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14
2832017年2月下半月刊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但“万物有灵”这一思想无论是对于日本人民的生活,还是日本的文学创作都自始至终影响深远。
在日本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文学作品中,随处体现着“万物有灵”,他们敬畏自然,一直以来也与自然和谐共生,虽经历着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却依旧对自然十分敬重与爱护。
日本人对于花草树木都呵护有加,更毋宁说与人类一样有着鲜活生命的动物。
其实中华民族也自古讲究“仁爱”,这种人爱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敬,也体现在人对动物的爱护上。
尤其是猫、狗等动物现在更是作为宠物走进千家万户,甚至与人类拥有着同样舒适的生活。
但是在两国文化中,动物所代表的形象其实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中国被人们看似不吉之鸟的乌鸦,在日本却受到人们的尊重。
一、中国人眼中的乌鸦大约是因为乌鸦大多为黑色,且叫声凄厉,所以自古以来乌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不祥的征兆,俗话说:“乌鸦头上过,无灾必有祸”,虽然这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乌鸦还是因此深受人们厌恶。
甚至有传说称乌鸦能够嗅到死亡的气息,是大凶之兆。
在中国,与乌鸦相关的谚语、俗语也几乎都将乌鸦描述成为了负面的形象,例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乌鸦嘴”、“乌合之众”等。
还有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往往都会将凤凰、喜鹊等描绘为美丽而受人喜爱的形象,而乌鸦则往往代表了丑陋、阴险等角色,例如在《凤凰和麻雀的故事》中,开篇便这样写道:“百鸟之中,凤凰最美。
可也怪,它偷偷娶了个最丑的乌鸦做老婆,……”在这篇故事中,乌鸦扮演了一个丑陋、蛮横而又极易嫉妒的坏老婆,以此衬托了麻雀的善良与机智。
就连许多影视作品中如要描绘一个荒凉恐怖之处,也会拍摄一树乌鸦,配上乌鸦凄厉的叫声,烘托不祥之感。
除了这些谚语故事外,也还有一些故事或俗语等也将乌鸦描绘成了团结、有孝心的动物,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乌鸦反哺”就描绘出了乌鸦的孝心。
若是说中国人反感甚至厌恶乌鸦的原因,除了乌鸦的外形和叫声外,还有很大一个原因便是神话带给人们的一种想象。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中日文化是东亚文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某些方面,两国的文化还是存在着不同。
婚礼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反映了两国文化在这一领域的差异。
本文将就中日婚礼习俗进行对比,以探讨中日文化在婚礼领域的异同。
首先是在婚礼仪式上的差异。
日本的传统婚礼仪式非常庄重,通常会在神社或寺庙举行。
而中国的传统婚礼则通常在家中或宴会厅进行。
在神社或寺庙举行婚礼是日本文化的传统之一,婚礼仪式上,新娘会穿着白色的和服,新郎则会穿着黑色的礼服,而中国的传统婚礼则注重新娘的礼服,通常会穿着红色的嫁衣。
日本的婚礼仪式通常由神职人员主持,而中国传统婚礼则由长辈或专门的媒人主持。
其次是在婚礼习俗上的差异。
在日本,有着许多独特的婚礼习俗,比如新娘要在婚礼前三天内佩戴一个叫做“两两对走”的吊坠,这是代表两人结合在一起的象征。
而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则有很多,比如婚礼当天要点燃爆竹,象征喜庆;新郎要在婚礼上提出“三拜九叩”的婚礼誓词,表示对新娘的诚意和承诺。
日本传统婚礼中,新娘通常会被裹上很多层的纱布,以示贞洁和忠诚;中国传统婚礼则有“过门钉”这一传统,新娘要跨过门槛时会有小孩踩着脚丫,用红绳将新娘的脚绑在一起,以示新娘离开父母家,成为新家庭的一员。
再者是在婚礼饮食上的差异。
日本传统婚礼的饮食方式通常是吃寿司、日本料理等。
而中国传统婚礼的饮食方式则有很多,比如要点燃彩色龙烛,象征喜庆;要作出“幸福寿桃”,象征新郎和新娘的甜蜜和幸福。
日本传统婚礼中,通常会有一个叫做“三味线”的乐队演奏,为新人送上最美好的祝福;而中国传统婚礼则会有很多道具,如红绳、瓜子等,都是寓意着幸福和团圆。
最后是在婚礼礼仪上的差异。
日本传统婚礼中,一定要有“锦带”,象征着纯洁和美好的新婚生活;而中国传统婚礼则要有很多礼品,如糖、茶叶、绸缎等,都是为了寓意着新婚生活的幸福和美满。
日本传统婚礼中,新娘和新郎要互相敬茶,象征着彼此的尊重和关爱;而中国传统婚礼则要有很多礼节,如敬父母、敬长辈等,都是为了表示对家庭的尊重和敬重。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中日婚礼是中日两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庆仪式,反映了两国在婚姻观念、仪式习俗、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差异。
在中日跨文化交际中,了解中日婚礼的对比可以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促进双方关系的融洽与发展。
一、婚姻观念的差异中日两国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观念中,婚姻被看作是家族的延续,是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表现,婚姻的稳定和幸福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础。
而日本的婚姻观念则更强调个体的幸福与尊重,重视婚姻中双方个体的平等和自由。
这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在两国的婚礼仪式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中,婚姻被认为是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的表现,因此婚礼仪式既是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祝福,也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循。
而在日本,婚礼更加强调双方个体的幸福和自由,婚礼仪式更加注重新人们个人的浪漫情感和个性化。
