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 格式:docx
- 大小:17.22 KB
- 文档页数:2
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作者:程镜戎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06期摘要:受案范围是行政诉讼中一个特有的概念,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模糊不清,其根本原因是对“公共利益”这个概念不够明确。
公共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和正当性。
将安全生产领域和被拆迁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引入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是现实需要。
然而,从目前的立法来看,受案范围过于局限,因此要立足国情,通过明确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发挥法律解释的作用和发挥司法实践的作用等方面,扩大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关键词:公共利益;受案范围;行政公益诉讼中图分类号:D9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6-0126-04一、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界定受案范围是行政诉讼中一个特有的概念,是指在何种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传统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一种主观诉讼,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私人利益,必须在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情况下才可以提起诉讼。
而行政公益诉讼则是一种客观诉讼,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要保护的公共利益和起诉主体不具有直接上的利害关系,实际上是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一种补充[1]。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采取了列举式,兜底条款,并且从反面规定何种情况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既避免了概括式的不确定,又避免了列举式范围过小的问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立法模式。
但是,上述列举方式并无法恰当的平衡利益关系,无法完全保护公共利益。
目前,对于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只规定了四种①,并不能全面保护公共利益。
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模糊不清,其根本原因是对“公共利益”这个概念不够明确。
想要确定何种案件可以纳入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住何为公共利益。
第一,公共利益具有不确定性。
其不确定性主要基于以下这两个方面:公共利益内容的不确定和公共利益针对对象的不确定[2]。
首先,由于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以维护公共利益。
全国2024年春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考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是______。
A.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案件B.食品药品安全案件C.国有财产保护案件D.汽车产品质量案件2、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属于______。
A.过错责任B.过错推定责任C.无过错责任D.公平责任3、原始社会调整生产关系和生活关系的准则是______。
A.成文法律B.国家政策C.伦理道德D.氏族习惯4、不服一审法院的生效判决可以______。
A.提起再审B.提起上诉C.重复起诉D.抗诉5、暴雪将至,甲见邻居乙家无人,乙的房屋很可能在暴雪中坍塌,于是甲主动对乙的房屋进行了加固。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乙可以事先未同意为由拒绝支付任何费用B.乙若拒绝支付任何费用则构成了侵权行为C.甲可以要求乙支付劳动报酬D.甲可以要求乙支付必要的加固材料费用6、下列制度属于自然资源保护法范畴的是______。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B.限期治理制度C.“三同时”制度D.权属制度7、下列情形男方可以提出离婚的是______。
A.女方被宣告失踪之后B.女方怀孕期间C.女方分娩后1年内D.女方中止妊娠后6个月内8、甲造纸厂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并对下游乙村的农田造成了污染。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
A.如果乙村不能证明农田污染由甲厂造成,则甲厂不承担法律责任B.如果甲厂的污水符合行业标准,则甲厂不承担法律责任C.如果甲厂的污染行为性质严重,则可能受到刑事处罚D.对甲厂的行为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9、我国《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听取陈述和申辩等内容体现了______。
A.正当法律程序原则B.诚实信用原则C.比例原则D.越权无效原则10、行政赔偿诉讼案件中的原告______。
A.不承担任何举证责任B.对被诉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C.对被诉行政行为的法律及行政规范依据承担举证责任D.应被告的请求承担相应举证责任11、根据我国缔约权的相关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______。
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国家机关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保护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对行政机关或其他侵害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主体提起的寻求司法救济的诉讼行为。
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是指行政公益诉讼适用的案件范围。
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环境资源的行政公益诉讼保护环境资源是行政公益诉讼中最为常见的诉讼对象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当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或侵害时,原则上任何人都可以向有关环境保护部门举报,也可以依法提出行政公益诉讼。
同时,对于生态环境污染、环境违法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也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保护环境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它自身的价值也需要加以保护,而在诉讼中,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诉讼的目的不止是赢得诉讼,更是必须让被告、相关单位、公众、特别是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机关看到,保护环境资源行动实质上是重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切身权益,行使起保障公共利益的重要责任。
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行政公益诉讼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内,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也比较广泛。
消费者在通过消费来满足自己的生活和生产需要时,遇到意外追求赔偿,或是消费者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时,他们具备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资格。
比如,广告违法、虚假宣传,商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
三、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行政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还可以用来保护劳动者权益。
