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英语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9
语篇翻译中英汉词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
在所有衔接机制中,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
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体相同,两者又有差异,在词汇重复上尤为明显。
英语语篇中不会过分地使用某一词汇,较多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其它衔接手段。
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手段,特别是原词重复。
英语语篇中上下义词汇项经常出现在同义语篇中,形成连贯的衔接。
它们各自的类属关系,表明各自的层次和语义;汉语由于其衔接的内隐性特点,这种上下义词汇衔接关系不如英语明显。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标签:连贯衔接衔接手段词汇衔接衔接是语篇产生的必要条件,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成分。
Hoey(2000)认为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的40%。
英汉语篇分析中,应考虑词汇衔接手段的重要性。
英汉词汇衔接手段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存有各自的特点。
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一、英汉语篇词汇衔接对比的理论框架(一)衔接与连贯(Cohesion and Coherence)连贯与衔接是语篇分析领域的两个基本观念。
连贯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现代语言学而产生(苗兴伟,2004)。
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在国内关于连贯和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
胡壮麟(1994)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推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
而张德禄也从衔接力、衔接机制、衔接形式和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功能,对于衔接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在语篇分析时,有必要区分连贯与衔接这两个概念(Hoey,2000;Halliday & Hasan,1985;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1)。
衔接通过语言的形式特征,即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成分排列顺序等来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所以它是由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形式特征来体现的(张德禄,2004)。
- 238-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南阳师范学院/金胜兰【摘要】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翻译活动中最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本文根据Halliday和Hason对语篇衔接手段的划分,探讨了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应考虑英汉语篇衔接的特点,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通顺、严谨,符合目的语语言习惯和读者的要求。
【关键词】语篇衔接手段 差异性 翻译策略一、引言语篇衔接在语篇构建及语篇理解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并掌握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及差异,对英语学习和英汉翻译至关重要,而且采用恰当的语篇衔接手段能够使语篇结构严谨,语义连贯,清楚表达作者观点。
因此我们将着重探讨英汉语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及差异对比,为英汉翻译提供有益的指导和策略。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1.照应。
Halliday 和Hason 把英语中的衔接分为五类:指称,省略,替代,连接,词汇衔接。
其中词与所知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称为指称衔接,也称照应。
英汉指称类型没有明显差别,都有人称、指示、比较三种类型的指称和照应,但不同的是英语使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频率显然高于汉语。
英语中有定冠词,汉语中则没有。
汉译英常常需使用定冠词表示所指,这是我们极易忽略的问题。
例如:A :香蕉在哪里? Where are the bananas? B: 在那边Over there.汉语中虽未指明A 要什么香蕉,但香蕉是“主位”,是话题,它存在于A 和B 的共识之中。
所以译文一定要用the 表明指称意义的确定性。
另外由于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不在意主语,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主语是一句之主,不可或缺。
又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较隐含曲折,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较简单直接,汉语中常出现零式指称(zero-anaphoric)现象,英译时往往需要增补主语或其他词以明朗照应关系。
例如:一路上吃了半斤炒栗子,睡了一小会觉,就到了北京。
- 224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策略沈阳医学院/刘茹【摘要】语篇研究的核心是语言衔接,衔接手段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
硬干语篇语法衔接手段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和英汉语篇语法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篇语法 衔接手段 对比一、语篇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分为替代、省略、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
语篇是指一个语义完整、不对长度有要求的书面语或者口语的段落。
语篇的衔接就是利用各种衔接手段将语篇结合在一起,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有效的语篇衔接手段决定了新组成的语篇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现如今,语篇理论也被大量应用于翻译研究中,由于语篇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有效应用,使得翻译单位开始由词语、句子转移到了语篇中去,因此,语篇的有效衔接在英汉翻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对比英语和汉语都具有各自的语法系统,在英汉互译中甚至还有语法上的冲突,也就是说,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各有不同,但是衔接手段的使用方式、使用频度和使用范围也都各有千秋。
1.替代。
替代是指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或几个词,替代不仅有效避免了表达上的重复,而且还使得语篇更加紧凑。
替代分为从句替代、名词性替代和动词性替代。
(1)从句替代。
从句替代就是指替代整个从句,英语中主要用if not 或者if so 代替条件从句,用not 或者so 替代充当宾语的that 从句,汉语中常用如此、然代替从句。
但是汉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远低于英语中从句替代词的使用频率。
(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名词或者名词词组的中心词,英语中常用one,ones 等词作为名词的替代词,而汉语中则没有固定的名词替代词。
