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指导四季养生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20.65 KB
- 文档页数:5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原则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四季养生的原则。
四季养生是指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生理变化,采取相应的饮食、起居、运动等方法,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四季养生原则。
一、春季养生1.注意调节情绪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复苏,人体也处于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中。
这时候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愉悦心情,避免过度忧虑和抑郁。
2.宜清淡饮食春天气温逐渐升高,人体代谢加快,胃肠功能也会有所增强。
因此,春季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易消化的食物。
3.适当运动春天气候宜人,适合户外运动。
可以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缓和性运动。
4.保护肝脏春季是肝脏的养生时节,应该注意保护肝脏。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清肝明目作用的食物,如菠菜、芹菜、西红柿等。
二、夏季养生1.避免暴饮暴食夏季气温高,人体代谢加快,容易出现口渴、食欲不振等情况。
但是要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2.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夏季白天长夜短,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避免在午休时间睡过头。
3.适当运动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中暑等情况。
因此,在进行户外运动时要注意防晒和补水,并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运动。
4.保护心脏夏季是心脏的养生时节,应该注意保护心脏。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降血压、降血脂作用的食物,如绿茶、海带、紫菜等。
三、秋季养生1.调节情绪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引起人的情绪波动。
因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稳。
2.宜多食用温性食物秋季气温逐渐降低,人体代谢减缓。
因此,应该多吃一些温性食物,如姜、葱、蒜等。
3.适当运动秋季气候宜人,适合户外运动。
可以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缓和性运动。
4.保护肺部秋季是肺部的养生时节,应该注意保护肺部。
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润肺作用的食物,如梨、苹果、百合等。
四、冬季养生1.避免过度劳累冬季气温较低,人体代谢减缓。
因此,在冬季要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2.宜多食用温热食物冬季气温较低,应该多吃一些温热食物。
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黄帝内经》是中医学圣经,它说的是医道,主张人要顺应自然规律,依自然之道修养生机,治身体于未病。
人要顺应气候的变化,做这个季节该做的养生保健,才能健康。
如果不注意平时的养生,到时候就会发病,而这些病不是当时发生的,而是以前积攒的。
所以中医讲究的是自己的病自己负责,身体的好坏与你平时的生活习惯有关。
《黄帝内经》注重四季养生,主张“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下面分别道来:一、春季如何养生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如果冬季未藏好,此刻会生病。
在春季要按时睡,早起,放松自我,缓行于庭院,使得的精气慢慢升起来。
春天不要压抑自己,拂逆它就会伤肝,到夏季就会寒变。
春季要多吃五谷,豆子,它们是种子,主生发。
比如五豆粥;吃春饼,各种蔬菜卷在饼子里,新鲜的蔬菜也是生发。
但一定吃应季节的不吃反季节的。
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人体也是这样,在春季生发。
这时有旧疾的人特别容易复发旧病,这是人体的本能,希望借春天的生机来冲击身体里的病灶,把病邪赶出体内。
我们如果顺应这个天机,合理的调养就会治好旧病。
春天属性为木,在人体就是肝经,如果未得到充分的生发,到夏季心火就会不旺,供生长的东西就会不足。
人体的生发主要靠的是肝气。
春季肝气特别旺,过旺就会打破身体其他藏腑的功能,肝气又不能压抑,就要合理的转化和排泄它,称为舒肝理气。
肝气要靠胆经来排泄,肝胆二经互为表里的。
所以在春天常常有人口苦、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这些都是胆经堵塞,排泄不利的表现。
口苦可以吃小柴胡丸或冲剂;肩膀痛、偏头痛、乳房和两肋痛可服加味逍遥丸;臀部和大腿外侧疼痛,可选平肝舒络丸。
平时每天由上到下敲打大腿外侧沿裤缝的这条胆经,左右对称两条,促进胆经的畅通和机能,并可减肥。
春季人体阳气向外散发,皮肤舒张开,风寒特别容易入侵,这时有人易犯咳喘症。
外有风寒、内有肝火相逼,对肺脏来说叫“木火刑金”,咳嗽不止。
这时要泄肝火。
敲打胆经、三焦经通肝气;对心包经进行刮痧活肝血;对背部刮痧去寒气。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概述《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的养生方法。
一、春三月《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解释: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充满生机,此时养生应该注重保护这种生机。
