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2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轼《望江南》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未暮,风中的细柳依然摇摆生姿。
登临超然台远眺,看见满池春水,满城鲜花,千家万户被蒙蒙烟雨笼罩。
寒食已过,想起家乡,酒后心情忧郁。
为了摆脱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且生火煮茶。
品尝着春天新采的茶叶,作诗自娱,不要辜负了这春天的好时光。
【赏析一】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精心整理“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轼《望江南》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赏析一】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望江南》以登台游春起笔,勾画了一幅细风斜柳、春水鲜花、万千人家的祥和画图。
登上超然台四处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内满目鲜花,蒙蒙细雨沐浴着万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明澄静。
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之景唤起思乡之念,寒食节畅饮之后,如今酒醒,故乡何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声嗟叹。
然而,面对同游的老朋友,还是不要去怀想故乡吧,来呀,让我们重新生起火来,品尝品尝刚焙制的春茶,吟诗饮酒,可要趁着尚未衰老的大好年华!作者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心中的郁闷,以一种高雅而超脱的人生追求平息了内心的矛盾,洒脱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现实。
这首词颇能代表苏轼此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如果能摒弃对物欲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尘世的扰攘,做到无所往而不乐了。
【赏析四】首句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便明确地道出了作者作此词的时节。
《望江南》全文带拼音wàng jiāng nán白鹭上青天,飞湖去无鸟入片云。
寒山孤取梨迎日,飞炉煮菊挥金笑。
百草固倒风吹满,人面对月燃氏照。
西风夜上山花助,南楼情迷痴芦苇。
wàng jiāng nán解析:这首诗词题目是《望江南》,是一首描绘江南地区美景的诗词作品。
全诗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表达出作者对江南风光的向往和喜爱。
整首诗词共分为6个句子,每个句子以一个动词开头,通过描绘景物、行为和感受来展示江南的美景。
首句描绘了白鹭飞翔在青天上,湖面上没有鸟儿入云。
这里用“白鹭”和“青天”形成鲜明的对照,突出了白鹭的纯洁和高飞的意境。
第二句以“寒山孤取梨迎日”为主题,描绘了一幅寒山孤单拿起梨子迎接阳光的画面。
这里寒山寓意着孤独和寂寞,而取梨迎日则表现出江南地区的温暖和宜人。
第三句以“飞炉煮菊挥金笑”为中心,描述了炉火中煮菊花的情景。
通过使用“挥金笑”这样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四句以“百草固倒风吹满”为内容,表现出江南地区风景如画的景象。
江南的草木繁茂,风吹时,草木随风摇曳,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五句以“人面对月燃氏照”为主题,描绘了江南夜晚的景象。
人们面对明亮的月光,仿佛照亮了整个江南地区,展现出江南人文景观的美。
最后一句以“西风夜上山花助,南楼情迷痴芦苇”为主题,描绘了江南的山花和南楼的美景。
西风吹拂下,山花被助以飘动,南楼蕴藏着情感和美丽的芦苇。
通过这首诗词作品,作者通过精细的描绘和抒情的语言,展示了江南地区的美丽景色和诗意的情感。
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江南的风情和诗人对其独特魅力的赞美。
温庭筠《望江南》赏析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倚楼望江盼夫归来而一再失望的妇女形象。
起二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态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睡醒早起,梳头洗脸打扮完毕,就独自倚着望江楼的栏杆向江面望去。
词人抓住妇女的特有动作(梳妆打扮)点明了人物的身份,“罢”字既表明动作的时态,又写出动作的情态,略事打扮非精心装饰,表现了人物那种急切地盼夫归来而又信心不足的心情。
“独”字则点出思妇形单影孤的情景,“倚”字写思妇倚楼而望久久地等待的神态。
次二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斜晖水悠悠。
”是写景,又寓情于中,含义深刻。
眼望着江面上千帆过去,都不是丈夫归舟,时近黄昏。
江面上只剩下斜阳余晖含情脉脉,江水东流悠悠不断。
意境悠远凄情,着力渲染思妇的离愁,把行人去而不返,辜负了闺中人脉脉多情的心情形象地表现出来。
一个“尽”字不仅把天色已晚,江面空无一船,空旷凄凉的意境描绘出来,而且把思妇独倚望江楼时间之长,盼夫归来痴心之深的心情表现出来。
结句“肠断白苹州。
”描写思妇又见到江边的白苹州,回忆起当年在此分手的情景,本来已经望不见归舟已是心灰意懒,又见分手之处,怎能不肝肠寸断、伤心之极呢?末句直写心境,揭出题意,余味隽永。
本词选取富有特征的动作和景物,构成人的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意境深幽,寓意深刻。
王国维认为“唐五代词,有句无篇。
”不免偏激。
但温词中确有不少像“斜晖脉脉水悠悠”这样为人们广为传诵的佳句。
[温庭筠《望江南》赏析]。
【经典诗句】“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全词翻译赏析望江南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注释:①上苑:古代皇帝的花园。
②车如流水马如龙:极言车马众多。
译文:昨夜的梦里存有多少恨意!梦中的景象,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
正是百花烂漫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句解】: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开篇直抒胸臆,“多少恨!”下笔突兀,令人不觉一惊,“昨夜梦魂中”词人满腔悲恨都源自昨夜梦一场。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仿佛昨日还在上苑中游玩,游园盛景分明还历历在目:南唐上苑,繁花似锦,凤舆鸾架,车盖相连,前后连绵数里,好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啊。
“还似”引出梦境,“车如流水马如龙” 为唐苏颐《夜宴安乐公主新宅》诗中原句,出自《后汉书·皇后记》“马后诏: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后主完全袭用,一字不改,却也妥帖自然,不着痕迹。
