物、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乳酸菌等(4)产物不同的原因①直接原因:酶不同。
②根本原因:基因不同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1)源于必修1P 94正文:细胞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是还原型辅酶Ⅰ(NADH)的简化表示方法。
(2)必修1P 94“知识链接”柠檬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分解代谢的最终共同途径,这三大营养物质经过分解代谢都先生成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 进入柠檬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CO 2和H 2O ,释放能量用于ATP 合成。
7.能量从哪里来【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的第7课。
本节课围绕能量从哪里来展开研讨。
探索部分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讨论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的。
引导学生借助“食物链”这一支架,认识太阳能的传递,描述太阳为我们提供能量及其转化转移的过程;二是探究电能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体验小电动机发电,从而引发对电能来源和转换问题的思考,认识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核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进一步完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换”的概念建构。
拓展部分是组装一辆太阳能驱动的小车并测试,可以在课堂上激趣,课后学生去设计制作。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而且经历了探究制作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可见,学生不仅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基础,而且也学会了基于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愿望。
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知道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
●学生了解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
●学生知道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换,可以储存在一些物质中。
科学探究目标●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逻辑推理思考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
●学生能够以事实为依据做出相应的判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分析太阳能的传递和电能的转化,建构不同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
难点:学生通过亲历小电动机能发电的实践,发现小电动机可以成为发电机,并能分析其中的能量转化。
【教学准备】教师:手摇发电机、玩具小电动机(带齿轮)、尼龙线、发光二极管、导线、教学课件等。
小组:手摇发电机、玩具小电动机(带齿轮)、尼龙线、发光二极管、导线、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等。
第二章第二节人体内能量的利用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解释人体内能量的释放过程。
②举例说出几种常见食物的热价。
③举例说明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培养学生的推断,实验操作能力。
②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以及科学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观念。
②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通过第一章《人的生活需要营养》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人们从食物中获得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有机物营养成分,经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后,除转化为人体结构成分之外,主要用来供给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从运动员的饮食入手,指导学生做好“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交流以及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食物的热价是不同的,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分组实验探究活动可以了解我们每天的活动需要多少能量,适当调整每天摄取的食物的量以维持能量的摄取与消耗之间的平衡。
这对于他们形成科学的饮食观念,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提高生长发育期的身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真正地体现了《标准》所倡导的用生物学指导我们的生活,保持身体的健康发育这一宗旨。
课前准备:探究不同食物热价的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解剖针、温度计、量筒、蜡烛、蒸馏水、花生、核桃种子等,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3分钟提问:1、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哪两个过程?进行的原理是什么?2、两处的气体交换后血液发生了哪些变化?3、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比吸入的多,是由谁产生的?它是怎样产生的?过渡:在此过程中除了产生了二氧化碳外,还产生了大量的能量,你知道人体内的能量是怎样利用的吗?每个人所需能量是否相同?学生回忆、看书等,要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常态化,从而巩固旧知,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
2012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科书课后练习答案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P8 1、(1)×(2)√(3)×(4)×(病毒除外)23、(1)珊瑚不是生物,是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的,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是一种在海洋中的动物,具有动物的特征。
(2)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可以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
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P11参考答案:略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P182、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由于在同一季节山里气温相对较低,桃树生长相对迟缓。
生长在平原地区的桃花,4月就已经凋谢,而山里的桃花才刚刚开放。
