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消化系统和腹膜腔
- 格式:ppt
- 大小:334.00 KB
- 文档页数:22
消化系统名词解释:1.上消化道:临床上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段消化管称上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2.咽峡:腭垂、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3.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纵行凹陷。
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4.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骼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5.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边缘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状线。
是皮肤和黏膜的分界线6.白线:肛梳下缘有一不甚明显的环形浅沟。
是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线7.肝血窦:知识点回顾一、消化管壁的结构(除口腔与咽外)自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肌层(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处肌层为骨骼肌,其余各部的肌层为平滑肌二、腹部分区腹部分区通常采用九分法,用2条横线和2条纵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
两横线:通过两侧肋弓最低点的连线和通过两侧能结节的连线,两纵线:通过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垂线。
三、舌舌乳头有四种:轮廓乳头(最大)、丝状乳头(数量最多)、菌状乳头、叶状乳头。
其中除丝状乳头具有感觉功能外,其余均含味蕾,,有味觉功能。
舌肌:分舌内肌和舌外肌。
舌内肌收缩可改变舌外形,舌外肌收缩改变舌位置。
两侧颁舌肌同时收缩使舌前伸,一侧收缩舌尖偏向对侧。
四、牙牙的形态:牙冠、牙根、牙颈牙的构成:牙质、釉质、牙骨质、牙髓牙周组织: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牙的种类:乳牙(20个)、恒牙(32个)。
乳牙用罗马数字表示,恒牙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临床记录:例如五、唾液腺腮腺:是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位于耳廓前下方、下颌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颊黏膜上的腮腺管乳头。
下颌下腺:导管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导管开口于舌下阜和舌下裳表面六、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开口位置:上起颅底,下至第六颈椎体下缘分部:鼻咽、口咽、喉咽(以软腭游离缘和会厌上缘为界)咽淋巴环:是舌扁桃体、咽扁桃体、腭扁桃体等共同围成的。
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梨状隐窝:是异物滞留的部位七、食管食管以颈静脉切记和食管裂孔为界,分为颈部、胸部和腹部3部分食管的三狭窄:第一狭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处;第二狭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处;第三狭窄在食管穿膈处,距中切牙约45CM处。
【医学生期末复习资料】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第一节骨学一、骨学总论、躯干骨1.骨髓:为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分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
2.骨质:骨的主要成分,由骨组织构成,分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
3.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4.肋沟:为肋骨内面近下缘处的浅沟,有肋间神经、血管经过。
5.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围成,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6.肋弓:第8~10对肋前端借肋软骨与上位肋软骨连接形成肋弓。
二、颅1.Pterion: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
其内面常有血管沟,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此处骨板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
2.鼻旁窦:是上颌骨、额骨、蝶骨及筛骨内的骨腔,位于鼻腔周围并开口于鼻腔。
鼻旁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3.翼腭窝: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内侧,有神经血管由此经过。
4.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5.颅囟:新生儿由于颅顶各骨尚未发育完全,骨缝间充满纤维组织膜,在多骨交接处,间隙的膜较大,称颅囟。