但是,由于劳动者的权益有时比较难以把握和维护,因此我国法律规定了一些措施来保护劳动者权益,比如调解、仲裁、行政公益诉讼等。
在行政公益诉讼中,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在受案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比例。
比如,社保、劳动合同、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等问题。
四、保护知识产权的行政公益诉讼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内,行政公益诉讼同样可以有所发挥。
遇到某些侵害知识产权摧毁创造性的行为时,我们可以通过行政公益诉讼来保护他人的知识产权,以达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
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
孙瑜蓓
【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29)003
【摘要】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是构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重要范畴之一,受案范围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运行成效。
纵观目前学界对受案范围的界定在数量上多达二三十种,在内容上又过于原则笼统。
然笔者以为,学界所界定的“受案范围”与其说是受案范围,倒不如说是行政公益诉讼的案件种类。
受案范围简单地讲就是指法院对哪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政行为拥有司法审查权,而案件种类所探讨的是“符合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要求,具有可诉性的案件中涉及哪些种类的问题”,与受案范围并非同一问题,因此有必要还受案范围“本来面目”。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孙瑜蓓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5.3
【相关文献】
1.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反思——以"公共利益"的合理界定为视角
2.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之实践考察与体系展开
3.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确定
4.检
察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实证分析5.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适度扩张之辨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的异同
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公益诉讼,二
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异同。
首先,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起点不同。
民事公益诉
讼是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诉讼,并是在民事诉讼程序下
进行的诉讼活动。
而行政公益诉讼则是由政府或其他特定机构提起
的诉讼,是在行政程序下进行的诉讼活动。
其次,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民事公益诉讼主要涉及当事人之
间的纠纷和利益关系,往往需要受到法律保护。
而行政公益诉讼则
主要涉及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往往需要政府等特定机构出面保护。
再次,二者的追究对象也大不相同。
民事公益诉讼的追究对象
通常是个人、企业或其他非政府性组织,而行政公益诉讼的追究对
象则为政府或其他具有行政行为能力的公共机构。
另外,二者的法律依据有所不同。
民事公益诉讼的法律依据主
要是《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而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依据主要
是《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
最后,二者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有所不同。
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
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与良好司法秩序;而行政公
益诉讼的目的则是保护公共利益、环境和资源的利益,确保公共权
力行使的合法性。
总之,虽然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性质、适用范围、
追究对象、法律依据及社会效益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二者都是
有益于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的公益诉讼形式,值得重视和推广。
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五大类
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
1. 环境保护类:包括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行为的诉讼,如违法排污、非法采矿等。
2. 自然资源保护类:包括对自然资源破坏、滥用等行为的诉讼,如非法砍伐森林、滥捕滥捞野生动物等。
3. 建设用地保护类:包括对违法建设、占用耕地等行为的诉讼,如非法征地、违法建房等。
4. 食品药品安全类:包括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追责诉讼,如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等。
5. 公共利益保护类:包括对公共利益受侵害行为的诉讼,如违法收费、滥用职权等。
这些范围只是行政公益诉讼的一部分,具体还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进一步细分。
⾏政公益诉讼起诉条件⼀、⾏政公益诉讼起诉条件 1、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2、⼈民检察院在履⾏职责中发现破坏⽣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民事诉讼法》第五⼗五条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民检察院在履⾏职责中发现破坏⽣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为,在没有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或者前款规定的机关和组织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规定的机关或者组织提起诉讼的,⼈民检察院可以⽀持起诉。
⼆、民事公益诉讼范围 ⼈民检察院履⾏职责中发现污染环境、⾷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为,在没有适格主体或者适格主体不提起诉讼的情况下,可以向⼈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民检察院履⾏职责包括履⾏职务犯罪侦查、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审查起诉、控告检察、诉讼监督等职责。
地⽅各级⼈民检察院认为同级⼈民法院未⽣效的第⼀审判决、裁定确有错误,应当向上⼀级⼈民法院提出抗诉。
地⽅各级⼈民检察院对同级⼈民法院未⽣效的第⼀审判决、裁定的抗诉,应当通过原审⼈民法院提出抗诉书,并且将抗诉书抄送上⼀级⼈民检察院。
上级⼈民检察院认为抗诉不当的,可以向同级⼈民法院撤回抗诉,并且通知下级⼈民检察院。
对⼈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审案件或者⼈民法院决定开庭审理的上诉案件,同级⼈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第⼆审法庭。
三、公益诉讼制度的特点 (1)适格的原告。