二、婚礼仪式的不同中国婚礼的传统仪式通常包括过门、拜堂、交杯酒、敬茶、三朝九拜等环节,这些环节都是古老文化中的传承和延续。
在日本,婚礼则更加注重领取结婚证书和举行婚礼宴会,婚礼宴会的仪式和内容也相对简单。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婚礼是家族的盛大仪式,需要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和见证下完成,婚礼的流程也更加繁琐。
而日本更加注重婚姻本身的意义和双方的幸福,婚礼仪式更加注重新人们个人的浪漫情感和个性化。
中国的婚礼习俗中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仪式,比如新郎接亲、新娘入洞房等,都是古老文化中的传承和延续。
而在日本婚礼中,新人们通常会选择在婚礼上表达对对方的爱意和承诺,在仪式上也更加注重新人们个人的浪漫情感和个性化。
三、礼仪规范的异同在中国,婚礼有着繁复的礼仪规范,包括穿着、礼品的包装和赠送方式、祝福话语等方方面面。
而在日本,则更加强调礼轻情意重,礼仪规范相对简约。
中国的婚礼习俗中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礼节,比如新郎接亲时要从门口踩着一些“障碍”才能进入新娘家,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婚姻观念和礼仪规范的差异。
而在日本的结婚仪式上,更加注重双方对彼此的爱意和承诺,礼仪规范也更加注重新人们个人的浪漫情感和个性化。
《文化产业》半月刊C 12酒是一种含有酒精的饮料,诞生于农耕时代,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酒的历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
酒本身的存在、饮酒礼仪、酒的制造工艺等形成了酒文化,酒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就中日间的饮酒文化与传统进行对比,寻找两者的同异,以达到相互了解两国酒文化的特征,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的目的。
一、起源说(一)中国的起源说关于造酒的传说有很多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
其一是猿猴造酒,清代文人李调元在《粤东笔记》,陆柞蕃在《粤西偶记》中都记叙过两广猿猴造酒的故事。
李调元写道:“琼州(今海南岛)多孩……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以稻米杂百花所造,一石穴辄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其二是仪狄造酒,据《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
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其三是杜康造酒,汉《说文解字》载:“杜康始作秫酒。
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
”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酿酒始祖”,后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以上虽然都有文字记载,但具体的酒产生的时机无从考证。
关于第一杯酒的酿造,我们无法从古书中得知最准确的时间。
但从这些年出土的酒具文物,可以推算出大致时间。
比如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酒杯,说明中国至少有7000多年的酿酒历史[1]。
(二)日本的起源说日本的酒起源传说代表也有三种。
其一,《论衡》中云:“成王之时,越常献雉,倭人贡畅。
周时天下太平,越裳献白雉,倭人贡鬯草。
”鬯草,是一种浸有酒精的草药,这意味着周成王时代,日本列岛内的某处就已经有酒的存在了。
在《三国志》东夷传倭人条,即《魏志倭人传》中,对倭人亦有“人性嗜酒”和吊唁时“歌舞饮酒”风俗的描述,从其中记载可以也可以得知,造酒是巫女的工作之一。
其二是八盐折之酒的神话传说,据《日本书记》记载,须左之男命为退治八岐大蛇,历时八次造出了八盐折之酒。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庭院是中日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两国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居环境的追求。
中日庭院文化虽然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细节和理念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庭院设计、布局、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与研究。
从庭院设计的角度来看,中日庭院有许多相似之处。
都以自然为主题,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两国庭院都采用了多样的景观元素,如石头、水池、花木等等,以增强整体的美感与观赏价值。
在庭院的布局上,中日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中式庭院倾向于布局中心化,强调中心轴线的主导地位。
大多数中式庭院都由景观元素围绕着中轴线布局,给人以庄重、肃穆的感觉。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流线感,强调通过走廊、通道等手法引导人们在庭院中流动,体验不同空间的变化。
中日庭院在意境表达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式庭院追求雄浑大气、内敛含蓄的意境,力求达到“以小见大、以古见今”的审美效果。
通过各种手法的营造,中式庭院可以让人在狭小的空间中感受到宽广的天地和无边的宇宙。
而日式庭院则更注重细腻的表达和平静的情感,力求通过形式简练、气韵流畅的布局和景观元素,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日庭院文化在使用方式上也有一些明显的不同。
中式庭院多用于休闲娱乐和文化表演,尽享人文雅趣。
中国的私家园林常常用于举办诗文歌赋的雅集,作为文人墨客交流的场所。
而日式庭院更注重内心的静谧和自省,更常被用于修身养性和禅修。
日本的寺庙庭院常供人们进行禅修,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净化。
