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 格式:ppt
- 大小:386.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二节文献检索一、文献的种类根据标准的不同,一般可对文献作如下的分类:1.按文献载体的材料和记录方式分1(1)书面型文献。
以纸张为载体,用文字记载的文献资料,它是社会科学研究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且跨越年代久远的一种信息源,一般包括:(1)出版物,如报纸、杂志、书籍;(2)档案,如会议记录、学位论文、统计年鉴、备忘录、大事记等案卷;(3)个人文献,如日记、信件、笔记、自传等。
这类文献便于阅读,但笨重占地大,易被虫蛀、鼠咬、水蚀,而且整理也相对困难。
(2)微缩型文献。
以感光材料为载体,采用摄影的方法把文献的影像缩小了的文献,它体积小、容量大、成本低、便于复制、携带、存储,但阅读不方便,需要阅读机才能阅读,容易引起研究的疲劳,且易伤害眼睛。
(3)视听型文献。
一般称视听资料或声像资料,是指以视频或声频为载体而记载的文献,包括唱片、录音带、电影片、录影带、幻灯片等,可闻其声,见其形,有很强的存储能力,能长期保存,还能反复播放和录制。
(4)计算机阅读型文献,它是通过程序输入将文献信息存储在磁带、磁盘、磁鼓、光盘上,并需要用计算机来阅读的文献。
这种文献存储量大,检索速度快、准,随时使用,很方便,但一次投入大。
目前印刷型文献仍居多数,但电子多媒体及网络提供的电子信息会越来越重要,现在电子图书馆、无纸图书馆已成现实。
2. 根据文献的内容,文献可分为2:(1)党和政府正式文件与档案,包括国家法律条文、政策文件及其制定过程中的会议记录等,以及其它重大活动记载。
(2)社会组织与团体的文件与档案,包括各类群众团体、社会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的档案资料、工作报告、文件、声明以及各种音像资料等。
(3)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包括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互联网、图书、声像等传播媒体。
(4)研究文献,指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调查纪实等。
(5)私人文献,包括个人的日记、文书、信件、回忆录以及家庭文书(如家谱)等。
1朴雪涛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2秦伟,吴军编著,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二节屏护一、屏护的概念、特点、种类1、概念:屏护是指采用专门的装置把危险的带电体同外界隔离开来,防止人体接触或过分接近带电体、电气设备发生短路,以及便于安全操作的安全防护措施。
屏护装置主要包括:遮栏、栅栏、围墙、罩盖、箱闸、保护网等。
2、特点:屏护的特点是屏护装置不直接与带电体接触,对所用材料的电气性能无严格要求,但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耐火性能。
3、分类:(1)屏护装置按作用不同,可分为屏蔽装置和障碍装置(或称阻挡物)两种。
两者的区别在于:屏蔽可以能防止人体有意识和无意识触及或接近带电体;障碍只能防止人体无意识触及或接近带电体,而不能防止有意识移开、绕过或翻越该障碍触及或接近带电体。
从这点来说,前者属于一种完全的防护,而后者是一种不完全的防护。
(2)屏护装置按使用要求分为永久性屏护装置和临时性屏护装置两种。
前者如配电装置的遮栏、开关的罩盖等;后者如检修工作中使用的临时屏护装置和临时设备的屏护装置等。
(3)屏护装置按使用对象分为固定屏护装置和移动屏护装置两种。
如母线的护网就属于固定屏护装置;而跟随天车移动的天车滑线屏护装置就属于移动屏护装置。
二、需要使用屏护的场合屏护装置主要用于电气设备不便于绝缘或绝缘不足以保证安全的场合,具体有:(1)开关电器的可动部分,例如闸刀开关的胶盖、铁壳开关的铁壳等;(2)人体可能接近或触及的裸线、行车滑线、母线等;(3)高压设备,无论是否有绝缘;(4)安装在人体可能接近或触及的场所的变配电装置;(5)在带电体附近作业时,作业人员与带电体之间、过道、入口等处应装设可移动临时性屏护装置。
三、屏护装置的安全条件就屏护的实质来说,屏护装置并没有真正“消除”触电危险,它仅仅起“隔离”作用。
屏护一旦被逾越,触电的危险性仍然存在。
因此,对电气设备实行屏护时,通常还要辅以其他安全措施1、凡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屏护装置,为了防止其意外带电,必须接地。
2、屏护装置本身应有足够的尺寸,其与带电体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
第二节金融法的渊源、主要内容及体系一、金融法的渊源法的渊源,即法的形式。
金融法的渊源是指金融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各国金融法都是由各种金融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表现出来的。
我国金融法的渊源包括国际渊源和国内渊源两大类。
国际渊源是指我国参加或缔结的有关国际条约、协定以及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惯例。
国内渊源是指我国各有关金融的法律规范。
(一)国际渊源1. 国际条约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加入和缔结的有关金融的国际条约主要有:(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1965年12月17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附则》(1980年9月26日);《国际金融公司协定》;《国际金融公司协定附则》(1980年2月28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信贷采购指南》(1985年5月)。
(2)国际双边支付协定和贸易支付协定、交货共同条件书。
这些协定涉及国际双边贸易支付、结算方式等。
(3)国际投资保护协定。
这些协定涉及外汇管制、资本返还、利润转移等金融活动的规定。
(4)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定。
这些协定涉及金融市场的开放、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和监管手段、金融主体的国民待遇等。
2. 国际惯例这类国际惯例主要有:(1)国际官方和民间组织制定的统一化规则。
包括国际商会的《商业单据托收统一规则》、《商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83年)、世界银行的《贷款协定和担保协定通知》(1985)等。
(2)某种国际货币金融市场的习惯做法。
如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银行监管原则、指南、规则。
(二)国内法渊源1. 金融法律金融法律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构依法制定的有关金融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如各国制定的《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证券法》等。
金融法律在金融法律规范中具有最高的效力。
2. 金融行政法规金融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根据并且为了实施金融法律依法制定的各种有关金融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如我国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储蓄管理条例》、《借款合同条例》、《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
第二节振幅、周期和频率知识要点:一、振幅1、定义: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是标量,振幅常用A表示,其单位为长度单位:米(m),位移:由平衡位置指向振动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其最大值等于振幅。
