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翻译、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33 KB
- 文档页数:2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6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虞美人·浙江舟中作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
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
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
译文钱塘潮潮涨潮落经过了多少年,何时能有个终结,消磨了多少行人旅客,抬头望去,但见长空淡淡,群鸟在远处飞去,不觉令人油然而生万古无穷的兴亡之感。
钱塘江入海口烟波渺渺,一想无际,只有几座青山点缀于浑茫的水际。
若能乘坐一片木筏,飘浮到太阳东边的某个地方隐姓埋名,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那该有多好。
注释虞(yú)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浙江:钱塘江。
断送:消磨。
海门:在钱塘江入海口。
望极:望尽。
何当:何时。
驾:乘。
桴(fú):木筏。
浮:漂流。
日华:太阳的光华,词中指太阳。
创作背景从词中叹老消沉的意绪来看,这首词应作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南归后。
词人舟中观潮,有所感触,便写下这首词。
赏析上片描述词人舟中感怀。
“潮生潮落”是舟行江中所见所感的普通现象,缀以“何时了”,则透露出有心人别有的心事。
“断送行人老”,是“何时了”的答案。
舟中行人之所以老,就是被潮生潮落所断送的。
怨潮,即所以怨时。
词人是宋太祖十一世孙,历代仕宋,皆至大官,一旦为程钜夫荐见元帝,虽蒙器任,但内疚难消,且时遭人忌。
元世祖命其赋诗讥其父执留梦炎,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即此可观其心迹。
诗人之所以仕元,盖时使之然。
《田家三首》其三柳宗元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渌。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与粥。
这首诗主要写农村秋收后的情景和诗人晚上迷途后投宿农家,受到殷勤款待的经过。
诗的前八句描写的是秋后农村的景象。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饶",盛多;"曲"角落。
句意为:长满蒺藜的古道,盘曲回绕在古城的一角。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渌。
""蓼花",一年生草本植物;"被",遮盖;"渌",澄清。
句意为:蓼花遮盖了堤岸,池塘的水因为秋寒的到来而变得更加澄清。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这时候作物的收获已经完毕,日落的傍晚时分,砍柴和放牧的人也都纷纷回家了。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秋后风大,榆柳的树叶已经脱落得很稀少;秋霜深重,梨枣也都成熟了。
诗的后六句则是描述诗人迷路借宿的经过: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行人",指诗人自己。
句意为:诗人在欣赏美丽的乡村风景的时候,迷失了道路,旷野中的鸟儿此时也都在竞相归巢栖宿,不知不觉中天已经黑了。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
""念",关心;"原陆",高而平的地面。
句意为:种田的老翁此时微笑着留我住宿,说虽然这里的地面高而平坦,但千万不要摸黑赶路。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与粥。
"老翁告诉我今年幸亏赶上收成较好,尚有米粥来招待诗人,希望我不要嫌弃。
【导语】虞美⼈是词牌之⼀,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宠姬虞美⼈,因以为名。
下⾯是分享的精选《虞美⼈》诗词赏析五⾸。
欢迎阅读参考!【篇⼀】精选《虞美⼈》诗词赏析 虞美⼈·秋感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吴⽂英 背庭缘恐花羞坠。
⼼事遥⼭⾥。
⼩帘愁卷⽉笼明。
⼀⼨秋怀禁得、⼏蛩声。
井梧不放西风起。
供与离⼈睡。
梦和新⽉未圆时。
起看檐蛛结、⼜寻思。
赏析/鉴赏 《虞美⼈》,唐教坊曲。
《碧鸡漫志》卷四:“《脞说》称起于项藉‘虞兮’之歌。
予谓后世以此命名可也,曲起于当时,⾮也。
”双调,有两格,其⼀为五⼗六字,上下⽚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为五⼗⼋字、上下⽚各五句两仄韵,三平韵。
此⾸为第⼀格。
“背庭”两句怕赏花,并触发怀乡情。
“背”,即弃也,这⼉引申为“不去”。
此⾔词⼈不去庭园赏花,是因为怕园中之花被⼈滥赏⽽愤⽽早凋。
其实这并⾮是“花羞坠”,⽽是⼈有愁,且惜花也。
词⼈⼼中愁的是羁旅在外,因秋⾄⽽起乡愁,所以词⼈的⼼早已不在乎欣赏什么花,⽽是已飞向群⼭阻隔的故乡——四明。
“⼩帘”两句,⾔词⼈卷起帘⼦放那明亮的⽉光⼊室,室中瞬时由朦胧转为清晰,词⼈的⼼境也随之由浓愁减为轻忧。
