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及近海岛屿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岛屿与海岸地形岛屿和海岸地形是地球上令人着迷的自然景观。
岛屿是由海水包围的陆地区域,而海岸地形是海洋与陆地交界处的地形特征。
它们的形成是由于地球板块漂移、水文作用和风化侵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本文将从地质学角度探讨岛屿和海岸地形的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岛屿的形成1. 火山岛屿火山岛屿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形成的岛屿。
火山岛屿一般位于板块边界或热点地区,如夏威夷群岛。
岩浆从地幔上涌升至地壳表面,经过冷却凝固形成了岛屿。
2. 沉积岛屿沉积岛屿是由于河流搬运的泥沙、岩石等沉积物在海洋中沉积而形成的岛屿。
这些岛屿通常位于河口、河道入海处或沉积扇附近,如东南亚的菲律宾等地。
3. 堤岛屿堤岛屿是由于潮汐、海流等力量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处形成的岛屿。
这些力量沿着海岸线搬运沉积物,构成了岛屿。
典型的例子是印度洋的马尔代夫。
二、海岸地形的形成1. 海蚀地形海蚀地形是由于海浪的冲击、侵蚀和溶解作用而形成的地形。
例如,海蚀悬崖是海浪冲击海岸崖壁形成的,海蚀平台是海浪溶蚀作用形成的。
这些地形通常出现在海岸线较为陡峭的地区。
2. 沉积地形沉积地形是由于河流输入泥沙、冲刷物等沉积物在海岸线上形成的地形。
沙滩、沙洲、峭壁和三角洲都是沉积地形的典型代表。
这些地形的形成与河流的物质输送和海浪的冲击有关。
3. 海湾与海峡海湾和海峡是由于地质构造或海洋侵蚀而形成的。
海湾是海岸线向内凹陷,形成的半封闭水域,如美国的花邦海湾。
海峡是分隔两块陆地或岛屿的狭长水道,如英吉利海峡。
三、岛屿和海岸地形对我们的影响1. 旅游和经济岛屿和海岸地形通常是旅游胜地,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这为当地带来了旅游收入和经济发展机会。
例如,马尔代夫的美丽景点和海滩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
2. 自然资源岛屿和海岸地形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油气、矿产和渔业资源。
这些资源对于当地经济和能源供应至关重要。
例如,北海油田在英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环境保护岛屿和海岸地形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司考国际法第三章知识点:海洋法海洋法是确立海洋区域的法律地位,规范各国在海洋活动中相关行为的国际法分支。
海洋法规则中有很多是古老的习惯法规则,是在长期的国家海洋实践中形成的。
当前,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被认为是面完整的海洋法法典。
截至当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方共149个。
我国1995年批准该公约,成为缔约国。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海洋划分为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国际航行海峡、群岛水域、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区域,并规定了各个区域的不同法律制度。
一、内海及相关制度(一)领海基线领海基线是一国领陆或内水与领海的分隔线,也是海洋法中划分其他海域的起算线。
领海基线的划定能够有两种:1.正常基线,或称自然基线,是以落潮时海水退到离海岸最远的潮位线,即以低潮线作为基线。
也是领陆与海水的自然分界线。
2.直线基线是选择海岸或近海岛屿最外缘的若干适当基点,用直线连接而成的折线作为基线。
(二)内海内海是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包括内陆海、内海湾、内海峡和其他位于海岸与领海基线之间的海域。
海湾是指海洋深入到陆地而形成的水曲。
从国际法角度,水曲的面积不小于其封口线为直径的半圆面积时,该水曲才视为海湾。
内海湾是指沿岸属于一国,且其天然湾口两端的低潮点之间的连线不大于24海里的海湾。
超过24海里的则为非内海湾,其24海里直线基线应划在湾内,直线基线以内的水域才是内海。
但是历史性海湾作为内海湾不受此限制。
历史性海湾需要两个条件:(1)沿岸国已长期将该海湾作为内海行使主权;(2)其他国家对该项控制的事实已长期明示或默示地承认。
历史性海湾不论自然形态如何都是内海湾,如我国渤海湾。
此外,位于一国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峡称为内海峡,如我国琼州海峡。
内海是一国的内水的一部分,沿海国对其具有同领陆一样的完全的排他的主权。
