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种间关系曲线图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358.00 KB
- 文档页数:8
生态对策(R对策和K对策)典例:根据生活史的不同,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
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 )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
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 点就会走向绝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DFH)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B.在种群基数较少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也不可能为负值C.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D.X点之前,近亲繁殖可能是导致种群绝灭的一个原因E.X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F.曲线在X点和S点之间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H.K对策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该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分析:所谓生态对策是指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人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生态对策包括两种对策:对策和k对策。
(一)r对策r对策:生活在条件严酷和不可预测环境中的种群,其死亡率通常与种群密度无关种群内的常把较多的能量用于生殖而把较少的能量用于生长代谢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r对策种群它的种群数量经常处于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上升阶段表示种群生殖力强。
属于r对策的生物通常是短命的,寿命一般不足一年,它们的生殖率很高。
可以产生大量后代,但后代存活率低,发育快。
r对策种群的发展常常要靠机会,也就是说它们善于利用小的和暂时的生境,而这些生境往往是不稳定的和不可预测的。
在这些生境中,种群的死亡率主要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而与种群密度无关。
r对策种群常常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
(二)k对策k对策种群:生活在条件优越和可预测环境中的种群,其死亡率大都由与密度相关的因素引起,生物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因此,种群内的个体常把更多的能量用于除生殖以外的其他各种活动。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种间关系曲线图的识别-----《种群结构》难点突破河北省吴桥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刘淑娥 061800摘要: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与寄生等,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区分开她们,对我们做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字:竞争 捕食 互利共生 寄生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与寄生等。
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区分开她们,对我们做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捕食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者的数量增多而灭绝。
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图1:的不同步变化,且一般捕食者的最大量要低于被捕食者,符合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如羊与草、狼与兔等。
竞争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与空间等。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如图2,呈现“您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图2表示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寄生就是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 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这种关系的特点就是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物有利。
如果两者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寄生关系一般不会淘互利共生就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如果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曲线呈“同升同降”特点。
如地衣内的真菌与单细胞藻类、大豆与根瘤菌等。
如图4所示:小试牛刀:1、如图所示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
请据图回答:(1)判断A-C三组生物对应的曲线:A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
(2)造成图②现象就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就是________________。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定义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逐个计数法范围: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估算方法样方法范围: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昆虫的卵、蚜虫、跳蝻)和植物求所有样方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标记重捕法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初捕标记/N=重补标记/重捕总数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定义死亡率定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最主要的生物因素,也是直接因素繁殖能力有差别会影响种群数量二胎、三胎与计划生育---出生率迁入率、迁出率迁入率、迁出率定义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定义:(比例)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引诱剂-改变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影响出生率实验:探究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区别确定样方:多少、大小、取样方法取样关键: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第2节 种群数量变化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的意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建立数学模型过程数学模型类型坐标曲线图-直观但不准确数学方程式-准确但不直观“J”型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田地和其他竞争物种模型:Nt=N0λt曲线起始点不为0,呈指数增长增长率=λ-1>0且不变增长速率一直增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s”型曲线高斯--大草履虫(注:大小草履虫是两个物种)条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增长速率:现增加后减少最后为0增长率:一直下降K值定义环境决定K值大小种群数量一般围绕K值上下波动K值应用增大K值: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也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减小K值:有害生物防治,如老鼠,增大阻力,降低K值K/2应用捕鱼:区分最大日捕量和获得持续最大捕捞量有害生物:在K/2前捕杀种群的数量波动相对稳定 (一段时期)衰退 消亡 种群数量过少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酵母菌真核生物、异养兼性厌氧型、有液泡--可做质壁分离的原料工具-血细胞计数板规格:16*25 25*16只能冲洗不能刷计算公式方法:抽样检测法过程:先盖后滴、自行渗入计数时间: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计数取样前:振荡摇匀计数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数量过多:增大稀释倍数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自身前后对照需要设置重复实验种群数量增长趋势:现增加后减少增加:开始时培养液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物质的积累,pH不适宜(CO2引起)第3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非生物因素(影响往往是综合的)阳光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温度温带和寒温带:种子萌发主要受气温升高影响蚊类昆虫:寒冷季节全部死亡,主要受气温降低影响水干旱缺水:许多植物种群死亡率升高东亚飞蝗在干旱的时候爆发式增长生物因素种内竞争种间关系捕食与被捕食相互竞争被寄生虫寄生细菌或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渔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第1节 