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第三课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82.50 KB
- 文档页数:21
其次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建学问体系][明学习目标]1.把握1对关系——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2.区分2个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表现3.驾驭3条途径——文化传播的三条途径4.理解3个意义——爱护文化遗产的意义、敬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沟通与传播的意义[备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关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科学精神——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3.公共参加——做中外文化沟通的使者,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的含义和表现(1)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地位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记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对于探讨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看法挖掘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爱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2.敬重文化多样性的缘由(1)必要性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行缺少的色调。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意义①敬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敬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旺盛的必定要求。
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充溢朝气与活力。
3.敬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1)正确看法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敬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敬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旺盛进步。
(2)原则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同等的原则。
在文化沟通中,要敬重差异,理解特性,和谐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旺盛。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列举中外一些主要的民族的传统节日,体会其不同的意义。
2、列举中外一些主要的文化遗产,体会其文化的历史价值。
3、解释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4、列举实例,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列举实例说明如何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
二、重点与难点:1、民族节日。
2、文化遗产。
3、文化多样性。
4、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手段。
三、知识清单1、民族节日的含义与意义。
2、文化遗产的分类、地位与作用。
3、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意义?4、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5、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原因?6、文化传播的途径?7、文化传播的手段? 8、大众传媒的作用?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的古老民族文化,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说明:2.世界文化就是各国文化的总和。
( )说明:3.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 )说明:4、人口迁徒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
()说明:五、巩固练习1、(2013广东汕尾一模)31.深圳原创动画《卖猪》凭借独特的视觉元素、原生态的民族风格、黑色幽默笑中带泪的叙述方式,获得2012东京国际动漫节公募单元最高奖项.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由此可见()A.技术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基础 B.文化在继承后获得发屣C.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具有一致性 D.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2、(2013广东韶关一调)30.经过16载的不懈努力,2012 年7月1日,第三十六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对于世界遗产和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文化遗产()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对研究人类的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④对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截止到2012气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再创新高,逼近 40万人,其中在美学生达到19万余人,占美国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5%;同期,美国在华留学生也大幅增加至。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B案—课前预习【使用说明】: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明确知识体系,理解重点知识。
一、基础知识梳理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①原理依据: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记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4、怎样正确对待文化多样性?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③原则、要求: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课题:3.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案类型:导学学案时间:2012年9月16 日编制人:高二政治备课组共一页总第11页第三课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学习重难点】了解文化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及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知识梳理】一.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含义,地位,作用,集中展示)(A级)1.文化多样性含义和地位、作用:含义:文化的多样性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和各具特色。
地位和作用: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
2.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展示: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中,人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1)民族节日①含义: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和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______________的长期积淀。
②意义:是民族文化的_________,也是民族情感的__________。
(2)文化遗产:①含义:是指在历史、艺术或科学及审美、人神学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的纪念文物,建筑物,遗迹等。
②地位:______________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作用:不仅对于研究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
④保护: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破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决定,以_______________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二.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透视文化多样性( B级)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怎样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1)民族文化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有。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和(文化是世界的)。
(2)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各民族间的和的、的和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
(文化是民族的)。
(3)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____________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七年级第一学期前两单元传统文化第一单元感恩图报第一课:父母之恩1.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补充:以德报怨用善行回报恶行〕2.博学多闻。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
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答复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
