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虞美人·赋虞美人草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12 KB
- 文档页数:2
虞美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虞美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下面小编整理了虞美人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虞美人》译文及注释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幺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1《虞美人》赏析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6篇)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虞美人·浙江舟中作潮生潮落何时了?断送行人老。
消沉万古意无穷,尽在长空澹澹鸟飞中。
海门几点青山小,望极烟波渺。
何当驾我以长风?便欲乘桴浮到日华东。
译文钱塘潮潮涨潮落经过了多少年,何时能有个终结,消磨了多少行人旅客,抬头望去,但见长空淡淡,群鸟在远处飞去,不觉令人油然而生万古无穷的兴亡之感。
钱塘江入海口烟波渺渺,一想无际,只有几座青山点缀于浑茫的水际。
若能乘坐一片木筏,飘浮到太阳东边的某个地方隐姓埋名,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那该有多好。
注释虞(yú)美人:词牌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浙江:钱塘江。
断送:消磨。
海门:在钱塘江入海口。
望极:望尽。
何当:何时。
驾:乘。
桴(fú):木筏。
浮:漂流。
日华:太阳的光华,词中指太阳。
创作背景从词中叹老消沉的意绪来看,这首词应作于元仁宗延祐六年(1319年)南归后。
词人舟中观潮,有所感触,便写下这首词。
赏析上片描述词人舟中感怀。
“潮生潮落”是舟行江中所见所感的普通现象,缀以“何时了”,则透露出有心人别有的心事。
“断送行人老”,是“何时了”的答案。
舟中行人之所以老,就是被潮生潮落所断送的。
怨潮,即所以怨时。
词人是宋太祖十一世孙,历代仕宋,皆至大官,一旦为程钜夫荐见元帝,虽蒙器任,但内疚难消,且时遭人忌。
元世祖命其赋诗讥其父执留梦炎,有“往事已非那可说,且将忠直报皇元”之语,即此可观其心迹。
诗人之所以仕元,盖时使之然。
辛弃疾《虞美人·赋虞美人草》译文及鉴赏《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宋代:辛弃疾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春风好。
拔山力尽忽悲歌。
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青舞。
蓦然敛袂却亭亭。
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译文当年春风得意,好像芳草天天得到春风吹拂。
由胜转衰,四面楚歌,只得高声哀唱,和虞美人诀别。
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从此要何以对待项羽呢?众人只知欣赏美妙舞姿,不解其内心悲楚。
虞美人草静止不动就像那整整衣袖、亭亭玉立的美人,停止歌舞,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了虞姬的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注释虞美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项羽姬妾虞姬称虞美人。
虞美人草:雅州名山县,出虞美人草。
如鸡冠花。
叶两两相对,为唱《虞美人曲》。
青青:茂盛貌。
亭亭:孤立无依之貌。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赏析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
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
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
“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
“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
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
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
“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
“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
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玉阑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
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
青林枕上关山路,卧想乘鸾处。
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
翻译独倚栏杆向远处望去,清江浦在哪里呢?大雨迷蒙,连天涯都一片苍茫。
好风像扇子,好雨似挂着的珠帘。
只见岸上红花开放,汀洲覆满绿草,浸水的印痕在不断上涨。
想象自己的梦魂进入了关山之路,那游冶的旧处在哪里呢?如今只剩梦影依稀,不堪回首。
碧绿的平野延伸至天际,引起离人无尽的归思。
只有在偶然的美梦中,才能回到长期思念的南方。
注释清江浦:清江,又名沙河,在今江苏淮阴市北淮河与运河会合处。
浦,水滨。
渺渺:形容雨大,迷漾一片。
汀草,水边的野草。
青林:喻梦魂。
乘鸾:指仙游。
秦穆公女弄玉好乐,萧史善箫,穆公为筑凤楼,二人吹箫,凤凰来集,遂乘而仙去。