国家对于内海及其资源拥有完全的支配管辖权利,一切外国船舶非经沿海国同意,不得进入其内海。
航区划分小资料2010-09-10 10:00:56 阅读38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Ⅰ类——远海航区:系指超过II类航区以外的海域。
Ⅱ类——近海航区:系指中国渤海、黄海及东海距岸或庇护地不超过200n mile、台湾海峡以及南海距岸不超过120n mile(台湾岛东海岸、海南岛的东海岸及南海岸距岸不超过50n mile)的III类航区以外的海域。
Ⅲ类——沿海航区:系指台湾岛东海岸、台湾海峡的东海岸及西海岸、海南岛的东海岸及南海岸距岸不超过10n mile的海域和除上述海域外距岸或庇护地不超过20n mile的海域。
1.海洋运输1)远海航区:系指非国际航行超出近海航区的海域。
2)近海航区:系指中国渤海、黄海及东海距岸不超过200n mile1的海域;台湾海峡;南海距岸不超过120n mile(台湾岛东海岸、海南岛东岸及南海距岸不超过50n mile)的海域。
3)沿海航区:系指台湾岛东岸、台湾海峡东西海岸、海南岛东岸及南南海岸不超过10n mile的海域和除上述海域外距岸不超过20n mile的海域;距有避风条件且有施救能力的沿海岛屿不超过20n mile的海域。
但对距海岸超过20n mile的上述岛屿,船检局将按实际情况适当缩小该岛屿周围海域的距岸范围。
4)遮蔽航区:系指在沿海航区内,由海岸与岛屿、岛屿与岛屿围成的遮蔽条件较好、波浪较小的海域。
在该海域内岛屿之间、岛屿与海岸之间的横跨距离应不超过10n mile。
2.内河运输1)广东省内航线:A级航区——珠江水系自虎门(沙角)至淇澳岛大王角灯标孖洲岛灯标联线以内的水域,以及至香港、澳门距岸不超过5公里的水域;自磨刀门经洪湾水道至澳门航区;B级航区——自梧州至珠江三角洲各口门;自石龙至东江口;新丰江水库;自榕城以下至汕头港航区;C级航区——北江;东江石龙以上;韩江;广东省内河凡未列入的其他水域。
根据《内河船舶法定检验技术规则(2004)》(海法规[2003]489号)规定:内河船舶航行区域划分为A、B、C三级,其中某些水域,依据水流湍急情况,又划分为急流航段,即J级航段。
海域篇渤海渤海,地处中国大陆东部北端,是中国最 北的近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海,同时也属 于内水范畴。
渤海东部以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 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 三省一市毗邻,海岸线全长约3800千米,东西 宽约346千米,南北长约550千米,面积约8万平 方千米。
根据地形地貌,渤海可分辽东湾、渤海 湾、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
入 海的主要河流有黄河、辽河、滦河和海河,年径 流总量达888亿立方米。
西周时期,中国尚未赋予中国海域具体的名 称,一律统称为“海”。
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展、渔业的兴起,人们开始将海域加以命名区分。
据史料记载,渤海改称为“勃海”,苏秦曾说: “齐北有勃海。
”田肯有言:“齐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
”渤海也被称为“少海”,《韩非 子》记载:齐景公游于少海。
自元朝以后,“渤 海”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渔业、港口、石油、旅游和海盐是渤海的五大 优势资源。
渤海沿岸江河纵横,有大小河流40条, 其中莱州湾沿岸19条,渤海湾沿岸16条,辽东湾沿 岸15条,形成渤海沿岸三大水系和三大海湾生态系 统。
因此,渤海沿岸河口浅水区营养盐丰富,饵料 生物繁多,是多种鱼、虾、蟹、贝类繁殖、栖息、 生长的良好场所,是中国大型海洋水产养殖基地。
与此同时,沿岸淤泥滩蓄水条件好,利于产 盐,我国四大海盐产区中,渤海就有长芦、辽东 湾、莱州湾三个,是我国最大的盐业生产基地。
莱 州湾沿岸地下卤水储量丰富,达76亿立方米,折合 含盐量8亿多吨,是罕见的储量大、埋藏浅、浓度 高的“液体盐场”。
在渤海海底已发现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 源,石油产量在逐年增加。
沿岸有天津新港、秦16 I Ocean World2020皇岛港等著名港口,具有分布密度高、大型港口 北各省出海要道。
及能源出口港多、自然地理条件好、经济发达、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于三个海湾,形成宽腹地广阔、资源丰富等优势,是华北、西北和东 广的辽河三角洲湿地和黄河三角洲湿地。
中国海洋地图知识点总结首先是中国海域划分。
中国的海域被划分为近岸海域、领海、毗邻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近岸海域是指沿岸至富裕水平线以内的海域,属于国内水域,受国内法律管辖。
领海是指从基线至12海里范围内的海域,中国对领海享有主权。
毗邻区是指领海以外12海里至24海里之间的海域,主权属于中国,但在这一区域内的外国船只享有自由通行权。
专属经济区是指从基线至200海里范围内的海域,中国有权在这一区域内开展经济活动并行使主权。
