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三十年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8
一、茅盾的代表作:1927~1928(《蚀》的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9《虹》—时代女性成长的曲折1933《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1942《霜叶红于二月花》(《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具鲜明三十年代时代特征抗战时期的散文名篇:《白杨礼赞》、《风景谈》—歌颂延安精神矛盾的小说成就:1、题材与主题的开掘:注重题材和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A、1929《虹》—时代女性成长的曲折B、《蚀》以广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迅速真实地反映了刚刚过去的大革命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着的大革命失败的社会心理《幻灭》:描述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
主人公静女士怀着小资产阶级的天真幻想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幻想破灭回到个人恋爱的小天地《动摇》:知识分子方罗兰身处革命与反革命的严重冲突中,既不敢打击敌人,又不敢依靠工农,在动摇中葬送了革命和自己《追求》:小资产阶级在大革命失败后既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又不愿苟活沉沦,只能盲目的挣扎而终不免失败C、《子夜》:a、对中国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
吴荪甫的失败结局,说明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表现了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b、表现了三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之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
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本家利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停工,最终导致破产D、《霜叶红于二月花》揭开了本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夕中国社会的一角。
描写了婉卿对待性无能丈夫的那些场面,流露母性的温柔胸怀,揭示了人性的美丽(《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深刻的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剧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向反抗道路的必然2、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注重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子夜》吴荪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一、吴荪甫具有两方面的性格a、果断、自信。
一、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开始。
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推向高潮。
《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
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思想启蒙运动:a、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
B、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二、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三、学衡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为梅光迪、胡先啸、吴宓。
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主张依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
宗旨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主要研究和为维持传统文化。
与新文化相反,站在了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四、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文学研究会:1921 年1 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12 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 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五、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
受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同时受到“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的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使命”,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她们又重视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热炮火’.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里描写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六、周作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之一,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小说一」「五四小说。
」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的《狂人日志》、紧接着第二年,他的《孔乙己》、《药》等名著也相继问世。
「五四小说」从此拉开序幕。
「林译小说」古文家林纾用文言意译的西欧小说。
「周译小说」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兄弟合译的《域外小说集》为代表,直译日俄与其他弱小民族的小说,影响到了“五四“小说的内容、形式以至风格。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家的主要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
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
形成:1、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2、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刺激。
「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写的是接受了家庭包办婚姻的青年同时接受了人道主义的思想,如果追求一己的幸福则必牺牲一个旧式的弱女子,若不离异又必陷入自己一生于不幸。
小说人物最后就这样处于两难境地。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烦忧”。
《沉思》提出作裸体模特儿的女子为何爱人反对、官吏干涉,甚至男性画师也不理解她的动机,使其陷入沉思之中。
担任模特儿的纯洁美丽的女性是作者理想的“爱”与“美”的象征,她向往于用自己的身体通过画面来将“爱”与“美”传诉给人们,但是她的理想破灭了。
《微笑》让一个女犯人“慈祥的微笑”发出奇效,竟然使小偷都得到感化和超度,从此变成了“有些知识的工人”。
王统照擅长运用象征手法,与故事的写实性参杂并存。
《春夜喜雨》常常蒙上一层虚幻的色彩,从空想中设境或安排人物,缺乏现实力度。
《湖畔儿语》加强了社会现实感,从一个有家不得归的儿童视角,侧写贫苦母亲被迫卖淫的困境,以及这种特异的人生环境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严重残害。
《沉船》、《生与死的一行列》等短篇以沉实的笔触写底层人民穷苦的生,或惨痛寂寞的死,“爱”与“美”的“问题小说”的玄想,已被真实的图景所代替,艺术上也更加圆熟。
