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血泪史《黄帝内经》
- 格式:docx
- 大小:20.17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是什么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系统介绍医学原理和实践的著作,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它包含了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理论,成为后来医学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背景介绍、内容概述和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伟大著作。
一、《黄帝内经》的背景介绍《黄帝内经》约成书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20年之间,相传是由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帝王黄帝亲自倡导,以他的名字命名。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初步形成的奴隶社会,人们面临着许多疾病和健康问题,因此医学的发展势在必行。
《黄帝内经》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空白,成为后来医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二、《黄帝内经》的内容概述《黄帝内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素问》,二是《灵枢》。
《素问》以问答形式记录了黄帝与医学大师伯高的对话,通过这种形式深入探讨了人体构造、人体功能、疾病病因等医学理论。
《灵枢》则以经络理论为核心,详细论述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这两部分内容综合起来,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五脏六腑、经络系统、阴阳学说、气血理论等。
它还深入分析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出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
这些理论对于后来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黄帝内经》对中国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系统总结了当时医学的理论,并为后来医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其次,它提出了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如阴阳学说和气血理论,为后来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者,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医学实践,强调对病因的研究和个性化治疗,对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启示作用。
总结起来,《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著作,对中国医学发展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它不仅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也为后来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它深入研究了人体生理、病理,探索了中医治疗方法,为中医学的独特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
世简称之为《内经》。
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
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
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从「黄帝内经」看中医学的演变与发展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一门学科,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是以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疗实践为基础,并逐步形成的一种以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医疗体系。
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医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
它总结了当时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和经验,阐述了医学的根本理念,包括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
《黄帝内经》自成书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之一,影响了整整两千年的中国古代医学。
在其中,阴阳五行学说被视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被认为是中医独特且重要的知识体系。
在《黄帝内经》中,中国古代医生提出了中医的诊断方式和治疗方法,如望色、闻声、问诊法等,这些方法至今仍在现代中医诊疗中广泛运用。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许多方剂和治疗方法,如艾灸、拔罐、针灸等。
这些方法不仅被中国古代医生广泛应用,也因为其独特的优势,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中医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科,而是在长期的实践和不断的演变发展中不断完善和较真。
自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以来,中医学发生了不少重要的变革和发展,最突出的是唐代王叔和提出的四诊法和辨证论治法,这两种方法尤其是辨证论治法,一直成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实践。
其次还有清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个著作对中医学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方剂加以了重视,成为中医药方的重要来源。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和经验的不断积累,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一直在演化,中医学不断地推陈出新。