大陆架是指沿岸至大陆架边缘的海域,中国在这一区域内享有矿产资源的开采权。
其次是中国的海岸线。
中国海岸线曲折而险峻,拥有许多海湾、半岛、海峡和海岛。
其中,最著名的海湾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南海包括北部湾、琼州海峡、广东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中国的半岛有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海峡则有台湾海峡、鹿儿岛海峡等。
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海岛,其中包括台湾、海南岛、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等。
再次是中国的海岛资源。
中国的海岛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
中国的海域中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南海的石油储量约占全国的80%以上,东海也是我国较核心的石油开发区域,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黄渤海、东海、南海等地,这些海域拥有着众多种类的鱼类和贝类资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地,这些地方以其独特的风景和丰富的水上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
最后是中国的海洋保护区。
中国在近年来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陆续设立了许多海洋保护区,这些保护区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资源保护区。
这些保护区的设立对于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中国的海洋疆域辽阔,海洋地图中包含着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
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中国的海洋资源,为海洋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日本的海陆位置
日本是一个坐落在东亚的岛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独特的海陆环境。
日本位
于东经123°至146°,北纬24°至46°之间,总面积约37.8万平方公里。
它由四大
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以及众多小岛组成,被大海环绕,因此拥有丰富多样的海岸线以及独特的海洋气候。
海域
日本四面环海,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南濒黄海东海。
这种环海的地理位
置使得日本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发达的渔业经济。
日本的近海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业产区之一,特别是在北海道一带,盛产各类海产品,如鳕鱼、三文鱼、鳗鱼等。
此外,日本海域的岩礁和珊瑚礁也为各类海洋生物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
陆地
日本是一个火山岛国,拥有众多火山和地震活跃带,在陆地上常常能见到从地
底冒出的温泉和间歇泉,这也促使了日本发达的温泉旅游业。
另外,由于地势崎岖,日本有许多山脉和高原,其中不乏如富士山这样的世界著名的高峰。
而这些地形也造就了日本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如樱花盛开的春季、枫叶飘落的秋季等。
综上所述,日本作为一个地处海陆交界处的岛国,既拥有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又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风情。
这一独特的海陆位置不仅塑造了日本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也成为了这个国家独具魅力和魅力的来源。
第三章海岸及海域第一节海域环境一、海域X围(一)X围中国近海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XX岛以东海域。
在地理位置上,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海域介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自北、向南略呈弧形展布,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