南州:南方。
鉴赏这首词,是写春夏的雨景并由此而勾起的怀人情绪。
上片从近水楼台的玉阑干写起。
清江烟雨,是阑干内人物所接触到的眼前景物;渺渺天涯,是一个空远无边的境界。
“好风如扇”比喻新颖,未经人道,春夏,往往有这样的景色。
陶渊明诗“春风扇微和”的扇字是动词,作虚用;这里的扇是名词,作实用;同样给人以风吹柔和的感觉。
“雨如帘”的绘景更妙,它不仅曲状了疏疏细细的雨丝,像后来杨万里诗“千峰故隔一帘珠”那样地落想;而且因为人在玉阑干内,从内看外,雨丝就真像挂着的珠帘。
“岸花汀草、涨痕添”,也正是从隔帘看到。
“微雨止还作”(苏东坡句),是夏雨季节的特征。
一番雨到,一番添上新的涨痕,所以说是“时见”。
“涨痕添”从“岸花汀草”方面着眼,便显示了一种幽美的词境。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李煜的《虞美人》是一曲生命的哀歌,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
接下来店铺搜集了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李煜《虞美人》的翻译及赏析篇1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1、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2、了:了结,完结。
3、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4、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5、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6、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这些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呢?昨天晚上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创作背景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赏析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虞美人》诗词赏析《虞美人》诗词赏析《虞美人》诗词赏析1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赏析】这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词。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
“芙蓉”二句写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
“背飞双燕”即“劳燕分飞”,这一意象则隐喻了词人与公度当年的被迫离别。
“贴云寒”,言懔畏云中高寒,回绕过云层,挨着云边寒气而分飞东西。
一个“寒”字透露出心有余悸的寒意。
最后“独向高楼”补叙出所处位置和登楼倚栏目送故友离京远去的情景。
下片直抒念远怀人之情。
从上片“芙蓉落尽”到下片“雪满长安”,交待出词人时至岁暮仍滞留汴京。
“浮生”二句写人生若水面浮沫旋生旋灭的虚幻感和“雪满长安”的寒冷孤独,更增添了故人杳然的寂寞感。
“故人早晚”是词人悬想公度自秋至冬定然也在怀念着自己,也会早早晚晚登上高台眺望长安,定然会“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词人化用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一枝,寄赠长安好友范晔的典故,设想公度想念自己而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怀念。
用典贴切自然,而“春色一枝梅”的莹洁明艳的意象则成为友谊的一种象征。
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堪称佳作。
《虞美人》诗词赏析2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
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虞美人》译文及赏析《虞美人》译文及赏析一览《虞美人》译文及赏析有哪些?《虞美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虞美人》译文及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虞美人》译文及注释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赏析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古诗浪淘沙·赋虞美人草翻译赏析《浪淘沙·赋虞美人草》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不肯过江东。
玉帐匆匆。
至今草木忆英雄。
唱着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
往事朦胧。
湘娥竹上泪痕浓。
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注释】1、虞美人草:《梦溪笔谈》:“高邮桑景舒性知音,旧传有虞美人草,闻人作虞美人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
”2、不肯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3、玉帐:军帐之美称。
4、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指项羽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5、唱着句: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6、儿女句:韩愈《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7、湘娥句:舜帝死后,二湘妃泣泪落翠竹,在竹上留下斑迹,人谓之斑竹。