6.蝶鞍:为蝶骨体上面呈马鞍状的结构,垂体窝和鞍背统称蝶鞍。
三、附肢骨骼1.桡神经沟:为肱骨体后面中部的一条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由此经过。
2.肋骨外科颈:为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肱骨外科颈,较易发生骨折。
3.髂结节: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外唇向外的突起,称髂结节。
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和骨髓穿刺的常用部位。
4.喙突:为肩胛骨上缘最外侧向前伸出的指状突起。
有肌肉在此附着。
5.髋臼:位于髋骨的外侧面,是一朝向外下的深窝,由髂、坐、耻三骨的体合成,有月状面、髂臼窝和髂臼切迹。
6.肩胛骨下角:为肩胛骨脊柱缘与腋缘会合处,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为计数肋的标志。
腹膜腔名词解释
腹膜腔是人体腹部的一个主要腔隙,位于腹腔内,由腹膜包绕而成。
以下是对腹膜腔的一些重要解释:
1. 腹膜(Peritoneum):腹膜是由两层薄膜组成的,它覆盖在腹腔内壁和腹腔内脏上,形成了腹膜腔。
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附着在内脏表面,壁层附着在腹腔内壁。
2. 腹膜腔(Peritoneal cavity):腹膜腔是由腹膜形成的,是被腹膜所包绕的空间,里面含有腹腔内脏器官,如胃、肠道、肝脏等。
3. 腹膜后腔(Retroperitoneal space):腹膜后腔位于腹膜腔与腹腔后壁之间,与腹膜腔相分离。
其中包含了肾脏、肾上腺、胰腺、主动脉等后腹腔器官和血管。
4. 间腹膜(Mesentery):间腹膜是连接腹膜和腹腔内脏的薄膜。
它起到固定和支持内脏器官的作用,同时提供脏器与脏器之间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结的通道。
5. 大网膜(Greater omentum):大网膜是位于腹膜腔前侧的一块腹膜组织。
它起到包裹和保护腹腔内脏器官的作用,并参与了腹腔内脏之间的粘连和防止感染的作用。
6. 间肠系膜(Mesentery of small intestine):间肠系膜是将小肠悬吊在腹膜腔内的薄膜。
它包含了小肠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结,并支持小肠的运动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7. 阑尾(Appendix):阑尾是一种位于盲肠附近的小结构,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它在腹膜腔中悬吊着,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
总的来说,腹膜腔是由腹膜形成的空间,承载了许多腹腔内重要的器官,如肠道、胃、肝脏等。
通过了解和理解这些与腹膜腔相关的解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腹腔内的结构和功能。
主 讲:滨州医学院医学影像学教研室 陈亮
消化系统和腹膜腔疾病
胃肠道穿孔的影像诊断
定义
胃肠道穿孔:
是指胃肠道病变穿透胃肠壁导致内容屋溢出至腹膜腔的过程,是常见的急腹症。
1. 胃肠道肠穿孔常继发于溃疡、创伤和肿瘤。
2.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最常见的原因。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前壁,穿孔直径约0.5cm,易导致气腹和急性腹膜炎
慢性穿孔多后壁,较少造成气腹结肠穿孔易导致气腹和腹膜炎
肿瘤穿孔肿瘤坏死及肿瘤引起的肠梗阻所致的穿孔
创伤性穿孔多合并其他脏器损伤
临床表现
1. 起病急。
2. 腹膜刺激征:持续性腹痛、腹肌进张、
全腹部压痛。
1、胃肠道穿孔内容物入腹腔内时:
主要X线表现为气腹、腹腔积液、
腹脂线异常和麻痹性肠胀气等征象。
2、以膈下游离气体为典型表现,
未见气腹不能完全排除胃肠穿孔。
哪些情况,存在穿孔,
但没有膈下游离气体征象呢?
①小肠及阑尾
穿孔小肠及阑尾内一般无或有少量气体,穿孔后极少出现膈下游离气体
②胃后壁溃疡
穿孔如网膜孔不通,气体积聚在网膜囊内,中腹部见气腔,而膈下无游离气体
③腹膜间位或后位肠道向腹膜后间隙穿孔,无膈下游离气体
腹腔内积液及气液征象:
相邻肋腹脂线模糊、肠曲反应性淤积、肠麻痹。
临床三基训练医技放射影像学消化系统及腹膜腔(总分:144.00,做题时间:60分钟)一、(一)选择题 (总题数:70,分数:70.00)1.“上消化道”指的是(分数:1.00)A.食管全程B.食管+胃C.食管+胃+十二指肠√D.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E.食管+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解析:2.关于食管平滑肌瘤,下列错误的是(分数:1.00)A.边缘光整,锐利的充盈缺损B.局部黏膜无破坏,黏膜展平C.壁软而光滑D.钡剂呈偏流或分流E.多数肿块上可见龛影√解析:3.关于早期反流性食管炎的钡餐表现,以下不正确的是(分数:1.00)A.可为阴性B.仅可见食管下段数厘米或十几厘米的轻微痉挛性改变C.网织交错的线样龛影√D.管壁光滑规则E.偶见锯齿状第三收缩波解析:4.关于早期食管癌,错误的是(分数:1.00)A.食管中下段多见B.鳞癌居多C.管壁僵硬,黏膜中断D.可见小溃疡E.管腔狭窄,充盈缺损√解析:5.下列哪项是贲门失弛缓症的典型X线表现(分数:1.00)A.食管下端自上而下逐渐狭窄呈漏斗状或鸟嘴状√B.食管下段黏膜增粗或稍迂曲C.食管中下段多个环形收缩D.可见小溃疡E.可见串珠样或蚯蚓样无盈缺损解析:6.食管裂孔疝的直接X线征象(分数:1.00)A.消化性食管炎B.食管胃角变钝C.膈上疝囊√D.食管下段迂曲增宽E.食管反流解析:7.胃溃疡的好发部位为(分数:1.00)A.胃底B.胃小弯√C.胃大弯D.胃体E.胃窦解析:8.下列“胃溃疡”所见,提示为恶性的是(分数:1.00)A.腔外龛影B.狭颈征C.黏膜纠集D.项圈征E.半月征√解析:9.早期胃癌指肿瘤仅限于(分数:1.00)A.黏膜层B.黏膜或黏膜下层√C.肌层D.浆膜层E.黏膜下层解析:10.十二指肠溃疡的直接X线征象为(分数:1.00)A.龛影√B.球部变形C.球部激惹征象D.透明带E.黏膜纠集解析:11.关于“小肠Crohn病”影像,不对的是(分数:1.00)A.环肠壁对称性侵犯√B.小肠多发狭窄C.口疮样溃疡D.肠壁增厚E.纵行溃疡解析:12.结肠癌最好发的部位是(分数:1.00)A.盲肠B.升结肠C.横结肠D.降结肠E.乙状结肠√解析:13.患者,男性,55岁,进食梗阻感3个月余,食管吞钡显示食管下段管壁边缘欠规则,管壁扩张性略差,黏膜粗细不均扭曲、中断。