花月正春风。
春风和煦,月明如水,如此花好月圆之夜,大家游兴甚酣,又怎忍马上散去呢?“花月”、“春风”间着一“正”字,不仅道出时值游玩的黄金季节,而且暗示此时亦是游人兴致淋漓的时刻。
一句景语结词,无形中又将游乐推向高潮。
全词至此嘎然而止。
读者心中的期待在这个陡然收煞的结尾中突然落空。
回归开篇,原来起句中作者用力道出的恨竟隐藏于这样一片繁华景色中。
赏析:这首记梦小词,是李煜降宋被囚后的作品。
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
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游乐时环境的优美,景色的绮丽,倾注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无限深情。
这首小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在艺术上达到高峰。
“以梦写醒”、“以乐写愁”、“以少胜多”的高妙手法,使这首小词获得耐人寻味的艺术生命。
全篇着眼于一个字“恨”,用“多少恨”引领全篇,从“还似”以下皆言梦境,不着力写恨之如何,尽言昔日之欢乐热闹,于是今日的痛苦凄凉,自不待言。
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宋代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
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
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
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赏析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这首词为双调,比原来的单调的《望江南》增加了一叠。
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景象,包括三个层次。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
首先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意暮而未老。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
其次,三、四句直说,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温庭筠《望江南》注释、译文、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温庭筠《望江南》注释、译文、鉴赏温庭筠《望江南》注释、译文、鉴赏《望江南》温庭筠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岁月是一条长廊,只需回转身,往岁月深处走去,经过一段梦一般的路径,就会抵达任何一个你想要抵达的时空。
如果可以,我想去宋代,去邂逅苏轼这位宋代文化孕育出的旷世奇才。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经典古诗赏析《望江南》,希望对你有帮助。
望江南诗人苏轼: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1]上看,半壕[2]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3]后,酒醒却咨嗟[4]。
休对故人思故国[5],且将新火[6]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1]超然台:苏轼被贬密州时整修旧台,常登临其上休憩游玩,苏轼的弟弟苏辙听见这件事,就为这座台取名为“超然”,来称赞兄长超乎凡俗之外的达观态度。
[2]壕:护城河。
[3]寒食:寒食节,古代节日,时间大致在清明前几天。
[4]咨嗟:感叹。
[5]故国:这里指故乡。
[6]新火:古代习俗,寒食节禁火。
吃冻食,节后重新把灶火点燃,称为薪火。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本人学识渊博,思想通达。
苏轼为官后一直坚持着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是因为政见问题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然而即使被贬到地方,他也一直坚持多做实事,政绩卓著。
苏轼在逆境中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在苏轼之前,人们多认为词的`地位不如诗,但是苏轼努力打破这个观点,将诗词相提并论,并且努力丰富词的内容,开拓词的境界。
例如:他将以前词人不曾关注过的乡村情景融入词中,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意味。
【赏析】这首词是诗人苏轼在重修超然台后登台游览时所作。
春未老,就是还没到春末,青春正好,但诗人苏轼用“未老”两字,便透出诗人苏轼对生命和时光的积极乐观态度。
微风习习,杨柳枝在清风吹拂下斜飞。
在这样的美好春日,诗人苏轼登上超然台远望。
说“试”上,更体现了诗人苏轼的跃跃欲试,如顽童一般可爱。
下句写远望之景,半壕春水,一城春花,还有烟雨暗沉中安然的千家万户,尽收眼底,可见诗人苏轼心境开阔而愉悦。
望江南温庭筠译文
望江南温庭筠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原文: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赏析:
《望江南》选自《全唐五代词》,作者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诗人,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这首小词虽意思直白,但情真意切,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
词中出现的楼头、船帆、斜晖、江水、小洲,这些互不相干的客观存在物,思妇的由盼郎归来的喜悦到“肠断白蘋洲”的痛苦失望,这些人物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作家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
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桥梁,把这些景物、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渗透到了景物描绘和人物活动之中,成了有机的艺术整体,使冰冷的楼、帆、水、洲好像有了温度,有了血肉生命,变得含情脉脉;使分散孤立的风景点,融合成了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艺术画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完美统一地显示出来。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翻译及鉴赏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望江南·梳洗罢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望江南·梳洗罢》原文唐代: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梳洗罢》译文及注释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