(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是指用替代词代替谓语动词,英语中常用动词do 和替代句型sb+be/will/have/do+主语和so+主语+be/will/have/do 来实现替代,干、弄等词可以看做是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汉语中的动词替代词的使用频率低于英语中的动词替代词。
汉英语篇逻辑连接的对比分析摘要:从逻辑语义的角度,对汉语和英语语篇连接方式进行对比分析,讨论汉英语篇逻辑连接的形式和特征,归纳汉英语篇逻辑连接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汉语和英语主要的逻辑关系是有共性的,汉英语篇都是语义上的统一体;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是否使用了逻辑连接词。
英语语篇的逻辑关系的呈现更多依赖逻辑连接词,倾向于更多地使用外在形式的词语来体现逻辑关系,而汉语语篇的逻辑关系则更多依赖语境,相对地倾向于依赖句子蕴含的内在的含义。
这启示译者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应仔细分析语言内在的逻辑连接方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1.引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媒介、工具。
任何语言形式都必然要有相应的语义内容。
语言并不存在于单独的词语或是句子之中,而是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之中。
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语或句子构成的语言的整体,是指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但语篇并不是句子的简单罗列堆积,而是一个语义上的统一体,是由内在涵义相联系的句子,为了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不同的衔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
2.显性逻辑连接与隐性逻辑连接(halliday)在1962年首先提出了“衔接(cohesion)”的概念。
韩礼德和哈森把衔接分为5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a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以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其中,连接也叫逻辑连接,指由连接成分把两个或多个句子、或者段落连接起来的现象。
述的基础上,胡壮麟将逻辑连接按连接语义区分为4类:添加、转折、因果、时空,并陈述了连接关系的显明性与隐含性。
段落的手段。
要进行汉英语篇逻辑连接对比就必须从逻辑连接词着手。
逻辑连接词能明显直观地表示两个或更多的句子之间的某种逻辑联系,并指出句子是在什么意义上相互联系或连接起来的。
- 210 -校园英语 /英汉语篇中照应衔接手段对比银川能源学院外国语学院/闵翠【摘要】语篇中通常使用衔接手段来达到语篇的连贯。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形合英语和意合汉语的差异影响了各自语篇的衔接手段。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以说明两者之间的异同,更好地在翻译实践实现双语之间的转换。
【关键词】衔接 形合 意合 照应衔接手段 异同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胡壮麟1994)衔接是语篇的重要标志,借助于各种衔接手段,语篇才能成为一个语义完整的聚合体,照应是体现这一手段的主要方式,总体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2001)一、人称照应人称照应主要体现在人称代词上的照应。
中英有各自的人称照应,二者在形式上虽无法一一对应,但在功能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异,即便存在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1.英汉人称代词的对比。
(1)相同点。
英汉中都存在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并且都包括两种:一种只包括说话人,排除了听话人,另一种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包括在内。
汉语中的“我们”和“咱们”之间大体上就存在这种差别。
用王力先生的话说,咱们= 我+你 (或再和别人),我们= 我+他或他们(但没有你在内)。
(王力 1985)在英语中,这样的差别则间接地体现在“let us ”和“let ’s ”这两种形式上。
其中,“let us ”听话人可能包括在内,也可能排除在外,而“let ’s ”一般只包括听话人在内。
英汉中,第二人称指的是听话人,表示说话人已经将听话人选为交流对象。
如:You ,come here!b.你,过来!英汉中都以第三人称来指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
如:He won the game.b.他赢了那个游戏。
(2)不同点。
英语存在人称代词的性、数、格的变化,并且很明显的体现在形态变化上,而在汉语中,人称代词的性、数、格并没有明显的体现。
英汉语中连接的对比和翻译语篇通常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语或句子构成的整体,而衔接则是英语语篇的重要特征。
衔接这一概念是由韩礼德在1962年首次提出的。
韩礼德和哈桑在其专著《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把衔接定义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那些非结构性的、语篇构成的意义关系”。
胡壮麟等认为,衔接指的是“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当语篇中一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生了衔接关系”。
衔接的手段各种各样,韩礼德将它分成5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e)、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结合(lexical cohesion)。
它们在语篇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
在此我们将着重讨论连接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连接要表示的是说话人想要听话的人了解他将要说的话和已经说的话之间的关系,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手段。
它的功能是表示两个或更多的句子之间的某种逻辑联系,并指出句子是在什么意义上相互联系起来的。
因此,通过连词的使用,人们不仅可以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联系,可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还可以梳理出作者组织信息的思路以及语义表达的轻重缓急。
英汉语在连词使用上的不同是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
汉民族是综合型思维,是主观的、内向的;英民族则是分析型思维,是客观的、外向的。
因此也就形成了汉语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和模糊关系,而英语则比较注重形式上的连接。
韩礼德曾提到:“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上大相径庭,尤其表现在连接词、省略、替代的使用上。
总体来说,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多用‘形合’,汉语虽然也用‘形合’,但更多地是以‘意合’为主。
”美国著名的翻译家奈达也在其著作《译意》(translation meaning)一书中说到:“就英语和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
英汉语篇中的照应衔接手段差异分析
英语篇章的衔接手段主要有:连词、从句、因果关系、比喻、转折、举例等。
而汉语篇章的衔接手段则有:连词、从句、比喻、因果关系、转折、借代、拟人等。
从衔接手段来看,英语篇章更倾向于使用连词、从句和因果关系来衔接,而汉语篇章则更倾向于使用比喻、转折、借代和拟人等手段来衔接。