群落的结构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群落的定义-不是简单集合)范围、边界多少种群、优势种群占据位置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演替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分群落的重要特征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因素物种丰富度定义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控制放牧强度种间关系(定义、曲线)原始合作(互惠)定义例:海葵与寄生蟹互利共生定义例: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种间竞争定义例:非洲狮和斑鬣狗捕食定义寄生定义例:马蛔虫与马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分层现象意义注意: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垂直结构,只是明显不明显植物分层:地上-光的利用和温度;低下-水分和无机盐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水平结构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植物自身生长的特点镶嵌分布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随季节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规律性变化生态位定义动物生态位:研究栖息地、食物、天敌或者是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植物生态位:研究在某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关系意义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不用样方法的原因: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记名计算法-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目测估计法按照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等级划分: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诱虫器原理土壤与花盆壁有空隙电灯状态酒精作用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分类依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荒漠生物群落分布结构特点生物特点生活如何适应环境仙人掌骆驼刺蜥蜴某些爬行动物生物特点草原上的植物适应干旱的特点森林生物群落分布结构特点生物特点阴生植物适应弱光的原因湿地生物群落常见植物动物海洋生物群落常见动植物第3节 群落的演替演替演替定义演替类型初生演替定义举例特点次生演替定义举例特点演替的原因演替方向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内容举例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定义生物圈定义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形辨析食物网和食物链(营养结构)区分第*营养级和**消费者食物网和食物链的计算规律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定义过程某一营养级在生态系统中计算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意义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碳循环定义别称特点C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形式生物群落内部循环途径图形辨析生物富集定义特点扩散途径:大气、水、生物迁徙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载体--物质动力--能量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选材方法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土壤浸出液的制备方法过程结论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举例来源化学信息举例来源行为信息定义举例来源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个体角度种群角度群落角度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动物传粉养鸡时延长光照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化学防治机械防治生物防治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平衡的定义生态平衡特征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定义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全球性生态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第2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多样性定义价值直接简接潜在丧失原因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异地保护第3节 生态工程一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自生循环协调整体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实例农村综合发展型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工程前景幕布 - 思维概要整理工具。
(3)蛋白质分泌过程相关图示的解读①图甲表示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某种氨基酸,追踪不同时间放射性元素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图甲表明放射性元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附有核糖体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小泡;从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变化可推知,分泌小泡来自高尔基体。
②图乙和图丙都表示膜面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只是图乙表示的是前后两个时间点,而图丙表示的是一定时间段内的变化。
在上述过程中,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的成分均实现了更新。
2.探究影响跨膜运输的因素分析(1)物质浓度(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2)氧气浓度1.探究酶的高效性、专一性(1)酶的高效性曲线①如图A表示未加催化剂时,生成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在图中绘出加酶和加无机催化剂的条件时的变化曲线。
提示:如图所示②由曲线可知: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更高;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因此,酶不能(“能”或“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物的量。
(2)酶的专一性曲线①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的变化是明显加快,说明酶A能催化该反应。
②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能催化该反应。
2.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1)分析图A、B可知,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2)分析图A、B曲线可知: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失去活性,而低温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
前者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后者并未破坏酶的分子结构和空间结构。
(3)分析图C中的曲线,反应溶液中pH的变化是否会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呢?不会(1)模型解读:温度通过影响与细胞呼吸有关酶的活性来影响呼吸速率。
①最适温度时,细胞呼吸最强。
②超过最适温度时,呼吸酶活性降低,甚至变性失活,细胞呼吸受到抑制。
③低于最适温度呼吸酶活性下降,细胞呼吸受到抑制。
(2)应用:①低温下贮存蔬菜水果。
②温室栽培中增大昼夜温差(降低夜间温度),以减少夜间呼吸消耗有机物。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题型12 种群增长及群落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1.“J”型和“S”型曲线的比较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因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
易错警示(1)不要认为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环境容纳不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