(二)海域划分1、依据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地理轮廓、海洋物理性质、生物体系、海底地貌等因素所表现的差异,中国近海可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域。
2、界线1)渤海和黄海的分界线是从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列岛至XX 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
2)黄海与东海的分界线是西起长江口北岸启东角,东至朝鲜半岛南侧济州岛西南角之间的连线。
3)东海与南海之间的分界线,由XX东山岛南端沿XX浅滩南侧至XX 岛南侧端鹅鸾鼻之间连线。
(三)主要海区1、渤海1)面积:80000平方公里,深入中国内陆,三面为陆地包围,是我国的内海。
2)组成:可分为五个部分: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中部的中央盆地和东部的渤海海峡。
渤海海峡宽约57mile,庙岛列岛南北排列,把海峡分隔成六个主要海道,北面的老铁山水道较宽,局部出现水深80米左右的冲刷潮沟,是黄海水进入渤海的重要通道。
3)深度:渤海平均水深18米,深度小于30米的X围占总面积的95%。
坡度平缓,是一个近封闭的浅海。
2、黄海1)面积:380000平方公里,2)深度:平均深度44米。
以XX半岛东端成山角与朝鲜半岛长山串连线,可将黄海分为北、南两部分,北黄海平均深38米,南黄海平均深46米。
最深处在济州岛北,约为140米。
3)位置:黄海的北侧、西侧为中国大陆,东侧为朝鲜半岛,东XX过济州海峡与日本海相通,南与东海相连。
是一个半封闭的浅海。
水文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大陆的影响。
3、东海1)面积:770000平方公里,2)深度平均水深349米,大陆架由海岸向东南缓缓倾斜。
为一边缘海,东北部通过对马海峡与日本海相通,西南部通过XX海峡与南海相连。
地理海岸及海域知识整合海岸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计32021多m。
其中大陆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全长18000多m。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较长的国家之一。
由于我国海岸线漫长和平原海岸比例较大,所以海岸带面积宽阔海岸带的资源环境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自202170年代末期以来,海岸带地区已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被喻为“地带”。
一、我国海岸的基本格局(一)我国海岸变迁与气候有关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华夏系、新华夏系及华夏式构造体系,虽然它们形成时代不同,但却都是亚洲大陆在向低纬度推移过程中,东部陆壳与太平洋洋壳向北相对运动之间所产生的相对扭动的结果。
其中尤以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列沉降带和三列隆起带规模最大、地貌形态最显著,这一系列隆起带和沉降带就象大海里的波涛,由西向东推向太平洋,而且越向东,波涛的振幅越高,构造的强度越大,火成岩的活动越强烈,沉降带堆积地层的年代越新。
由西向东第一列盆地沉降带是在印支运动时陷落的,堆积了晚三叠纪、侏罗纪为主的地层;第二列平原沉降带是燕山运动时出现的,堆积了白垩纪、老第三纪为主的地层,而第三列海盆沉降带则是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完成的,沉积了新第三纪为主的地层。
(二)海侵海退,岸线变迁南北有异二、我国海岸类型、重要港口和岛屿海岸轮廓;向东南突出,呈弧形,三个半岛伸向弧外。
(一)海岸类型: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生物海岸1、平原海岸(沙岸):(1)主要类型:三角洲海岸、淤泥质海岸、砂砾质海岸(2)平原海岸形成原因:(3)特点①岸线平直,水浅滩多,缺乏天然港湾。
②岸上地势平坦,岸外多滩与沙洲,无基岩岛屿。
③有大河与内陆腹地相通。
在河口常有重要海港。
局部地方为山地丘陵海岸。
2、山地丘陵海岸(基岩海岸):(1)形成原因:(2)特点①岸线曲折,水深湾大,多港湾和半岛。
②岸上地形起伏,岸外岛屿群列。
③无大河与内陆腹地沟通。
22 | Ocean 海岸带是陆地与海洋的交接带,是陆地与海洋活动最密切的地区。
海岸带以海岸线为基准线,向两侧延伸一定宽度的海域和陆域。
海岸带的概念,既包含近海陆地又包含海洋的范围,因此,在进行综合性管理或制定海洋法律时要综合考虑各地的生态、地形等自然因素以及政治法律等社会因素。
目前,国内外对海岸带的定义和界定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尚无统一的标准。
一般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地理上的海岸带;另一种是管理上的海岸带。
