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19
[多图]从庞然大物到硬币大小硬盘50年浓缩历程硬盘发展至今已经有50余年的历史,在这几十年的历程里,硬盘的体积越来越小而容量则越来越大,硬盘的转速与接口也在与时俱进。
第一款硬盘面世的时候,它有两个冰箱那么宽,内部安装了50个直径两英尺的磁盘,重量约1吨,而现在微硬盘、CF硬盘仅仅才硬币大小,这种变化真是太惊人了。
那么硬盘又究竟是经过怎样的历程从如此的大家伙变成直径从14英寸到8英寸、5.25英寸直至3.5英寸,然后又从2.5英寸到1.8英寸,再到1英寸和0.85英寸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硬盘体积变化的历史。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虽然之前人们已经在使用打孔卡和磁带进行数据的存储,但是要想在上述存储介质上查找某个数据却非常困难,往往需要数小时的时间,就是因为这些存储产品采用的是顺序存取技术。
而那些被昵称为“造反派”、“牛仔”的IBM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一个十分单纯的想法就是,找到一种随机存取的方法,加快数据的存取速度。
AlHoagland 是当时18个参与此项产品研发的人之一,他当时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
他回忆说:“当时的气氛真有点像火箭发射,在达到最后目的地之前,谁也不知道能否成功,新的产品又会是什么样。
4年之后,他们终于宣布开发出了一种将对全球计算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产品,那就是统计控制随机存取法(RandomAccessMethodforAccountingControl,RAMAC)”。
这款商用磁盘存储系统就是RAMAC305,有两个冰箱那么宽,内部安装了50个直径两英尺的磁盘,重量约1吨,当时可以存储“惊人”的500万个字符(5MB)。
◎60至70年代的主宰!比微波炉还大的1.4寸硬盘时间转移到1962年,这时已经是14英寸的硬盘占据市场的统治地位,直到70年代中期,14英寸硬盘几乎占据了全部硬盘市场,几乎所有这些设备都出售给大型计算机制造商。
那个时候那种大型硬盘也并不是普通用户能消费的起的,而且容量不过百兆左右。
硬盘综述在信息技术的几个环节(获取,传输,存储,显示,处理)中,信息存储是必须的环节之一。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人们最关心的是信息处理,即如何提高计算机芯片的处理速度和效率,全球掀起的是计算机主处理器大战;90年代后期通信网络兴起,大家可以共享数据和通信,人们将关注度投向了广泛的网络市场;进入21世纪,信息存储空间日益拥挤,信息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管理体系的复杂性越来越高。
尤其对于商业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当你辛辛苦苦将所有数据,存放在一个硬盘后,这些满满的心血和旅程的稳定存储。
一、硬盘的发展历程1.1956年9月著名的IBM的公司的一个工程小组将世界上首个“硬盘”展示给了大家,它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完整意义上的硬盘,它仅仅是一个磁盘储存系统,现在来看较为落后的机械组件,它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不过其储存容量只有5MB。
他的名字叫做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是现代硬盘的雏形。
图1中左边的那个机轨,中间的一个圆柱体容器,就是我们现在硬盘盘片的雏形。
图1 1956年首个“硬盘”2.在1968年,IBM颠覆了之前自己的设计,重新提出了“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的可行性,这次的提出的技术则奠定了以后硬盘所发展的方向。
“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髓在于提出了:“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也同样是我们现在硬盘所走的道路。
1973年IBM 终于推出了使用温彻斯特技术的第一块硬盘,型号为3340,它采用14英寸的规格,由两个分离的盘片构成(一个固定的和一个可移动的),每张盘片容量为30MB。
并且硬盘首次使用了封闭的内部环境,并进一步发展了气动学磁头技术,将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缩短到了17微英寸。
3.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电脑硬盘发展史历史起源: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硬盘是由IBM公司研制开发的RAMAC(RandomAccessMethodofAccountingandControl)。
正如下图这个庞大的物体,我们很难想象它就是硬盘当初的模样。
世界上第一款硬盘但是,正是这个基于这个由50个24英寸金属此片组成的庞然大物,才开启了硬盘领域的发展史。
当然IBM也就当之无愧的坐上了硬盘鼻祖的宝座。
笔记本真正开始配备硬盘,是将近奔腾时代的事情了。
在当时能配备上500MB的硬盘空间可谓是高级享受,大多数的本本电脑的硬盘只有200多兆而已。
不难想象当初本本硬盘的转速以及各类相关指标的低下。
然而科技进步的脚步是没有人能阻挡的,随着与硬盘密切相关的各门相关学科的进步,笔记本硬盘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我们现在的主流硬盘容量更大,能耗更小,速度更快的硬盘不断问世。