第一个十年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一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
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
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
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但是新文化运动也存在着局限性,。
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
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具有片面性。
文学研究会(有):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
後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
其会刊是《小说月报》。
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奉行的原则是:“反对把文学作为消遣品﹐也反对把文学作为个人发泄牢骚的工具﹐主张文学为人生。
”(沈雁冰《关于文学研究会》)从“为人生”出发﹐他们主张“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
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继《新青年》之後﹐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于材料上最注重精密严肃﹐描写一定要忠实”。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绪论一、历史发展进程: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
“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
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1928-1937——“左翼”(革命)时期的文学;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
革命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此处未记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
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1917年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思想文化基础: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政治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伦理道德)语言基础:新文化运动(“五四”白话文运动)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新青年》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敬告青年》提出“人权”、“平等”、“自由”):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陈独秀主张“以欧化为是”、胡适提出“输入学理”、蔡元培主张“兼容并包”)。
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废文言倡白话,提出文学改良从“八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4、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刘半农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5、1918年4月,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6、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是文学革命的内容更加具体化。
二.文学革命取得的重大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闻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控诉封建制度及其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
随后有创作了《孔乙己》、《药》。
除此之外还有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杨振声的《渔家》、冰心的《斯人独憔悴》、许地山的《命命鸟》、王统照的《春雨之夜》、郁达夫的《沉沦》、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汪静之的《蕙的风》)。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摘要:一、晚清文学革新运动1.诗界革命2.小说界革命3.文界革命二、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的影响1.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2.无产阶级现代文学的崛起三、现代革命文学的无产阶级特色1.民族主义文学2.新感觉派四、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正文: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到无产阶级文学的崛起,经历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是现代文学的起点,以诗歌、小说、散文等领域的创新为主导。
在这一时期,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等文学革新运动此起彼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其中,诗界革命以反对旧体诗、倡导新诗为主要特点,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小说界革命以鲁迅的《狂人日记》为标志,提出了“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口号,强调文学要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文界革命则主张打破桐城派古文的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
五四运动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高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大旗,为无产阶级现代文学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无产阶级文学的崛起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文学作品。
例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这些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特色,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为民族解放战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等。
新感觉派小说以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为主题,展示了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
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文学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逐渐成为主流。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展现了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到无产阶级文学的崛起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变迁。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一、我国现代文学我国现代文学是指近现代我国社会飞速变迁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作品。
在这30年的时间里,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于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我国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特点,作家们通常从个人生活、社会现实、历史记忆等方面出发,展现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文学价值。
