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形体切挖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人教新课标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
2.了解切挖造型的可塑性。
3.了解造型所体现的生命和情感。
1.2 能力目标1.培养观察、分析和创造意识。
2.提高造型能力和审美水平。
3.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能力。
1.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切挖造型的表现能力。
2.造型中生命和情感的表现。
2.2 教学难点1.切挖造型的构造原理。
2.切挖造型的平衡和比例关系的表现。
3. 教学内容及安排3.1 课前准备1.整理教学内容和准备教学材料。
2.搭建教学环节和呈现手段。
3.确定教学目标和备课要点。
3.2 课堂展示3.2.1 热身1.整理课前预习阶段的笔记和作业,加深学生对基本形体的理解和认识。
2.创设氛围,引导学生喜欢上美术,愿意尝试新的美术表现方式。
3.轻松愉快的音乐和环境中进行展示,调动学生情感和创造能力。
3.2.2 教学1.把基本形体切挖造型的基本原理讲解清楚,通过实物、图示等方式进行呈现,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2.通过实践,让学生练习和掌握基本形体切挖造型的方法,分别进行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练习。
3.在掌握了基本形体切挖造型的方法后,让学生进行创意切挖,自由发挥,完成一个具有生命和情感的造型作品。
3.2.3 总结1.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回顾自己的学习与创作过程,进一步理解基本形体切挖造型的方法和意义。
2.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激发他们对创作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其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3 课后作业1.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物进行基本形体切挖造型实践。
2.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和创作过程,及时反思和总结。
4. 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和创作过程,以及他们的表现,来评价他们在学习和创造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本形体的概念,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本形体的概念和特点2. 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3. 基本形体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基本形体的概念和切挖方法2. 教学难点:基本形体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基本形体的实物,让学生了解基本形体的概念和特点。
2. 新课讲解:讲解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包括直线切挖、曲线切挖和组合切挖。
3. 示范: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基本形体的切挖过程。
4. 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习基本形体的切挖,教师个别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基本形体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利用基本形体进行创作,要求作品具有创意和美观。
2. 作业提交时间:下节课上课前。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品的质量和创意。
3. 根据评价结果,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基本形体实物3. 切挖工具九、教学时间1. 课时:2课时2. 日期:十、教学对象1. 年级:六年级2. 班级:十一、教学环境1. 教室:美术教室2.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切挖工具十二、教学后记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
2. 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 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十三、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
2. 邀请艺术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教案1一. 教材分析《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基本形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形体的切挖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例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切挖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互相学习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切挖方法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感和立体感的作品。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分组合作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创新。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各种基本形体的模型或图片。
3.切挖工具(如刀、剪、锯等)。
4.材料(如纸张、木块、塑料等)。
5.展示台和投影仪。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基本形体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讲解,呈现基本形体的切挖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选取一个基本形体,尝试用切挖工具进行实践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总结切挖方法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5. 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发挥,运用所学的切挖方法,创作出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6.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切挖方法在创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和创新。
7. 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一份家庭作业,要求运用所学的切挖方法,创作出一个具有一定空间感和立体感的作品。