不过本本硬盘由于其厚度以及尺寸的限制,肯定不可能跟台式机硬盘相提并论。
以下,笔者将从多方面介绍笔记本电脑硬盘的相关参数以及随着时代的改进。
我们知道,硬盘技术的飞速发展乃至更新换代主要取决于不断扩容的单碟容量,而与这项参数直接挂钩的就是硬盘磁头。
先进的磁头技术除了能够提供更高的单碟容量,还可有效提升盘片的数据密度。
90年代运用在2.5寸硬盘的磁头是MR磁头,然而很快它就被GMR(GaintMagnetoResistive,巨磁阻),所代替了。
目前巨阻磁头还处在全盛期,几乎所有的硬盘都在使用该磁头。
碟片容量是以单碟容量的大小来描述的。
磁盘单碟容量是指一张盘片双面容量的总和。
单碟容量也能对笔记本硬盘的制造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为笔记本硬盘特殊的厚度要求,所以在盘体内不可能通过容纳较多的盘片来达到容量的上升。
因此更大的单碟容量就意味着海量硬盘的可能性。
同时相对面积储存密度的上升也能加快硬盘的读取速度并相应的减少寻道时间。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本本硬盘单碟容量都达到了20G,当然也有10G单碟与高达60G的单碟容量。
计算机硬盘及数据恢复发展史简介:目前硬盘大体上分为三种,分别有固态硬盘(SSD盘,新式硬盘)、机械硬盘(HDD传统硬盘)、混合硬盘(HHD一块基于传统机械硬盘诞生出来的新硬盘)。
不论网上如何调侃,请保持应有的理智与常识:频繁关掉电源是完全可能损坏硬盘的!下面我们以前回顾一下:计算机硬盘发展史、硬盘数据恢复十大神器(附下载链接)、中国硬盘简史、造一块理想的硬盘等知识。
目录01 计算机硬盘发展史02 硬盘数据恢复十大神器03 中国硬盘简史04 造一块理想的硬盘01计算机硬盘发展史目前硬盘大体上分为三种,分别有固态硬盘(SSD盘,新式硬盘)、机械硬盘(HDD传统硬盘)、混合硬盘(HHD一块基于传统机械硬盘诞生出来的新硬盘)。
硬盘制造过程视频,观看请自行百度一、机械硬盘的发展史1、1956年,世界上第一块硬盘诞生世界上第一块硬盘出生在1956年,至今已有61年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它由IBM公司制造,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RAMAC。
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则是上百公斤,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
不过其储存容量只有5MB。
IBM 350,内含50个盘片,总容量为5MB在那个时代,RAMAC是令人吃惊的计算机设备,被用于银行,医疗领域。
虽然350RAMAC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硬盘,但却为计算机发展史掀起了新一页。
2、1973年,温彻斯特(Winchester)硬盘诞生由于RAMAC体积过于庞大,性能低效等缺点,IBM提出“温切斯特/Winchester”技术,并于1973年研制成功了一种新型的硬盘IBM 3340。
这种硬盘拥有几个同轴的金属盘片,盘片上涂着磁性材料。
它们与能够移动的磁头共同密封在一个盒子里面,磁头从旋转的盘片上读出磁信号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硬盘的祖先——IBM把它叫做温彻斯特(Winchester)硬盘,也称温盘。
温彻斯特硬盘这个绰号,来源于他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恰是当时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枪”的口径和填弹量。
一、硬盘的发展历史在发明磁盘系统之前,计算机使用穿孔纸带、磁带等来存储程序与数据,这些存储方式不仅容量低、速度慢,而且有个大缺陷:它们都是顺序存储,为了读取后面的数据,必须从头开始读,无法实现随机存取数据。
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350RAMAC(RandomAccessMethodofAccountingand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
IBM350RAMAC的出现使得航空售票、银行自动化、医疗诊断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引入计算机成为了可能。
1973年,IBM又发明了Winchester(温氏)硬盘,其特点是工作时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便是现代硬盘的原型。
IBM随后生产的3340硬盘系统即采用了温氏技术,共有两个30MB的子系统。
“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是“温彻斯特”硬盘技术的精髓。
今天个人电脑中的硬盘容量虽然已经高达几十GB以上,但仍然没有脱离“温彻斯特”模式。
PC时代之前的硬盘系统都具有体积大、容量小、速度慢和价格昂贵的特点,这是因为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还太小,技术与市场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包括存储业在内的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1979年,IBM 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是微型计算机的萌芽时期,包括希捷、昆腾、迈拓在内的许多著名硬盘厂商都诞生于这一段时间。
1979年,IBM的两位员工AlanShugart 和FinisConner决定要开发像5.25英寸软驱那样大小的硬盘驱动器,他们离开IBM后组建了希捷公司,次年,希捷发布了第一款适合于微型计算机使用的硬盘,容量为5MB,体积与软驱相仿。