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注释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金奁集》入“南吕宫”。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望江南·梳洗罢》赏析此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
这是一首小令,只有二十七个字。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
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
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
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
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
本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
结果是热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现实,带来了深一层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镜不治”“首如飞蓬”的苦境中去。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望江南》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䜣洲。
【注释】
罢:结束。
帆(fān):船篷。
代指船。
晖(huī):太阳的光芒。
脉脉(mòmò):含情凝视的样子。
䜣(pín):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植物。
夏季开白花。
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大意】
天边刚露出一丝鱼肚白,那美丽的少妇匆匆梳洗打扮完毕,便独自倚在高高的望江楼的栏杆上,焦急地眺望着远处的江面。
宽阔的江上白帆似云,从楼前顺流而下,却偏偏没有丈夫的归舟! 已是日落时分,夕阳的余晖仿佛也带着几分脉脉的温情,不忍离去;流水悠悠不断,恰似她满腔的思念。
她望着那开满了白䜣花的江心小洲——他们夫妻洒泪分别的地方,柔肠寸断!。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轼《望江南》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未暮,风中的细柳依然摇摆生姿。
登临超然台远眺,看见满池春水,满城鲜花,千家万户被蒙蒙烟雨笼罩。
寒食已过,想起家乡,酒后心情忧郁。
为了摆脱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且生火煮茶。
品尝着春天新采的茶叶,作诗自娱,不要辜负了这春天的好时光。
【赏析一】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经典诗句】“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轼《望江南》全词翻译赏析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译文] 护城河里流淌着半池春水,城中到处开着春花,而千家万户的房屋在轻烟细雨中却模模糊糊地看不清楚。
[出自] 苏轼《望江南》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望江南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
《金奁集》入南吕宫。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二十七字,三平韵。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
宋人多用双调。
“风细”句:微风吹动杨柳,杨柳轻轻飘拂。
斜斜:无风时柳枝垂直,风吹动柳枝更倾斜了。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密州北城有台,名超然台,苏轼让人修葺一新,经常登临游玩,并且写了《超然台记》那篇有名的散文。
超然台故址在今山东诸城。
望:一作看。
壕,指护城河。
寒食,古时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两日(亦有于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谓之寒食节。
寒食与清明相连,是旧俗扫墓之时。
游子在外不能回乡扫墓,极易牵动思乡之情,故下文云"咨嗟","思故国"。
咨嗟,嗟叹声。
故国,指故乡,亦可理解为故都。
新火,寒食禁火,节后再举火称新火。
新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六引《学林新编》云"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则火前,谓寒食节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
"此处新茶指寒食前采制的火前茶。
译文1: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
寒食之后,春意是该减了,酒醒后,面对这许许多多的无力与责任。
译文2:春未暮,风中的细柳依然摇摆生姿。
登临超然台远眺,看见满池春水,满城鲜花,千家万户被蒙蒙烟雨笼罩。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轼《望江南》原文翻译与赏析【原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未暮,风中的细柳依然摇摆生姿。
登临超然台远眺,看见满池春水,满城鲜花,千家万户被蒙蒙烟雨笼罩。
寒食已过,想起家乡,酒后心情忧郁。
为了摆脱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且生火煮茶。
品尝着春天新采的茶叶,作诗自娱,不要辜负了这春天的好时光。
【赏析一】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解析及翻译赏析温庭筠《望江南》原文解析及翻译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温庭筠《望江南》原文解析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注释】:1.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人的生活内容。
2.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3.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4.皆:副词,都。
不是:不是(自家夫君归来之船)。
5.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
脉脉:默默含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是拟人手法。
6.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O;一种开白花的水草,蕨类植物。
