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抢盐风波
- 格式:ppt
- 大小:702.00 KB
- 文档页数:9
从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看抢盐风波摘要基于“第三人效应”理论的基本框架,笔者对食盐抢购狂潮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传播理论;第三人效应;抢盐事件受日本大地震和核辐射影响,自2011年3月16日起,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
吃碘盐防辐射,排队购盐,超市断货等消息通过网络和手机媒体传播后,有愈演愈烈之势。
随即,卫生部表示吃碘盐无法防辐射;工信部也表示我国食盐生产和供应有充分保障;同时,专家呼吁民众理性消费,合理购买,不听信谣言。
直到政府发布官方信息后,人们的恐慌情绪才渐趋平静,抢购碘盐的狂潮才得以缓解。
传播学的“第三人效应”理论能够很有效地解释这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集合行为。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戴维森(W. P. Davison)于1983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中第三人效应的作用》(载《公共舆论季刊》第47卷,第1-15页)中提出。
“第三人效应”理论认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者(不论这一传播是否有意地劝服)会认为这种劝服对他人有更大的影响,而不是他们自己。
而且,也不论他们是否是讯息的直接受众,他们所预期的对他人的效果将使他们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任何传播效果与其归于直接受众的反应,不如说是来自那些预期或自认为观察到他人的反映的人的行为。
”[1]在此次抢购碘盐的风潮中,信息发布者利用人们核辐射知识的匮乏以及对核事故的恐惧心理,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制造和散播谣言,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同时,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意见领袖利用其个人影响力使得“吃碘盐防辐射”的谣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第三人效应”的研究发现,如果媒介内容是负面的,信息接受者倾向于认为该媒介内容对“我”的影响小于对“他们”的影响。
而且,“第三人效应”与媒介内容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呈正相关关系。
也就是说,媒介内容的负面影响越大,“第三人效应”越显著。
“第三人效应”理论并非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向行为层面延伸。
2003年,Gunther在“第三人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间接影响模式”:受众会先判断别人是否受媒介信息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相应行动。
_____风波作者:黄松海来源:《作文周刊(初二·读写强化版)》2012年第13期【文题展示】《散步》中的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风波,是否拨动你情感的心弦?《羚羊木雕》中父母与子女的激烈冲突,是否引发你思想的震撼?《社戏》中看社戏的波折,是否激起你心灵的共鸣……平凡岁月,风雨相伴;人生路上,曲折多变。
面对生活的波折,你有哪些真切的体验,请以“ 风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拔】一、拟题求新,引人入胜。
这个文题倘若随意而拟,很容易与别人的立意雷同,只有别出心裁,才能夺人眼球。
如“追星风波”“抢盐风波”“问卷风波”“‘青春痘’风波”“艺术节风波”“网购风波”“‘种菜’风波”等文题就显得新颖生动,既切合题意,又富有生活情趣,会使同学们的文章脱颖而出。
二、精心选材,立意求深。
这个文题在选材上面广,同学们一定要从生活中精心提取最有价值的素材,最好能够以小见大,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与深刻感悟,使文章立意高远而深刻。
总之,同学们的文章最好能以小见大,从而鲜明地揭示风波之后给人们留下的沉重思考与深刻教训。
只有这样,文章才具有深远的意义,让人读来意蕴无穷。
三、构思求巧,细节生动。
写作此文时,宜用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同学们在叙事过程中可借鉴小说的情节模式,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来构思行文,也可以以文题为线,纵向推进,层层深入,生动地展现自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如写买衣风波,同学们就可以按“希望—失望—绝望—高兴”这一心理变化来构思行文;还可以用若干小标题的组接来构思行文,写出事件的曲折。