硬盘发展史(附图片)开心粽子 PDF制作“80后”们的儿时,电脑是一抽象又神秘的尤物,而对电脑的初始记忆缘于小学时代,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脑吗?(在学校的电脑课上),摸到了电脑,学了打字,玩了游戏,用五笔输入法打了一篇文章,很是自豪。
记得在电脑硬盘在教科书里的解释为:硬盘,英文“Hard Disk”,简称HD,它主要用于保存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的数据以及运算结果。
在IBM 286、IBM 386时代的用户可能还会记得,当时的PC机并没有硬盘这种配件,因为当时电脑是采用3英寸,5英寸磁盘,这些磁盘容量只有1.4M左右。
在386时代后期,硬盘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中,不过当时人们所接触到的首款硬盘,容量也不过20M大小。
虽然这个容量在目前来看,可能只是一个文件大小,但却足以让很多人兴奋不已。
下面让我们用经典唤醒80后记忆!看看昔日硬盘如今已发展成什么模样。
现代硬盘的鼻祖世界上第一块硬盘出生在1956年,当时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容量为5MB,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
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被轴带着旋转,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实现了随机存取。
当时这种硬盘被用于银行,医学等领域。
虽然350 RAMAC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硬盘,但它为计算机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68年,IBM公司针对RAMAC庞大的体积及低效的性能等缺点,从而提出了“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
两年之后,磁盘正式诞生。
而后在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一台640MB的基于“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的硬盘,作为现代硬盘的始祖,这款硬盘的原理与目前的硬盘相似,但是重量依然非常惊人。
而在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这项技术令硬盘的体积可以大大减小,速度可以更快。
全面的硬盘知识硬盘,英文“hard-disk”简称HD 。
是一种储存量巨大的设备,作用是储存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的数据。
1956年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它的数据为:容量5MB、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
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被轴带着旋转,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实现了随机存取。
1970年磁盘诞生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一台640MB的硬盘、第一次采用“温彻斯特”技术,是现在硬盘的开端,因为磁头悬浮在盘片上方,所以镀磁的盘片在密封的硬盘里可以飞速的旋转,但有好几十公斤重。
1975年Soft-adjacent layer(软接近层)专利的MR磁头结构产生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这意味着硬盘可以变的很小,速度可以更快,同体积下硬盘可以更大。
1979年IBM 3370诞生,它是第一款采用thin-film感应磁头及Run-Length-Limited(RLL)编码配置的硬盘,"2-7"RLL编码将能减小硬盘错误1986年IBM 9332诞生,它是第一款使用更高效的1-7 run-length-limited(RLL)代码的硬盘。
1989年第一代MR磁头出现1991年IBM磁阻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硬盘出现。
带动了一个G的硬盘也出现。
磁阻磁头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所以盘片的存储密度可以得到几十倍的提高。
意味着硬盘的容量可以作的更大。
意味着硬盘进入了G级时代。
1993年GMR(巨磁阻磁头技术)推出,这使硬盘的存储密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认识硬盘硬盘是电脑中的重要部件,大家所安装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9x、Windows 2k…)及所有的应用软件(如:Dreamwaver、Flash、Photoshop…)等都是位于硬盘中,或许你没感觉到吧!但硬盘确实非常重要,至少目前它还是我们存储数据的主要场所,那你对硬盘究竟了解多少了?可能你对她一窍不通,不过没关系,请见下文。
存储技术的发展从硬盘到固态硬盘的转变在计算机领域,存储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多年来,存储介质从传统的硬盘逐渐向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SD)转变。
这种转变带来了许多显著的改进,包括更高的速度、更低的功耗和更可靠的性能。