张泌《临江仙》:“翠竹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OrG点点寄相思。
晏几道《虞美人》全词翻译赏析晏几道《虞美人》全词翻译赏析导读:这首词写的是怀人怨别的传说超标。
在刻画女主人公的行动和心态时,却很有很有艺术特色。
上片写圆月夜倚栏盼望人归,突出期盼之急切。
虞美人晏几道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
一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注释]①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
又名《虞美人令》、《玉壶冰》、《巫山十二峰》、《忆柳曲》、《一江春水》等。
① 天如水:天空明澈如水。
② 初将:将。
③ 著破:穿破。
④ 前香在:香气犹存。
⑤ 旧意谁教改:意谓旧时情意谁能让改。
⑥ 闲泪:空泪。
【译文】回廊上的栏杆外看去,外面的天色如水一样清澈动人。
昨天晚上,我也曾在这里凭依栏杆。
人们都把明月比作佳期,希望在月满时相思的人也会相见。
因此我每天都在这里倚栏眺望,盼望心上人回来。
华丽的衣服虽已穿坏,但查情不会改变,令我留恋不已。
可是那在外的人啊,是谁让他把忘记旧情。
一春以来,因为离愁我满怀愁怨,也无心去弹筝弄弦。
只有那两行伤心的`眼泪,一滴一滴滴落在那琴上。
[赏析]这是写思妇念远的伤情词。
一阕写秋天的思念。
开头将思妇盼归的思情淡淡提起。
栏杆外,天如水,“昨夜”还“倚”,天天倚栏夜望,“将明月比佳期”,月圆几度,伊人不归,引出下句“罗衣著破”。
“衣破”、“香在”,不忘前情。
离人薄情早已放弃初衷。
“谁教”句足见思妇怨恨之深。
整个春天被这种愁情困扰,坐在宝筝前,全无心思拨弄琴弦,只有眼眶涌出两行清泪,在脉脉诉说哀情而已。
这首词写的是怀人怨别的传说超标。
在刻画女主人公的行动和心态时,却很有很有艺术特色。
上片写圆月夜倚栏盼望人归,突出期盼之急切,下片写痴情不改、满怀离恨的愁苦幽怨,上片写倚栏望月盼归,下片写整个春天都充满离恨别情。
上片首句写景,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这两句写思妇独倚栏干夜眺碧天情景,“天如水”的复合意象描画出好天良夜清如水的月夜特征,虽未直接写明月,却将月辉的圆融、澄澈、空明之美,透过“天如水”显现出来。
虞美人全文注释及译文虞美人,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诗歌,创作于唐代,作者是白居易。
该诗以虞美人的花朵为主题,运用写实手法描绘了花朵的美丽和娇媚。
下面是《虞美人》的全文注释及译文,请您阅读。
虞美人,全文共六句,描述了虞美人花的盛开和美丽。
下面是对每句的注释及译文:刷地金缕斜飞入,金缕斜飞:花瓣的形状像金色的缝线飘落。
入:指花瓣进入眼帘。
这句描述了花瓣的轻盈和飞扬的动感。
尽封重叠凤凰楼,尽封:指花朵盛开的茂密程度。
重叠:花朵层层叠叠,如同一座座相互重叠的楼阁。
凤凰楼:取意华丽精致的建筑物。
这句比喻了花瓣之间的紧密和壮观的景象。
狂蔓蔓径草萋萋,狂:形容花草茂盛的景象。
蔓蔓:形容花草蔓延无边。
径:小道。
草萋萋:指草木繁茂。
这句描绘了花草的疯狂生长和繁茂,给人以一片繁花似锦的感觉。
碧云冉冉蘅皋暮,碧云冉冉:蓝色的云彩缓缓升起。
蘅皋暮:葭草丛生的水边草地在黄昏时分的景象。
这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气氛营造出草木茂盛的环境。
金炉银烟重重叠,金炉:形容花朵的黄色。
银烟:形容花朵的白色。
重重叠:花朵之间层层叠叠相互交织。
这句通过对花瓣颜色的描述形象地表现了花朵的美丽和繁茂。
繁缨帏幕翠烟新,繁缨:花茎上的花冠。
帏幕:帷幕,引申为花草的繁茂景象。
翠烟:形容花朵呈现的绿色景象。
新:指花朵蓬勃生长。
这句描述了花朵的繁茂和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首诗通过描绘虞美人花的美丽和繁茂,展示了大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作者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将花朵描绘得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这首诗以景写景,以形容词和形容性动词为主,节奏流畅,词语简洁明了,在读者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注释及译文完毕。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原文译文及赏析 1原文:虞美人陈与义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
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
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虞美人字词解释:1、搔首:以手搔头,意为有所思的样子。
如:《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化用苏轼《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词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表达不忍惜别。
虞美人春翻译: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可作者却搔首踟蹰不忍离去,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之酒。
以前天天写诗作词翘首盼望春天的到来,可等到了春天桃花刚了却要与友人匆匆离别。
歌姬的歌声常常因离别之人而呜咽,还清楚记着离别席上的情形。
明天酒醒后就要随着大江行舟离去,只能满满带着一船的离别之恨驶向衡州。
虞美人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在席益举行的告别宴会上所作。
席益字大光,洛阳人,是陈与义的同乡。
与义宣和六年(1124)在汴京任符宝郎时与他相识,不久与义遭贬,别后还有诗札。
建炎三年(1129)席益离郢州知州任,流浪于衡山县(今属湖南),与义同时躲避金兵至湖南。
同年腊月,两人相遇于衡山。