海岸带地理范围界定海岸带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内滨前滨水下岸坡潮坪后滨潟湖外滨高潮线低潮线水下沙坝海蚀壁垄沙堤滩肩海滩海蚀崖地理上的海岸带从地理角度讲,海岸带具有整体的连贯性,由滩涂、河口、崖壁等许多复杂的地理单元所组成,因此在划分海岸带范围时应考虑到自然单元的完整性和不可分割的特点。
因此,海岸带的范围界定主要从地势地貌角度出发,认为由海域向陆地区域波浪冲刷衍生辐射的一定范围的过渡区域就是海岸带,涵盖潮上带(近岸陆地)、潮间带、潮下带(近岸海域)三个区域。
(见下图)潮上带潮上带又叫海岸带陆地区域,一般的风浪和潮汐都达不到,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受到暴风浪、风暴潮等海洋作用的影响。
潮上带在不同底质海岸地貌形态各不相同,在基岩海岸,陆地的基岩质山地丘陵受海水侵入淹没,使得海岸陆地山峦起伏,奇峰林立,海岸岬角与海湾相间分布,岬角向海突出,海水直逼崖岸,形成雄伟壮观的海蚀崖。
在一些海水反复进退的基岩岸段,还存在海蚀阶地、海蚀平台等地貌类型。
在砂质海岸,在长期的海洋堆积作用下,形成面积较大、地势平坦的滨海平原,又叫海积平原。
海积平原向海前缘多分布有滨海沙丘,滨海沙丘分链状风积沙丘、滨岸沙丘、下伏基岩沙丘和丘间席状沙地等,滨海沙丘多沿海岸线展布,宽度500~1500m,高度多在20m以下。
丘间席状沙地地势平坦,地表堆积有厚度1.0~1.5m的风积沙层,多为风选极好的细砂。
淤泥质海岸多为河流携带泥沙淤积形成的洪积平原,又叫三角洲平原。
第二章中国的近海
一、海区状况
1.海域:
自北向南依次为:渤海(最小最浅)、黄海、东海、南海(最大最深)。
2. 大陆架:
中国近海大陆架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分、南海一部分。
3.海岸:
杭州湾以北:平原海岸,沙岸或泥岸为主
特点:岸线平直,起伏和缓,潮滩宽广—适宜发展水产养殖、晒盐,土地开发潜力大。
杭州湾以南:山地丘陵海岸,岩岸为主
特点:岸线曲折,多岛屿、半岛,水深,多天然良港——适宜建设港口,发展海洋运输、渔业。
4.岛屿:
我国岛屿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
浙江省是岛屿最多的省
我国三大岛屿:台、海、崇
我国最大群岛:舟山群岛
二、海洋资源
1.海洋矿产资源:
主要分布于沿海大陆架,包括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
2.海水化学资源:
主要盐场:河北长芦盐场、海南莺歌海盐场、台湾布袋盐场
长芦盐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沿岸为沙岸,有利于海水引入;
雨季短,春季至初夏升温快,蒸发量大,有利于晒盐。
3.海洋生物资源
四大海鱼: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
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4.海洋动力资源
主要指潮汐能,集中于福建、浙江沿海
舟山渔场形成的有利条件
位于暖流与沿岸冷海流的交汇处;
长江、钱塘江的入海处,带来丰富的饵料;
属于温带海域,鱼类种类丰富。
中国五大岛是哪五岛
1、台湾岛——中国第一大岛,战略要地。
位于东海南部,西依台湾海峡(属于东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东濒太平洋;东北与琉球群岛为邻,距冲绳岛约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距吕宋岛约195海里。
岛形狭长,从最北端富贵角到最南端鹅銮鼻,长约394千米;最宽处在北回归线附近,约144千米。
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逾99%,为台湾省主岛,在世界大岛中列第38位。
人口约2300万(2006年)。
其中汉族约占98%,高山族等约占2%。
2、海南岛是中国南方的热带岛屿,面积3.54万平方公里,人口925万,岛上热带雨林茂密,海水清澈蔚蓝,一年中分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
海南省陆地主体,平面呈雪梨状椭圆形,长轴作东北—西南走向,长240千米,宽210千米,面积约3.54万平方千米,为国内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3、崇明岛是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岛屿,中国第三大岛屿,面积1200.68平方公里,人口约82.15万,岛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美,适合修身养性,崇明岛持续受到长江泥沙堆积,每年增加5平方公里土地,预计在50年后和北边陆地接壤。
4、舟山岛—面积约468.7平方千米,处于中国最大的渔场“舟山
渔场”位置,同时也是国家级新区(舟山群岛新区)所在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5、上海长兴岛,是崇明三岛中距上海市区最近的一个,仅需半小时车程。