但是,⼼境刚刚转好,却⼜因“举头望明⽉”,两⽿闻蛩鸣,使他⼜添⼀重怀乡新愁。
“井梧”两句,紧承上⽚,发挥思乡情。
⾔秋风起,桐叶落,簌簌的落叶声,似那西风烦⼈的脚步声,在室外徘徊不去。
词⼈羁旅在外,夜闻此声,辗转反侧,更是因离愁别恨⽽不能成眠。
“梦和”两句,⾔词⼈即使在睡梦中,也在思念亲⼈。
他说:我们分居两地多像天上的弯弯新⽉,还不到⼗五团圆之时。
真是“⽇有所思,夜有所梦”。
醒后不能成寐,他索兴披⾐起来,踱到室外,见屋檐边蜘蛛正在周⽽复始地劳碌结,不禁⼜联想到⾃⼰也与它⼀样,为⽣计所迫,在他乡劳碌奔波度⽇的处境。
真是对景伤情,徒添悲伤。
据词意此词应是词⼈早期之作。
【篇⼆】精选《虞美⼈》诗词赏析 虞美⼈·赋虞美⼈草 词牌名:虞美⼈|朝代:宋朝|作者:⾟弃疾 当年得意如芳草。
《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第1篇:《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虞美人·听雨》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
下面是《虞美人·听雨》译文及注释,欢迎阅读。
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释⑴虞美人:著名词牌之一。
唐教坊曲。
兹取两格,一为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平韵。
一为五*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三平韵。
⑵昏:昏暗,罗帐:古代床上的纱幔。
⑶断雁:失群孤雁⑷僧庐:僧寺,僧舍。
⑸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
左思《白发赋》:“星星白发,生于鬓垂。
”⑹无情:无动于衷。
⑺一任:听凭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虞美人·听雨译文及赏析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①虞美人:词牌名②断雁:失群孤雁③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白发很多④听雨:题目【译文】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
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意境】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
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
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
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
《虞美人》译文及赏析《虞美人》译文及赏析一览《虞美人》译文及赏析有哪些?《虞美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虞美人》译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虞美人》译文及注释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赏析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译文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唐代·王建《江陵使至汝州》江陵使至汝州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纪行,写景抒情译文回望巴路,但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蜓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
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
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回头看巴山的道路隐没在白云里边,我寒食离开家乡麦熟才回来。
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像是染过一样的山峰。
听人说这就是汝州的山。
注释⑴巴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汝州:金河南省临汝县。
⑵巴路:巴山小路。
巴,古国名,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⑶寒食:寒食节,指三月。
麦熟:小麦成熟,指五月。
⑷染:点染,书画着色用墨。
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
赏析这首是一首纪行诗。
第一句是回望来路。
江陵到汝州,行程相当遥远,回望巴路,只见白道如丝,一直向前蜿蜒伸展,最后渐渐隐入云间天际。
这一句表明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经很远,回程已快接近尾声了。
翘首南望,对远在云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会产生一些怀念和遥想,但这时充溢在诗人心中的,已经是回程行将结束的喜悦了。