次年元旦后数日,与义离衡山赴邵阳,有《别大光》诗,别宴上并作此词。
虞美人赏析:这首词的写法是:“紧扣别宴,思前想后”。
他把离别的情绪融贯到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前途的想像之中去,不同一般,别有一番风味。
词的上片由别宴写起,进而追忆到过去相聚的时日。
一开就说船已经挂起帆来了准备离去,久久不能离去,只是一杯杯地饮着好友送别的酒。
这就把不得不离去又不忍离去的矛盾心理形象地表现出来。
《虞美人》古诗赏析《虞美人》古诗赏析篇1【年代】:宋【作者】:晏几道——《虞美人》【内容】:曲阑干外天如水,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着破前香在,旧意谁教改。
—春离恨懒调弦,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作者】:晏几道(约1048-1118)是晏殊的幼子,字叔原。
宋代父子能词的.不少,但父子俱为大家的却只有大晏和小晏,而小晏尤胜乃父。
他身为富贵公子,却一生潦倒,原因就是因为太“痴”了。
冯煦曾说过:“淮海(秦观)、小山(晏几道),真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晚年家境中落,生活贫困。
他的词既继承了花间的精雕细琢、用色浓艳的特点,又接受了南唐白描影响。
多写爱情、离别之作,带有感伤情调。
著有《小山词》,存词260首。
【赏析】:这是一首怀人怨别之作,词中刻画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态,颇有特色,语言通俗,感情真挚。
读者深入一步体会全词,可能会感受到这首词不仅是写“闺怨”而已,似隐含着作者的身世之感。
《虞美人》古诗赏析篇2虞美人·赋琵琶辛弃疾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
记出塞、黄云堆雪。
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撚,泪珠盈睫。
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千古事,云飞烟灭。
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弹到此,为鸣咽。
辛弃疾词作鉴赏同一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笔底,表现各异;试听琵琶,一到作者手里,即翻作新声,不同凡响。
此琵琶,乃檀木所制,尾刻双凤,龙香板为拨,何其精美名贵!凤尾龙香拨。
这杨贵妃怀抱过的琵琶,它标志着一个黄金时代。
作者在此,暗指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的盛世。
而霓裳曲罢则标志着国运衰微与动乱开始。
借唐说宋,发端即点到主题而又不露痕迹,可谓引人入胜之笔。
《虞美人》古诗赏析篇3虞美人·赋虞美人草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春风好。
拔山力尽忽悲歌。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虞美人》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仅仅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仅仅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了:了结,完结。
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水准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能够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因为“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虞美人》古词翻译及赏析●虞美人苏轼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
谁教风鉴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苏轼词作鉴赏此词为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邮与秦观相会后,于淮上饮别之词。
词中反映了苏、秦两人的深挚情谊。
起二句,写淮上饮别后的情景。
秦观厚意拳拳,自高邮相送,溯运河而上,经宝应至山阳,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
临流帐饮,惜别依依。
词人归卧船中,只听到淮水波声,如拍枕畔,不知不觉又天亮了。
着一“晓”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宁贴。
“隙月”,指船篷罅隙中所见之月。
据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总案》载,苏轼于冬至日抵山阳,十二月一日抵泗州。
与秦观别时当十一月底,所见之月是天亮前从东方升起不久的残月,故“窥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
“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二语为集中名句。
汴水一支自开封向东南流,经应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
苏轼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应天府。
流水无情,随着故人东去,而自己却载满一船离愁别恨,独向西行。
“无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类似的意思,苏词中也有,而本词之佳,全“载一船离恨”一语。
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苏轼是词,则把愁恨物质化了,可以载船中,逆流而去。
这个妙喻被后人竞相摹拟。
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声名竟出苏词之上。