公益诉讼原告具有⼴泛性,原告不要求与本案有法律上的直接利害关系,当然,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也并不因为其个⼈利益包含在公共利益之中或者与被诉⾏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不能提起公益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诉讼法意见版本文仅为提供学习交流所用,为作者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不代表官方观点,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但是严禁任何个人、单位和其他组织用于公开发表等其他获取商业利益用途,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公益案件,保护公民生命健康等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民、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组织认为个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行为侵犯了多数公民的合法权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或国家利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第三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公益诉讼,必须遵守本法。
第四条公益诉讼案件的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对公益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五条人民法院审理公益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公益案件,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七条人民法院审理公益案件,依法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八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公益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
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公益案件,必须依照本法一律公开审理。
第十条人民法院审理公益案件,必须依照本法实行人民陪审员陪审制度。
第十一条当事人在公益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十二条当事人在公益诉讼中有权进行辩论。
第十三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公益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第二章受案范围第十四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国家司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对下列行为提起的公益诉讼:(一)因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导致不特定多数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行为;(二)因工业排放引发水源污染,放射性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造成多数人或者集体性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行为;(三)因工业意外引发环境污染问题造成多数人或者集体性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行为;(四)涉及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流失等造成国家财产、集体财产损失的行为;(五)涉及大规模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不合法买卖、使用、转让等造成多数人或集体性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行为;(六)涉及垄断、不正当竞争等造成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行为;(七)涉及侵害弱势群体利益的行为;(八)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造成多数人或群体性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九)涉及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其他组织侵害多数人或者集体性合法权益的行为;(十)其他造成多数人、集体性、群体性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行为。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匿雹曩_:|_萋i竺婴墅!f叁整I』圭塾金试也行政公孟诉i公林晶晶摘要随着公众权利保护意识的逐渐加强,公益诉讼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
当传统的行政诉讼并不能满足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时,一种新型的诉讼静j庹——行政公益诉讼应运而生。
本文通过借鉴国外行政公益诉讼的经验,分析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并从原告资格、受案范围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我国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关键词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起诉资格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192.02早在古罗马时期,公益诉讼就已产生,其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的。
“私益诉讼是保护个人所有权利的诉讼,仅特定人才可提起,公益诉讼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凡市民均可提起。
”美国是现代公益诉讼的开创者,《美国区法院民事诉讼法规》第17条规定:“在法定情况下,保护别人利益的案件也可以用美利坚合众国的名义提起。
关于公益诉讼的概念,可以定义为,有关组织和个人依据法律的规定,对违反法律而给国家、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了事实上损害或潜在损害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的诉讼活动。
”根据公益诉讼的被告不同,可以将公益诉讼分为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
一、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和特征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主体的违法行政或不作为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存在侵害的紧迫性时,法律允许不特定的一般主体(包括公民、公益性社会团体、特定的国家机关)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
与传统的行政诉讼相比,行政公益诉讼有其明显的特点。
(一)诉讼目的的特殊性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其原告与案件并不存在必然的直接利害关系,这是行政公益诉讼与传统的行政诉讼最为本质的区别。
(二)起诉主体的广泛性传统的行政诉讼要求起诉人与案件必须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行政公益诉讼之诉讼目的的特殊性使其起诉主体并不局限于此,其他机关、团体、个人均可以公众利益受到侵害为由,代表国家和公众提起诉讼。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什么?范围内的具体内容有哪些?热门城市:嘉善县律师临沧律师运河区律师江阴市律师聊城律师赞皇县律师胶州市律师辽宁律师枣强县律师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这就决定了行政诉讼有别于其他的诉讼。
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行政争议,行政相对人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只有当行政争议在法律规定的受案范围之内,行政相对人才能提起行政诉讼。
那么法律规定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什么?范围内的具体内容有哪些?▲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什么?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诉讼案件的范围,这一范围同时决定着司法机关对行政主体行为的监督范围,决定着受到行政主体侵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诉讼的范围,也决定着行政终局裁决权的范围。