建议:应该夜卧早起,多到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饮食上多吃一些具有生发阳气作用的食物,如韭菜、香椿等。
二、夏三月《黄帝内经》:“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解释:夏季是自然界万物茂盛的季节,此时养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促进身体新陈代谢。
建议:夜卧早起,应该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类等。
同时,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食物,如绿豆汤、荷叶粥等。
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身体干爽和健康状态。
三、秋三月《黄帝内经》:“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解释:秋季是自然界万物成熟的季节,此时养生应该注重收敛、滋润。
建议:早卧早起,饮食上应该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莲子等。
同时,避免过度贪凉而暴食冷饮。
四、冬三月《黄帝内经》:“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解释:冬季是自然界万物休眠的季节,此时养生应该注重收藏、补阳。
建议:冬季应该早卧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饮食上应该多吃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羊肉、鸡肉等。
《黄帝内经》——谈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早有记载。
“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
当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纳,缓气徐行,养乎阳道,以资志意也。
”就是说,春天多风,专袭头项。
懒惰,不运动则会阴郁,阳不能生发。
所以人应该早起,散步,深吸浅呼。
松散衣发,散步以养阳气。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华实。
早卧早起,迎日缓行,清心养神,使华毓秀,浊滞清宣,通乎腠理也。
”夏天所湿,多病胸肋,湿热生痰。
积郁胸肋。
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是天地交化,阴阳各半的时候。
万物茂盛。
本应早睡早起,迎着朝阳散布,清心养神,让刚刚挂上的果实更加漂亮俊美。
这时正是浊音下降,清阳上升的时候。
你若违背,自身的小宇宙就会阴阳失调。
阴不能降,阳不能升。
所以就会郁积中焦。
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出汗,让毛孔皮肤通透。
不要整日呆在空调房里。
“秋者,风气大动。
地气显明。
早卧早起,与鸡同兴。
平心静气,内守神思,静立庭外,以缓秋刑。
”我们都知道,古时处决死囚,都是在秋后。
因为古人比较讲究顺应自然。
秋天,尤其是秋后,正是肃杀之气正重的时候。
这时候杀人也算是顺应天意嘛。
秋风凛冽,阳气难收而阴气显盛。
这时夏季的暑湿未散,又有燥风来袭。
风客邪于肺,肩背就容易受病。
要想避免,就要和鸡一样的作息。
心平气和,不能乱发脾气。
这样才能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
“冬者,万物闭藏,水冰地坼。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伏匿,内守勿离,去寒就温,缓步于庭,动无劳骨,勿泄乎阳。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要冬眠。
因为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
我们这时候尤其要注意。
身体和心神都不要太过劳累。
早睡,晚起。
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后再散布运动。
运动也不能过量,以身上微热不出汗为宜。
应为冬季大汗,无异于泄了阳气。
以上是四季养生的要领。
结合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更能让人活得健康。
有句话说: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针,秋天的拔罐儿,冬天的排打。
四季合乎疾病安来?这也符合了四季的规律。
春天初暖。
需要传统的艾灸来驱除一冬的寒邪。
《黄帝内经》四季调护要点《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经典之一,其中有关四季调护的要点主要集中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这一篇中。
以下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调护的要点:春季调护:起居:春季应早睡早起,利于木气生发。
饮食:春季宜清淡,以利肝气舒发。
多食新鲜蔬菜,有助于疏泄肝火。
情志调养:情绪宜舒畅,避免过于激动。
适度运动,保持心情愉悦。
穿着:春季温差较大,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避免过于厚重或过于单薄。
夏季调护:起居:夏季宜晚睡早起,避免日晒过度。
饮食:宜多食水果、蔬菜,有助于清热解渴。
避免暴饮暴食,以免伤胃气。
情志调养:情绪宜平和,避免过度激动。
夏天宜多参与户外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穿着:避免暴露于强烈阳光下。
选择透气性好的衣物,以利汗气散发。
秋季调护:起居:秋季宜早睡早起,有助于肺气清肃。
饮食:宜多食养肺食物,如梨、白果等。
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情志调养:情绪宜宁静,避免过于忧虑。
适度锻炼,有助于调畅气机。
穿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避免过于单薄的衣物。
冬季调护:起居:冬季宜早睡晚起,有助于养阴补肾。
饮食:宜多食温热食物,如姜、葱、大枣等。
避免过食生冷食物。
情志调养:情绪宜安静,避免过于冲动。
冬季宜静养精神,避免过度消耗体力。
穿着:冬季要保持足够的保暖。
注意防风、防寒,避免过度受寒。