二、三十年“三十年”在这里指的是1980年代到2010年代的这30年时间段。
这段时间是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这30年里,我国文学在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作品涉及的主题广泛,风格多样,作家们对于个体命运、社会现实、国家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深度。
三、名词解释在我国现代文学这一主题下,我们需要对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这些名词可能涉及到特定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通过对这些名词的解释,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丰富内涵和意蕴,深化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这30年来,我国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作家们对于时代命运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表达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力量和魅力。
我相信,通过对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下社会的脉搏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启迪和启发。
总结回顾通过对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名词解释和梳理,我们不仅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名词,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发。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让我们继续深化对我国现代文学的知识,为文学创作和传播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人文关怀和个人命运。
三个十年的每一编第一章都是文学思潮与运动的总体背景把握,下述分别是代表作家与文学体裁的分章论述,我以为这起码指示我们对文学史把握的方法:一是以作家(及团体)为线索,一是以文类的历时变更为线索,如就文学类型(体裁、形式)而言,小说与通俗小说、新诗、散文(轻)、戏剧,是四大分支,每一分支文类的演变又以代表作家作品为具体表现;就作家而言:鲁郭茅巴老曹、(加)沈赵艾、及张爱玲。
因此对于本书的阅读模式,我觉得可以先大览第一遍,第二遍则以文学思潮为框架,文类为线索、以主要作家为其发展的具体内容来重读。
本书将现代文学史划分为3个时代框架,可以看作由五条线索组成:文学思潮与运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其中思潮是宏观背景,具体文类是发展的不同脉络走向,而文类发展的微观表现是作家与作品。
较重要的,我认为是小说与诗歌;就戏剧而言,重心在曹禺;而散文则以鲁迅、林语堂、周作人等人略带过。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一)第一个十年:现代文学的发生第一个十年即1917-1927年,主要涉及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一是把握其动因,二是要清楚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
就动因而言:外在动因是翻译的大量引进;内在动因是:1)中国内部受到资本主义冲击后的物质、技术(印刷术与文学市场的形成)、观念的推动;2)文学自身的变革(包括“文界”、“诗界”、“小说界”革命)+语言变革(白话文运动)。
而现代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力在于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的批判与引介。
其标志是1915年《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办,涉及到1917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两篇“檄文”。
现代文学发生的过程具体体现为新旧文化与文学的论争,如学衡派、甲寅派论争,以及众多文学社团的成立、作家的集聚及在各领域的文学实践。
(二)第二个十年:革命时代的文学第二个十年即1928-1937年6月,这一阶段国民党政权建立,主要体现为革命文学与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左翼与左联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的论争、因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潮的传播与初步运用,从20年代到30年代,文学思想政治化,其主题、题材、文体、篇幅皆发生变化。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名词解释1 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创刊《学衡》杂志,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
他们反对新文学运动,鼓吹文言优于白话,诬蔑白话“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
2 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提倡"国剧运动"。
他们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入手去建立"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主张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部分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
——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由于不适合当时社会的需求,终未能实现,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痕迹。
3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此后有诸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使杂文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任务,成为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新青年》随感录作者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是其中主要作家。
“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同时,“随感录”对后起的“语丝”派等散文诸流派也产生较大影响。
4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成因: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二是受易卜生等欧洲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
1、“学衡派”:1922.1,在南京创刊《学衡》,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
“昌明国学,融化新知”。
2、对“甲寅派”的斗争,还击:文研社、制造社、语丝社、新月社等进行还击。
鲁迅:《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等;沈雁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郁达夫:《骂甲寅十四号〈评文化运动〉》,徐志摩:《保守与玩旧》等。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瞿世英等12人。
将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还陆续出版了《文学旬刊》、《诗》月刊、《戏剧》月刊、“文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
文学研究提倡“为人一辈子的艺术”,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制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视为“为人一辈子而艺术”的一派。
4、制造社:l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
其代表人物是郭沫假设、成仿吾、郁达夫、田汉、张资平、郑伯奇等。