“西州”,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傅注以为扬州,其实词中只是泛指西边的州郡,即东坡此行的目的'地。
过片二句,追忆当年两人同游的情景。
元丰二年,东坡自徐州徙知湖州,与秦观偕行,过无锡,游惠山,唱和甚乐。
复会于松江,至吴兴,泊西观音院,遍游诸寺。
词云“竹溪花浦曾同醉”,当指此时情事。
“酒味”,指当日的欢聚:“泪”,谓别后的悲辛。
元丰二年端午后,秦观别东坡,赴会稽。
七月,东坡因乌台诗案下诏狱,秦观闻讯,急渡江至吴兴寻问消息。
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虞美人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虞美人》作者是宋朝文学家周邦彦。
其古诗全文如下: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
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
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前言】《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创作年代:北宋。
文学体裁:词。
作者:周邦彦。
这首词,感人处于情感的朴实沉挚,与之相应,词人并未使用他所娴熟的一些技巧。
他只是以直笔将两个有情人临别前夕的绵绵话别一往平铺,既朴实,又深沉,别具一种极厚重的感人力量。
【注释】⑴廉纤:纤细连绵貌。
韩愈《晚雨》:“廉纤晚雨不能睛,池岸草边蚯蚓呜。
⑵萍面:池塘的水面生满了浮萍。
⑶朱门:红漆大门。
⑷比似:比起。
⑸宜城酒:汉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县南)生产的名酒。
香絮:形容酒面浮沫,又名“浮蚁”。
晋代张载《酃酒赋》称赞宜城酒:“缥蚁萍布,芳香酷烈。
”。
⑹更阑:夜深。
古人一夜分五更。
阑,将尽。
⑺相将:相共,共同。
⑻羁思:离愁别绪。
【翻译】如丝的细雨洒遍了池塘,在长满浮萍的水面,溅起了无数小点点。
朱红色的门檐下,一双燕子守在窠里不再飞去。
啊,今天的这个黄昏,来得似乎比往常要早。
杯里的宜城酒浮泛着香絮般的白沫。
我们喁喁细语直到夜深。
在这即将分手的时刻,我们的离愁别恨像乱云一般难以分,怎么又是这样啊——一窗摇曳的灯影,两个黯然相对的有情人。
【赏析】爱情与离愁是词常写的两个主旨。
周邦彦的这首词就是两大主旨交织铺陈,极尽其妙。
上片从白天写到黄昏,空间是户外。
“廉纤小雨池塘遍”,落笔便是一番凄凄雨景。
廉纤,是叠韵连绵辞,形容小雨连绵不断的样子。
此句暗用韩愈《晚雨》“廉纤小雨不能晴”诗意。
姜夔《虞美人草》原文与鉴赏虞美人草姜夔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
江东可千里,弃妾蓬蒿中。
化石那解语,作草犹可舞。
陌上望骓来,翻愁不相顾。
虞美人草属草本植物,旧时传说虞美人草听人唱《虞美人曲》便枝叶摇动,仿佛应拍起舞。
此诗便是姜夔借虞美人草,以拟人化的手法忆及西楚霸王之作,从中也隐含了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夜阑人静之时,大王放声高歌,与虞姬我诀别,帐内顿时充满了悲凉的气氛。
夜阑浩歌起:此句用典,《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惋慨,自为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夜阑,夜将尽之时。
浩歌,放声歌唱,引吭高歌。
玉帐:像玉石一样坚不可摧的帐幕,尤指主帅所居的营帐。
江东可千里,弃妾蓬蒿中江东辽阔,本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大王您却气馁不振,乌江自刎,使我含悲而死,把我抛弃在这草莽之间。
蓬蒿:蓬草和蒿草,泛指草丛、草莽之间。
化石那解语,作草犹可舞我想和古代贞妇一样化为望夫石,但石头毕竟不能说话,还是化为一株草吧,这样还可以为你翩翩起舞。
化石:南朝刘义庆《幽明录》:“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
古传云: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携弱子饯送北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后人多用化石表现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和坚贞。
陌上望骓来,酬愁不相顾我在路边盼望着大王骑马而来,但又担心您看不见我这株渺小的草。
陌:道路。
骓(zhui):项羽的坐骑名。
翻愁:反而忧愁。
翻,副词,反而。
愁,忧虑,发愁。
顾:看。
此诗采用历史故事为题材,以拟人的手法把虞姬的心理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表象上表达了诗人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和态度。
“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描写的是霸王别姬的感人场面,夜阑离歌,悲风四起。
“江东可千里,弃妾蓬蒿中”是虞姬的哀怨之声,其中带有鲜明的个体意识,这对于生活在男尊女卑社会中的文人来说,能有这种意识是难能可贵的;“江东可千里”说明姜夔并不赞成项羽自取陨灭的做法,表现了独特的政治主张,流露对项羽的哀痛惋惜之情。
李煜《虞美人》原文及翻译翻译是在准确(信)、通顺(达)、优美(雅)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
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李煜《虞美人》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虞美人》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翻译: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虞美人》注释: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⑵了:了结,完结。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⑷砌:台阶。