这些是《黄帝内经》中关于四季调护的一些要点,总体原则是顺应自然之气,调养心身,以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实际生活中,个体差异和环境变化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有特殊的身体状况,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口诀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重要经典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重要基石。
其中,黄帝内经提出了四季养生的口诀,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这个口诀是指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达到保健和健康的目的。
春夏养阳春夏季节阳气旺盛,是阳气充盛、阴气相对较少的时候。
因此,春夏养生的重点是养阳。
以下是春夏养阳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1. 保持情绪稳定春夏之季,阳气充足,人体精神状态也相对较好。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稳定是很重要的。
可以通过参与户外活动、太极拳等运动,或是进行休闲娱乐活动来保持情绪的平衡。
2. 多晒太阳春夏季节阳光充足,人体可以充分吸收太阳的阳光和热量,促进新陈代谢。
每天早晨和傍晚的阳光对人体特别有益,可以适当晒太阳,以增加体内阳气的生长。
3. 饮食调理春夏季节,应多食用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山药、龙眼、木瓜等,以增加体内的阳气。
同时,还要注重饮食的清淡,不要过食辛辣、油腻等食物,以免过度增加阳气。
4. 适度运动春夏季节气温适宜,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锻炼肌肉和骨骼。
可以选择慢跑、散步、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每日坚持适度运动,有助于保持阳气的生长和身体的健康。
秋冬养阴秋冬季节阳气渐衰,而阴气逐渐盛长。
此时需要注意调理身体,养阴气。
以下是秋冬养阴的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1. 着重休息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对较慢,需要更多的休息来保持健康。
保证充足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晚上尽量早点入睡,白天可以适当休息。
2. 注意保暖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容易导致人体阳气流失。
因此,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受凉。
可以多穿一些衣物,特别是保暖性较好的材质,如羊毛、棉衣等。
3. 调节饮食秋冬季节可以多食用具有滋阴性质的食物,如黑芝麻、莲子、枸杞等,以补益阴气。
同时,还要注意饮食的清淡,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等食物,以免过度增加阳气。
4. 适度运动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体力消耗相对较大,需要适度运动来增强体质。
四季养生篇根据《黄帝内经》的原理,四季养生法是遵循自然规律,以阴阳平衡为原则,以五行养生法为基础,结合脏腑经络的特点,调整饮食起居,增强脏腑功能,达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
春季养生: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生”,即养肝。
春季阳气外泄,肝气旺,易损伤肝阴,应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
饮食方面,多吃绿色蔬菜、野菜等清淡食物,少吃油腻食物,适当增加运动量。
夏季养生: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长”,即养心。
夏季心阳过旺,易损伤心阴,应避免暴晒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和。
饮食方面,多吃红色食物如西红柿、红辣椒等,以养心。
适当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丝瓜等清热泻火。
秋季养生: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收”,即养肺。
秋季肺气旺,易损伤肺阴,应避免过度运动和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悦。
饮食方面,多吃白色食物如萝卜、白菜、豆腐等以养肺。
适当吃些酸味食物如柠檬、柚子等以敛阴。
冬季养生: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此时养生应注重“藏”,即养肾。
冬季阳气内藏,易损伤阳气,应避免过度节食和房事过度,保持心情平静。
饮食方面,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米等以养肾。
适当吃些热性食品如姜、葱、蒜等以驱寒。
同时注意保暖,特别是脚和背部保暖,以免寒邪侵入。
总之,《黄帝内经》认为四季养生应根据季节的特点和阴阳的变化来调整饮食起居和情志状态,以保持阴阳平衡和身体健康。
同时要注意五行养生法和脏腑经络的特点相结合,全面调理身体。
此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顺应自然、适度的原则,反对过度劳累和逆时而为,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养生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讲了四季养生法则:“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指出违反气候变化自然规律会生病:“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并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重要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阐述的四季养生法则:“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具体阐述如下:春养生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试译:春天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
