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说课稿
- 格式:ppt
- 大小:2.55 MB
- 文档页数:28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氧气的性质》是初中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它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 2。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成分,对氧气有了初步的了解。
而本课题则是对氧气性质的深入探究,为后续学习氧气的制取以及其他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材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但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在思维方面,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法。
此外,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实验操作中可能会存在不规范的情况,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监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准确描述氧气与木炭、铁丝、蜡烛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并能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理解氧气的氧化性,知道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氧气的性质(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介绍本节课将介绍氧气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示意图,学生将深入了解氧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 了解氧气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氧气的产生和性质测试方法;- 了解氧气在火焰燃烧和呼吸过程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对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氧气的性质及其应用实例;- 氧气在火焰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概念介绍:明确氧气的定义和特点,如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之一等。
2. 氧气的产生:介绍常见的氧气产生方法,如氧气生成器、电解水、叶绿体等。
3. 氧气的性质测试:展示几种简单的氧气性质测试实验,如燃烧实验、熄灭实验等。
4. 氧气在火焰燃烧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演示,说明氧气对火焰燃烧的必要性和作用。
5. 氧气对呼吸过程的重要性:通过示意图和讲解,介绍氧气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和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 拟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结合实验演示和示意图,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科学进思维;- 班级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接触过氧气吗?它有什么特点?”2. 氧气的概念介绍:简要概述氧气的定义和特点。
3. 氧气的产生:介绍氧气的几种常见产生方法,并通过示意图进行讲解。
4. 氧气性质测试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氧气性质测试实验,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5. 氧气在火焰燃烧中的作用: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氧气对火焰燃烧的必要性和作用。
6. 氧气对呼吸过程的重要性:通过示意图和讲解,介绍氧气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和安全意识。
7. 总结:复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氧气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评价- 实验记录和观察数据;- 学生参与讨论的发言;- 学生的小组合作;- 清晰的总结回顾。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优秀5篇《氧气》说课稿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三、教学难点: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
429g/L,略大于空气;(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实验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为《氧气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与学法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本节教材是学生在学习了《空气的成分》与《氧气实验室制法》后的一节重要内容,是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
教材内容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也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学生的认知,为此,确定了以下目标和重难点: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②认识氧化反应、氧化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②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
㈢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氧化物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因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从下手,会看不会说或说不准确,这些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
下面我再从学生学情和学法上谈谈:二、学情与学法分析学生对氧气可供呼吸和支持燃烧的作用已有了了解,在前一课时也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很想知道氧气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气体。
带着这种好奇来探究氧气的性质,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生对氧气有了全面地了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学法的引导:1、运用逻辑思维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
锻炼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物理性质的方法。
(2)魔术二:教师演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讲解实验的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
(3)我也是魔术师:学生分组完成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并完成实验现象的归纳,教师巡回检查,纠正学生操作与归纳中的错误。
氧气性质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掌握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方法。
-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来探究氧气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 培养学生安全使用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 实验操作中观察氧气的生成和性质表现。
2. 教学难点:- 氧气助燃性的实验设计和安全操作。
-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和科学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 氧气发生装置一套(包括试管、集气瓶、水槽等)。
- 化学试剂:过氧化氢、二氧化锰等。
- 实验辅助工具:燃烧勺、木条、酒精灯等。
2. 教学资料:- 教科书中关于氧气性质的相关章节。
- 实验操作视频或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学生对氧气的了解,引出氧气的性质。
- 展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介绍氧气的色、态、味、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 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收集过程,加深对密度和溶解性的理解。
3. 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讲解氧气的助燃性,通过实验演示氧气支持燃烧的现象。
- 讨论氧气在呼吸作用中的重要性。
4. 实验操作:- 分组进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
- 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注意安全操作。
5. 实验结果分析:-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氧气的性质。
-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6. 课堂小结:- 总结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强调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 强调实验安全和正确操作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氧气性质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2.2氧气的性质一、引入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化学课老师。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2章第2节的内容,主题是“氧气的性质”。
大家平时对氧气应该已经有所了解,它是我们呼吸的必需气体之一。
但是,除了呼吸外,氧气还有什么有趣的性质呢?请跟随我来一起探索吧!二、氧气的概念氧气,化学符号O2,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它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占地壳中含量的约21%。
氧气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空气中,是维持动植物生命正常运作的重要物质。
三、氧气的制备和收集氧气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分解过氧化氢和电解水的方法。
其中,分解过氧化氢是最常见的制备氧气的实验方法,我们也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
收集氧气的方法一般有用水封法和气阀法。
其中,水封法是最常用的,使用气体密度的原理来收集氧气。
四、氧气的性质1. 生理性质氧气是呼吸的必需物质,它是支持燃烧和许多呼吸过程的关键气体。
当我们呼吸时,氧气进入肺部,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然后被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进行氧合反应。
2. 燃烧性质氧气是燃烧的必需气体,没有氧气就没有燃烧。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氧气参与的燃烧反应。
例如,将一根点燃的火柴放入氧气中,火柴会瞬间燃烧得更为旺盛。
这是因为氧气能够与可燃物质发生激烈的氧化反应,使燃烧反应释放的能量更加剧烈。
3. 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元素,它具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性。
它可以与许多元素和化合物发生反应,形成新的物质。
例如,氧气可以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反应生成非金属氧化物。
4. 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约1.43倍。
它在常温下是气体状态,但可以被压缩成液体或固体。
此外,氧气是一种不可溶于水的气体,不易溶解于其他液体。
五、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氧气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氧气是医院急救室和手术室中必备的气体之一,用于给患者进行氧气治疗、供给手术室的麻醉气体等。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氧气的性质这节课被安排在华师大版科学七下第二章空气的第三节第二部分。
前两节教材从身边的空气开始,分析了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着重提到了氧气的百分比,为第三节学习氧气坐下了铺垫。
第三节第一部分就提到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方法,同时间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方法也暗示了下节内容中氧气的部分物理性质,为本节内容做好了铺垫。
本章内容作为氧气的性质,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初中化学系统地学习和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
通过了五个实验让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主要有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
这三部分都是以氧气为中心,尤其是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具体性质和一些用途,了解两种常见的氧化反应。
②技能目标:掌握几个试验的现象,并了解相关实验的简单操作。