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课时:2课时学习领域:设计·应用教学目标: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形体切挖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创造出有特色的切挖造型。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材料,花泥、萝卜、陶泥、切挖工具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展评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⒈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几何形体。
师问: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
师问:把它们称为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课件帮助学生理解)⒉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生答。
师总结: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或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⒊欣赏课本范图以及草图,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形体切挖?形体切挖就是将基本形体的某一部分切除或挖空,切除的部分可以是规则形体,也可以是不规则形体,使这个基本形体成为一个新的造型。
如凯旋门是在六面体上切除一个规则的拱形门,而矮凳是在圆柱体基础上切挖掉一个不规则形体。
(通过复习几何形导入,区别形与形体的不同,加深学生们对形体这个概念的认识,并帮助学生把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物体归纳为几何形体,了解形体切挖特点,切挖掉的部分可以是几何形体,也可以是不规则形体。
)二、发展阶段⒈尝试做师:每位同学准备好一块立方体的泥材,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尝试制作《凯旋门》,比比哪个小组最快。
(生练习)请制作最快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制作方法。
师总结:切,用刀(强调握刀方式);挖,可用汤匙;还有很多东西也可利用,例如:纸卷筒,可以在花泥上镂空等。
(本次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花泥这种媒材,运用比赛制作《凯旋门》的形式,激励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花泥的材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又探究、交流了花泥切挖的制作方法,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意识。
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教学目标】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教学难点】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教学具准备】师:范图、实例、制作材料生:萝卜、橘子、苹果、肥皂、花泥、小刀【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造型: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
师问:我把他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师: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之一,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和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今天我们学习用单个六面体或圆柱体进行形体切挖的练习。
(欣赏课本范图,讲解结构)2、发展阶段⑴欣赏课本图片,加深形体感受,了解草图画法。
⑵请大家根据课本范图尝试制作一个凯旋门,留意小结制作方法,师总结。
⑶欣赏具有抽象意味的有特色的建筑、日用品等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想像。
3、本课练习根据草图,在带来的材料上进行切挖练习。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5、作品展示作品摆在展示台上,生评价,师总结。
6、拓展纸虽然是一种平面的材料,但在纸上进行切挖以后,用折、卷等方法使它成为立体的形体,也能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大家可以回家尝试着制作。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01教学分析《基本形体切挖》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
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在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运用全新的媒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区别形与形体的不同,加深学生们对形体这个概念的认识。
先把形体切挖完成,然后再根据成品来把图画出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生能力。
在拓展阶段,我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把形体切挖的材料范围扩大到了瓜果、蔬菜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形体切挖的方法来美化身边的环境。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基本形体,了解什么是切挖。
2.通过分析生活用品构造特点,结合所学切挖方法完成作品。
3.了解形体切挖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
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同形状物体的切挖方法。
2.教学难点:利用切挖的方法创造出新造型。
学习过程(一)图片导入1.图片导入教师语言: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种几何形体,你能快速地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正方体、圆柱体、锥体、球体】教师小结: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如椅子、汽车等,都是从基本形体变化而来的。
2.出示课题教师语言:将基本形体的某一部分切除或挖空,使这个基本形体成为一个新的造型就是形体切挖。
【出示图片】切除的部分可以是规则形体,也可以是不规则形体,如凯旋门是在六面体上切除一个规则的拱形门,而矮凳是在圆柱体基础上切挖掉一个不规则形体。
教师语言:那么这些几何形体是怎样变成那些物体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它们的制作方法,基本形体的“切”“挖”。
(出示课题图片)课题:《基本形体切挖》(二)讲授新课1.形体切挖的文化教师语言: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开始运用切挖的技法来创作了,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
领域:设计、应用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实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二、重点难点:
学会用橡皮泥做基本形体的切挖训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或实物资料等。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泥材,切挖工具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1)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图片讲解形体的概念。
通过展示、讲解、提问等方式,加深对形体概念的理解。
○2)注意与以前所学过的形体概念实行联系。
建议学生在制作作品是先画一幅图,把自己的构图和想法在草图上表示出来,要让学生养成画草图的习惯。
2、发展阶段
○1)根据教科书“技法点击”及“作业要求”,考虑一下自己对本次作业的设想。
然后交流。
○2)学生画草图,将自己的设想表现出来。
○3)互相交流、评比,看看谁的作品构思巧妙。
3、收拾与整理
准备一块湿抹布,随时清理桌面。
作业完成之后,先把刀具清理并收拾好。
并保持地面清洁。
(三)、课后拓展
用彩纸经过镂刻、剪贴,制成一件柱形的艺术品。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一课基本形体切挖1.将基本形体的某T阶切除蜀狡,出现了新造型,这样可以培养我(门的(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第二课点的集合2.点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元素,点的形式(形式多样),(各彩各异)。
3.以有规则的点组成的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感)4.用(规则)和(不规则)的方式相结合作点&非列,可以使画面(丰富活泼)。
第三课远去的小路1.在自然界中,我们所见的景物都是有(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
第四课线与造型2.在造型艺术中(线)是艺术家主要的表现手段。
3.线是点的运动轨迹,包括(直线,曲线,细线,粗线,长线,短线,实线,雌,规则和不规则线)O4.线可以用来确定(物象的形状轮廓),表现(明暗结构),(质感肌理)等。
5.线具有(方向性),有(表情),还有(性格)。
6.直线给人(坦率,平静,挺拔,刚烈,紧张)的感觉。
7.曲线给人(优雅,含蓄,活泼,轻快,柔美)的感觉。
第五课风景写生1.透视是人的视觉产生的特殊现象。
由于画者与物体所处的角度和距离不同,而出现:(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倾斜透视).2构图法则:(对阳匀衡)和(多样统一)第六课让剪影动起来1.皮影戏发源于西汉时期的陕西,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它是集(美术)、(表演)、(音乐)等多种艺术为TΦ的综合艺术。
皮影的制作材料≡(驴皮)、(牛皮)、(羊皮)经(雕刻)而成。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影戏,有的地方叫皮猴戏、纸影戏等。
第七课漂浮的画2.油漆和主互不相溶,让油漆漂浮在水面,用纸吸附,可以制作出许多变化无穷的图画。
第八课山山水水3.中国画中,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
我国山水画的历史非常悠久,隋唐时代,山水画已经成熟。
宋元以后,山水画成为中国画中主要的画科。
4.山水画皴法有:披麻皴、斧血、卷云皴、雨点皴等。
5.画山石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1)匈(用墨勾出山石瞰轩州住要轮廓)(2)缄(用墨皴出山石的脉络蝇)(3)染。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01教学分析《基本形体切挖》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
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在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运用全新的媒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区别形与形体的不同,加深学生们对形体这个概念的认识。
先把形体切挖完成,然后再根据成品来把图画出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造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生能力。
在拓展阶段,我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把形体切挖的材料范围扩大到了瓜果、蔬菜上,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形体切挖的方法来美化身边的环境。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基本形体,了解什么是切挖。
2.通过分析生活用品构造特点,结合所学切挖方法完成作品。
3.了解形体切挖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
学习重难点1.教学重点:不同形状物体的切挖方法。
2.教学难点:利用切挖的方法创造出新造型。
学习过程(一)图片导入1.图片导入教师语言: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种几何形体,你能快速地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课件出示正方体、圆柱体、锥体、球体】教师小结: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如椅子、汽车等,都是从基本形体变化而来的。
2.出示课题教师语言:将基本形体的某一部分切除或挖空,使这个基本形体成为一个新的造型就是形体切挖。
【出示图片】切除的部分可以是规则形体,也可以是不规则形体,如凯旋门是在六面体上切除一个规则的拱形门,而矮凳是在圆柱体基础上切挖掉一个不规则形体。
教师语言:那么这些几何形体是怎样变成那些物体的呢?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它们的制作方法,基本形体的“切”“挖”。
(出示课题图片)课题:《基本形体切挖》(二)讲授新课1.形体切挖的文化教师语言: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开始运用切挖的技法来创作了,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基本形体,了解什么是切挖。
2、通过赏析生活用品构造特点,结合所学切挖方法完成作品。
3、了解形体切挖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不同形状物体的切挖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切挖的方法创造出新造型。
教学准备教师:切挖作品,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刻刀,一切适合切挖的材料如雕塑泥、泡沫、蔬菜水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几种常见的几何形体,圆柱体、六面体、球体、圆锥体等,说出它们的名字。
它们都是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实物。
找出生活中和这些形体相类似的物品。
学生思考、回答。
二、发展阶段1、展示图片:学生欣赏悉尼歌剧院、央视大楼以及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图片。
学生思考:它们是由哪些基本形体组成的?2、分析讨论:我们看了凳子、沙发、汽车等物品后,分析怎样才能使这个基本形体变成这件生活用品?如何用切、挖等方法将一个基本形体制作成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一切复杂的形体都可以由简单的形体来概括,简单的形体通过切、挖,从而变成复杂的形体。