3、(牛←三叶草传粉猫←田鼠←土蜂(2)答:假如猫少了,田鼠由于缺少天敌而大量繁殖;田鼠以土蜂的蜜和幼虫为食,并破坏他们的巢,因此,土蜂数目减少;三叶草靠土蜂传粉,土蜂减少后,影响三叶草的传粉,从而影响三叶草繁殖后代,三叶草的数量就会减少。
三叶草是牛的食物,三叶草的数量减少会导致牛的食物缺乏。
4、答:这种蝴蝶叫做枯叶蝶,它的体色与周围落叶的颜色基本一致,这样它就不容易被敌害发现,从而增加了生存下去的机会。
5、答:山羊因为啃食草根,影响了草的生长。
大量饲养山羊,如果管理不当,就会破坏草场植被。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P24__251、(1)×(2)×(3)√2、D3、野生青蛙以昆虫为食,而大多数昆虫如蝗虫、蚱蜢等都是以植物为食的,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捕食青蛙会使有害昆虫失去天敌而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粮食减产。
4、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因为它大致上符合生态系统的特征,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5、四个方框从上到下分别填:生产者;动物;分解者;阳光、空气、水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P321、D2、猞猁——(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扬子鳄、疣鼻天鹅、鸬鹚——(河流、湿地生态系统)黑斑蛙——(湿地、农田生态系统)鳗鲡——(海洋、河流生态系统)3、略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P401、(1)√(2)×(3)√(4)√2、周围的同学遮挡了进入反光镜的光线。
2023年教师资格(中学)-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考试备考题库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押密题库(共50题)1.(单项选择题)(每题2.00 分) 根据《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界定,下列属于情感目标水平要求的是()。
A. 了解B. 应用C. 模仿D. 反应正确答案:D,2.(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医生给一位肾功能衰竭的病人移植了一个健康的肾脏,但是几周后,这个移植的肾脏却因免疫反应而坏死。
在这个免疫反应中,移植的肾脏属于 ()。
A. 补体B. 抗原C. 抗体D. 病原体正确答案:B,3.(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
A. 细胞的分B. 裂细胞的分化C. 基因重组D. 细胞的全能性正确答案:D,4.(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B.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C. 近亲婚配可以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D. 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正确答案:D,5.(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当你在“打呵欠”时,会听不清或所不到别人对你说的话,其主要原因是“打呵欠”影响了 ( )。
A. 鼓膜的振动B. 听小骨的振动C. 听觉感受器对刺激的接受D. 神经冲动的传导正确答案:A,6.(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网络环境和日常教室环境对学生生物学学业成就的影响”的研究中,自变量的准确描述是 ( )。
A. 网络环境B. 日常教室环境C. 教学环境D. 生物学学业成就正确答案:C,7.(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某中学生物教师准备探查该校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态度,他应该选择的最佳工具是 ( )。
A. 检核表B. 档案袋C. 评价量表D. 观察和轶事记录正确答案:D,8.(单项选择题)(每题 2.00 分) 有关光合色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知识点梳理第1课《什么是能量》知识点1、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风筝是靠风飞上天的。
现在的高铁等电力机车,是直接通过电网输入的高压电带动发电机工作,驱动机车。
热气球是靠加热空气作为动力飞上天空的。
电容麦克风用一张极薄的金属振膜作为电容的一级,另一个距离很近的金属背板(零点几毫米左右)作为另一极,这样振膜的振动就会造成电容容量的变化形成电信号。
足球运动员是靠食物产生的能量来运动、踢球的。
2、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
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
4、这些事物具有的动能分别表现在哪里:泥石流其动能主要表现在泥沙、石块的滑落过程。
龙卷风其动能主要表现在旋涡的转动及移动。
撞击保龄球其动能主要表现在球与瓶之间的碰撞,瓶与瓶之间的碰撞。
钱塘江大潮其动能主要表现在潮流的速度及冲击力上。
5、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
6、物体所处高度越高,势能越大。
7、这些物体的势能分别表现在哪里:拉长的橡皮筋:被拉长的橡皮筋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准备跳水的跳板运动员:跳板是跳水池边伸出水面之上供跳水用的长板,它利用长板受压弯曲后产生的弹力,将人弹起。
准备跳水时的跳板,因产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拉开的弓:一把拉开的弓,弓臂和弓弦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具有弹性势能。
压缩的弹簧:弹簧受力形状发生改变,偏离其平衡位置成了它储存弹性势能的方式。
8、动能、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
第2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知识点1、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机械能,还有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电磁能、化学能和核能等。
2、热能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向周围传递:热传递又称“传热”,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过程。
【猜题押题】2013届高三生物二轮高考冲刺专题复习训练第7课时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每题6分,共60分)1. 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表面具有多种抗原类型(如Ⅰ、Ⅱ、Ⅲ型等),不同的抗原类型之间不能通过突变而发生转换;在特殊条件下离体培养SⅡ型肺炎双球菌可从中分离出RⅡ型菌。
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与RⅡ型菌混合后同时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肺炎大量死亡,并从患病死亡小鼠体内获得具有活性的SⅢ型菌;而单独注射加热杀死的SⅢ型菌小鼠未死亡。