在写作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文章的详略,使其重点突出。
对于风波的发展过程宜用工笔细描的方法,展开想象,运用修辞,生动描摹,使得笔下人物形象鲜明,呼之欲出,成为全文的亮点。
只有这样,同学们的文章才会曲折生动,备受读者青睐。
【练兵作品】抢盐风波□肖梦霞“抢盐风波”源于专家的一句“碘化钾能防核辐射”。
核辐射所带来的抢盐现象02009219 刘通在日本核电站爆炸后网上广为流传一副对联,其上联:大核民族五十七座核电密布,意欲核威;下联:盐荒子孙五十六个民族抢盐,盐面何在。
横批:核出此盐。
这幅对联体现了3月11日日本大地震所带来的核辐射危险,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国人对待这一灾害的心里和行为。
关于抢盐现象,流言起到最直接的作用,解决此问题政府和媒体都有着重要责任。
然而更深层次看去,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思想的愚昧与无知。
作为一名高校的学生我们应理智而冷静地看待此现象。
一,日本核爆炸事件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3月12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随后1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当地时间上午11点过后发生氢气爆炸。
第二天东京电力公司神福岛第二核电站发生爆炸。
截至15日,1、2及4号机组全部实现“冷温停止”的稳定状态,脱离紧急状态。
日本大地震已过去十几天,截至3月21日,地震中确认死亡人数为8649人,失踪2万多人,避难人数超过35万。
目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情况趋于稳定,周围环境放射性水平呈继续下降趋势。
除日本外,核辐射阴云仍没有散去,日本周边的几个亚洲国家和地区都提高警惕、全面监测。
我国也出现各种关于核辐射的担心和过分的行为。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室教授桂立明长期从事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由于美日距离太远,飘过去的会是极少的量。
如果放射物飘到北京,量可以忽略不计。
【1】二,“盐荒子孙”日本核电站爆炸事故不仅使该国陷入一场核电危机,也为中国核电站的快速扩张和核安全敲响了警钟。
然而在我们的科学家分析研究日本的核爆炸现象时候却意外发现中国民众的反应似乎更为激烈。
因“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我国从14日开始出现抢盐苗头。
东部沿海的绍兴、上海,成为此次我国抢盐风潮的始发地。
之后,随着网络信息的扩展传播,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
食盐抢购潮案例分析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些地区性的食盐抢购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反映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食盐抢购潮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食盐抢购潮的出现与人们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密不可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食盐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其品质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而一些食盐质量不合格的事件频频发生,导致了消费者对食盐的信任度下降,进而引发了抢购潮。
其次,食盐抢购潮也暴露了一些地区食盐供应管理的问题。
在一些地区,食盐的供应并不稳定,市场上出现了食盐紧缺的情况。
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一些食盐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跟不上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对食盐市场的监管不力,导致了食盐供应的不平衡。
食盐抢购潮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抢购潮导致了食盐市场的紧张局势,一些消费者甚至出现了囤积食盐的行为,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