③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从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氧气的性质.同事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学会运用概括、归纳的方法对实验现象等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学会用化学语言来描述实验现象.④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实验现象的描述。
四、教学方法这节课我主要通过演示实验展开,引导和探索的方法.学法指导:通过对学生实验的指导,培养学生从中学会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并从中学会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宁波到西藏旅游,部分人感到胸闷,呼吸困难,试分析其中原因。
引发学生思考,高原缺氧可能在以前的知识储备中有涉及,告诉学生横因为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所以在高原上氧气稀少。
引出像这样不用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反之通过化学反应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然后提问:氧气的物理性质还有那些?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氧气通过排水法收集,说明氧气不溶于水;但是鱼儿又可以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又可以溶于水。
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大全15篇初中化学氧气说课稿(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的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氧气引入新课。
引言化学上学习和研究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着手。
板书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提问什么叫物理性质?学生回答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引导学生看书根据物理性质的要求引导学生看书P11归纳板书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克/升,(空气密度1.293克/升)。
3、加压.降温条件下: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投影课堂练习1、液态氧为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变化。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学生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碳的燃烧实验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板书现象:①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板书2. 硫的燃烧实验实验1-3归纳板书现象: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②放出热量;点燃③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学方程式:S + O2 ==== SO2板书3. 磷的燃烧补充实验磷的燃烧归纳板书现象:①,发出黄白色光;②放出热量;点燃③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化学方程式:4P + 5O2 ==== 2P2O5板书4.铁丝的燃烧实验实验1-4归纳板书现象: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②放出热量;点燃③生成一种黒色固体。
初中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了解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1.2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描述氧气的性质。
2.学生能够了解和归纳氧气的应用范围。
3.学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了解氧气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珍惜环境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探索的精神,铸造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1.氧气的性质。
2.氧气的用途。
2.2 教学难点1.学生需要正确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并将它们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业中。
2.学生需要对氧气的应用范围有整体的认识和记忆。
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
2.讨论式教学法。
3.讲解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1.老师先展示几张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中的物品和它们的作用。
2.简单介绍“氧气”这个名词和它的发现者。
4.2 活动一:探究氧气的性质(40分钟)1.让学生围成小组,进行氧气的实验探究,了解氧气的特点,并进行记录。
2.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3.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氧气的性质。
4.3 活动二:氧气的用途(30分钟)1.老师为学生展示一些有关氧气的短片,并进行思考和讨论,了解氧气在现实生活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2.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整理氧气应用的领域和方法。
3.学生展示调研结果,介绍氧气的使用领域和方法,并把它们分类整理。
4.4 活动三:应用探究(40分钟)1.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氧气的问题,学生进行探究。
2.学生按照小组分工进行讨论,总结问题和解决方法,并进行展示。
4.5 总结(5分钟)1.老师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提高学生理解复习的效果。
2.老师进行评价,以期确保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复述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况,阐述氧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范围。
3.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氧气在现实应用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氧气说课稿(通用10篇)氧气说课稿第1篇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氧气的制取位于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三。
学生学习本课的目标不光是简单的掌握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思路,包括原理的研究,装置的选择,收集方法的选择,操作过程等。
从而能举一反三,为后面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氢气的制取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上一次课刚刚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初步学习了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方法。
总体来说,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
因此,学习本课的重点是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难点是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教学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练习仪器装配的基本操作,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性实验,逐步学会利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等获取信息,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自主实验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说教学过程这堂课我将分为:新课导入,演示探究,分组实验,巩固练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新课引入首先,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接着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同时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人是要呼吸氧气才能存活的,太空中没有氧气,那宇航员呼吸所需的氧气是哪里来的呢?自然过渡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问题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探究演示一:分别加热MnO2,KClO3,MnO2和KClO3的混合物,然后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
演示二:用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体积的H2O2,向其中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的MnO2,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包括: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二部分。
这二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
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
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个系统模式。
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1、掌握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氧气主要用途。
2、了解氧化反应的基本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课件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二、说教法: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引导—演示实验—观察—思考—总结—应用。
根据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以充满好奇的心态去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
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三、说学法:1、探究学习:师生通过课件的演示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能更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是师生共同讨论、整理、总结,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氧气的性质》,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氧气》鲁教版五四制教材八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第二节。
本节内容包含了氧气的制备、氧气的性质、化学概念(氧化反应、氧化物、缓慢氧化)。
本课时主要介绍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和氧化物的概念。
《氧气》安排在《空气的成分》之后,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教材知识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学情分析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
氧化物在日常生活中见得也挺多,但其概念对初中生而言却比较陌生。
初中生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渡阶段。
本课题又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有点复杂度。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能描述氧气与木炭、铁、蜡烛反应的实验现象,会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理解氧化物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性质的探究,获得研究物质的一般认识和方法,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分析,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2)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并愿意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化学物质。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反应现象和性质。
【难点】培养探究时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氧气的性质说课稿氧气的性质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氧气的性质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本课是基于化学教学对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因此利用网络无所不有的资源达到一个学生实验的目的,这是本节课所研究的,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研讨课《认识氧气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氧气的性质》一、知识结构、能力以及情感培养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再到观察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情感目标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