此实验结果能支持的假设是( )A.SⅢ型菌经突变形成了耐高温型菌B.SⅢ型菌是由RⅡ型菌突变形成的C.RⅡ型菌经过转化形成了SⅢ型菌D.加热后SⅢ型菌可能未被完全杀死2.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将待测DNA分子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物质标记,如果能与芯片上的单链DNA探针配对,它们就会结合起来,并出现“反应信号”。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芯片的工作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B.待测的DNA分子首先要解旋变为单链,才可用基因芯片测序C.“反应信号”是由待测DNA分子与基因芯片上的放射性探针结合产生的D.由于基因芯片技术可以检测待测DNA分子,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3.下图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过程示意图。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的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B.成熟mRNA上具有启动子、终止子C.“拼接”时在核糖和磷酸之间形成化学键D.翻译过程需要成熟mRNA、tRNA、氨基酸、ATP、核糖体等4.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C.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D.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5. AUG是甲硫氨酸的密码子,也是“翻译”时的起始密码子。
第7课时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一、人体的血液和循环考点1指认人体心脏、血管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a1.心脏(1)心脏的结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主要由________构成,有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房与________相连,心室与________相连。
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能开关的瓣膜,分别叫房室瓣和动脉瓣。
(2)瓣膜的特点瓣膜只能向________开放,保证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
2.血管的种类、功能、分布及特点3.人体的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部分,当然,这两个部分实际上是相互连通,且同时进行的。
体循环:从________射出的鲜红色的动脉血,经过体循环,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流回到________。
肺循环:从________射出的暗红色的静脉血,经过肺循环变为鲜红色的动脉血,从肺静脉流回________。
(2)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其内流动血液的性质,比如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流的是动脉血。
血液循环示意图考点2 辨认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知道骨髓造血的功能 a 1.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1)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和调节体温。
(2)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浓度________的地方,容易结合氧;在氧浓度________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2.血液的种类血液⎩⎪⎨⎪⎧动脉血:含氧 ,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含氧 ,颜色暗红的血考点3 描述人体ABO 血型系统与输血 a 1.人体ABO 血型人类的血型由遗传决定,而且终生不变。
ABO 血型是由红细胞上的________决定的。
血液的红细胞上存在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血液的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同时,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的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2.输血(1)原则:________。
(2)异型输血:异型之间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是否会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
异型间可行的输血:(见下表)3.AB型可以接受________的血液,因此被称作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________,因此被称作万能供血者。
不同血型之间的输血,一般只能小量地输送,不能大量输送。
1.(2017·湖州)右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1、2、3、4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乙位于肾脏,血液流经乙后尿素含量下降B.血液流经甲后氧含量减少C.血管1是肺静脉,血管3是上腔静脉D.血管2、4中的血液是动脉血2.(2018·嘉兴、舟山)模型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为了更好地学习理解人类的ABO 血型系统,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A型血和B型血的模型图。
据此推测,O型血的模型图是()二、尿的生成和排出考点4描述人体内尿的生成和排出的过程a1.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有:水、二氧化碳、尿酸、尿素等。
这些废物是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________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1)肾小球的________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________和________外,血浆中的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________。
(2)肾小管的________作用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包括________和大部分的________、________等。
(3)尿液排出肾盂内的终尿,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内蓄积到一定的量以后,通过神经系统给大脑发出指令产生“尿意”。
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小便。
尿液的形成3.(2018·金华、丽水)血液流经人体器官b时,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用曲线表示,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是O2含量的变化,b代表肺B.若是CO2含量的变化,b可代表脑C.若是尿素含量的变化,b代表肾脏D.若是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b代表小肠4.(2017·衢州)如图为尿液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关于尿液形成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的作用是重吸收B.②中的液体是原尿C.③的作用是滤过D.④中流的液体是尿液三、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考点5概述人体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及特点c1.生物体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换,同时生物体内不断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的转变。
2.意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如一旦停止,生命就结束。