所以第二句紧接着瞻望前路,计算归期。
王建家居颍川,离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
“寒食离家麦熟还”,这句平平道出,看似只是客观地交待离家和归家的时间季节,实则此行往返路程的遥远,路上的辛苦劳顿,盼归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节景物的变化,都隐然见于诗外。
寒食离家,郊原还是一片嫩绿,回家的时候,田间垅上,却已是一片金黄了。
三、四两句转写前路所见景物。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傍晚时分,前面出现了几座青得象染过一样的峰峦,同行的商人说,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
两句淡淡写出,徐徐收住,只说行途所见所闻,对自己的心情、感受不著一字,却自有一番韵外之致,一种悠然不尽的远调。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
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
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翻译独倚栏杆向远处望去,清江浦在哪里呢?大雨迷蒙,连天涯都一片苍茫。
好风像扇子,好雨似挂着的珠帘。
只见岸上红花开放,汀洲覆满绿草,浸水的印痕在不断上涨。
想象自己的梦魂进入了关山之路,那游冶的旧处在哪里呢?如今只剩梦影依稀,不堪回首。
碧绿的平野延伸至天际,引起离人无尽的归思。
只有在偶然的美梦中,才能回到长期思念的南方。
注释清江浦:清江,又名沙河,在今江苏淮阴市北淮河与运河会合处。
浦,水滨。
渺渺:形容雨大,迷漾一片。
汀草,水边的野草。
青林:喻梦魂。
乘鸾:指仙游。
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箫,穆公为筑凤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遂乘而仙去。
南州:南方。
鉴赏这首词,是写春夏的雨景并由此而勾起的怀人情绪。
上片从近水楼台的玉阑干写起。
清江烟雨,是阑干内人物所接触到的眼前景物;渺渺天涯,是一个空远无边的境界。
“好风如扇”比喻新颖,未经人道,春夏,往往有这样的景色。
陶渊明诗“春风扇微和”的扇字是动词,作虚用;这里的扇是名词,作实用;同样给人以风吹柔和的感觉。
“雨如帘”的绘景更妙,它不仅曲状了疏疏细细的雨丝,像后来杨万里诗“千峰故隔一帘珠”那样地落想;而且因为人在玉阑干内,从内看外,雨丝就真像挂着的珠帘。
“岸花汀草、涨痕添”,也正是从隔帘看到。
“微雨止还作”(苏东坡句),是夏雨季节的特征。
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涨痕,所以说是“时见”。
“涨痕添”从“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显示了一种幽美的词境。
这是精细的描绘,跟一般写壮阔的江涨气势采用粗线条勾勒的全不相同。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田家》原文翻译及赏析1田家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
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
柴车驾羸牸,草屩牧豪豨。
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
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何烦问是非。
古诗简介《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描写了田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景。
前四句写田家的缺吃少穿。
“雀乳”句以下,作者摄取雀、鸡、羸牸、豪豨、牧童、农夫等各自的动态入诗,写所见田夫的辛勤,再以“红榴”“绿芋”二句概括田夫顺应自然,过着自然之乐的日子的情况。
结联流露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时政的不满。
全诗语言平易自然,给人以明快清新之感。
注释⑴行将:即将。
⑵良苗未可希:田里的庄稼还不能指望上。
希:希望,这里是指望的意思。
⑶老年方爱粥:老年人连粥都舍不得吃。
方:正。
爱:吝惜,舍不得。
⑷雀乳青苔井:雀儿在长着青苔的井边洞穴中孵化小鸟。
乳:生子,这里是孵化小鸟。
⑸白板扉:未上油漆的门。
⑹羸牸(zì):瘦弱的母牛。
⑺草屩(juē)牧豪豨(xī):牧童穿着草鞋放牧着健壮的肥猪。
屩:草鞋。
豪豨:古书上称健壮的肥猪。
⑻折:折断,这里是落下的意思。
⑼旁舍草中归:意思是直到傍晚才从田地里归家。
旁:同“傍”。
⑽愚谷:即愚公谷。
相传在今山东临淄西。
《说苑·政理篇》记载:齐桓公逐鹿到一个山谷中,见一老翁,就问这个山谷叫什么名字,那老翁回答说:“这个山谷叫愚公谷”。
⑾何烦:怎么敢烦劳。
谦词。
用“何烦”常表示委婉地否定。
赏析/鉴赏此诗描写了田家的生活状况和情景,田家的生活无疑是清苦的,少食无衣,瘦牛破车,穿着草鞋放牧,披星戴月劳动,却又有其自身的乐趣。
中五联对仗,意象映对,色彩丰富。
《虞美人》的古诗原文及鉴赏《虞美人》的古诗原文及鉴赏《虞美人》的古诗原文及鉴赏篇1虞美人韩淲坐上有举昔人《虞美人》一词,极壮,酒半用其韵。
万事佯休去。
漫栖迟、灵山起雾,玉溪流渚。