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保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那么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
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
第2课朋友之恩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译文】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第3课国家之恩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第3课《克欲自新》(总第5课时)第三课《克欲自新》上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四种做法:a榜样法; b自警法 c自省法 d慎独法。
(3)养成自律习惯,提高自律能力归根到底在于要有理想。
2理解目标(1)四种方法的含义。
(2)理想与自律行为之间的关系。
3、觉悟目标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自觉树立崇高的理想,严格自律,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知、理解自律的四种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养成自律习惯归根到底在于要有理想。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自律能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教学过程:一、材料导入: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家庭负担重,经济比较拮据。
但他才华横溢常常写文章以获取稿酬来度过难关。
有一次,他想买一部《明史纪事本末》,但没有钱于是他就赶写一篇《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故事》,得到稿酬10元,买了这本书。
可是,他对自己的这篇文章并不满意,并为之内疚。
在第二年,他又为这篇文章写了个补记进行匡正和补缺。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①吴晗写《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故事》补记目的是为什么?②吴晗写《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故事》有没有社会舆论批评的压力》?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吴晗在没有别人监督下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能对自认为不足而内疚是一种成信,也是自律的另一种方法:慎独法。
二、学习新课:原典范文(一)《大学》(二)李斯《谏逐客书》1、老师领读2、学生自由读3、展示读4、学生齐读5、结合注释自己翻译,然后师讲解古文含义。
学生反省自身,填空。
三、观察与思考观看电影《生死抉择》片段。
提问:李高成面对自己的生死是选择小圈子,还是选择党和人民?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李高成面对生死的抉择选择了党和人民,放弃了小圈子(他的爱人、他的部下、曾经有恩于他的老领导),放弃了巨额贿赂,这些说明了养成自律习惯,提高自律能力归根到底要有理想。
四、课堂小结:你从本课的学习中,收获了什么?五、布置作业1、背诵原典范文1、2。
《文化生活》第三课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同步高考真题1(2013浙江卷31)斯瓦西里语版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热播。
坦桑尼亚观众在欢笑中领略中国媳妇处理婆媳关系时的善良和智慧,在感动中体会中国“和”文化的美好。
该剧成功走出国门说A.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取长补短B.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C.不同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性D.优秀文化能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2(2014福建卷29).精湛绝伦、底蕴丰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
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对此,正确的态度是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3(2014福建卷30)图10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从图中可推出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4(2014海南16)饱经沧桑的海口骑楼镌刻着历史的印记。
随着商业开发的扩大,骑楼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为了保护好骑楼,正确的做法是①修旧如旧、禁止利用②保护为主、合理利用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④社会主导、市场运作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14课标卷II19)《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14山东卷32)《大道鲁商》是一部跨越人文和经济两个领域的文献纪录片,全景式地展示了鲁商从古到今诚实守信、仁义和气、胸怀天下的优秀品质,揭示了鲁商成功背后的文化内核。
第四讲专题三中国的文化与思想理论教学目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5.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6.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7.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8.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9.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0.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1.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诸子百家的概念2.孔子、孟子和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汉代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5.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6.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7.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8.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9.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0.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1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14.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15.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6.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17.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8.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教学时间:2课时复习导入:强调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及纵向通观中国思想变迁导入新课教学主体: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人物时代地位著作、作品主要观点或主张道家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主张“无为”;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七下中国历史第3课的重点知识中国历史七下第3课的重点知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与儒家学说、秦朝和秦始皇、秦汉时代的统一国家与差序制度,汉武帝的改革与外交政策。
一、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从封建制向统一制发展的过渡时期。
春秋时期是齐、楚、燕、韩、赵、魏、秦、晋八个诸侯国的时期,各诸侯国互相争霸,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而战国时期则是诸侯争霸的时期,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统一。
二、孔子与儒家学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说,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思想。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秦朝和秦始皇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王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统一的货币制度、度量衡等标准,加强了对各地的统一管理,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秦汉时代的统一国家与差序制度秦始皇实行了差序制度,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货币等制度,并修筑了万里长城。
在汉朝时期,刘邦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国家的地位,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了对外的政策。
五、汉武帝的改革与外交政策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皇帝,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推行了土地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修筑了一些大型工程,加强了对外的政策,扩张了中国的疆域,并且对外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七下第3课的重点知识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与儒家学说、秦朝和秦始皇、秦汉时代的统一国家与差序制度,汉武帝的改革与外交政策。
这些知识都是中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