英语篇章中,连词可以帮助作者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从句可以帮助作者把文章的内容衔接起来,而因果关系则可以帮助作者把文章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汉语篇章中,比喻可以帮助作者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转折可以帮助作者把文章的内容衔接起来,而借代和拟人则可以帮助作者把文章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总的来说,英语篇章中更多地使用连词、从句和因果关系来衔接,而汉语篇章则更多地使用比喻、转折、借代和拟人等手段来衔接。
[收稿日期]2003203208[作者简介]唐静(1968-),女,河南安阳人,安阳大学外语系讲师,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汉英双语中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唐 静(安阳大学外语系,河南安阳455000) [摘 要]本文对汉英语篇的部分衔接手段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这些衔接手段在两种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各有所偏重。
汉语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采用照应和替代。
[关键词]照应;替代;省略;原词复现[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330(2003)0320084202 语篇指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它具有形式和逻辑语义的一致性。
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 o 2hesive devices )而实现的有机结合。
因此,衔接手段自然成为篇章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Halliday &Hasan 在C ohesion in English 中,将英语的衔接手段分成五大类: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及词义衔接。
虽然汉英的语篇衔接手段都可粗略划分为以上五种,但在具体运用上二者却各具特点。
本文主要从照应、替代、接手段进行对比分析。
一、照应(reference )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通过照应别的词项来说明信息。
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1人称照应英语是通过人称代词、所属限定词和所属代词来实现的,汉语中也是运用人称代词如“他”“它”等。
为使篇章连贯,汉语中广泛采用的一个衔接手段就是把原词重复一下,而英语则大量运用照应,用代词替代原词。
如:(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cf.In that winter ,my grandma died and my father lost his job.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him in hastening home to at 2tend my grandma ’s funeral.When I met him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 orderly mess in our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my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He said ,”N ow that things have come to such a mass ,it ’s no use crying.F ortu 2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 《背影》及其英译文(参见张培基,1994)译文仅在第一句使用了名词my father ,接下来的几句都用he 和him 来代替,而原文却4处都用“父亲”,一处也未用代词。
汉英语篇衔接⼿段对⽐研究2019-10-01摘要:汉英两种语⾔虽然各⾃有其不同的思维模式、语⾔结构和写作⽅式,但⽆论⼝头还是书⾯交流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对⽐研究两种语⾔的衔接⼿段可以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系统性认识,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此外,此类分析对汉英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衔接⼿段连贯汉英语篇1. 引⾔不同语⾔的词语和词组的组合遵循不同的规则。
或许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表述⽅式会因语⾔的差异⽽不同。
尽管英汉两种语⾔有其各⾃不同的思维模式、语⾔结构和写作⽅式,但有⼀点是相同的,即⽆论写或说两者都要求衔接。
衔接是语篇中⼀个成分与另⼀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当语篇中⼀个成分的含义依赖于另⼀个成分的解释时,便产⽣了衔接关系。
衔接与词素、单词、词组、⼩句、句⼦等概念不同。
衔接主要从语义上来分析语⾔。
⽽后⾯这些主要从语法词汇上来分析语⾔。
由于衔接是实现连贯的⾮常重要的⼿段,对⽐研究英汉语篇的衔接能够有效地对英汉语篇章结构进⾏系统性认识,从⽽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2. 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语篇⽆论是⼝头表达,还是书⾯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
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性和实践性。
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时常常会涉及“连贯”(coherence)。
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的是发话者⽤来表⽰经验和⼈际⽅⾯语⾔连贯的语法⼿段;⽽连贯是⼼理现象,它存在于发话者的头脑中,⽆法在语篇层⾯上找到线索。
有⼈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络,⽽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形框架。
(《功能语法⼊门》黄国⽂导读)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之间的衔接,⽽且要符合语义、语⽤和认知原则。
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nce)。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分析陈光弟 061106109039 06级4班韩礼德和哈桑将衔接手段大致划分为: 照应(Reference) 、替代( 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一、照应照应(Reference)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即语篇中的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
照应可以分为人称对照、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代词照应人称代词照应在中英文中广泛使用。
中文中还使用零回指,但英文中没有,因为英语中的主语一般是不能省的。
一般来说,中文中的人称代词照应还可处理为重复和省略。
例如:(1) They sailed well and the old man soaked his hands in the saltwater and tried to keep his head clear.他们行驶得很顺利。
老人把( )双手浸在盐水里,并竭力保持( )头脑清醒。
(2)指示代词照应中英文都使用指示代词获取粘连效果。
但是它们在篇章中的指称功能可能不完全一样。
英语和汉语在指示指称上的一个最大差异是英语有一个既非this又非that的定冠词he。
英语在表达确定的指称时必须有特指限定词,但在汉语中,如果所指对象的确定性在情景语境或上下文中已经非常明确,可以运用零式特指称语,既指代成分前没有特指限定词修饰。
在汉语语篇中,“这”和“那”经常与名词连用,以表示所指对象的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这”与“那”在功能上相当于英语的定冠词the。
例如:The old man looked at the fish constantly to make sure it was true. It was an hour before the first shark hit him.老人不时去瞧那条鱼,以确定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