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
泪暗洒、神州沉处。
多少胸中经济略,气□□、郁郁愁金鼓。
空自笑,听鸡舞。
天关九虎寻无路。
叹都把、生民膏血,尚交胡虏。
吴蜀江山元自好,形势何能尽语。
但目尽、东南风土。
赤壁楼船应似旧,问子瑜公瑾今安否。
割舍了,对君举。
韩淲词作鉴赏绍兴八年(1138),宋金议和已成定局,高宗向金拜表称臣,李纲时已罢职,上书坚决反对,元幹乃赋《虞美人》“曳杖危楼去”一词寄之,表示极力支持。
其词慷慨悲壮,乃芦川词压卷之作。
数十年后,韩淲于酒席上因有人举其词,感其壮,遂步其原韵,挥笔写成此词。
据方回《瀛奎律髓》卷十二云:淲于“嘉定初,即休官不仕”。
审词情,词作于休官退居上饶(今属江西)之时。
距元幹作词那年,已相隔50余年了。
“万事佯休去。
”起笔感慨极深沉。
佯作抛却万事,其实何能抛却?这人间万事,南宋日渐衰落局面未改,实为第一大事也。
“漫栖迟、灵山起雾,玉溪流渚。
”栖迟,止息也。
渚,水中之小洲。
灵山、玉溪,皆在词人所居之上饶。
灵山,乃道教之福地。
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籖》卷二七“洞天福地”第三十三:“在信州上饶县。
”玉溪以源出怀玉山故名,即信江,一称上饶溪。
词人自道,我聊且栖迟于灵山玉溪之间,空对着云起水流而已。
一位隐居深山老林而系心天下的爱国志士之形象,隐然已凸现于此灵山玉溪之间。
灵山起雾,多么象他心头的怅惘。
玉溪流渚,流不尽他心中的愁恨。
“击楫凄凉千古意,怅怏衣冠南渡。
”击楫,这个典故出自《晋书。
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有如大江!“词人用笔,无往不复。
缅怀靖康南渡,先辈北伐遗愿,至今没有成为现实,此恨千古难灭。
韩淲对南渡之初的元老重臣李纲,万般推崇。
其《涧泉日记》云:”渡江以来,李伯纪第一流。
“又云:”李伯纪、赵元镇《鼎》渡江之初,整顿国家,至今蒙福无穷。
《虞美人》古词翻译及赏析●虞美人苏轼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苏轼词作鉴赏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
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
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
临流帐饮,惜别依依。
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
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
“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
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
与秦观别时当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
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
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
“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本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
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
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
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
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
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
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
“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
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
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寻问消息。
虞美人苏轼原文及翻译摘要:一、介绍虞美人词牌背景二、分析苏轼的《虞美人》原文三、翻译《虞美人》全文四、解读词中的意境与情感五、总结词的价值和影响正文:一、介绍虞美人词牌背景虞美人,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此调原为抒写艳情之曲,专写男女恋情,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五句式,一种为七句式。
今日我们要探讨的便是虞美人词牌中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苏轼的《虞美人》。
二、分析苏轼的《虞美人》原文苏轼的《虞美人》原文如下:夜雨做成秋,恰上眉头,春愁几点愁难寄。
诗家清景在新愁,可是而今、却上心头。
虞美人,无奈轻寒,倚楼回首背窗眠。
深情不怕简约,只要、吟咏团圆。
三、翻译《虞美人》全文夜雨做成秋,恰上眉头,春愁几点愁难寄。