20世纪,随着西方医学的介入,中医学不再只关注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平衡,也将自己的视野拓展到了环境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近年来,中医学在传统文化经验的基础上,引入了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和心理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深化自身的理论体系。
总之,从《黄帝内经》到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一直处于不断变革和完善之中,不断吸取新理论、新实践和新技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的期待。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古文经典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典,对中医学的
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全文原著以古文形式呈现,包含了
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档旨在介绍《黄帝内经》的全文原著内容,以帮助读者更
好地理解和研究这一古文经典。
内容概述:
《黄帝内经》的全文原著包括了四个部分:素问、灵枢、针灸
甲乙经、针灸素问。
其中,素问是最早的篇章,主要介绍了人体的
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形成和治疗方法;灵枢则进一步探讨了
人体的经络、脏腑和病机;针灸甲乙经和针灸素问则集中讨论了针
灸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和病机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经典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妙的
理论,成为了中医学乃至整个人类医学的宝贵财富。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黄帝内经》全文原著,深入了解中医学的
基本理论和医学思维方式,提升自身的医学素养和诊治水平。
同时,也可以从中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注入新的
力量。
总结:
《黄帝内经》全文原著是一部古文经典,包含丰富的中医理论
和实践经验。
通过阅读和学习该经典,可以深入了解中医学的基本
理论和思想,提升医学素养和诊治水平。
该经典对中医学的发展和
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整个人类医学贡献了宝贵的思想和经验。
中医中最晦涩的文章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中医的重要性以及中医文章的晦涩难懂
2.中医的历史和哲学基础
3.《黄帝内经》的概述和重要性
4.《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理论
5.《黄帝内经》的晦涩之处
6.结论:尽管晦涩,但中医的价值不可忽视
正文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医的理论和文章却显得晦涩难懂。
尤其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其内容更是让人感觉如坠云雾之中。
中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
这个理论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极和五行(木、火、土、金、水)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世界的万物。
中医的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黄帝内经》是中医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源头。
全书共分为两部分:《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讲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灵枢》则主要讲述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然而,尽管《黄帝内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内容却非常晦涩。
这主要是因为它的语言古奥,难以理解;同时,它的理论体系复杂,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理解。
例如,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就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才能理解。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因此忽视中医的价值。
事实上,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中医的针灸和草药疗法,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总的来说,中医的文章虽然晦涩,但其价值不可忽视。
黄帝内经原版《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素问目录南朝·全元起篇卷一,平人气象论第一,决死生篇第二,脏气法时论第三,宣明五气篇第四,经合论第五,调经论第六,四时刺逆从论第七,凡七篇。
卷二,移精变气论第八,玉版论要篇第九,诊要经终论第十,八正神明论第十一,真邪论第十二,标本病传论第十三,皮部论第十四,气穴论第十五,气府论第十六,骨空论第十七,缪刺论第十八,凡十一篇。
卷三,阴阳离合论第十九,十二脏相使篇第二十,六节藏象论第二十一,阳明脉解篇第二十二,五脏举痛第二十三,长刺节篇第二十四,凡六篇。
卷四,生气通天论第二十五,全匮真言论第二十六,阴阳别论第二十七,经脉别论第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第二十九,太阴阳明表里篇第三十,逆调论第三十一,痿论第三十二,凡八篇。
卷五,五脏别论第三十三,汤液醪醴论第三十四,热论第三十五,刺热篇第三十六,评热病论第三十七,疟论第三十八,腹中论第三十九,厥论第四十,病能论第四十一,奇病论第四十二,凡十篇。
对黄帝内经的评价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通常被认为是由古代的众多医学家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医学理论和经验的集大成者。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162篇文章,涵盖了医学的各个方面,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药物等。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的一些评价:
1.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
代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
津液等,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黄帝内经》不仅总结了丰富的
医疗实践经验,还对这些经验进行了理论化的总结
和提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
3.强调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黄帝内经》提出了“治
未病”、“上工治未病,其次治欲病,其次治已病”
等预防为主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
导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
4.文化价值深厚:《黄帝内经》不仅在医学上有着极高
的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化和社会内容,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影响深远:《黄帝内经》对后世中医学以及世界医学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
产,至今仍对现代医学和健康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
意义。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其深刻的医学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研究中医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不读《黄帝内经》,可能后悔一生中国有句古话,叫“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
就是说做子女的一定要懂得一点医学的道理,一定要懂得一点养生的道理。
而这莫过于学习《黄帝内经》。
寒假以来,黄金时间都在读《黄帝内经》。
她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最早最高的中医巨著,是中医养生学之源,其实她更像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更好生存的养生哲学书,她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她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挖掘中。
她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不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而是讲医理,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
这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是一本让人增长智慧的书,值得我们认真地反反复复去读。
《黄帝内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素问》,一部分叫《灵枢》。
一共有162篇,其中《素问》81篇,《灵枢》也是81篇。
《素问》的“素”就是指素质,也就是一个人体质,这里指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质。
《素问》就是指对生命的体质、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原进行发问、探讨。
《灵枢》,“灵”是神灵,“枢”是枢纽,关键。
灵枢,意思就是神灵的关键,生命的枢纽。
黄帝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距今已五千年了。
我们常说的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从黄帝算起的。
黄帝时期有很多很多发明:黄帝发明了宫室,也就是盖房子;还发明了车船、衣服;他的大臣仓颉创造了文字;大臣风后发明了指南车;他的夫人嫘祖养蚕造丝,于是有了丝织品等等。
多数人认为,《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
这个时期正是世界文化的轴心期(公元前500年左右),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高峰期,各民族不朽的经典大多是这时期形成的。
《黄帝内经》基本上就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取黄帝问、岐伯答的形式。
中医的血泪史《黄帝内经》中医的血泪史《黄帝内经》原本为我回答问题的答案,我个人觉得可以单独拿来做一篇文章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当年项羽进了咸阳城烧杀抢掠,杀光了秦国所有官吏及学士,接着一把大火,烧光了阿房宫(可能是咸阳宫),也烧光了先秦时期的所有文明积累,其中包括诸子百家的经典,这些经典涉及哲学,法学,农学,兵学,建筑学,礼学,史学,文学,玄学,社会学,天文学,冶炼学,及音乐,舞蹈等等,还有接下来要讲到的医学。
上古七家医学的其中六家在这场中华文明大浩劫中永远的消失了,只剩下《黄帝内经》一部还是残卷流传下来,正史无明确说法,野史对于《黄帝内经》流传下来的说法有二,第一种说法是太医令丞李氏动用了全族的力量,冒火抢救出了《黄帝内经素问》及《黄帝内经针经》两部。
第二种还是这个李太医,以公谋私私藏了《内经》的翻版,这在秦法中不但是重罪,而且是要处以黥刑后罚鬼薪的,严重的要腰斩。
但是正是因为其私心和胆大妄为,《黄帝内经》得以保存。
有人问为什么要举族?要知道当时都是竹简帛书记录,医家属于技术类所以用帛书记录的几率很低,帛绢秦汉时期是很珍贵的材料,而且不易保存,所以《黄帝内经》很大的几率是竹简记录的,足足得装满一个几十平米的房间,所以举族抢救是不奇怪的'。
就这样《内经》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医四大经典之首。
成为了后世医家所有的理论根据的来源不可撼动。
这里不说三国,三国时期中医是积极进步的,因为张机《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总结了理法方药的治疗方法。
时间辗转到了晋代,出现了晋惠帝这样的百姓无粮何不食肉羹?中华文明的第二次文化大浩劫来临了。
八王之乱接着五胡乱华将洛阳抢了底朝天,可怜华夏文明好不容易得到的几百年恢复再一次毁于一旦。
幸好,造纸术的发明,普及了书本,让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使《内经》残卷在民间得以流传保存。
《黄帝内经》:缺少的部分,是一部中医“血泪史”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知道这是这是一部综合性的医书,也知道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养生的秘籍,但却不知道如今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其实是多次重组改版后的样子,更不知道它曾经多次被焚毁,它的一生可以称的上一部血泪史。
