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学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高考九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喻词:像、似乎、如、若、犹、好像、仿佛、似的、宛如、好比、犹如等。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暗喻喻词:是、就是、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3、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2)“晨钟云外湿”。
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3)“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二、比拟:作用: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拟物:(1)把人比作物,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①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②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2)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用描写此物的词来描写彼物。
①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②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三、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本体),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借体)来代替。
以下是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举例:
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如”、“恰似”等。
例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暗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变成”、“成为”等词代替“像”一类的比喻词。
例如: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博喻:指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赋予他们人的思想和动作行为。
例如: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
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相关或相对的内容。
例如: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夸张:通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夸大或缩小来突出表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感情,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以上是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举例,每种修辞手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使用时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进行选择。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
常见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暗示和借代。
比喻:将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似性比较,使得说明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教师的爱心像春日暖阳,温暖着学生们的心田。
”
拟人:赋予事物人的属性,使表达更为亲切。
例如:“柳枝轻摆,像是在向人们招手。
”
排比:通过三个或以上相同句式来强化语势,增强表达效果。
例如:“友谊像春天的新芽,像夏日的清风,像秋日的果实,像冬日的暖阳。
”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性来强调表达的情感。
例如:“他的歌声如此动听,仿佛天籁之音。
”
设问:通过提问引起人们的注意,强调接下来的答案。
例如:“这道题答案是什么?当然是3了。
”
反问:通过反问句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加强语气。
例如:“难道你不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吗?”
对偶:使用结构对称的句子,以达到平衡和美感的效果。
例如:“山高水长,天南地北。
”
暗示:通过间接的方式来暗示意思,引发人们的联想。
例如:“秋叶落下的声音,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
”
借代: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以简化表达或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萤火虫点亮了夏夜的星空。
”
这九种修辞手法都可以有效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和鲜明。
在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时,要注意它们的定义和使用情境,以便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知识清单——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1.比喻。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如“这栋房子就像是楼房”就不是比喻;二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应看它是否具备以上两个条件,不能只看有没有比喻词。
下面的几种情况,句中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句。
(1)同类事物相比较。
如:他长得很像他的母亲。
(2)表示猜度。
如:远远地看见一座椭圆形的建筑,像是体育馆。
(3)表示想象。
如:登上城楼,我心里非常激动,仿佛一下子成了一位威武的戍关武士。
(4)表示举例的引词。
如:社会主义中国涌现许多楷模,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
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是明喻或暗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的是借喻。
明喻和暗喻的区别:明喻的比喻词是“像”“仿佛”等,暗喻的比喻词是“是”“成了”“变成”等。
如:(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明喻)(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的山水画。
(暗喻)(3)废除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需要一场暴风雨。
(借喻,借“暴风雨”比喻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比喻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二是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深入浅出。
2.比拟。
比拟的修辞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
不少考生能准确地辨析并灵活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但对拟物却往往辨析不出来,有时甚至把拟人和拟物混淆了。
其实,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而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如:(1)天上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拟人)(2)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了.......。
(拟物)比拟的作用: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3.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特征代本体。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三)运用比喻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
下面几种情况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
如:她长得像她爸爸。
②表示猜度。
如:这本书好像是他的。
③表示想象。
如:我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时代。
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比喻呢,就是把一个东西比作另一个东西。
比如说“月亮像个大圆盘”,这月亮就是本体,大圆盘就是喻体。
这比喻的作用可大了,能让咱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特别形象。
就像你想跟人说一个姑娘长得好看,如果直接说“她好看”,就很干巴巴。
要是说“她像一朵盛开的花朵”,嘿,立马就能让人在脑海里想象出她娇艳的模样,就好像这姑娘的美就在眼前晃悠呢。
拟人就更有意思啦,把东西当成人来写。
像“风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风儿哪有手呀,可这么一写,感觉风儿就像一个温柔的小伙伴,特别亲切。
它能让没有生命的东西有了人的情感和动作,让整个描写都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就好比那些花草树木,本来呆呆地站在那儿,一拟人,就像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小精灵,整个世界都变得有生机了。
夸张就是把事情夸大或者缩小来说。
“飞流直下三千尺”,哪有瀑布真的有三千尺呀,但是这么一夸张,就把瀑布那种雄伟壮观的感觉一下子就给凸显出来了。
要是你想表达自己特别饿,说“我饿得能吃下一头牛”,这就把饿的程度超级加倍地表现出来了,听的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你那种饥肠辘辘的状态。
排比是把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结构类似的句子排在一起。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排比句读起来特别有节奏感,就像敲鼓一样,一下又一下,很有力量。
而且能够增强语言的气势,让表达的情感更强烈。
对偶呢,就是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
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看起来很整齐,就像一对双胞胎似的。
它能让句子变得很精炼,同时又有一种对称的美感。
反复就是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者句子。
比如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个“盼望着”一反复,就把那种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表达得特别到位。
就像你心里有个事儿,不停地念叨,通过这种方式能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你想要表达的情绪。
设问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效果)及比较1.比喻: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描写相似之处来达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形象,使语言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句:她的笑容如阳光一般温暖。
2.比拟:通过对两个事物的共同点进行对比来突出被修饰对象的特点。