内脏学(一)消化系统一、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口腔到肛管)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大肠和小肠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又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上消化道:十二指肠及以上下消化道:空肠及以下消化腺(分泌消化液):肝、胰、口腔腺及消化管壁的小腺体二、消化管一、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一)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二)腭前2/3为硬腭,后1/3为软腭;咽峡:由腭垂,两侧腭舌弓,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与咽的分界(三)舌1.舌的形态和分布:后1/3为舌根,前2/3为舌体,舌体前端称舌尖2.舌乳头:丝状乳头(没有味蕾)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3.舌肌:颏舌肌(作用):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舌前伸,单侧收缩时,舌尖伸向对侧(四)牙形态:牙冠、牙颈、牙根构造:牙釉质,牙本质,牙髓,牙骨质牙周组织:牙龈,牙周膜,牙槽骨二、咽(消化与呼吸共同通道)形态:前后略扁,上宽下窄的漏斗形肌性管道位置:第1-6颈椎前方,鼻、口腔和喉的后方,上起颅底,下端续接食管分部:鼻咽口咽,喉咽三、食管(一)位置与分布位置:上接咽,沿脊柱前面下降,经胸廓上口入胸腔,穿膈的食管裂孔入腹腔,下接胃贲门分部:颈、胸、腹三部;胸部最长,腹部最短(二)食管的狭窄部第一处:起始处,距中切牙约15cm第二处:左主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约25cm第三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约40cm食管的三个狭窄是易异物滞留的部位,也是食管肿瘤的好发部位四、胃(一)位置:中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的贲门位于第11胸椎(T)左侧;胃幽门约在第1腰椎(L)右侧(二)形态和分布形态:两壁:前壁、后壁;两缘:胃小弯(最低处称角切迹)、胃大弯;两口:入口--贲门,接食管,出口--幽门,连十二指肠分部:胃底、胃体、贲门部、幽门部五、小肠长度:5-7m;是进行消化道的主要场所分部十二指肠形态:十二指肠呈“C”形,包饶胰头,分部:上部(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降部(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部位)水平部(下部)升部(十二指肠悬肌(十二指肠悬韧带)手术时,确认空肠起始的标志)空肠回肠六、大肠分部: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肠;盲肠和结肠的特点:具有结肠袋、结肠带、肠脂垂。
第四章消化系统教学要求一、概述掌握: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消化管的一般微细结构;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熟悉:消化系统的组成。
二、消化管掌握:1.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位置和开口部位;咽峡的组成。
2.咽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食管的位置、长度、狭窄及临床意义。
3.胃的位置、形态分部和胃壁的组织结构特点。
4.十二指肠的形态分部、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位置。
大肠的分部,盲肠、结肠的形态特点,阑尾的位置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熟悉:1.口腔的境界;牙的形态、构造、牙的分类及牙式。
2.结肠的分部、直肠的位置分部。
了解:回盲瓣的位置作用;肛管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消化腺掌握:1.肝的位置、形态;肝的体表投影。
2.肝小叶的组织结构;胆囊位置、形态和分部;肝胰壶腹的概念。
3.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汁的排泄途径。
4.腹膜形成的结构和腹膜陷凹及临床意义。
熟悉:1.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开口部位;胰的形态、位置,胰岛的概念。
2.腹膜的概念、男女性腹膜腔的区别。
掌握,了解胰的分部和胰管的开口部位。
了解:腹膜与脏器的关系;肝的血液循环。