(2)不要误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为“J”型增长。
“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增长。
(3)区分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数量“增长”。
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方面,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是研究种群数量的增长。
2.K值与K/2值的应用3.种间关系曲线分析③⑥为互利共生关系,如根瘤菌和大豆、大肠杆菌和人、地衣植物中的藻类和真菌等。
判断依据:同步变化(同生共死)。
①⑤为捕食关系,如兔子吃草、棉铃虫吃棉花叶子等。
判断依据:(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不同步变化的此消彼长。
④为寄生关系,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莬丝子和大豆、蝉和树等。
判断依据:寄生者增多,宿主减少,但不会为0.②⑦⑧皆为竞争关系,如农作物和杂草、草原上的牛和羊、大小两种草履虫等。
判断依据: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⑦和⑧中,两种生物之间食物或生存空间的重叠程度越高,则竞争越激烈。
一、选择题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如曲线乙)。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曲线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原因是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答案】A【解析】据图分析,甲表示“J”型曲线,乙代表“S”型曲线。
1. 稀释性曲线(Rarefaction Curve)采用对测序序列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以抽到的序列数与它们所能代表OTU的数目构建曲线,即稀释性曲线。
当曲线趋于平坦时,说明测序数据量合理,更多的数据量对发现新OTU的边际贡献很小;反之则表明继续测序还可能产生较多新的OTU。
横轴:从某个样品中随机抽取的测序条数;"Label 0.03" 表示该分析是基于OTU 序列差异水平在0.03,即相似度为97% 的水平上进行运算的,客户可以选取其他不同的相似度水平。
纵轴:基于该测序条数能构建的OTU数量。
曲线解读:Ø 图1中每条曲线代表一个样品,用不同颜色标记;Ø 随测序深度增加,被发现OTU 的数量增加。
当曲线趋于平缓时表示此时的测序数据量较为合理。
2. Shannon-Wiener 曲线反映样品中微生物多样性的指数,利用各样品的测序量在不同测序深度时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构建曲线,以此反映各样本在不同测序数量时的微生物多样性。
当曲线趋向平坦时,说明测序数据量足够大,可以反映样品中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物种信息。
横轴:从某个样品中随机抽取的测序条数。
纵轴:Shannon-Wiener 指数,用来估算群落多样性的高低。
Shannon 指数计算公式:其中,S obs= 实际测量出的OTU数目;n i= 含有i 条序列的OTU数目;N = 所有的序列数。
曲线解读:Ø 图2每条曲线代表一个样品,用不同颜色标记,末端数字为实际测序条数;Ø 起初曲线直线上升,是由于测序条数远不足覆盖样品导致;Ø 数值升高直至平滑说明测序条数足以覆盖样品中的大部分微生物。
3.Rank-Abundance 曲线用于同时解释样品多样性的两个方面,即样品所含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
物种的丰富程度由曲线在横轴上的长度来反映,曲线越宽,表示物种的组成越丰富;物种组成的均匀程度由曲线的形状来反映,曲线越平坦,表示物种组成的均匀程度越高。
例析种群的存活曲线一. 曲线分析反映种群个体在各种年龄段的存活数量动态变化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
它能反映生物个体发育阶段对种群数量的调节状况。
存活曲线可分为三种,反映内容如下:a型:存活曲线呈凸型。
它们表示种群的大多数个体均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种群生理寿命是指种群处于最适生活环境下的平均年龄,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在到达平均寿命时,几乎同时死亡。
也就是说,在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
人类和许多高等动物(大型兽类)以及许多一年生的植物常属此类。
b型:存活曲线呈对角线。
它们表示各年龄段具有相同的死亡率。
多年生�次结实植物和水螅、许多鸟类以及小型哺乳动物的存活曲线接近此类。
c型:存活曲线呈凹型。
它们表示幼小个体的死亡率极高,一旦过了危险期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
许多海产鱼类、海产无脊椎动物、许多低等脊椎动物和寄生虫以及多次结实的多年生植物属此类。
存活曲线以环境条件和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为转移。
例如,人类的存活曲线因营养、卫生医药条件而有很大的变化。
如果环境变得合适,死亡率能够变得很低,种群就会突然爆发。
不少农业害虫的爆发就是这种情况。
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动物种群最容易受伤害的年龄而人为地有效地控制这一种群的数量,以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如可以选择最有利时间打猎或进行害虫防治。
二. 例题分析例. 下图为种群的两种存活曲线,请回答:(1)如果I是养牛场的牛群,则表示牧场经营很正常,它属于________型,其特点是_________个体很多,而_______个体很少,则种群的________会越来越大。
(2)如果II是养鸡场的鸡群,则表示这个鸡场已陷入危机,经营者必须采取的措施是:①留下________鸡,处理________鸡;②要保持________多,________少的性别比例;③购入或孵化出大量________加以良好的________,使它有很高的________,让衰退型转化为________。
四大种间关系的曲线图讲解:
1、寄生
在寄生关系中,一般寄生物为小个体,寄主为大个体,以小食大。
而且大都为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甚至引起寄主患病或死亡。
同时寄生双方又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共同进化。
寄生是生物种间的一种对抗性的相互关系。
2、共生
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3、竞争
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
竞争的结果,或对竞争双方都有抑制作用,大多数的情况是对一方有利,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
4、捕食
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以大食小。
捕食的结果,一方面能直接影响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于捕食者本身的种群变化,两者关系十分复杂。
捕食也是一种种间的对抗性相互关系。
初中生物学曲线图解读众所周知,生物学科本身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知识具有较强的推理性和逻辑性。
随着生物学领域的日益开拓,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正日益增强。
曲线图是一种用曲线表示数据的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变化,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坐标曲线来表述生物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正以其直观、清晰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在学习、应用和训练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现就此问题的解答浅谈几点:一、教材中原始坐标曲线问题的分析1、辅导学习型曲线图。
此类问题是教学中为了表述所要阐述的问题而设计的曲线图示,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简洁明了,容易说明问题,并且有利于学生讨论交流和学习巩固。
教师教学中也容易操作和指导,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三节青春期中有以下资料:讨论:(1)男孩和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有没有差别?(2)男孩和女孩体形的变化与睾丸和卵巢的发育有关吗?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解析:本题即是利用给出的曲线图示来观察和讨论青春期的身体变化的。
通过曲线1可明显看出男孩身高突增是在12.5岁,女孩身高突增是在10.5岁,因此他们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他们差别的内在原因是性腺分泌的性激素的作用,而性腺就是指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因此青春期的变化就是在睾丸和卵巢的作用下产生的,由此可知:男性睾丸发育大约在11岁,女性卵巢发育大约是在10岁。
答案:(1)有差别。
(2)有关。
男性睾丸开始发育后,身高开始突增,女性卵巢开始发育后,身高开始突增。
通过设计曲线帮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又直观地表述了身高变化的趋势,使学生对于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及其内在机理有了科学的认知。
2、技能训练型曲线图。
此类曲线是教材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帮助理解和巩固的曲线图,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加深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后有技能训练:上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