长兴岛素有“橘乡”、“净岛”、“长寿岛”之美称。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长兴岛的旅游业得到了充分发展。
海洋科普知识海洋科普知识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洋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海洋科普知识 1大连海洋自然资源状况岸线及海域:大连地区海岸分为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砂砾岸3种类型。
海岸线东起二坨子,西止浮渡河口,岸线长2211km,其中大陆岸线长1371km,岛岸线840km,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同时本市的海域总面积为2.9万k㎡;海湾39个,总面积1870k㎡;海峡、水道15条。
海岸线长占辽宁省的65%,海域面积约占全省81%。
绵长的海岸线和宽广的海域为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海岛资源:海岸分布着众多的大陆型基岩岛屿,现有岛屿251个,面积530k㎡。
黄海海域主要有里长山列岛、外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和大、小鹿岛等,渤海海域主要有长兴岛、凤鸣岛、西中岛、东西蚂蚁岛、虎平岛、猪岛、蛇岛等。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有3大类209科、大型种类414种,藻类150多种,海洋生物类别和数量分别占辽宁省的48%和86%,其中刺参、皱纹盘鲍及栉孔扇贝的资源量占全省的97.6%。
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品种资源。
近海海洋环境的划分大连东濒黄海,西临渤海,辽阔的海洋是海洋生物栖息的场所。
根据海洋生物生存的环境,可划分为栖息区(benthic province)和水层区(water province)。
软体动物栖息区被海水浸没的陆地为海底,海底栖息大量的物底栖生物。
根据地形和海水深度的不同,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分为滨海区(coastalzone)、浅水海区(neritic zone)、半深海区(bathyal zone )、深海海区(abyssal region)。
1、滨海区从高潮线到50米深的区域为滨海区。
在这个区域内,底栖生物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泛。
1.我国海岸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大陆岸线和岛屿岸线总记32 000多千米。
海岸带的资源环境是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海岸的变化和发育的条件:地质条件、河流、波浪、潮汐、海面变化。
中国大陆岸线的走向基本上遵循两个方向:北东向和北西向。
冀东—辽西、山东—辽东半岛以及长江以南的海岸线基本上呈北东向延伸。
北东向的海岸,陆上的山地和丘陵濒海分布,山脉及其主要构造线的走向与岸线平行,海岸港湾曲折多岛屿。
渤海湾、及苏北海岸线的走向以北西向为主。
北西向的海岸大多分布在广阔平原的边缘,都有大河入海,岸线平直。
我国大小6000多个岛屿大都散布在这类海岸的外缘。
一、平原海岸
成因:在河流、海流、波浪等动力作用下,由泥沙堆积而成。
特点:平原海岸地势平坦(坡度一般为几千分之一),岸线平直,一般缺乏天然港湾。
分布:1、三角洲海岸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2、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渤海的辽东湾、渤海湾和莱洲湾,以及长江三角洲以北的苏北平原。
3、沙砾质海岸由颗粒较粗的沙砾组成的平原海岸。
大陆沙砾质海岸多呈零星分布,其中辽宁、河北、山东、福建、广东、海南和广西分布较多。
二、基岩海岸
类型:1、海积地貌沙堤、沙嘴、连岛沙洲等。
2、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岸滩等成因:基岩海岸
由于岩性和水动力条件的不同
分布:1)辽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峡处。
2)山东半岛岸线曲折。
3)杭州湾以南大陆岸线异常曲折。
4)台湾东部海岸亦属基岩海岸三、生物海岸
类型: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生物对海岸的塑造有时起着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类型,即珊瑚海岸和红树林海岸。
分布:1)我国红树林海岸的分布,北部大约可到27°左右的福建鼎海一带,以海南岛的铺前岛和清澜一带比较典型。
2)我国珊瑚海岸的分布基本上限于北回归线以南。
澎湖列岛,台湾东南海岸及其附近的火烧岛、兰屿等都有岸礁或堡礁发育。
2.我国的近海岛屿及其类型有哪些?