本文将通过回顾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硬盘向固态硬盘转变的原因,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硬盘的发展历程硬盘是一种机械式的存储设备,使用磁性材料记录数据。
它由一个或多个旋转的盘片组成,盘片上涂有磁性材料,通过机械臂来读写数据。
硬盘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那个时候它的容量非常有限。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硬盘的容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从最初的几兆字节到现在的数千兆字节,甚至数百兆字节的容量已经成为了现实。
这种提升是通过减小盘片的尺寸、增加盘片数量以及提高磁头读写的精度来实现的。
然而,随着容量的增加,硬盘的性能逐渐成为了瓶颈。
二、固态硬盘的出现固态硬盘是一种使用闪存芯片存储数据的存储设备,相对于传统的硬盘来说,它没有旋转部件,因此读写速度更快,同时也更耐用。
固态硬盘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但在当时,它的价格非常昂贵,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固态硬盘逐渐成为主流的存储介质。
相比于传统的硬盘,固态硬盘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固态硬盘的读写速度较快,可以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响应速度。
其次,固态硬盘没有机械部件,因此更加耐用,具有更低的故障率。
此外,固态硬盘的功耗较低,可以延长电池寿命。
三、硬盘向固态硬盘转变的原因硬盘向固态硬盘转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存储需求的增加使得硬盘的容量不足以满足现代计算机系统的要求。
固态硬盘的容量可以轻松达到数百兆字节甚至数千兆字节,满足了大容量存储的需求。
其次,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兴起,对存储设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硬盘在读写速度上存在瓶颈,而固态硬盘的较高速度提供了更好的性能。
此外,对于移动设备来说,轻薄和便携性是非常重要的特性。
从硬盘单碟容量纵览硬盘发展1.硬盘要素:新型磁头和磁盘介质,垂直记录技术2011年5月4日,希捷公司发布了全球首款单碟1TB硬盘1. 硬盘开山鼻祖,单碟100KB问世1957年IBM研发了世上第一台硬盘IBM 350 RAMAC,容量仅为5MB,转速为1200r/min。
温切斯特时代,单碟步入MB级IBM于1968年研制了Winchester(温切斯特)技术,IBM 3340该硬盘的容量也仅为60MB(单碟30MB单碟容量进入GB级时代IBM于1991年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采用了MR磁阻磁头,故使得硬盘的整体容量首次达到了1GB单碟容量成功破10GB1999年9月,迈拓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后总体容量飙升至40.9GB的硬盘从1999年开始,主流硬盘的传输模式也由Ultra DMA/33(数据传输率为33MB/s)逐步朝着Ultra DMA/66(数据传输率为66MB/s)过渡2000年以后,支持ATA/100的硬盘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min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单碟突破百GB,SATA引领风潮2003年9月,希捷发布了酷鱼7200.7 PLus 200GB,其单碟容量达到了100GBSATA技术亮点除了更快的传输速度,NCQ也是亮点之一NCQ硬盘采用类似乱序的方式读取,而非是顺序读取垂直记录让单碟突破160GB2004年之后的数年内,硬盘容量只能“龟速”提升,单碟容量始终未能突破160GB希捷3.5英寸的Barracuda 7200.10系列产品。
它得益于垂直记录引入原本用于水平记录读取的巨磁阻磁头不再适应单碟250GB硬盘初尝甜头2008年,希捷首推了单碟250GB的硬盘(ST3250410AS 7200.10 250GB),延续SATA 3Gb/s接口奏响海量存储号角——单碟突破500GB希捷新一代硬盘7200.12系列最大的特点是带来了单碟500GB的容量而发热量和故障几率却大大降低。
硬盘的发展史1、1956年,IBM的IBM 350 RAMAC是现代硬盘的雏形,它相当于两个冰箱的体积,不过其储存容量只有5MB。
1973年IBM 3340问世,它拥有“温彻斯特”这个绰号,来源于他两个30MB的储存单元,恰是当时出名的“温彻斯特来福枪”的口径和填弹量。
至此,硬盘的基本架构被确立。
2、1980年,两位前IBM员工创立的公司开发出5.25英寸规格的5MB硬盘,这是首款面向台式机的产品,而该公司正是希捷(SEAGATE)公司。
3、80年代末,IBM公司推出MR(Mago Resistive磁阻)技术令磁头灵敏度大大提升,使盘片的储存密度较之前的20Mbpsi(bit/每平方英寸)提高了数十倍,该技术为硬盘容量的巨大提升奠定了基础。
1991年,IBM应用该技术推出了首款3.5英寸的1GB硬盘。
4、1970年到1991年,硬盘盘片的储存密度以每年25%~30%的速度增长;从1991年开始增长到60%~80%;至今,速度提升到100%甚至是200%,从1997年开始的惊人速度提升得益于IBM的GMR(Giant Mago Resistive,巨磁阻)技术,它使磁头灵敏度进一步提升,进而提高了储存密度。
5、1995年,为了配合Intel的LX芯片组,昆腾(Quantum)与Intel携手发布UDMA 33接口——EIDE标准将原来接口数据传输率从16.6MB/s提升到了33MB/s 同年,希捷开发出液态轴承(FDB,Fluid Dynamic Bearing)马达。