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但中医理论形成还要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医学理论体系中,《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这本医学典籍对于后世中医理论的奠定,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如今我们看到的《黄帝内经》,只是被拆解后七零八落的样子。
《黄帝内经》的辛酸之路《黄帝内经》据传是黄帝所作,因此以其为名,不过后世认为这本书最终成型是西汉时期,作者也不是黄帝一人,而是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的那样,意在溯本崇源。
不过根据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说法,《黄帝内经》应该是成于先秦时期,因为《黄帝内经》文体中韵语文字特别多,而先秦之文多作韵语,这也是主流的看法之一。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柩》两个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的原则针灸等内容,《灵柩》则是重点阐述了静脉穴,针具、刺法以及治疗原则,相传上古医学共发展七数之多。
但是当年的项羽杀进了咸阳,烧毁了先秦时期是所有文明积累,不仅包括诸子百家的经典,同时包括了医学著作,其余六个医学在这次浩劫中几乎断绝,《黄帝内经》是唯一留存的医学著作。
至于为什么《黄帝内经》为什么能够流传下来,正野史都没有明确的说法,根据野史的说法是太医令丞李氏动用了全族的力量,冒火抢救出了《黄帝内经素问》篇,以及《黄帝内经针经》片两部,《针经》是《灵柩经》《名堂经》的总称,就这样《黄帝内经》残缺的流传了下来。
修补之后的《黄帝内经》时代辗转到了唐代,为了让《黄帝内经》的内容得以更正,一名叫王冰的人站了出来,在官家、民间甚至盗贼手中,收集内经《素问》的残卷最后校正出版,到了重视医学的宋代,《黄帝内经》在宋哲宗的努力下,整理了丢失的《灵柩经》和《明堂经》,《皇帝内经》三部这才重新以全貌示天下。
《黄帝内经》讲解《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医之祖”。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疾病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简要介绍《黄帝内经》的概要内容,并对其进行拓展。
一、概要介绍《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是关于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著作,而《灵枢》则是关于中医方剂和针灸治疗的著作。
《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是“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
《黄帝内经》的内容涵盖了哲学、医学、天文、地理、人文等多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拓展内容1. 哲学内涵《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认为人体是一个微观的宇宙,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根据这种理论,中医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即通过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医学内容《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其中,《素问》是关于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著作,包括问诊、辨证、病机等方面的内容。
《灵枢》则是关于中医方剂和针灸治疗的著作,包括针灸、中药、方剂等方面的内容。
3. 天文地理内容《黄帝内经》中还涉及了天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包括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观测天文、了解地理,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4. 人文内容《黄帝内经》中还涉及到了人文方面的内容,包括道德、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中医不仅是一门医学,也是一门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
中医不仅治疗疾病,也治疗疾病的心理和社会环境,注重整体健康。
《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之祖。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的姊妹篇,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其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人体内各组成部分统一、联系与协调的关系。
“阴阳五行”反映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阐释了世间万物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机制。
“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
“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
“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
“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几千年来,《黄帝内经》一直是炎黄子孙寻求健康养生祛病之道的宝藏。
在形式上,它采用了对话的方式,用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来阐述保健思想。
后来,人们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所以《黄帝内经》又叫“岐黄之书”。
同时,因为它是中医的开创性著作,所以人们又把中医称为“岐黄之术”,把我们的医道称为“岐黄之道”。
中医的一段耻辱的历史从“中医治本”到皇帝治病作者:李文(解放五官/竹叶连/仁权宪章)歌曰:热时节热的在蒸茏里坐,冷时节冷的在冰凌上卧,颤时节颤的牙关错,痛时节痛的天灵破。
兀的不害杀人也么哥,兀的不害杀人也么哥,寒来暑往都经过。
——这是一支中国古时著名小曲,唱的是一种病,这病或阴或阳,忽寒忽热,虚虚实实,运气入邪。
这啥病?能治吗?咋治?中国历史悠久,中医博大精深,无所不能,无病不治,没有病是不能治的,当然能治。
