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的分布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0.30 MB
- 文档页数:3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工业》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
内容包括: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工业的现状及特点,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
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工业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情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掌握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了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认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分析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工业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
3.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
4.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五. 教学方法1.地图分析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工业布局的原则及实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工业发展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我国工业的发展成就,引出本节内容。
2.呈现(10分钟)介绍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工业的基本知识。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工业的分布和发展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下列关于我国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B. 云贵高原地区工业产值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C. 中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工业技术水平高D. 全国各地工业布局相对均衡2.我国北方地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工业基地有()①东北重工业区②京津唐工业区③长江三角洲工业区④山东半岛工业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3.下面为“我国四大工业区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 甲为京津唐工业区B. 乙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区C. 丙为沪宁杭工业区D. 丁为辽中南工业区4.读如图,我国工业要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关键因素是()A. 资源与土地B. 气候与地形C. 市场与交通D. 技术与人才5.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 高新技术产业对农业促进作用不大B.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是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C. 新能源、新材料不属于高新技术产业D. 中西部地区基本没有高新技术产业6.下列工业部门中,不适宜在香港发展的是()A. 电子电器B. 服装加工C. 钢铁工业D. 玩具制造7.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B. 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地区C.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D.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8.上海位于我国两大经济地带的结合处,它们是( )A. 沿铁路线经济地带、沿河(黄河) 经济地带B. 沿河(黄河) 经济地带、沿海经济地带C. 沿江(长江)经济地带、沿铁路线经济地带D. 沿江(长江)经济地带、沿海经济地带9.下列不属于重工业的是()A. 纺织工业B. 煤炭工业C. 化学工业D. 钢铁工业10.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返回器携带月壤返回地球,按照预定方案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圆满完成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工业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工业第2课时我国工业的分布》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以及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掌握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分布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现状,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以及我国工业发展的现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2.难点:如何从地理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以我国工业发展实例为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图表教学法:利用地理图表,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表、实例的课件,便于教学演示。
2.地图:准备我国工业分布图、影响工业分布因素图等,便于学生观察和分析。
3.实例资料:收集我国不同地区工业发展的实例,用于教学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工业发展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工业分布图、影响工业分布因素图等,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资料,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了解工业布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初中地理教案:工业的分布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掌握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学会分析工业布局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分析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工业布局的合理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提高对工业布局的关注度。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工业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介绍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如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等。
分析我国工业的优势和不足,如产业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2. 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矿产资源、水文、气候等。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市场、劳动力、科技等。
政策因素:国家政策、地方政策等。
3. 工业布局的意义分析工业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如资源优势发挥、产业链完善等。
探讨工业布局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如产业园区、绿色发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工业布局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分析工业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探讨工业布局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地图教学法:分析我国工业分布图,直观了解工业布局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工业布局案例,深入探讨其合理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介绍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分析我国工业的优势和不足。
2. 第二课时: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讲解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因素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工业布局的特点。
3. 第三课时:工业布局的意义分析工业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探讨工业布局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4. 第四课时:实践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搜集家乡工业发展的资料,分析其工业布局的合理性。
组织课堂分享,交流各自成果,共同探讨家乡工业发展的方向。
第二节工业一、教学目标1.联系身边实际和运用资料,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及其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2.运用数据或其他资料,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我国能源、钢铁、机械、纺织等工业分布特点。
4.运用资料,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工业的分布”“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四中国工业的分“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的课标,但这部分内容对帮助学生了解工业活动、理解工业分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工业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生产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工业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料。
尽管在世界地理的相关章节中经常涉及工业活动,但学生对工业活动的内涵并不清晰,因此教材采用“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图像并结合生活实际,来了解工业活动及其与农业活动的差异,举例说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初中地理课程并不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但要理解工业分布特点,就必须初步了解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高度概括了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资源条件、人口与劳动力状况、市场因素以及经济基础。
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举例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工业发展和布局的。
“中国工业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没有直接对应的课标,但这部分内容与课标中的“工业分布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工业的发展既表现为工业产品产量增长,也表现为工业布局的合理变化。
教材先用简洁的文字和图表说明了中国工业产品产量及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工业结构和工业技术水平的变化特点,然后分三个阶段较详细地说明了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特点。
新中成立前,中国工业高度集中在少数沿海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改造沿海工业城市的基础上,推进中西部工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布局以沿海地区相对集中,但工业布局趋于相对均衡。
第四章第二节工业(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2、说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中心的分布因素。
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4、通过我国工业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学会工业布局的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
教学难点我国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纺织工业的分布的因素。
导学过程自主学习Array读教材自学完成以下内容。
1、我国丰富的和,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我国的钢铁工业基地中,位于黄河流域的有、等。
3、过去,我国机械工业以为主,85﹪集中分布在城市。
4、机械工业在地区分布上,辽宁、上海- 、北京- 地区已建设成为全国性的大型机械工业基地。
5、我国纺织工业已经形成包括、、、纺织和化纤等行业在内的完整体系。
其中纺织工业最为重要。
导学过程探究活动一:认识我国钢铁工业1.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钢铁工业的生产流程、主要产品。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业?(要点:为机械工业。
建筑业等提供原材料。
)2.让学生读教材P.14"中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分布"图,逐一了解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名称及位置。
分析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分布较为广泛,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较为集中。
)3.学生活动:完成教材P.14活动题。
引发思考:它们的有利条件各是什么?(不同。
鞍山的有利条件是附近有丰富的资源;而上海的有利条件是水陆交通便利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探究活动二:认识我国机械工业1.让学生阅读教材P.15~P.16的正文。
提问:①大家知道什么是机械工业吗?你知道哪些产品是由机械工业制造的?②机械工业在工业中的地位如何?从过去到现在,我国的机械工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2.学生读图:"中国机械工业分布"图。
了解我国一些主要的机械工业中心,然后在填充图上填图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