所谓的FDB就是指将陀螺仪上的技术引进到硬盘生产中,用厚度相当于头发直径十分之一的油膜取代金属轴承,减轻了硬盘噪音与发热量。
6、1996年,希捷收购康诺(Conner Peripherals)。
7、1998年2月,UDMA 66规格面世。
8、2000年10月,迈拓(Maxtor)收购昆腾。
9、2003年1月,日立宣布完成20.5亿美元的收购IBM硬盘事业部计划,并成立日立环球储存科技公司(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 Hitachi GST)。
新技术革命之存储的变迁姓名:王桥所在院系:物理系学号:20引言:当今世界,科技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每天所产生的信息量也呈爆炸式的产生。
如何存储他们?我们目前可以用硬盘来存储他们。
现如今硬盘已经达到TB级,最大的一款硬盘是希捷的4TB硬盘。
但是,最初的硬盘仅仅只有5MB,而大小却有两个冰箱那么大。
那么在这50年的发展历程中,硬盘是怎么发展的?它都有哪些技术?它又包含了哪些物理学知识呢?一、硬盘的发展首先,我们从磁鼓和磁头说起。
在1950年的时候,+出现了一种用磁鼓和磁头的磁路装置。
它能在断电的时候保存数据。
虽然其读写臂(即磁头)无法移动,但它与现代的硬盘基本一致。
在1956年,IBM研发了世上第一台硬盘IBM 350 RAMAC。
这台硬盘有两个冰箱那么大,但却只有5MB。
它有24个12英寸的磁盘,转速为1200每分钟。
随后的硬盘便以堆叠磁盘数来改变硬盘容量,不过其重量也是惊人的。
在1968年,IBM 公司提出“温彻斯特”技术,即在一个密闭盒子中安装磁片,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却不与盘片直接接触,利用磁头读取数据并沿盘片径向移动。
这也是现代硬盘的基本原理。
在1973年IBM推出 IBM 3340硬盘,它是第一种采用这种技术的硬盘,也是现代硬盘的雏形,不过它只有60MB。
在1980年两名前IBM 的员工将大盘片缩小成5.25英寸的5MB硬盘并首度安装在台式机上。
这也是希捷的第一块硬盘。
在1991年,IBM利用最新的MR磁头(磁阻磁头)将3.5英寸磁盘容量猛增到1GB的大小。
随后IBM公司在1994又生产出GMR磁头(巨磁阻磁头)令磁盘密度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17倍,单个硬盘体积大大减小,硬盘容量进一步扩大。
1999年9月,迈拓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在2001年第四代GMR磁头技术已完全被各大公司应用,2005年环储和都宣布了将开始大量采用垂直写入技术(perpendicular recording),该原理是将平行于的磁场方向改变为垂直(90度),更充分地利用的储存空间。
一、硬盘的发展历史在发明磁盘系统之前,计算机使用穿孔纸带、磁带等来存储程序与数据,这些存储方式不仅容量低、速度慢,而且有个大缺陷:它们都是顺序存储,为了读取后面的数据,必须从头开始读,无法实现随机存取数据。
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350RAMAC(RandomAccessMethodofAccountingand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
IBM350RAMAC的出现使得航空售票、银行自动化、医疗诊断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引入计算机成为了可能。
1973年,IBM又发明了Winchester(温氏)硬盘,其特点是工作时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便是现代硬盘的原型。
IBM随后生产的3340硬盘系统即采用了温氏技术,共有两个30MB的子系统。
“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是“温彻斯特”硬盘技术的精髓。
今天个人电脑中的硬盘容量虽然已经高达几十GB以上,但仍然没有脱离“温彻斯特”模式。
PC时代之前的硬盘系统都具有体积大、容量小、速度慢和价格昂贵的特点,这是因为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还太小,技术与市场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包括存储业在内的整个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都受到了限制。
1979年,IBM 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是微型计算机的萌芽时期,包括希捷、昆腾、迈拓在内的许多著名硬盘厂商都诞生于这一段时间。
1979年,IBM的两位员工AlanShugart 和FinisConner决定要开发像5.25英寸软驱那样大小的硬盘驱动器,他们离开IBM后组建了希捷公司,次年,希捷发布了第一款适合于微型计算机使用的硬盘,容量为5MB,体积与软驱相仿。
详述硬盘的发展轨迹1974年:硬盘进入量产时代1974年,IBM推出了IBM 62GV,这是一款单一的14英寸硬盘,起始容量为5MB,可增加到10MB或14MB。
这是第一款突破100000单位容量的硬盘。
1979年:薄膜磁头技术出现IBM 3370是第一款采用薄膜磁头技术的硬盘。
薄膜技术是指在硬盘磁头上采用一层薄的物质代替基于铁氧体物质的技术,从而能显著减少磁头和磁片的距离,增加数据密度。
IBM 3370最初能存储571MB的数据,最高可扩展到4个单元并能和IBM System/30中型电脑搭配,最终实现2.3GB的容量。
1980年:第一款GB级容量硬盘出现1980年,IBM推出3380,容量达2.5GB,成为第一款突破GB级容量的商用硬盘。