其次,一些商家为了谋取暴利,通过炒作食盐紧缺的消息,哄抬食盐价格,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最后,食盐抢购潮也对政府的食盐市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政府加强对食盐市场的监管,保障食盐市场的正常秩序。
针对食盐抢购潮的案例分析,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一方面,食盐生产企业应该提高生产能力,保障食盐供应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食盐市场的监管,防止食盐市场出现紧缺的情况;同时,消费者也应该理性对待食盐抢购潮,不要盲目跟风,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
总之,食盐抢购潮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其背后涉及了食品安全、市场供应、政府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共同维护食盐市场的正常秩序,保障人民的饮食安全。
从心理学角度看待抢盐事件莆田学院11级护理吴佳芳前言:2011年3月16日,谣传日本大地震后的核泄漏会污染海水进而影响食盐生产和供应,另一个传言是吃了含碘盐可抗核辐射。
受两个传言影响,16日下午起,一股“抢盐”风潮从浙江绍兴出现,继而快速蔓延到浙江各地及全国……这么迅速的群众效应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我们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这样的事件?抢盐风潮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留给大家的记忆犹新。
抢盐风潮后,各方开始分析原因,归咎责任,有说民众不理性的,有说对政府不信任的,有说民众没有安全感,还有像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说政府信息不透明的,这些看起来都很有道理,但是归咎其本质,不难发现群众的群体心理是引发这样大规模的抢盐事件的根本原因。
纵观历史,这样的例子还少吗?以前SARS时我们抢的是醋,甲流时我们抢的是板蓝根,现在是抢盐。
所谓一个人说山上有虎,大家可能不相信,但是二个人嫩,三个人或者更多人呢?让我们从心理角度,来探讨下该事件引发的根源及应对措施。
一、引发事件的原因(一)全球性危机蔓延是滋生心理恐慌的土壤1日本的核危机为不法商人提供了制造谣言的题材;2早年物资匮乏造成的历史阴影已然顽固地盘踞在人们心理。
3政府、专家、媒体的公信力缺失,政府没有及时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制止这种愚昧的事件的传播。
(二)大众心理是推动事件发展的动力1 人际传播增加了消息来源的可信度著名心理学家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将可信性分为两个因素:传播者的信誉,专业权威性。
这两者构成可信性的基础。
一般说来,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因此,对于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关于核辐射的恐慌通过人际传播越传越近,总是通过我们身边的朋友,亲人传播过来,可信度增大,说服效果也较好。
所以事件的蔓延就很顺利。
所以当日本大地震后的核泄漏会污染海水进而影响食盐生产和供应,以及吃了含碘盐可抗核辐射这两个传言的通过我们的亲朋穿到我们身上,我们便毫不怀疑的相信了,继而加入了这个疯狂的抢盐活动中去。
抢盐风波人人皆知的日本大地震是现在许多人关心的话题。
这次空前的大地震气势汹涌,令人始料不及。
顷刻间,房屋坍塌,数以万计的民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大地震还使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放射出核辐射,人民的安全问题存在着强烈隐患。
各个国家纷纷向日本人民伸出援助之手。
介绍背景,分析抢盐风波产生的原因。
第二句可以删掉,与题目关系不大。
日本立刻成了全世界的焦点,人们不仅关注着日本人民的安危,还担心核辐射的影响。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这里各个超市纷纷排起了长龙,人们争先恐后地抢购食盐。
两包、五包、十包,甚至几十袋的往家里扛。
每包盐的价格也由1.5元飙涨至5元,还供不应求。
描述现象,为分析做好准备。
为什么人们要如此抢购食盐呢?原来是一些不法商家在故意散布谣言。
说什么盐中含碘,碘可以防辐射呀!还说核辐射污染了海水,产的盐不能吃了呀!起初是一些老人听后怕涨价都往家里买,接着人云亦云,就出现了抢购的场面。
试想一下,如果海水真的被污染了,那么仅仅是吃盐就能解决的问题吗?就算海里不能产盐,我们地大物博的中国不是还有青海湖可以产盐吗?况且我们湖北就是产矿盐大省。