3.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和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关系:5.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属于同化作用B.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属于异化作用C.夏天尿少,这是因为人体内的代谢废物主要由皮肤排出D.人每天形成原尿约有150升而排出尿液只有1.5升,这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高频点1血液循环★例1(2018·遂宁)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与心脏直接相连的血管,甲、乙表示不同部位的毛细血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体循环的路径是:左心室→④→毛细血管乙→③→右心房B.心脏左侧及相连血管①④流静脉血,心脏右侧及相连血管②③流动脉血C.血管②比血管①的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D.若毛细血管乙位于小肠,则血液流经乙后营养物质明显增加1.(2017·青岛)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的管壁厚,弹性大,内流动脉血B.⑤的壁最厚,肌肉发达,收缩和舒张能力最强C.⑦左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血液流向⑨D.⑨收缩,动脉瓣打开,血液流向②高频点2血液中的物质含量的变化★例2(2018·随州)人的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还要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使得机体内各种物质的含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稳定状态,如图曲线代表一段时间内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该曲线不能代表()A.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的含量变化B.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一段时间内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变化C.血液流经肌肉时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D.血液流经肺部时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2.(2017·滨州)如图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其中H为上肢动脉。
下列能表示该图含义的正确组合是()①A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②B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③B曲线代表氧气在血液中的变化④A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变化⑤J表示上肢毛细血管⑥I表示上肢毛细血管A.①②⑥B.①②⑤C.③④⑤D.③④⑥高频点3尿的形成★例3(2017·连云港)如图是肾单位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入球小动脉,②是出球小静脉B.肾小体是由③④⑤组成C.⑥是肾小管,对原尿中的物质有重新吸收的功能D.正常情况下,⑦中的液体不含葡萄糖3.(2018·衢州)人工肾是目前治疗尿毒症的机器,通过将病人的血液引入透析器,利用透析膜将血液中的废物滤过后排出,再将净化后的血液送回病人的静脉中,透析过程如图所示。
(1)若发现④中有红细胞,则说明透析膜损坏,这相当于肾脏中的____________出现了病变。
(2)比较②中与①中血液的成分,____________等废物减少了。
(3)人工肾相当于生物体结构层次中的____________。
【提醒】透析相当于人体内生理活动中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半透膜(透析膜)相当于肾小球。
★例4如图是血液透析装置的原理图,图中的透析膜相当于()A.肾小球B.肾小管C.肾小囊D.肾小体【提醒】对于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通过列表比较这三种血管的特点掌握。
★例5(2017·江西)如图是人体心脏与血管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血液由c向a流动,则该血管内流的是静脉血B.若血液由a向c流动,则该血管是主动脉C.若b处为抽血时针刺入部位,那么应该在a点扎上胶皮管D.若受伤后鲜红的血液从b处喷涌而出,应马上按压c处止血★例6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院在救治危重病人时,都用到监护仪,以监视病人的心率、体温、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一些重要生理指标,为救治提供参考。
(1)如图为监护仪显示屏上的部分信息,其中“ECG60次/分”代表的生理指标是____________。
(2)发烧的病人常常胃口差、吃不下食物,主要原因是体温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的____________,不利于消化。
(3)氧饱和度是指氧气与红细胞中的____________结合程度,可以反映人体的呼吸通气能力。
(4)呼吸科病人常需要吸入粉剂药物,以有效缓解气喘症状。
经肺吸入的药剂成分进入血液循环后,首先到达心脏的____________心房。
(5)救治失血过多的病人常需要输血,应遵循输同型血的原则。
科技发展到今天,血型也可以“改造”,把AB型血中红细胞上的____________“去除”后,就可输给其他血型的病人,达到相同的救治疗效。
(友情提示:本栏目建议午休时间完成)1.(2018·大庆)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否则输血后,受血者的某种血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后果严重。
这种血细胞是()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浆2.(2018·邵阳)某人因车祸导致小腿受伤,大量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
若需要你在车祸现场施以急救,请判断受伤的血管和急救时加压止血的位置分别是() A.静脉伤口近心端B.静脉伤口远心端C.动脉伤口近心端D.动脉伤口远心端3.(2018·荆门)下列关于人体血液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各处组织中的毛细血管,一端连接小动脉,一端连接小静脉B.左心房收缩将血液压送至左心室,此时,主动脉基部的瓣膜打开着C.冠脉循环开始于主动脉基部,终止于右心房,为心肌供应氧和营养物质并运走废物D.清晨,血液流经小肠壁后,O2减少,CO2增加,养料增多4.(2018·淮安)如图表示人的血液中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三者之间的关系,甲、乙、丙依次是()第4题图A.血小板、血细胞、血浆B.血细胞、血浆、血小板C.血浆、血小板、血细胞D.血浆、血细胞、血小板第5题图5.(2017·德州)人体的每个肾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如图为一个肾单位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2]内流动的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B.[6]内流动的血液中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均较少C.[4]内有血细胞、葡萄糖、尿素、水和无机盐等D.[5]肾小管能重吸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6.(2018·台州)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俗称人工肺(如图),用于肺功能丧失患者的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