但是跟现在的轻量级3GB或4GB硬盘不同,IBM 3380的重量超过500磅。
1980年:5.25英寸硬盘出现,从此进入现代硬盘时代早期的硬盘先锋AI Shugart公司,后来成立了Shugart技术公司,是现在希捷公司的前身。
1980年,它推出了ST-506,这是第一款5-1/4英寸的硬盘。
硬盘初始容量为5MB,在存储行业第一次引入了计算系统中独立磁盘控制器的概念。
把控制器由磁盘转到计算机中,硬盘可以用于多个品牌计算机。
IBM 采用ST-506更是加速了行业中独立控制器的普及。
1981年:世界上第一款10.5英寸硬盘富士通的M2351A,或称为Eagle-1,成为了第一款10.1英寸的硬盘,主要提供给OEM用户。
这在硬盘微型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14英寸的磁片起到了重要作用。
M2351A最初容量为474.2MB,四年之后增加到690MB。
但是这个时候,它们已经走在了被小型硬盘取代的路上。
1981年:SCSI作为硬盘行业标准1979年,各大厂商打算统一一个全球硬盘接口标准,Shugart公司打算把存储地址变为逻辑模块而不是硬盘中的物理地址。
这个计划,一开始被称为SASI(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s Interface),后来在1981年提交到美国国家标准协会作为一个标准时被更名为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s Interface)。
电脑存储介质是如何演变的⊙第一张软盘1967年,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张“软盘”,直径32英寸。
这里之所以给“软盘”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软盘。
1971年,Alan Shugart推出一种直径8英寸的表面涂有金属氧化物的塑料质磁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标准软盘的鼻祖,其容量仅为81KB。
后来,3.5英寸/1.44MB的软盘成为标准的数据软盘,走向了它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软盘绝对的垄断地位持续了十几年,一直到2002年才戛然而止。
现在,大家已经很难再睹软盘的芳容了。
⊙第一块硬盘1956年,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它的容量只有5MB,但却由50片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组成,这导致其重量高达上百千克。
在当时,这块硬盘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等。
⊙第一款U盘1999年11月,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全球第一款采用USB接口与闪存存储介质的移动存储产品,并取名“OnlyDisk”(优盘)。
之后,朗科公司又先后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启动型闪存盘、全球第一款双启动型闪存盘、全球第一款USB2.0闪存盘等产品。
现在,为了称呼上的方便,大家已经将闪存盘叫做“U 盘”了。
计算机发展到今天,还只有U盘这个产品是彻彻底底由中国人发明的,是唯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现已成为计算机标准配置的产品了。
由于U盘使用的是FLASH芯片作为存储核心,存储容量和读写速度上无法与硬盘相比,于是有人根据U盘的原理研发出了移动硬盘。
移动硬盘虽然解决了容量与速度问题,但个头大不方便携带,而且由于移动硬盘采用磁存储技术,怕碰怕摔。
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有幸能够用上速度和容量都可以与硬盘媲美的U盘!。
硬盘发展历史从第一块硬盘RAMAC的产生到现在单碟容量高达十几GB的硬盘,硬盘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一下其历史及发展。
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
此款RAMAC在那时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内。
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
“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隋是:“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
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
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80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
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
1999年9月7日,Maxtor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2000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其平均寻道时间只有3.9ms,这可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硬盘了,同时它也是到目前为止转速最高的硬盘;其性能相当于阅读一整部 Shakespeare只花.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