唱这小曲儿的元朝时候,中医已经兴旺发达千有余年。
这啥病?在此前的古时候,就为这病发明制造了一个专门的字,这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大众字书上全有,就是我的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病字里面把“丙”撤下换个“占”,这字念三(shan),就是发颤(占-战)的意思,民间叫打摆子,现在一般叫疟疾。
那咋治?治法多多,不一而足!要细问?中医经常脖子一梗,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治本”!中医真能治“本”吗?其实不能。
中医这话是说倒了,是地地道道现代医学常识缺乏者的外行话,被忽悠了的昏话,毫无事实根据,与实际刚好相反。
让我们以事实为据,拿事实说话吧。
以前说过疟疾,读者反映明白易懂,那就还是说疟疾吧。
话说大清朝康熙皇帝爷患了一种病,这病正是:热时节热的在蒸茏里坐,冷时节冷的在冰凌上卧,颤时节颤的牙关错,痛时节痛的天灵破。
兀的不害杀人也么哥,兀的不害杀人也么哥,寒来暑往都经过。
……皇帝这病让宫廷御医班子一干人等、还有举国上下“名医”,人才济济,博大精深,云集京畿,大家齐出良策,争献秘方……可说来蹊跷,众多高手岐黄遁甲用过,四气五味尝完,理法方药穷尽,辨证论治技穷,就是没有一个人治得了康熙爷这病。
皇室惶恐,百官不安。
皇帝日见病重,天子命悬一线,大有命丧黄泉之虞,众太医慌了手脚,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精明太医曰:我等已经尽力,无奈,且死马权当做活马医,反正咱们祖传秘方全搭上用尽了,这又阴又阳阴阳齐下寒热兼施的病,咱是平衡不过来了,医得了病,医不了命,是没有救了,万岁爷不是看重洋人,这回就找洋人来治,好歹免得万岁爷坏在咱们手上?说来也巧,有传教士闻听皇上在害这病,借他们佛教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俺们的宗旨也是既救治灵魂、也医治肉体嘛,于是,就有老外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刘应(Claude de Visdelou)者,献“中国树皮”粉(chinarinde———本应为由被一种产于秘鲁安第斯山树皮治好其“热病”的秘鲁总督夫人秦昆伯爵夫人chinchon命名的cinchona金鸡纳,又名秘鲁树皮、耶稣会士树皮、秦昆伯爵夫人散,即金鸡纳树皮粉;“中国树皮”系其时有中医自诩“学贯中西”者流的“爱国”胡诌)。
揭开中医的老底,宣布中医的死刑数学不是规律的发现者,因为它不是归纳。
数学也不是理论的缔造者,因为它不是假说。
但数学却是规律和理论的裁判和主宰者,因为规律和假说都要向数学表明自己的主张,然后等待数学的裁判。
如果没有数学上的认可,则规律不能起作用,理论也不能解释。
揭开中医的老底,宣布中医的死刑:黄帝内经》在数学上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黄帝内经》是中医派教徒最神圣的经典,前几年还拍了一部纪录片就叫《黄帝内经》。
那部纪录片是这样吹嘘《黄帝内经》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刚刚兴起的如医学地理学、医学心理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先进学科,却在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得到了极为完善的表述。
当今世界上,还找不到一部著作能像《黄帝内经》这样,将哲学、医学、养生学、地理学、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心理学、甚至美学、乐理等等学科融会贯通、凝聚一体;还难以找到一部像《黄帝内经》这样独一无二的、天才的、博大精深的生命科学巨著。
这是一部不朽的奇书,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
”“揭开中医的老底,宣布中医的死刑:《黄帝内经》在数学上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这篇文章是我这几年业余研究《黄帝内经》的成果结晶,主要揭露《黄帝内经》的数学水平。
根据这篇文章在百度帖吧的反应来看,中医粉丝提不出什么像样的反驳意见。
各位看官,如果你同意本文的观点,请顺手把它顶起来,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的真相,让中医的死刑早点得到执行。
一、五十营的错误《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全文不长,转录如下:“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
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
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
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
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
黄帝内经最准确白话文摘要:一、黄帝内经的背景和历史二、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三、黄帝内经的白话文翻译四、黄帝内经对现代医学的影响正文:一、黄帝内经的背景和历史《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这部著作的全名是《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简称《内经》。
它主要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思想。
二、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黄帝内经》是一部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它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它解释了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和消亡。
脉象学说和藏象学说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它们通过观察脉搏和分析内脏的功能状况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三、黄帝内经的白话文翻译为了便于现代人理解,《黄帝内经》已经有许多白话文版本问世。
这些版本将古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汉语,让读者更容易领会和掌握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黄帝内经白话文》一书,将原文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翻译,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医学经典。
四、黄帝内经对现代医学的影响《黄帝内经》对现代医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还为现代医学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和方法。