中日庭院文化在设计理念、布局方式、意境表达和使用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式庭院注重中心化的布局和庄重肃穆的意境,注重于人与宇宙的关联;而日式庭院注重空间的流线感和层次感,追求简约而富有内涵的意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中日庭院文化比较与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日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人居环境的感悟,也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邻国,两国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尽管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日两国的文化和传统在许多方面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两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字首先来看中日两国在语言和文字方面的差异。
中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而日本语是一种假名文字,两者在书写和发音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语言上,中文使用汉字作为文字表达的基础,而日本语则同时使用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这三种文字的使用使得日本语的写法更为丰富多样。
在用词和语音表达上,中文与日本语也存在着很多差异,使得双方在交流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误解和困惑。
家庭观念与礼仪在家庭观念和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尊重长辈,在家庭中,子女会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意愿,并对长辈行为表示一定的敬重。
而在日本,家庭观念更加注重家族之间的关系和团结,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怀也十分重要。
日本人对礼仪的注重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中国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遵循一系列的礼节和规矩,例如进门要脱鞋、鞠躬致意等。
而中国则相对来说更加注重个人行为,礼仪方面没有那么多的约束。
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在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上,中日两国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宗教方面,中国主要信奉的是佛教、道教和儒教,而日本则主要信仰的是神道教和佛教。
虽然中日两国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但在日本,神道教的信仰和仪式则更为普遍和深入人心。
在风俗习惯方面,中日两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有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而日本有正月、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食物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明显,中国人喜欢吃米饭和面食,而日本人则更加偏爱米饭和寿司等日本料理。
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中日两国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人注重的是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强调团结、互助和忠诚,而日本人则更为注重个人主义和团队合作,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重个人的责任和行为。
中日文化差异对比日本人大多数信奉神道和佛教,他们不喜欢紫色,认为紫色是悲伤的色调;最忌讳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之色。
还忌讳3人一起“合影”,他们认为中间被左右两人夹着,这是不幸的预兆。
日本人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
在探望病人时忌用山茶花及淡黄色、白色的花,日本人不愿接受有菊花或菊花图案的东西或礼物,因为它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日本人喜欢的图案是松、竹、梅、鸭子、乌龟等。
语言禁忌日本人有不少语言忌讳,如“苦”和“死”,就连谐音的一些词语也在忌讳之列,如数词“4”的发音与死相同,“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所以医院一般没有4和42的房间和病床。
用户的电话也忌讳用“42”,监狱一般也没有4号囚室。
“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
在婚礼等喜庆场合,忌说去、归、返、离、破、薄、冷、浅、灭及重复、再次、破损、断绝等不吉和凶兆的语言。
商店开业和新店落成时,忌说烟火、倒闭、崩溃、倾斜、流失、衰败及与火相联系的语言。
交谈中忌谈人的生理缺陷,不说如大个、矮子、胖墩、秃顶、麻子、瞎聋、哑巴等字眼,而称残疾人为身体障碍者,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者,称聋子为耳朵不自由者等。
行为禁忌日本有纪律社会之称,人们的行为举止受一定规范的制约。
在正式社交场合,男女须穿西装、礼服,忌衣冠不整、举止失措和大声喧哗。
通信时,信的折叠、邮票的贴法都有规矩,如寄慰问信忌用双层信封,双层被认为是祸不单行;寄给恋人信件的邮票不能倒贴,否则意味着绝交。
日本人在饮食中的忌讳也很多:一般不吃肥肉和猪内脏,也有人不吃羊肉和鸭子;招待客人忌讳将饭盛过满过多,也不可一勺就盛好一碗;忌讳客人吃饭一碗就够,只吃一碗认为是象征无缘;忌讳用餐过程中整理自己的衣服或用手抚摸、整理头发,因为这是不卫生和不礼貌的举止;日本人使用筷子时忌把筷子放在碗碟上面。
在日本,招呼侍者时,得把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并摆动手指,侍者就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