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欣欣向荣。
此时,应该入夜睡眠,早早起床,闲庭信步,穿戴宜宽松舒适,让心情开朗愉悦,要保持万物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争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养长原文:“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试译:夏天的三个月,是自然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
天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果生长旺盛。
此时,应该入夜睡眠,早早起床,不要厌恶白天长,千万不要发怒,要与夏天万物秀美的景象相应,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对外界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
这是适应夏季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
若违逆夏长之气,便会损害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气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秋养收原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黄帝内经养生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黄帝内经养生,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黄帝内经养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春主生发,阳始升,阴始消,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升发之势,向上、向外舒展阳气。
这个季节养生有三大要点:一是先调神志,时时保持开朗愉悦的心情,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如此则精气不易耗散;二是多做有助于升发阳气的户外运动,如打球、散步、跑步、做操、打拳等,使气血流通;三是饮食应低脂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当季菜蔬最佳,如荠菜、油菜、芹菜、鼓菜、马兰头、枸杞头、香椿头、蒲公英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夏季养生切记保持情绪稳定,不要激动或大怒,户外运动应该在清晨或傍晚等温度适宜的时候进行,否则有耗气伤津的风险,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做广播操等放松身心的活动饮食要清淡,佐以开胃爽口的菜肴,不能吃太凉的东西,否则易伤阳气,一般人可以喝乌梅汤、绿豆汤来止渴、祛暑。
黄帝内经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秋主收敛,这时阳气始退阴气始长,天气干燥凉爽,这时要收敛潜藏自己的阳气、精神和津液,荣养脏腑。
饮食上要多吃滋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如芝麻、蜂蜜、枕杷、银耳、秋梨等柔润之品。
生活起居方面要注意早睡早起,收敛阳气,以使意志安宁清净。
可以做一些比较平和的户外运动,如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解读春【正文】:“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注释】:春天的三个月,是万物复苏、推陈萌发、生长出新的时节。
顺应了天时之气,诞生新的生命,自然界大地升温,草木变绿,暖意盎然,一片生发的景象;跟随时间的变化,生活起居适当早起,庭院之中,悠闲散步,不要拘束自己,衣服穿着宽松得体,不可拘束,调形调气,自由自在,情感思绪愿望顺应春天气候的变化油然而生;不要随意杀戮动物,要提供生命繁衍的机会,不时给予资助,不可强夺索取,要好善施恩,去陈出新,积极向上,遵循春天生长繁衍的规律,重在养肝,多甜少酸。
反之损伤肝气,压抑不发,木不生火,到了夏天容易受寒着凉,“春不生、夏不长”就是这个道理。
【歌诀】:阳春三月万物苏,沐浴阳光心神舒。
动前热身动后缓,观察气候和时间。
因人适量微汗出,小大易难简入繁。
衣着得体防风寒,鼻吸口呼有氧炼。
夏【正文】:“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不和,冬至重病。
”【注释】:夏天的三个月,草木葱茏,百花盛开,一片果实茂盛的景象。
天地之气,上下交汇,万物繁华,孕育果实。
生活起居应该晚睡早起,加睡午觉,不要厌烦夏日炎炎,要适宜出汗,促进代谢,勿贪凉食冷,损伤胃肠。
激情四射,追求梦想,保持心态平和,戒骄戒躁,戒暴戒怒,使草木旺盛,开花孕果,呈现繁华。
毛孔开放,汗液外泄之际,防高温寒湿,保持热情洋溢的心情,使阳热之气向外流露。
遵循夏天旺盛孕育、开花结果的规律,重在养心,长夏养脾,顺应夏季养生规律。
反之损伤心脾,像花儿枯萎一样。
到了秋季,多发疟疾,收获减少,华而不实,或者不华也不实,到了冬天就会得重病。
【歌诀】:盛夏物茂腠理开,因人适量室内外。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黄帝内经》:“心光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
”《黄帝内经》:“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黄帝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春季易使肝旺。
而肝脏在人体内是主理疏泄与藏血,非常重要。
因此,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
在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则易使两目干涩,视物昏花。