学习重点1.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管为中空性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临床上通常将口腔至十二指肠这一段消化管,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及其以下的消化管,称为下消化道;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肝、胰及消化管壁内的小腺体。
消化系统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食物残渣。
口腔和咽还参与呼吸和语言活动,舌还有味觉功能。
2.口腔的分部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前借口裂通外界,向后经咽峡通咽腔,其前壁为口唇,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腔底。
口腔内有牙、舌等器官。
口腔以上、下颌牙弓为界分为前外侧部的口腔前庭和后内侧部的固有口腔两部分。
当上、下颌牙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之间可借最后磨牙后间隙相通。
临床上当病人牙关紧闭时,可借此间隙放置开口器或插管,以避免舌咬伤或注入药物和营养物质。
第二节消化腺(唾液腺在第一节介绍)一、肝肝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体。
我国成年人肝的重量在男性为1230~1450g,在女性为1100~1300g。
肝血液供应丰富,为棕红色,质软而脆,受暴力打击易破裂出血。
(一)位置: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上界——与膈穹隆一致肝下界——肝下缘右侧与右肋弓一致,在腹上区可达剑突下3—5cm (二)形态:分上、下二面,左右两叶。
上面膨隆,称为膈面,借镰状韧带分为小而薄的左叶和大而厚的右叶。
下面凹陷,称为脏面,由三条互成 H 形的沟,即两纵沟和一横沟(称肝门),将肝的脏面分为右叶、左叶、方叶和尾状叶。
(三)分叶与分段:肝内有四套管道(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下腔静脉)形成两个系统(Glisson系统、肝静脉系统)。
肝膈面形态肝脏面形态Glisson系统与肝静脉系统(四套管道)肝位置肝膈面的分叶与分段肝脏面的分叶与分段(四)肝外胆道系统1、肝外胆道组成: 由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组成。
2、胆囊的位置:位于肝脏面右纵沟前方的胆囊窝内。
3、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的稍下方。
4、胆汁的排出途径:肝细胞分泌左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右胆囊二、胰(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位置:胃后方、横卧在第1、2腰椎前方的腹后壁形态:分头、体、尾三部分。
胰的右端膨大,称胰头;中部呈棱柱状,为胰体;左端较细,称胰尾。
结构:内有胰管。
外分泌部——分泌消化液,内分泌部——分泌胰岛素胰管开口部位: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后,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在胰头上部有一条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胰脏:属消化器官,兼有内分泌功能)肝胰腹壶:胆总管在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游离缘内下行,至十二指肠降部与胰头之间,在此与胰管汇合成肝胰壶腹。
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的顶端。
三、唾液腺(位置及开口已在第一节介绍)功能:分泌液有湿润口腔粘膜、调和食物及分解淀粉等作用。
第四章消化系统一、大纲要求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牙的一般结构与牙式,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食管的位置、分部和狭窄,胃的形态、位置、分部及微细结构,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小肠壁的微细结构、特点,肝的位置、形态、微细结构、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
2.理解内脏的一般形态和构造,口腔的分部,各器官的主要形态结构,小肠、大肠的位置、结构,胆囊与输胆管道,胰的位置、形态、微细结构。
3.了解胸部的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口腔三对唾液腺的位置、开口,腹膜与脏器的关系及腹膜形成的结构。
二、内容概要消化系统组成概述胸、腹部标志线消化管壁的一般微细结构口腔:唇、腭、舌、牙、唾液腺消口腔、咽和食管咽:鼻咽、口咽、喉咽食管化胃的形态和分部胃胃的位置与毗邻系胃壁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十二指肠统小肠空肠和回肠小肠粘膜的形态和结构特点肝和胰:位置形态、微细结构、胆道等盲肠阑尾大肠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管腹膜的解剖生理特点腹膜腹膜与脏器的位置关系腹膜形成的结构:韧带、系膜、网膜和陷凹三、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上下消化道2.咽峡3.肝门管区4.咽淋巴环5.小肠绒毛6.腹膜腔7.齿状线8.麦氏点9.窦周间隙10.肝胰壶腹.(二)填空题1.消化系统由和组成。
2.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由内向为、、和四层。
3.牙由、和构成。
4.腮腺导管开口于。
5.牙周组织包括、和。
6.能感受味觉的舌乳头是和,能感受一般感觉功能的舌乳头是。