刊物有《制造季刊》、《制造周报》、《制造日》、《洪水》、《制造月刊》等。
创作态度宣称是:“本着咱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活动,重视文学创作的“直觉”,崇“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
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色彩。
创作上看,制造社的流派色彩比较显著。
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后期创作社致力于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5、语丝社:1924年11月,在鲁迅的支持下由孙伏园发起开办《语丝》周刊,以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提倡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要紧成员有鲁迅、钱玄同、周作人、林语堂、川岛、刘半农、冯文炳、俞平伯等。
6、鲁迅庞大的思想深度(“表现的深切”)以现代意识对现实生活进行观照:第一,鲁迅从启蒙主义的角度和立场出动身,观看中国的社会现实,因此他关注的中心是人的精神状态,进行的工作是批判“愚弱的国民性”。
第二,鲁迅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鲁迅小说深刻的反映了一个时期。
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1917年1月到1919“五四”运动爆发,是文学革命初期;2、“五四”到1926年“三。
一八”惨案,这一段思想最解放,创作也最活跃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大部分诗作,都是在这期间写成的,新闻学第一时代中药作家大都在这期间登上文坛;3、“三。
一八”惨案到1927年“四。
一二”事变,革命形势急剧发展变化,许多新文学作家投身到南方革命阵营和北伐战争中,创作一度沉寂。
2、第一个十年文学作品的特点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三是个性化的追求四是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3、《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散文这种文体如周作人所说,本就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另一方面,又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文体,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
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在这个方面也是现实了鲁迅:“文体家“的特色的。
4、“问题小说”的形成自由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删除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问题小说”的除享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问题小说”的作者并不都是纯粹的写实派。
5、从1912年(民国元年)到1917年的饿这五年,是所谓“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的繁盛期。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所谓“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据说是他们常用的语句,故被用来命名。
6、1923年同时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引起了人们对“小诗体”的关注与兴趣。
小诗体是从外国输入的,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
它的主要作者除冰心、宗白华,还有徐玉诺、何植三等人。
7、第二个十年这个时期显著的特征有三:其一是“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体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二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三是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考试复习参考资料填空1、茅盾作品:长篇小说《蚀》、《虹》、《子夜》;中篇小说《三人行》、《路》、《多角关系》;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2、《子夜》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熟。
3、老舍作品:《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离婚》、《小坡的生日》(童话)、《我这一辈子》(中篇)、《四世同堂》(包括《惶惑》、《偷生》、《饥荒》(《饥荒》写于美国讲学期间,建国后发表) 三个部分)。
4、巴金作品:“革命(青春)三部曲”:《灭亡》、《新生》、《死去的太阳》“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人生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忆》《短简》《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等散文集5、沈从文作品:30年代是沈从文创作成熟期,出版了《石子船》、《沈从文甲集》、《从文子集》、《虎雏》、《都市一妇人》、《如蕤集》、《月下小景》、《从文自传》、《八骏图》、《新与旧》、《主妇集》等短篇小说集,《一个女剧员的生活》、《阿黑小史》、《边城》等中篇小说以及《湘行散记》散文集等。
由于抗战爆发,沈从文于1938年随学校到达昆明,在西南联大担任现代文学、习作课程。
在昆明期间,沈从文发表了长篇小说《长河》,《芸庐纪事》等中篇小说,以及《看虹录》《摘星录》等短篇小说,散文集《湘西》、《烛虚》、《七色魇》等。
6、蒋光慈作品: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写出书信体中篇《少年漂泊者》。
1927年4月初完成中篇《短裤党》,这部最早正面描写中国工人运动的作品,及时地反映了上海三次武装起义的情景。
1927年出版中篇小说《野祭》,是蒋光慈创作的第一部具有“革命+恋爱”特征的小说。
1928年创作带有个人复仇主义色彩的长篇革命小说《最后的微笑》,塑造了青年工人王阿贵形象。
1930年创作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是蒋光慈后期普罗小说的代表作。
蒋光慈另外两部曾引起争议的小说《丽莎的哀怨》和《冲出云围的月亮》出版于1929年和1930年。
7、柔石作品:1929年柔石创作了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同年,柔石还结集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希望》、中篇小说《三姐妹》和《二月》1930年创作的《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8、丁玲作品:1928年发表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
1930年以后转入左翼小说创作,加入左联,发表中篇小说《韦护》1927~1937年间,丁玲的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30年以前为早期创作,早期小说主要收入《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9年)、《一个女人》(1930年)三个集子中1930年夏秋,丁玲创作了两个同题的短篇小说《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收《一个人的诞生》),这是丁玲普罗小说的重要作品是1931发表在《北斗》上的短篇小说《水》。
明显的“革命+恋爱”的作品。
1936年以后,延安时代丁玲的小说创作中,代表作分别是短篇小说《在医院中》和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9、张天翼作品:短篇小说集《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脊背与奶子》、《蜜蜂》、《反攻》、《移行》、《团圆》、《万仞约》、《春风》、《追》、《同乡们》、《畸人集》、《速写三篇》(包括《谭九先生的工作》、《华威先生》、《“新生”》)等;中篇小说《清明时节》;长篇小说《鬼士日记》、《一年》、《齿轮》、《洋泾浜奇侠》、《在城里》等;儿童文学作品《大林和小林》、《奇怪的地方》、《秃秃大王》等。
以国民性批判为内涵,针对不同的讽刺批判的对象,张天翼的小说揭示了反伪善、反庸俗、反愚昧三大讽刺主题。
10、艾芜作品: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
《南行记》是艾芜的漂泊手记,亦是其成名作。