2、物理意义:振幅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
对于同一个振动系统来说,物体的振幅越大,振动越强,振幅越小,振动越弱。
二、周期和频率1、一次全振动:振动物体从某一初始状态(位移x、速度v)开始,再次回复到初始状态(即位移、速度均与初状态完全相同)所经历的过程,叫完成了一次全振动。
2、周期:振动物体完成一次全振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周期用T表示,单位是秒(s)。
3、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用f表示,单位是赫兹(Hz),1Hz=1s-1。
4、周期和频率的物理意义:都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要注意运动快慢与振动快慢的区别,运动快慢可用速率大小来表示,振动快慢则需用周期的长短或频率的大小来表示。
5、固有频率:简谐运动的频率由振动系统本身的性质所决定,与振幅的大小无关。
我们把由振动系统本身性质所决定的频率称为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三、三者的关系1、振幅是标量,是指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总是正值。
2、在简谐运动中,振幅跟周期和频率无关,在稳定的振动中,振幅是不变的,而位移是时刻变化的。
3、振动物体在一个全振动过程的路程等于4个振幅,在半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等于两个振幅,但在四分之一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不一定等于一个振幅,与振动的起始时刻有关。
4、在一个周期内振动的路程s与振幅A的关系是s=4A,在时间Δt内质点通过的路程为Δs=(Δt/T)·4A=[Δt/(T/4)]·A。
5、周期和频率都是表示振动快慢的物理量,二都互为倒数关系,即T=1/f,或f=1/T。
周期越长,频率越低,振动越慢。
典型例题例1、如图9-11所示,弹簧振子以O为平衡位置在BC间振动,则()A.从B→O→C→O为一次全振动;B.从O→B→O→C→O为一次全振动;C.从C→O→B→O→C为一次全振动;D.振幅大小为OB。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斯密绝对优势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还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或者说还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而当时许多殖民地便处于这种状况,它们又与宗主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双向贸易。
李嘉图(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说)解释了这一问题,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7章“论对外贸易”中,运用两国两产品模型,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一、李嘉图模型的假设进行经济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使问题简化,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关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使用或隐含了以下假设:(1)两国两产品模型。
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homogeneous)。
(3)生产成本不变。
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4)运输成本为零。
即不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
这意味着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不变的,从而经济是静态的。
(6)物物交换。
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
但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
即没有闲置的资源,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
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可以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相对成本与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第2节教案本教案为第二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特定主题下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具体内容:课程名称:XXX(课程名称)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运用特定主题的基本概念和术语;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一、导入(引发学生兴趣,与前一节课内容相关)1.呈现一个引人入胜的事例或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主题;2.小组讨论,分享学生对该主题的前期知识。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教师讲解及学生互动)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及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进入该主题;2.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基本概念和术语;3.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探究相关主题的相关问题,并记录下各组的发现。
三、实践与应用(学生自主学习)1.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作业,根据刚才讨论的问题和概念,进行实践探索或案例分析;2.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总结与复习(整理知识要点)1.学生汇报实践探索和案例分析结果;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术语的掌握程度;3.教师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供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
五、课堂评价与反馈(帮助学生提升)1.通过小组讨论、作业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2.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性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一步学习。
以上是本节课教案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运用特定主题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希望学生能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