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应犹:一作“依然”。
⑸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⑹君:作者自称。
能:或作“都”“那”“还”“却”。
《虞美人》创作背景: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之词,当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
是时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
相传李煜于七月七日生日当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此词,宋太宗闻知而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
宋代王铚《默记》云:“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
太宗闻之,大怒。
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
”据这些记载可知,宋太宗一直对李煜心存怀疑,杀之而后快之心由来已久,这首词是导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
《虞美人》赏析: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导语】《浪淘沙·赋虞美⼈草》这是南宋爱国将领、词⼈⾟弃疾著有的词作。
是⼀⾸慨叹英雄末路的咏史词。
下⾯是分享的宋词拼⾳版《浪淘沙·赋虞美⼈草》原⽂及注释。
欢迎阅读参考! 《浪淘沙·赋虞美⼈草》 作者:⾟弃疾朝代:宋朝 不肯过江东。
⽟帐匆匆。
⾄今草⽊忆英雄。
唱著虞兮当⽇曲,便舞春风。
⼉⼥此情同。
往事朦胧。
湘娥⽵上泪痕浓。
舜盖重瞳堪痛恨,⽻⼜重瞳。
【浪淘沙·赋虞美⼈草拼⾳版】bú kěn guò jiāng dōng 。
yù zhàng cōng cōng 。
zhì jīn cǎo mù yì yīng xióng 。
chàng zhe yú xī dāng rì qǔ,biàn wǔ chūnfēng 。
ér nǚ cǐ qíng tóng 。
wǎng shì méng lóng 。
xiāng é zhú shàng lèi hén nóng 。
shùn gài zhòng tóng kān tòng hèn ,yǔ yòu zhòng tóng 。
【注释】 虞美⼈草:《梦溪笔谈》:“⾼邮桑景舒性知⾳,旧传有虞美⼈草,闻⼈作虞美⼈曲则枝叶皆动,他曲不然。
” ⽟帐:军帐之美称。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指项⽻四⾯楚歌,⾃刎乌江。
湘娥句:舜帝死后,⼆湘妃泣泪落翠⽵,在⽵上留下斑迹,⼈谓之斑⽵。
张泌《临江仙》:“翠⽵暗留珠泪怨,闲调宝瑟波中。
”刘禹锡《潇湘神》:“斑⽵枝,斑⽵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 扩展阅读:⾟弃疾故事之义斩义端 ⾦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忍⽆可忍,扛起了反⾦⼤旗,其中声势最浩⼤的⼀⽀队伍是⼭东境内揭竿起义的⼀⽀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位农民出⾝的济南⼈。
古诗虞美人·赋虞美人草翻译赏析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当年得意如芳草。
日日春风好。
拔山力尽忽悲歌。
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
贪看青青舞。
蓦然敛袂却亭亭。
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前言】《虞美人·赋虞美人草》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
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
【注释】[1]拔山:比喻力大。
[2]青青:兼谓鬓发,指虞姬。
[3]敛袂:整理衣袖,此言罢舞。
亭亭:状形体挺拔。
【赏析】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
立意和前篇相近,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
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
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
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
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
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近词题,颇为得体。
“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
“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
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
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
“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
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
“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
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
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