《山峡中》是《南行记》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艾芜早期小说的代表作。
《南行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特色的流浪汉小说。
出版于1948年的《山野》标志着作者长篇小说创作技法的成熟。
11、叶紫作品:连续性的短篇《丰收》与《火》是叶紫的力作,清晰的反映了农民运动从酝酿---兴起—发展--深入的历史过程,达到了“艺术的真实性和历史的具体性”的统一。
12、吴组缃作品:吴组缃的小说中一部分以第一人称写作的散文化的作品,如《菉竹山房》、《黄昏》等,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其中,《菉竹山房》是吴组缃小说中最富有诗意的作品。
13.、萧红作品:中篇小说《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作。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也是萧红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小城三月》作为萧红发表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亦可视为《呼兰河传》的续篇,其中的主人公翠姨在婚姻生活中是一个林黛玉式的悲剧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自我觉悟者。
14、刘呐鸥作品:刘呐鸥在杂志《新文艺》上发表的八篇以感觉主义和意识流方法表现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后结集为《都市风景线》出版。
15、穆时英作品:1932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两极对立。
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公墓》。
此后又出版了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这正是这一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
这些小说也流露出明显的颓废感伤气息,但穆时英笔调却风靡一时。
因而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
16、施蛰存作品:1929年施蛰存在中国第一次运用心理分析创作小说《鸠摩罗什》、《将军的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短篇小说集:《上元灯》—《将军的头》—《李师师》—《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珍集》17、芦焚作品:1931年开始文学创作,以芦焚为笔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谷》、《里门拾记》、《野鸟集》、《落日光》,中篇小说《果园城记》(写成于三四十年代之交),《谷》曾获《大公报》文学奖。
40年代改以师陀为笔名的小说集有《马兰》、《结婚》、《历史无情》等。
以芦焚为笔名的小说具有典型的京派小说特征;而改以师陀为笔名的小说显示出明显的向左转的趋向,实际上已经脱出了京派小说的门径。
18、普罗诗派:代表诗人是蒋光慈,1925年《新梦》、1932年《乡情集》的出版标志着无产阶级诗歌的诞生。
郭沫若《恢复》显示出----的实绩,钱杏邨长篇叙事诗《暴风雨的前夜》、《荒土》,冯宪章《梦后》,冯乃超、段可情、黄药眠、龚冰庐、周灵均、任钧、洪灵菲、殷夫等。
19、殷夫作品:《别了,哥哥》,描写无产阶级正面和敌人作斗争的诗很多。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一九二九年的五月一日》。
《血字》。
20、蒲风的《茫茫夜》(以母亲和儿子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农村中年轻一代的觉醒。
)、《六月流火》(通过农民反对修筑公路的斗争,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和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的深入),杨骚的《乡曲》等,都以表现人民革命为主题,显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战斗力。
21、臧克家作品:。
一九三三年《烙印》出版,翌年又出版《罪恶的黑手》。
《难民》和《老哥哥》写出农民悲痛的遭遇,《村夜》和《答客问》描会了三十年代前期北方农村的动乱,语多含蓄,笔有藏锋。
22、戴望舒作品:戴望舒一生创作的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雨巷》是最能代表此阶段戴望舒创作风格的作品。
)、《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
23、30年代在鲁迅的影响下,青年作者大量涌现,以杂文为武器,或则抨击政治的黑暗,或则揭露社会的矛盾,或则针砭时事,或则漫谈文艺,内容广泛,风格各殊,然而莫不短小精悍,锋利有力,表现了虎虎的生气。
徐懋庸(1910—1977)写了《不惊人集》、《打杂集》等,批评时事,泼剌有力,写来从容自如,不事雕砌,鲁迅为他的《打杂集》撰写序文,在文坛有较大影响。
唐弢的《推背集》、《海天集》等杂文,揭发时弊、抗争现实,时复带着散文笔调,含有抒情气氛,在艺术风格上受有鲁迅的影响。
王任叔(巴人)著有《常识以下》,夏征农著有《野火集》,都是于小说、评论之余兼写杂文的作家。
还有陈子展的考证,孔另境的随笔,也为读者所欢迎。
24、“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
《画梦录》是何其芳苦心经营之作,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1937年,该书与曹禺的《日出》、芦焚的《谷》一起,获得《大公报》的文艺奖金。
写作较迟的《还乡杂记》,说明作者经过生活鞭子的打击,开始从幻想转向了现实世界。
李广田著有《画廊集》、《银狐集》,他大多“写了一些在旧社会受折磨和没有出路的人”。
陆蠡在抗战前写有《海星》、《竹刀》二集,文字清新委宛,对不合理的旧世界时时提出直接的控诉。
丽尼的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抒发了阴暗的时代给作者带来的苦闷,其中充满了“个人的眼泪,与向着虚空的愤恨”。
丰子恺在一九三一年出版了《缘缘堂随笔》,以后又有《缘缘堂再笔》和《车厢社会》等问世。
恺。
25、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1936年6月,夏衍的《包身工》(注:载《光明》半月刊创刊号)发表。
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以辛辣的讽刺和浓郁的抒情笔调,逼真地写出了山西反动统治者在“防共”措施下所造成的“流言所播,草木皆兵”的情景。
26、曹禺作品:1933年至1942年的十年间,曹禺为中国的现代话剧奉献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四个堪称经典的杰作。
他每一部剧作的艺术构成都显示出不同的风采和格调,也保存了属于他个人所有的连贯的稳定性的特质。
他用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世界末日意识、拯救意识以及博爱精神,谱写了一曲完整的“人生悲剧命运四部曲”。
26、熊佛西与“农民戏剧实验”。
27、洪深以敏锐的笔触创作了较早反映农村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系列剧作“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为话剧题材的拓展进行了新的开拓。
此外,田汉的《名优之死》,欧阳予倩的《屏风后》、《车夫之家》、《买卖》和《同住的三家人》,则在各类人物命运的悲苦中,揭露了中国社会种种黑暗丑恶的侧面28、夏衍作品:《秋瑾》、《赛金花》、《上海屋檐下》。
29、陈白尘:《升官图》在艺术上主要借鉴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和中国传统戏曲的讽刺手法,把“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讽刺喜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30、黄谷柳的《虾球传》,张恨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八十一梦》。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女儿们》。
张爱玲的《金锁记》,无名氏的《无名书稿》和徐讠于的《风萧萧》等。
名词解释社会剖析派:是左翼文学运动中的一个流派,由茅盾较早开创,形成于1930年代初期,它注重从阶级的立场和观点出发,运用社会科学理性思维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与矛盾,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带有鲜明的写实性和史诗性。
这种方法后来成为左翼文学创作的一个主流,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后人称这个流派为“社会剖析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