7.咽的前壁不完整,分别与、和相通。
8.咽从上至下分为部部和部。
9.食管有三处狭窄,第一处在,距切牙约cm,第二处在,距切牙约cm,第三处在,距切牙约cm。
10.食管粘膜的上皮是,粘膜下层有腺。
11.胃可分为、、和四部。
12.胃底腺的主细胞分泌,壁细胞分为和。
13.十二指肠分为、、和四部分。
肝胰腹壶斜穿十二指肠的后内侧壁,开口于。
14.小肠可分为三段即、和。
15.小肠腺有细胞细胞和细胞。
16.十二指肠与空肠的分界是被固定。
腹膜腔的名词解释答案腹膜腔是指人体腹部内壁和脏器外表之间形成的一个空间。
它是腹膜在腹腔内壁和脏器上表面之间形成的一个连续的腔隙。
腹膜腔内填充着腹膜液,保护腹腔内的脏器免受外部冲击和摩擦的伤害。
腹膜腔是人体解剖学中重要的概念,它是由两层腹膜组成的。
腹膜是腹腔内最外层的腔隙,由腹膜壁和腹膜囊组成。
腹膜壁是内层腹膜和外层腹膜之间的一层薄膜,它们彼此平行,之间充满着腹膜液。
腹膜囊是指由两层腹膜壁之间的间隙,其中填充着腹膜液。
腹膜腔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润滑腹腔内的脏器。
腹膜液是由腹膜毛细血管壁滤出的液体,具有黏稠度较低的特点,可以减少脏器之间的摩擦,使脏器能够自由地移动和运动。
腹膜液还能够吸收和排除腹腔内的废物和代谢产物,保持腹腔内的环境平衡。
腹膜腔还与其他身体系统密切相关。
例如,消化系统的脏器(如胃、肠等)位于腹膜腔内,并通过腹膜腔内的腹膜囊与其他器官相互连接。
这种结构使得脏器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运动和活动,从而实现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此外,腹膜腔也与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有关,通过腹膜腔内的血管和淋巴管,身体的血液和淋巴液可以在各个器官之间进行循环和供应。
腹膜腔还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腹膜腔内的腹腔穿刺和腹膜镜检查等方法,医生可以观察腹腔内脏器的病态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腹腔穿刺是将一根细长的针插入腹膜腔,抽取腹腔内的液体或进行组织检查的一种方法。
腹膜镜检查则是通过在腹膜腔内插入一根细长的镜头,通过电视显示器观察和诊断腹腔内的病变。
总之,腹膜腔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空间,将腹腔内的脏器与腹腔内壁相分隔,起到保护和润滑作用。
它与消化、循环和呼吸等系统密切相关,并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腹膜腔在人体内的功能和意义。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一、学习内容与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总论、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乳腺、消化系统和腹膜腔、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骨骼肌肉系统。
本课程教学希望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以下的目的:1.根据各系统的特点掌握该系统的影像检查方法的评价。
2.掌握各系统的医学影像诊断要点及相应疾病的比较影像学。
3.熟悉各种影像中的脏器形态、密度和信号,掌握在不同图像中人体解剖及疾病的影像特点与辨别方法。
二、理论教学内容共分8个章节,160学时。
第一章总论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要求:熟悉X线、CT、MRI、DSA等成像原理与特点并了解相关防护知识。
二、主要内容1.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1)X线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2)CT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3)MRI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1)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2)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综合应用。
3.医学影像诊断原则与诊断步骤:(1)医学影像诊断原则;(2)医学影像诊断步骤。
4.正确书写影像诊断报告三、学习重点重点:X线、CT、MRI、DSA成像原理与X线特性。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一、目的和要求目的: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CT、MRI诊断要点。
要求: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医学影像解剖和常见病的影像表现并了解其鉴别诊断。
二、主要内容1.正常影像学表现:(1)正常X线表现;(2)正常声像图表现;(3)正常CT表现;(4)正常MRI表现。
2.异常(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1)异常X线表现;(2)异常声像图表现;(3)异常CT表现;(4)异常MRI表现。
3.观察、分析和诊断。
4.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5.颅内肿瘤:(1)神经上皮瘤;(2)脑膜瘤;(3)垂体腺瘤;(4)颅咽管瘤;(5)松果体瘤;(6)听神经瘤;(7)脑转移瘤。
6.颅脑损伤:(1)脑挫裂伤;(2)弥漫性脑损伤;(3)颅内血肿;(4)硬膜下积液;(5)脑外伤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