In the rain night autumn comes, just on the brow, a few points of spring sorrow hard to send.诗家清景在新愁,可是而今、却上心头。
The clear scenery of poets lies in new sorrow, but now it rises in the heart.虞美人,无奈轻寒,倚楼回首背窗眠。
Charming Yu Meiren, helpless against the light cold, leans on the balcony to sleep with the back to the window.深情不怕简约,只要、吟咏团圆。
Deep feelings are not afraid of simplicity, as long as there is chanting and reunion.四、解读词中的意境与情感在这首《虞美人》中,苏轼以夜雨秋凉为背景,勾勒出一幅诗人触景生情的画卷。
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虞美人》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周邦彦。
其古诗全文如下: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
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
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前言】《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周邦彦。
这首词,感人处于情感的朴实沉挚,与之相应,词人并未使用他所娴熟的一些技巧。
他只是以直笔将两个有情人临别前夕的绵绵话别一往平铺,既朴实,又深沉,别具一种极厚重的感人力量。
【注释】⑴廉纤:纤细连绵貌。
韩愈《晚雨》:“廉纤晚雨不能睛,池岸草边蚯蚓呜。
⑵萍面: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
⑶朱门:红漆大门。
⑷比似:比起。
⑸宜城酒:汉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县南)生产的名酒。
香絮:形容酒面浮沫,又名“浮蚁”。
晋代张载《酃酒赋》称赞宜城酒:“缥蚁萍布,芳香酷烈。
”。
⑹更阑:夜深。
古人一夜分五更。
阑,将尽。
⑺相将:相共,共同。
⑻羁思:离愁别绪。
【翻译】如丝的细雨洒遍了池塘,在长满浮萍的水面,溅起了无数小点点。
朱红色的门檐下,一双燕子守在窠里不再飞去。
啊,今天的这个黄昏,来得似乎比往常要早。
杯里的宜城酒浮泛着香絮般的白沫。
我们喁喁细语直到夜深。
在这即将分手的时刻,我们的离愁别恨像乱云一般难以分,怎么又是这样啊——一窗摇曳的灯影,两个黯然相对的有情人。
【赏析】爱情与离愁是词常写的两个主旨。
周邦彦的这首词就是两大主旨交织铺陈,极尽其妙。
上片从白天写到黄昏,空间是户外。
“廉纤小雨池塘遍”,落笔便是一番凄凄雨景。
廉纤,是叠韵连绵辞,形容小雨连绵不断的样子。
此句暗用韩愈《晚雨》“廉纤小雨不能晴”诗意。
虞美人·秋夕信步纳兰性德清代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译文愁绪像落叶一样撒落满地,而这愁绪却无人能够理解,露水打湿了竹叶的影子,我孤零零地站在空荡的台阶上,只有旧时曾共同照耀着我们的斑竹月色能安慰我的心绪。
我宁愿让自己薄情寡义,不因多情而心累,阵阵歌声催得我柔肠寸断对着墙壁读你的信笺,不禁想起当初在灯前呼着热气暖手,为你书写心曲。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唐教坊曲。
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秋夕:七月七日晚上。
信步:随便漫步。
愁痕:指青青的苔痕。
琅玕(Iàng gàn):像珠子一样的美石。
这里是形容竹子的青翠。
闲阶:空荡寂寞的台阶。
潇湘:指湘江,因其水清深故名。
“红笺”二句:意思是说信笺仍在,而信中模糊的字迹,让人想起当初夜灯下呵手写字的情景。
向壁,李白《草书歌》:“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原指面壁在墙上写大字,这里是说不停地在纸上写字。
创作背景七月七日,七夕佳节。
天上、人间,花好月圆。
词人在庭院中信步闲逛,看到月色下深浅不一的青苔,以及被秋露打湿的苍竹,那婆娑的竹影,此时此景不禁让词人感伤,想起了妻子,内心的凄凉油然而生,提笔写下这首词。
赏析纳兰的这首词,有着他一贯的忧郁风范。
上片斟月光为茗,看林梢轻影,无须整理的心事。
随着殷殷低唤,拂去轻尘,来到眼前“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纳兰小令中的白描总是十分动人。
信步竹林间,满地竹叶恰似愁痕点点。
纳兰词里这样的情境有很多,夜寒露重时独立小院,衣衫必是不足御寒的,心境也必是凄凉无依的。
而在这里,词人也不绕圈子,自己说得清楚明白,“闲阶小立倍荒凉”,空荡寂寞的台阶显得十分荒凉。
而下一句,纳兰却又隐晦了,“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万千情意都浓缩在“潇湘”两字。
周邦彦《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宋词译文及鉴赏周邦彦所写的这首宋词《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全词炼字度句,精炼含蓄,疏密相间,勾勒微妙,语言深沉,格调超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词吧。