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和脉象学说等,都为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此外,《黄帝内经》中关于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观念,也对现代医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古代医学经典,它的理论和方法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世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典故在传世经典《黄帝内经》中,融入了许多中医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是中医发展历程的见证,更是中医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会给大家介绍其中一些经典的中医典故,以展示《黄帝内经》对中医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节:神农尝百草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始农帝,他对于中药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黄帝内经》记载,神农尝百草,研究草药的药性和功效,创立了中药的基础理论。
神农尝百草的典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草药的探索和运用,也为后来中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可以说,神农尝百草是中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第二节:岐伯问针《黄帝内经》中的另一个经典典故是岐伯问针。
岐伯是古代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问针典故在中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据记载,岐伯曾向黄帝请教针灸的应用方法和技巧,黄帝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和解答。
这个典故不仅突出了岐伯作为中医创始人的重要地位,也表达了师徒间传承和分享知识的重要性。
第三节:扁鹊医病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被誉为中医之始。
在《黄帝内经》中,扁鹊被描述为医术高明,能够诊治各种疾病。
这个典故反映了扁鹊的医术造诣以及他为中医做出的巨大贡献。
扁鹊医病的典故在中医发展史上被广泛传扬,成为了中医行业中的经典典故之一。
第四节:雷公藤救命雷公藤是一种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风、风湿等疾病的治疗中。
在《黄帝内经》中,有关雷公藤的记载提醒了中医师们该如何正确地应用雷公藤以及注意事项。
这个典故强调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阐述了正确应用中药的重要性。
第五节:扪脉辨病《黄帝内经》中的经典典故还包括扪脉辨病。
扪脉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检查患者的脉搏来了解身体状况,辨别疾病的种类和程度。
这个典故反映了中医对于脉搏的重视和应用,也强调了中医诊断方法中脉诊的重要性。
结语:以上所述,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些传世经典中医典故。
这些典故不仅是中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在中医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著作,始创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朝晚期完成,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
其内容包括五部分,分别为《素问》、《灵枢》、《金匮真言》、《醉酒论》和《针灸甲乙经》。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学的宝典,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黄帝内经的历史地位黄帝内经的历史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创作时期的重要性,更在于其影响和传承。
古代中医学有一种传统,即将医家大医所著的医书都归为“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不仅是中医学发展的源头,同时也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和体现。
它闻名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华民族医学文化的“三绝”。
黄帝内经的历史地位在于其内容丰富且全面,不仅囊括了古代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更详细论述了中医学中的各种病症、治疗方法、方药等方面,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成为中医学的学习和传承的必读之书。
二、黄帝内经的学术地位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文献之一,既是中医学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医学的学术宝库。
它具有严密科学的知识体系,完整的学术体系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其治病方法和临床思路都体现了古代中医学的科学体系和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的学术地位在于它的医学理论完整且博大精深。
它从五行、阴阳、气血、经络等方面阐述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对中医诊断治疗的方法、临床应用、中药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医学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黄帝内经的现实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和中药的治疗效果。
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对于解决当代人们所面临的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研究的中医学理论在当今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医学中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药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