3、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并思考,老师用的是什么材料,运用了怎样的方法,制作出这件作品。
第2课点的集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点的不同存在形式,学习表现点的集合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点与线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点、线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点的集合表现特殊画面效果。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彩笔、水粉颜料、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观察,导入课题欣赏多幅生活中的点的集合画面,导入课题。
⒈日照举办帆船比赛的画面,在辽阔的海面上,每一艘帆船就是一个小点,许多驶出港口的帆船构成了无数点的集合,也构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图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美术《第1课基本形体切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的第1课,主要内容是基本形体切挖。
通过分析生活用品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形体和切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基本形体,了解什么是切挖。
学生能够分析生活用品的构造特点,结合所学的切挖方法完成作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运用切挖方法来表现形体的特点和细节。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使其能够创造出有特色的切挖造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能够欣赏和评价各种形体的美感。
了解形体切挖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形体切挖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创造出有特色的切挖造型,展示个人的创造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对形体和造型有一定的认知。
他们在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方面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可能对切挖造型的表现力和创新性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化的指导和辅导。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基本形体切挖。
首先,我来给大家展示一些生活用品的图片,请你们观察并描述一下它们的形状和结构特点。
学生:老师,这是一个杯子,它的形状是圆柱体,上面有一个把手。
还有这是一个水果刀,它是长条形的,有一个锋利的刀刃。
教师:很好,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通过观察和描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的基本形体,也了解了它们的构造特点。
Step 2: 形体切挖的介绍教师:切挖是一种常见的造型方法,它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常见的建筑、雕塑等。
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形体切挖的概念和意义。
学生:老师,切挖是指将物体的一部分或多部分去除,形成空洞或凹陷吗?教师:非常棒!切挖就是通过去除物体的一部分或多部分,来改变它的形状和结构。
小学六年级美术《形体切挖》教案
课题:《形体切挖》课堂类型: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形体切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创造出有特色的切挖造型。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材料,萝卜、花泥、小刀等工具。
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1)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几何形体。
师问:这些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几何形体,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生答。
师问:把它们称为圆柱形、六面形、圆锥形、球形,对不对?为什么?生答。
师总结:因为它们都是有长、宽、高的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2)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生答。
师总结: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或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3)欣赏课本范图以及草图,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形体切挖?
形体切挖就是将基本形体的某一部分切除或挖空,切除的部分可以是规则形体,也可以是不规则形体,使这个基本形体成为一个新的造型。
如凯旋门是在六面体上切除一个规则的拱形门,而矮凳是在圆柱体基础上切挖掉一个不规则形体。
2.发展阶段
(1)师:每个小组桌上都有一块六面体花泥,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尝试制作《凯旋门》,比比哪个小组最快。
(生练习)
师:你们小组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
生介绍他们的制作方法。
师总结:切,用刀(强调握刀方式);挖,可用汤匙;还有很多东西也可利用,例如:纸卷筒,可以在花泥上镂空等。
(2)欣赏以形体切挖方式制作的各种图片。
(3)师示范怎样将六面体花泥加工成圆柱体,示范完整作品的切挖。
完成后把作品进行写生。
3.练习阶段
根据构思对基础形体进行切挖练习,做完后根据作品画出结构图。
学生制作,师巡视辅导。
4.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评选出最棒的作品,请作者说说自己的构思以及制作方法。
5.拓展阶段
欣赏以形体切挖方法及不同材料制造的建筑、日用品等图片,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基本达到了《课标》对第一学段设计·应用单元: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特别是媒材的新颖,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花泥切挖方法的探究,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学习兴趣持久。
可以说教学过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能激发学生对媒材、对设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开拓学生视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大胆创作真令人高兴,如果作品在美化环境方面能再有点针对性,那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