《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作者:周邦彦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
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①。
添衣策马寻亭堠②,愁抱惟宜酒③。
菰蒲睡鸭占陂塘④,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注释】①篷:船帆,此代指船。
②亭堠:古时观察敌情的岗亭。
此借指驿馆。
③愁抱:愁怀。
④菰蒲:两种水草名。
《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作品简介】《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这首词妙在以景寓情,含而不露。
上阕以田家的闲逸幽静,暗示自己的相思之情,以远山和晨钟,烘托自己漂泊天涯的孤独。
下阕以陂塘睡鸭,反衬自己离恨之苦。
全词虽然只有一处明写“愁抱”,但处处皆是愁景。
《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赏析】这是一首叙写送行惜别的词作。
词人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绘的农家景致是他们临分手之处:“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疏篱”、“曲径”是典型的农家景致,也是词人于清晨所见近处之景,再往远处看,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地散开,时间到了清晨,分手的时分已在即。
“曲径”,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外,“云树开清晓”句,似化用秦观《满庭芳》词中“晓色云开”句,但周词的词序颠倒,所以这里的“开”字似更为精炼。
“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词人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钟声传来,这给凄清的送别场面又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
“天寒”句,化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诗词赏析清朝:纳兰性德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
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
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
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
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
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⑴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银床:指井栏。
一说为辘轳架。
⑶淅(某ī)沥(lì):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⑷屧(某iè)粉:借指所恋之女子。
屧,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⑸秋蛩(qióng):蟋蟀。
⑹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⑺蹙(cù):聚拢,聚集。
⑻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⑼翠翘(qiào):女子的首饰。
⑾就:走进,接近。
马大勇《纳兰性德》言:康熙十三年(1674年),纳兰性德与卢氏结缡。
三年后,卢氏去世。
又六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纳兰性德写下这首词,以寄托哀思。
和朋友去k歌时,“十年”几乎是大家必点的歌。
其实未必是每个人都经历着分手,或者此际逢着别离。
但这首歌总是让不同的人一样很有感觉。
歌词写得很好:十年之前/我不认识你/你不属于我/我们还是一样/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情人最后难免沦为朋友/苏联诗人曼德尔施塔姆说“二月,足够用墨水来痛哭”,而十年似乎“足够用来怀念”。
虞美人·梳楼_蒋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虞美人·梳楼_蒋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虞美人·梳楼宋代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
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
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译文垂下一丝丝杨柳,飘下一丝丝细雨。
春天就在迷迷潆漾之处。
我觉得梳妆楼太小了,藏不下我的许多忧愁。
闲愁好几回同云飞去寻觅一只送我回乡的轻舟。