比拟可以用于形容人物特征、情感和景物等方面的描写,以使文字更具生动感和表现力。
例句:他虽为铁面无情的警察,却有一颗如黄金般温暖的心。
3.拟人:将无生命的物体、抽象的概念或动物赋予人的特征和能力,以增强描写的表现力和形象感。
拟人可以使物象更加生动、有趣,也方便读者对其进行思考和理解。
例句:夜幕低垂,星星似乎在窃窃私语。
4.夸张:对事物的特点进行夸大或渲染,以加强表达的效果。
夸张可以使文字更加鲜明、有趣,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注意。
例句:他的身高可以媲美一座高山。
5.排比:在同一句或相邻句中使用相同结构的词语或句子,以使表达更加连贯、鲜明和有力。
排比可以使修辞效果更加突出,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例句:爱情需要真诚、付出和理解。
6.反问:以问句的方式来表达说话人的观点或引起对方思考。
反问可以激起读者的思考和探索,增强修辞的说服力和抒情性。
例句:难道生活只有苦难吗?7.借代:用一个词来代替另一个词,使句子结构更加简洁、明了。
借代可以通过简化句子结构来保持流畅和紧凑,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义。
例句:他的大脑是他最强大的武器。
8.对仗:在语言中通过平衡配搭、对称的句子结构来达到修辞目的。
对仗可以增加句子的节奏感和音调,使语言更加优美和和谐。
例句:风轻轻吹,雨纷纷下。
9.比较:通过对事物的相似和差异进行对比,使句子更具说明性和感染力。
比较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事物的特点和关系。
例句:他的声音如同湍急的江水,嘹亮而动听。
在这九种常见修辞手法中,比喻、比拟、拟人等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比较和形象描绘来增加修辞效果。
夸张、排比等通过对事物的夸大或相同结构的运用来突出表达的效果。
9种修辞手法及作用9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方法。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二、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
以部分代全体;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用具体代抽象; 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用特征代本体;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
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用创作者代本体,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用材料代本体、用工具代本体、用所在代本体。
如:丝竹、算盘、黄泉(今天为词语借代义)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 ① ②③④★借代和借喻区别: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
三、比拟拟物: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只恐双溪舴艋(zé měng)舟,载不动许多愁拟人:山在欢呼,溪在歌唱。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四、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1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2 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3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超前夸张)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初中语文九种常见修辞手法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三)运用比喻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
下面几种情况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
如:她长得像她爸爸。
②表示猜度。
如:这本书好像是他的。
③表示想象。
如:我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时代。
④表示举例。
如:许多花都开放了,像桃花、梨花、杏花。
⑤比喻义不是比喻。
比喻是临时的,比喻义是通过比喻形成的固定的义项。
(2)甲和乙要有相似点。
例①:列车在飞驰,车厢两旁的树木像排山倒海似的一闪而过。
(“排山倒海”形容声势浩大,跟速度没有相似之处,不能用来比喻树木“一闪而过”)例②:我们的意志像喜马拉雅山一样高。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三(3)班李怡赫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子: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夸张就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子:(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排比就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子: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子: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力量。
6.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子: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7.对偶:一种修辞方式: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归纳一、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化冗长为简洁,化深奥为浅显,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一)比喻的种类(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
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例如:天上的云奇形怪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狮子。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二)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1)、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别的事物,而且喻体必须常见、易懂,能使人清楚地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喻和被比喻的关系。
(2)、比喻要贴切,紧紧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3)、比喻要有感情色彩,应当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4)、比喻运用不恰当常常表现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不恰当,在运用时应当特别注意避免。
(三)运用比喻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
下面几种情况不是比喻:①同类相比。
如:她长得像她爸爸。
②表示猜度。
如:这本书好像是他的。
③表示想象。
如:我仿佛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孩提时代。
一.比喻(一)什么是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
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二)比喻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本体:即被比方的事物;(2)喻体:即用来作比方的事物;(3)比喻词:用来表示比喻关系的词。
常见的比喻词主要有“像、似、仿佛、犹如、是、成了、变成”等。
(三)如何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虽然有些句子含有上述比喻词,但未必就是比喻句。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是比喻句,除判断句子是否有三个要素以外,还要重点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题: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是()A:爸爸今天好像要外出。
B:这孩子好像比以前懂事了。
C: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大镜子。
D:这本书好像是张晓英带来的。
(四)比喻的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所指对象+特性(五)典型例句(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山水)》(2)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美丽的小兴安岭》(六)经典题型(分别写出比喻在句子中的作用)1.a.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挤成一团。
b.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冲向敌人,占领了五七九高地。
c.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2、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
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请画出文中一句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过来,形成了光彩夺且的春天。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a.用横线“_”画出文中的一句修辞,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把( )当作人来写。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
子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
三(3)班李怡赫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
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子: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夸张:夸张就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子:(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排比就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子: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子: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
是什么?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力量。
6.反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子: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7.对偶:一种修辞方式: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例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8、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例子:对比: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9、引用: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间接引用):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