7.洲:水边陆地。
【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朗读节奏划分】: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O洲。
【写作背景】:《望江南》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词,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翻译】:梳洗化妆已罢,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眺望)。
过完了上千只船儿都不是(心上人船只),只有日落前的余辉含情凝睇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蒴洲头。
温庭筠《望江南》温庭筠《望江南》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下面是全词与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望江南⑴梳洗罢⑵,独倚望江楼⑶。
过尽千帆皆不是⑷,斜晖脉脉水悠悠⑸。
肠断白蘋洲⑹。
【注释】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
”《金奁集》入“南吕宫”。
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⑶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⑷千帆:上千只帆船。
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皆:副词,都。
⑸斜晖:日落前的日光。
晖:阳光。
脉脉:本作“眽眽”,凝视貌。
《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
⑹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蘋(pín):水中浮草,色白。
古时男女常采蘋花赠别。
洲:水边陆地。
【白话译文】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
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
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思妇楼头,望人不归。
只有二十七个字,为词中的小令。
“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一句一字闲不得”(《白香词谱笺》)。
起句“梳洗罢”,看似平平,“语不惊人”。
但这三个字内容丰富,给读者留了许多想像的余地。
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来的洗脸梳头,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妇),在特定条件(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下,一种特定情绪(喜悦和激动)的反映。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常以“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
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之类的描写来表现思妇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
此篇用法有所不同,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独的日子似乎就要过去,或者说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来到,于是,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
温庭筠《望江南》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译文:梳洗化妆已罢,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眺望)。
过完了上千只船儿都不是(心上人船只),只有日落前的余辉含情凝睇着悠悠江水,(让人日日)愁肠寸断于白蒴洲头。
注释: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人的生活内容。
独:独自,单一。
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
皆:副词,都。
不是:不是(自家夫君归来之船)。
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
脉脉:默默含情达意的样子,这里是拟人手法。
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
白蘋;一种开白花的水草,蕨类植物。
洲:水边陆地。
赏析赏析一:这是一首言简意丰的闺怨词,短短27字含蓄不尽地描摹出思妇的千般柔情,倾倒古今无数读者。
开头“梳洗罢”三字是略含喜庆的序幕,含有一派深情。
正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
”古时交通不便,信息难通,思妇的心上人虽无归期,但又有随时随地、突然回家的可能性,故此妇每日有此梳妆的功课,一丝不苟,理云鬓,施粉黛,成此柔媚风流之体态。
俗语说“久别胜新婚”,思妇不仅时刻盼望着丈夫回来,而且要在丈夫来到时一展自己的照人光彩与青春魅力,唤醒其久违了的夫妻情爱,提高久别乍逢时的爱情质量!“独倚望江楼”是上句“梳洗罢”之后心理及行为的继续与深化,独倚望江楼,天际识归舟,其情殷殷,希望满怀;又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一天,多么不同寻常而富有美感。
此句“独”字也有特殊含义,思妇打扮得如此俏丽动人又怕人见,是她羞惭心理的写照。
故思妇眺望、企盼情人之举动又有怕人识见的羞怯心绪,是思妇特殊身份的表征,有一种凄清的美感效果。
从“梳洗”到“望尽千帆”是一个漫长难耐的焦躁时光,然而却是迷离着玫瑰色梦幻的希望时期。
接下来“皆不是”一语猝然将这梦幻扯破,重新将思妇抛向绝望的境地:看来今天又是白等了!一腔愁思又化成了悠悠江水,脉脉斜晖,这是最令人伤心的时刻,白日的梳洗、眺望不仅未能解愁,反而使愁思加重。
《望江南》的诗词赏析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释】: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
“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
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
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
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
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
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
“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
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