上天怜我客中游子故乡遥远,借一株海棠花给我消遣。
海棠花淋雨后更红艳,好像有意靠近绿栏杆。
可我刚刚卷起红帘子,偏偏又碰上晚来风寒。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古代词开始大体以所咏事物为题,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后即开始名为调名即词牌。
梳楼:指女子梳妆楼,即闺楼。
丝丝: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
喻指丝丝愁绪。
溟濛(míng méng):指黑暗模糊,泛指春雨弥漫。
忒(tè):太,过甚。
藏:隐忍、按捺已久。
客子:指思妇远在异乡的丈夫。
乡关:家乡。
消遣:消解、排遣愁闷。
阑干:本指栏杆,这里是借指海棠花红绿相映、纵横交错。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他乡凄迷心境的词。
蒋捷这首词,字字锤炼,用句精巧,但也平淡,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
”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
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
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
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
“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
也喻指丝丝愁绪。
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
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
虞美人疏篱曲径田家小
宋代:周邦彦
疏篱曲径田家小。
云树开清晓。
天寒山色有无中。
野外一声钟起、送孤蓬。
添衣策马寻亭堠。
愁抱惟宜酒。
菰蒲睡鸭占陂塘。
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
赏析
这是一首叙写送行惜别的词作。
词人为心上人送行,首二句所描绘的农家景致是他们临分手之处:“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疏篱”、“曲径”是典型的农家景致,也是词人于清晨所见近处之景,再往远处看,笼罩在树林上的云雾渐渐地散开,时间到了清晨,分手的时分已在即。
“曲径”,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外,“云树开清晓”句,似化用秦观《满庭芳》词中“晓色云开”句,但周词的词序颠倒,所以这里的“开”字似更为精炼。
“天寒山色有无中,野外一声钟起、送孤篷”,三、四两句承上而来,词人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远处,但见晨雾迷漫,带着寒气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分别的时刻终于到了,四野一片寂静,只见远处山寺钟声传来,这给凄清的送别场面又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
“天寒”句,化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词作上片以“疏篱”、“曲径”、“田家”、“云树”、“山色”、“孤篷”、“野外”等描绘一幅素淡画面,画面极为清静淡雅,再衬以钟声,使得画面富有动感,在这种环境中送别,心境自然是凄凉而忧郁的。
词作下片转而叙写自己的心情。
但词人并不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而是以一个个动作和画面来达到表述之目的。
“添衣策马寻亭堠,愁抱惟宜酒”。
这是说送走心上人后,感到寒意袭人和愁意缠绕心间,于是便添加衣服,策马扬鞭去找驿站,买些酒来驱寒解愁。
“亭堠”,亦作亭堡,原为侦察、瞭望的岗亭。
《后汉书·光武纪》载:“筑亭堠修烽燧。
”这里当是指古代废置之亭堠,已改为置酒供行人休息场所。
因前文已交代“天寒”,故此遂有“添衣”,但实质上是写词人之心寒愁浓。
词人又写自己急急忙忙地寻找亭堠,说明其离愁之浓重。
“愁抱”一句是全词中唯一的直抒其情,“惟宜”二字,强调了一种无可奈何之情,亦可理解为本词的主旨。
歇拍二句,词人又忽地转入写景,“菰蒲睡鸭占陂塘,纵被行人惊散、又成双”,词人饮罢解愁之酒,又匆匆上路,马蹄声声,惊散了池塘旁水草中尚在熟睡的鸭子,但很快它们又成双地聚在一起睡着了。
宋诗人黄庭坚《睡鸭》诗有:“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依睡秋江。
”这本是乡野常见之景,然实是词人有感而发,借此以衬托自己的孤单,寄托自己的“愁抱”。
正如江淹《别赋》中所写:“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词作下片以“添衣”、“策马”、“寻亭堠”一系列行动,及鸭睡陂塘之景,侧面写出了词人送别心上人之后无法抒发的“愁抱”,也暗示出词人是位羁旅在外的行人。
他似要极力在词作中淡化自己的愁绪,然仍抑止不住地流露出来。
全词炼字度句,精炼含蓄,疏密相间,勾勒微妙,语言深沉,格调超然。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
语言典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