肝对于精神来说其实很重要,失眠多梦,睡眠不足,这个跟肝有一定关系,因为肝气不疏的人会表现为肝气失调,失调了以后会影响到睡眠,造成有肝火,因为肝火大了人睡眠就容易难以入睡,睡眠不好的情况下就造成睡眠不足了,第二天可能工作学习精力也不足了。
春令进补有诀窍,养肝明目是首要。
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随着气候节气等环境状况改变,人体的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也会随之改变,因此,人的饮食起居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
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如情志不遂,肝阳上亢,血压升高,有心脑血管病者还容易发生中风。
而各大医院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每到春天,发生肝病或肝病复发的病人就会较其他季节多。
此外,中国近五千年灿烂的医药文化在保健养生方面早已精辟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等经典思想。
因此,顺应天时变化,对自己的日常饮食起居及精神摄养进行相应调整,“未病先防,有病防变”加强对肝脏的保健正当其时。
可以从精神、饮食、运动三大方面来配合养肝。
1.养肝先要睡得香养肝重在睡眠。
现代人阴阳颠倒的生活习惯对于肝脏的损害尤其严重。
一般熬了夜的人大多双目赤红,这是肝火上升的症状。
长期如此,必然伤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将睡眠称为“眠食”。
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
研究表明,睡眠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
在高质量睡眠状态下,体内会出现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变化,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而在春季应“夜卧早起”。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
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重科学睡眠。
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8小时;60岁以上老年人7小时左右;8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8~9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
晚饭莫过饱,睡前莫喝浓茶及咖啡。
讲究睡姿,睡时应‘卧如弓’,以右侧卧位,这样,心脏处于高位,不受压迫;肝脏处于低位,供血较好,有利新陈代谢;胃内食物借重力作用,朝十二指肠推进,可促进消化吸收。
同时,全身处于放松状态,呼吸匀和,心跳减慢,大脑、心、肺、胃肠、肌肉、骨骼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氧气供给。
当然,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大可不必过分拘泥自己的睡眠姿势,因为一夜之间,人往往不能保持一个固定的姿势睡到天明,绝大多数的人是在不断变换着睡觉的姿势,这样更有利于解除疲劳。
关于睡觉的方位,有很多种说法,一般讲,应该顺应地磁场方向,头北脚南为宜,人体长期顺着地磁的方向睡觉,可使人体器官细胞秩序化。
古代的医学家、养生学家认为人的睡觉方向应该随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而改变,提倡“应四时所旺之气而卧”。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
”是说春夏两季睡眠的方位宜头向东脚朝西,秋冬两季则宜头向西脚朝东,而不宜头向北卧。
古人的这一主张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季节上来看,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从方位上讲东方属阳,西方属阴。
春夏之季阳气升发旺盛,秋冬之季阳气收敛潜藏,而阴气盛,故春夏之季头向东卧是顺应阳气,秋冬之季头向西以顺应阴气,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有利于健康地睡眠。
对于顺应脏器的属性,还有这种说法:春天——头东脚西顺应木相,在东方。
夏天——头南脚北顺应火相,在南方。
秋天——头西脚东顺应金相,在西方。
冬天——头北脚南顺应水相,在北方。
不管怎样,睡得舒服就好,要有静谧的睡眠环境,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床铺舒适,利于进入甜蜜的梦乡。
”怒伤肝。
肝脏是藏血的,发怒的时候直接影响到肝脏,肝血、气血往上冲,往上涌,这时人非常危险,有的就会脑出血。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故事。
周瑜是吴国的大将军,才华横溢。
而蜀国有一位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
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他有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就积劳成疾。
最后一次他生气的时候,血往上涌,一命呜呼了。
所以怒则伤肝、伤气血,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气的心态非常重要。
2. 减酸增甘宜平补《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饮食以平补为原则,重在养肝补脾。
这一时令以肝当令,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树木那样生发,主人体一身阳气升腾。
若肝功能受损则导致周身气血运行紊乱,其他脏腑器官受干扰而致病。
又因酸味入肝,为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奋的肝再摄入过量的酸味,则造成肝气过旺,而肝克伐脾就势必伤及脾脏。
脾又与胃密切相关,故脾弱则妨碍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甘味入脾,最宜补益脾气,脾健又辅助于肝气。