我们中华民族本来就有那种未雨绸缪的精神,我们国家不可能因为一点自然灾害而闹盐慌吧!设问,提出问题。
有针对性的驳斥荒谬的认识。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感到很自豪。
因为我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个国家应付过无数次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我们应该崇尚科学,相信政府,不要让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再有可乘之机。
总结全文,明确观点。
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小学六(6)班张子悦指导老师:舒天红.fbxxxx_st{width:auto!important;}。
笑看夺盐风暴满分作文3月11日,日本的地震、海啸、核泄漏等一系列灾难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深切关注。
富有同情心的中国人也不例外。
他们立即派出救援队,运送救援物资。
这种以德报怨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当然,还是有一些聪明的中国人也不例外。
他们试图在危险发生之前避免危险。
他们抢购盐,因为盐里有碘,可以防止核辐射。
没有看到抢盐的壮阔景象,却在媒体上看到:“昨天中午,杭州盐业公司从巷子口到仓库门前,挤满了推车和独轮车。
车上装满了盐,从人群中挤出来的车撒向四面八方。
”中国人最从众,喜欢跟风。
你抢我就抢我,你搅我就动,这样就变成抢盐风暴,导致一些店铺的盐用完,引起一些人的恐慌。
好在中国政府及时出面辟谣。
幸运的是,中国有充足的盐。
好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淡定从容,抢盐风波很快平息。
对于这场抢盐风波,我真的没有什么特别要说的。
我不会像愤怒的青年那样骂中国人愚蠢、丑陋、可悲。
我只是一个微笑的观众。
在风暴中,我看到了股神的一些把戏。
媒体曝光:“盐潮”从何而来?浙江热钱成了猜疑的对象。
昨日,微博盛传浙江热钱炒“盐谣”路线图:浙江热钱周二、周三在股市大量买入云南盐化工等股票,周三晚间以每袋10元的价格雇佣普通人在全球超市抢盐,然后22点左右通过互联网发布消息。
昨天的胜利把云南的盐碱化拉到了每日极限,达到了小波的后果。
“路线图”仍是谣言,但浙江热钱成盐股推涨停已是事实。
在风暴中,我看到了一些学者的智慧。
网上有对联为证:日本是核国家;中国缺盐的后代。
横批:表示碘。
还有一对:核写的故事;无盐结局。
很好,很有趣。
在暴风雨中,我也看到了一些智者的悲痛。
39岁的教师刘是安徽人,在萧山的一家仪器厂工作。
晚上9点左右,她骑着自行车去找盐。
她在萧山万翔羽绒服厂附近,突然被一辆由北向南驶来的小货车撞倒。
无独有偶,撞倒刘小姐的店主也出来买碘盐。
司机立即将刘先生送到萧山中医医院急诊室。
午夜时分,刘先生被转移到浙江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室。
然后做了剖腹手术,切除了严重受损的脾脏。
【六年级作文】抢盐风波“抢盐了!抢盐了!”邻家奶奶叫喊着冲进我家。
抢盐?难道是有人在抢劫小店?我的心里一阵哆嗦。
晚饭后刚聚到一起搓麻将的大人们也被唬得一愣一愣的,一脸茫然地望向跑进来的老奶奶。
“哎呀!是日本的核电站爆炸,污染了海水,以后不能再用海水晒盐了,咱们会没盐用的。
现在外面的好几家超市都卖完了,就只有路口那一家小店里还有。
你们看!我抢了这么多呢。
”老奶奶边解释边自豪地拎起手中的一大袋子盐让大家看。
“有这事?那咱们快去!”有人带头。
哗啦啦……一片麻将牌推倒的声音。
大人们再也坐不住了,一窝蜂似得拥向路边的小超市。
“瑶瑶,你赶紧找个袋子,给奶奶帮忙去!”“哎!知道了!”我正不知所措呢,被奶奶的叫声惊醒,急忙找了个袋子跟去。
平日里顾客稀疏的小超市此刻早已乱成一团,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抢购食盐的百姓。
“老板娘,我十包,你数一下!”“我买了二十包,给你二十块钱!”“这一箱我全买了,你们别跟我抢!”“分几包给我吧,我家明天用的盐都没有了。
一包也行,就一包?”“行了,给你五包吧,够你用半年的了。
”“老板娘,还有没有?”“没了,没了,你们到别家看看吧。
”老板娘一脸无奈地回答。
就这样,小超市的食盐在一片乱哄哄中顷刻间被人们拎回了家。
买不到的人一脸沮丧,有的着急地问着老板娘什么时候到货,有的急冲冲地跑向其它的小店,有的则急忙掏出手机托亲戚买盐,更有甚者干脆买了两壶酱油回家。
奶奶还算幸运,从别人的手中分得了七包。
爸爸得知了抢盐的消息,一脸镇静的表情。
“爸爸,你怎么一点都不着急呀?”我问。
“急什么呀,这事我早知道了,上海、杭州、宁波等大城市早就开始抢购了,你自己去看看新闻就知道了,这事网上、报纸上、电视上都有啊。
”“那你也不早说,早点说我还可以多买几袋呢。
”奶奶插话道。
“你放心吧,不会买不到盐的,我们现在在用的都是矿盐。
再说食盐是国家的统销物资,贮备多着呢,不可能买不到的。
我是看咱家里还有一袋多,吃一个月没问题,所以就没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