此外,在一些与传统医学相关的研究中,黄帝内经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这些都说明了黄帝内经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黄帝内经》概述《黄帝内经》概述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医学之宗”,是中医治病的大政方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概述,一起来看看吧。
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
《黄帝内经》,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一部中医名著,更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
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如“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通过《黄帝内经》,能够洞察生命规律,学会了解自然,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让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延长寿命。
《黄帝内经》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黄帝内经》一书还蕴藏了很多哲理。
譬如,《黄帝内经》主张以医道医德,尽显人道品德。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行必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
”可见,黄帝的形象,是个念念不忘民众疾苦、以天下病痛为己病痛的形象,其忧民意识,令人感怀。
连岐伯都情不自禁地赞叹他:“远乎哉问也。
”恳切求教疗法,处处可见。
问的之多之细、不厌其烦,令人深感其对生命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
内经经典语句1.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
中医的血泪史《黄帝内经》 原本为我回答问题的答案,我个人觉得可以单独拿来做一篇文章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 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当年项羽进了咸阳城烧杀抢掠, 杀光了秦国所有官吏及学士, 接着一把大火, 烧光了阿房宫(可能是咸阳宫), 也烧光了先秦时期的所有文明积累, 其中包括诸 子百家的经典,这些经典涉及哲学,法学,农学,兵学,建筑学,礼学,史学, 文学 ,玄学,社会学,天文学,冶炼学,及音乐,舞蹈等等,还有接下来要讲到 的医学。
上古七家医学的其中六家在这场中华文明大浩劫中永远的消失了,只剩下 《黄帝内经 》一部还是残卷流传下来,正史无明确说法,野史对于《黄帝内经》流传下 来的说法有二, 第一种说法是太医令丞李氏动用了全族的力量, 冒火抢救出了 《黄 帝内经素问》及《黄帝内经针经》两部。
第二种还是这个李太医,以公谋私私藏 了《内经》的翻版,这在秦法中不但是重罪,而且是要处以黥刑后罚鬼薪的,严 重的要腰斩。
但是正是因为其私心和胆大妄为,《黄帝内经》得以保存。
有人问 为什么要举族?要知道当时都是竹简帛书记录, 医家属于技术类所以用帛书记录 的几率很低,帛绢秦汉时期是很珍贵的材料,而且不易保存,所以《黄帝内经》 很大的几率是竹简记录的, 足足得装满一个几十平米的房间, 所以举族抢救是不 奇怪的。
就这样《内经》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医四大经典之首。
成为了后世医家所 有的理论根据的来源不可撼动。
这里不说三国,三国时期中医是积极进步的,因为张机《伤寒杂病论》的问 世,总结了理法方药的治疗方法。
时间辗转到了晋代, 出现了晋惠帝这样的百姓无粮何不食肉羹?中华文明的 第二次文化大浩劫来临了。
八王之乱接着五胡乱华将洛阳抢了底朝天, 可怜华夏 文明好不容易得到的几百年恢复再一次毁于一旦。
幸好,造纸术的发明,普及了 书本,让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使《内经》残卷在民间得以流传保存。
时间到了唐代,《内经素问》的版本多的数不胜数,而且针经即《灵枢经》 《明堂经》两部总称,早已经丢失了数百年,而且很多曲解了内经的本意。
王冰
1/6
站了出来,在官家民间甚至去盗墓贼手中搜集内经素问残卷,功夫不负有心人, 《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正出版了,后来的《素问》我们今天看到的《素问》就 是王冰的版本基本无变化。
时间到了北宋宋哲宗时期, 高丽国节度使带着一部珍贵的医经来到大宋祈求 交换治国安邦的《册府元龟》,这对于大宋来说无疑是一个亏本买卖,苏轼极力 劝诫认为《册府元龟》乃是治国根本。
然而宋代是一个重视医学的朝代,期间不 但修著了《证类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支持王唯一制作针 灸铜人等等,还开设和剂局,惠民局,真正的全民医保,也是最早的医疗保障体 系。
再说宋哲宗最终排除众议,换回了《黄帝针经》。
后整理为《灵枢经》《明 堂经》两部。
《黄帝内经》三部终于以全貌示众于天下。
时间辗转到中华文明第三次大浩劫, 蒙古国的迅速崛起, 预示了宋联蒙抗金 的政策彻底失败, 蒙元在灭了金后转而以打迂回战术纵横宋全境, 将宋代小皇帝 以及十万军民围困崖山之上,最终皇帝携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大宋灭亡,华夏文 明又一次遭遇了大浩劫,书籍尽毁,针灸铜人丢失,《明堂经》也被焚毁。
据说 一具铜人流失到了日本, 日本东京博物馆中的针灸铜人就是王唯一铸造的针灸铜 人,连同其《黄帝内经太素》(内经的一个版本,内容雷同内经,但有独到的地 方)。
但日本对其矢口否认,有待考证。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就是缺失了 《明堂经》 的版本, 这也就是为什么 《灵 枢经》只有穴位和治法等,没有对经络腧穴单独讨论的原因。
因为我们所看到的 《黄帝内经》并非完全版。
最后一个时期也就是古代最后一个文化大浩劫《四库全书》的修订,乾隆将 所有带明字眼的书全部焚毁了, 《内经》的很多篇幅被改的面目全非,让内经原 文本就是经历了三次大换血的情况下, 再一次曲解了。
有人读内经说前言不搭后 语,前后意思矛盾,请不要怪岐伯黄帝,跟他们没关系。
尽管如此, 《黄帝内经》依然是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一千九百多年的风雨飘 摇依旧没有撼动其统治中医思想的地位。
中医的历史就是华夏的历史,一本《黄 帝内经》书写了华夏文明的荣耀和屈辱以及血泪。
中医丢了外科,丢了伤科,丢了古推拿科,丢了祝由科,以及那些问世了还 没得以传播的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医书。
这就是《黄帝内经》的重大变故的历史何其文献地位,历史地位及学术地位 了。
2/6
3/6
4/6
5/6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