故春季进补应如唐代百岁医家孙思邈所说:“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意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养肝脾两脏,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小孩在生长发育中脏腑还没有发育完全,脏腑娇嫩,多热症,多实症,在这个季节很容易上火,要少吃油腻和肉类,多吃蔬菜和水果。
适合春季吃的食物:性温味甘的食物首选谷类,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麦;蔬果类,如刀豆、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栗子;肉鱼类,如牛肉、猪肚、鲫鱼、花鲤、鲈鱼、草鱼、黄鳝等。
人体从这些食物中吸取丰富营养素,可使养肝与健脾相得益彰。
其次,要顺应春升之气,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可选吃韭菜、大蒜、洋葱、魔芋、大头菜、芥菜、香菜、生姜、葱。
这类蔬菜均性温味辛,既可疏散风寒,又能抑杀潮湿环境下孳生的病菌。
再次,春日时暖风或晚春暴热袭人,易引动体内郁热而生肝火,或致体内津液外泄,可适当配吃些清解里热、滋养肝脏的食物,如荞麦、薏苡仁、荠菜、菠菜、蕹菜、芹菜、菊花苗、莴笋、茄子、荸荠、黄瓜、蘑菇。
这类食物均性凉味甘,可清解里热,润肝明目。
至于新鲜水果,虽有清热生津解渴作用,但大多味酸而不宜在春天多食。
若需解里热,以吃甘凉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饼之类为好。
韭菜。
被誉为“起阳草”。
《本草纲目》:“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乃肝之菜也。
”春天适量吃些性温的韭菜,可起到补人体阳气,增强肝和脾胃功能的作用。
但是又有一个因人而异,你本身就是肝气挺旺的,天天上火呢,很明显的情况下,你就要少吃韭菜了。
葱。
一身都是药,其叶能利五脏,消水肿;葱白可通阳发汗、解毒消肿;葱汁可解毒,活血止痛;葱根能治痔疮及便血。
大枣。
李时珍称赞大枣“气味甘平,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山药。
最宜于春季食用。
山药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养肝、滋肺益气、补肾固精等功效,可用枣、山药与大米、小米、豇豆煮粥食用,以健脾养肝益胃,滋阴润燥。
时令蔬菜。
油菜、荠菜、香菜、黄豆芽、绿豆芽、春笋、莴笋、菠菜、香椿、芹菜、柳芽等,既能补充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又可清热润燥,有利于体内积热的散发。
3. 坚持运动健身心清晨、傍晚及节假日,可漫步于芳草小径,舞拳弄剑于河畔林间,或去郊外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赏花行歌,登高望远,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人天合一,无形之中增强了心身健康。
春天的养肝最好的运动一个是散步,一个是放风筝,但是散步应该说随时可以做,尤其是现在,不要因为外边还有一部分的寒气就不运动了,这样是不好的,像散步有什么好处呢,可以放松心情,使心情比较愉快,再一个可以促进消化,大家别忘了,从现在医学认为,肝脏是一个消化系统的很重要的脏器,肝病的病人会出现脾胃不好,这些都是影响消化的一个因素,所以散步可以助消化,可以帮助缓解心情,应该说很好。
另外,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对于肝脏的保健也是必不可少的。
老百姓平时常说“火大伤肝”,“怒伤肝”,“肝火太旺”,其实都是在说情志过度刺激会使五脏之气平衡协调的关系受到破坏。
故而,春天应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方可使肝气顺畅条达。
这就要求大伙儿要学会自我调控和驾驭好情绪,心胸开阔,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并及时进行宣泄,防止肝气郁结。
平时要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多些兴趣爱好——在宋代《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
清代画家高桐轩也有耕耘之乐、把帚之乐、教子之乐、知足之乐、安居之乐、畅谈之乐、漫步之乐、沐浴之乐、高卧之乐、曝背之乐。
现代人应多学学古人的“十乐”,对春天养肝大有裨益。
春季养生粥1. 枸杞粥:枸杞30g,大米60g。
先将大米煮成半熟,然后加入枸杞子,煮熟即可食用。
特别适合那些经常头晕目涩、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等症病人。
肝炎患者服用枸杞粥,则有保肝护肝、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良效。
2. 枸杞、大枣、山药熬粥:此粥能够达到养肝、补血,还能够健脾,造湿都可以。
3. 猪肝绿豆粥(羊肝更好):新鲜猪肝100g,绿豆60g,大米100g,食盐、味精各适量。
先将绿豆、大米洗净同煮,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慢熬,煮至八成熟之后,再将切成片或条状的猪肝放入锅中同煮,熟后再加调味品。
此粥补肝养血、清热明目、美容润肤,可使人容光焕发,特别适合那些面色蜡黄、视力减退、视物模糊的体弱者。
(待续)喝茶中医学认为,春饮花茶好,有诗赞:“香花调意趣,清茗长精神”。
饮花茶不仅是一种乐趣,而且可以保健祛病。
因为这种茶可散发冬天积在人体内的寒邪,浓郁的香茶,又能促进人体阳气生发。
春天万物复苏,人却容易犯困,此时若沏上一杯浓郁芬芳、清香爽口的花茶,不仅可以提神醒脑,清除睡意,还有助于散发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的生长。
如茉莉花茶,则有清热解暑、健脾安神、宽胸理气、化湿、治痢疾、和胃止腹痛的良好效果;桂花茶具有解毒,芳香避秽,除口臭、提神解渴、消炎祛痰、治牙痛、滋润肌肤、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金银花茶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利尿养肝、抗癌;至于珠兰花茶,则具有治疗风湿疼痛、精神倦怠、癫痫等作用,对跌打损伤、刀伤出血也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