中国的面积达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为6536个,总面积72800多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14217.8公里。
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大岛有3个;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按其成因可分3类:基岩岛、冲积岛、珊瑚礁岛。
东海约占岛屿总数的60%,南海约占30%,黄、渤海约占10%。
据测算,大约90%的岛屿集中分布在浙、闽、粤三省及仅次于上述三省的辽宁、山东、台湾。
我国岛屿面积一般不太大,90%的岛屿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岛屿仅有10个
一、基岩岛
由基岩构成的岛屿占中国岛屿总数的90%以上,多呈北北东方向,以
群岛或列岛形式作有规律的分布。
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基岩岛。
台湾岛面积3.578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第1大岛。
岛上山地占2/3,平原占1/3。
台湾岛地质构造上位处西太平洋岛弧带,渐新世至上新世时由地槽回返成为年轻的褶皱带,因而岛上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第四纪冰期低海面时,台湾岛曾与大陆相连。
在地形上,台湾西部为平原台地,东部为山岭。
整个岛屿及山脉走向均为北北东
海南岛海南岛面积3.438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第2大岛。
海南岛地势中央高四周低,水系呈放射状。
台地平原占总面积的65%,山地丘陵占35%。
主峰五指山海拔1867米。
海南岛在更新世早中期才与雷州半岛分离。
海南岛北部玄武岩分布广泛,并保留有完好的火山口。
沿岸发育不少典型的沙坝和潟湖港湾,湾内生长红树林。
其他基岩岛屿分布在下列几个地区:
①辽东半岛沿海。
②山东半岛沿海。
庙岛群岛居渤海海峡,共有30多座岛屿,可分3个
岛群:北岛群有南、北隍城岛和大、小钦岛;中岛群有砣矶岛、高
山岛等;南岛群有南、北长山岛和大、小黑山岛、庙岛等。
其中以
南长山岛为最大,面积20.4平方公里。
群岛主要由前震旦系变质
岩构成,岛屿排列方向与构造线一致,呈北北东向。
此外,山东半
岛沿海还有刘公岛、田横岛及灵山岛等,并发育了一些陆连岛,如
芝罘岛等。
③浙闽沿海。
舟山群岛为中国最大的群岛,由大、小共1339座岛
屿组成,其中以舟山岛最大,面积472平方公里,为中国第4大岛
④华南沿海。
⑤台湾附近海域。
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南部,共64座岛屿,八罩水
道分其为南、北两岛群。
北岛群有澎湖、渔翁和白沙岛,组成澎湖港;
南岛群有八罩岛、花屿和大屿等。
澎湖列岛主要由玄武岩组成的火山岛,周围发育裾礁。
钓鱼岛列岛位于台湾东北约100海里外,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组成。
、
二、冲积岛
河流入海,泥沙常在口门附近堆积形成沙岛,或称冲积岛。
如崇明岛位于长江口,面积1083平方公里,为中国第3大岛,也是中国最大的冲积岛;珠江河口沙岛或由河口心滩发育而成,或受基岩岛屿阻拦,在其隐蔽处积沙而成。
起初珠江口的汊道宽阔,沙洲散布,后经围垦和促淤,汊道束狭,逐步形成汊道纵横的珠江三角洲。
现今沙岛仍在不断伸展,尤以万顷沙、灯笼沙淤涨最快。
三、珊瑚礁岛
珊瑚礁岛主要分布在南海。
中新世以后,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一系列出
露海面的火山礁,造礁珊瑚便在其四周生长,形成裾礁。
第四纪海盆下沉与海面升降,使裾礁演化成堡礁、环礁。
由岛、沙、礁、滩组成的南海诸岛包括东沙、中沙、西沙和南沙四大群岛及黄岩岛等
四、火山岛
由于板块运动,海底各板块结合处裂谷溢出的熔岩流,以后逐渐向上增高,形成了海底火山。
海底火山在喷发中不断向上生长,会露出海面形成火山岛。
火山岛按其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是大陆架或大陆坡海域的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尽相同,属大陆岛屿大洋岛之间的过渡类型。
我国的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台湾的四周。
如澎湖列岛、赤尾岛、火烧岛、兰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