▲二、范围内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根据2015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决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政公益诉讼⽴案标准和条件是什么公益诉讼,顾名思义就是涉及公共利益的诉讼,像这种涉及到⼤多数⼈利益的诉讼,诉讼主体肯定要是⼀个能够代表⼤多数⼈利益,并且不受⾏政机关约束的组织或者个⼈,因此,⼈民检察院便成了⾏政公益诉讼提起⼈的不⼆之选,下⾯是店铺⼩编整理的关于⾏政公益诉讼的⽴案标准和条件等知识。
⾏政公益诉讼⽴案标准和条件是什么⼈民检察院提起⾏政公益诉讼的案件来源主要有三种形式:⼀是公民、法⼈和其他社会组织控告检举。
⼆是国家权⼒机关、上级⼈民检察院交办或者其他组织转办。
三是本级⼈民检察院依职权发现。
为了维护稳定的诉讼秩序,应把好提起⾏政公益诉讼的⽴案关⼝,将受案范围限定在⽣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地使⽤权出让等领域。
严格此类案件的⽴案审查标准,只有⾏政违法⾏为对国家和社会利益造成侵害,公民、法⼈和其他社会组织由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没有也⽆法提起诉讼的,才予以启动提起⾏政公益诉讼的相关程序。
《⼈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作实施办法》第⼆⼗⼋条⼈民检察院履⾏职责中发现⽣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地使⽤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政机关违法⾏使职权或者不作为,造成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公民、法⼈和其他社会组织由于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没有也⽆法提起诉讼的,可以向⼈民法院提起⾏政公益诉讼。
⼈民检察院履⾏职责包括履⾏职务犯罪侦查、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审查起诉、控告检察、诉讼监督等职责。
《⼈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试点⼯作实施办法》第三⼗⼆条经审查认为⽣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地使⽤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政机关违法⾏使职权或者不作为可能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应报请检察长批准决定⽴案,并到案件管理部门登记。
⼈民检察院决定⽴案的⾏政公益诉讼案件,应当制作《⽴案决定书》。
⾏政公益诉讼与其他简单诉讼案件⽐起来⽐较复杂难懂,为了更好的帮助您进⾏理解,店铺主页中有很多⾏政公益诉讼的经典案例可以供您参考。
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的异同(最新)近几年来,公益诉讼成为司法理论和实务界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制度,其中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
本文对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异同点进行了梳理,以期在司法实践中更准确的适用相关法律,推动公益诉讼工作健康发展。
一、民事公益诉讼与行政公益诉讼的内涵界定行政公益诉讼是指检察机关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
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四款:“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该修改标志着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初步建立。
民事公益诉讼则是指在民事领域发生了侵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检察机关在诉前先向适格的主体提出督促或者支持法律规定的有关组织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检察建议,在无适格主体或者适格主体不依法提起诉讼的前提下,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的一种制度。
二、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同点首先,二者的原告是与被诉的行政或民事行为没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当事人。
所谓“没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是指被诉行政或民事行为未对原告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或者原告的合法权益虽然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与被诉行政或民事行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而不构成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其次,二者要保护的都是社会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而非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个人利益。
在一般的行政诉讼中,个人作为其自身利益的最大保护者,当其私人利益受到损害时,自然会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刘建华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一、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和特点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认为: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或不作为对公共利益造成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法律容许无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制度。
行政公益诉讼有如下基本特点:1.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即诉讼的标的是公共利益。
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呢?我认为,公共利益是指各种资源利益、公共设施利益、共有财产利益以及各种环境利益,环境利益具体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市场环境,如空气、饮用水清洁、噪音、学校环境、消费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利益等。
在单纯私人利益直接受损害的情形下,只需诉诸传统的行政诉讼手段即可处理;而在行政公益诉讼之场合“原告申诉的基础并不在于自己的某种利益受到侵害或胁迫,而在于希望保护因私人或政府机关的违法行为而受损的公众或一部分公众的利益。
”这是公益诉讼的最本质内涵。
2.行政公益诉讼具有显著的预防性。
与私益诉讼相比,公益诉讼的提起及最终裁决并不要求一定有损害事实发生,只要能根据有关情况合理判断有社会公益侵害的潜在可能,亦可提起诉讼由违法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不受违法侵害行为的侵害,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所以法律有必要在违法行政行为侵害尚未完全发生时就容许公民适用司法手段加以排除,从而阻止国家利益和社会公益遭受无法弥补的损失或危害。
3.公益诉讼的原告是特定的当事人。
行政公益诉讼的目的决定了公益诉讼的原告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行政诉讼的当事人。
公益诉讼的案件涉及的往往是某一地区、某一阶层、某一行业的众多人群,甚至可能是普通消费者,是否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呢?考虑到个人对公益的代表能力、法院的承受能力等因素,通常只有法律规定的特定人具备起诉资格。
我国公益诉讼的代表人,笔者认为应由人民检察院中设立专门机构担任。
社科文化行政公益诉讼探析武思蒙(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摘 要:2017年《行政诉讼法》的修订,使我国正式确立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这有利于使公共利益得到更好地保护,但同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为完善该制度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利益保护;受案范围;举证责任公民、集体、国家的利益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有时会遭受到不同程度受到损害。
为了避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企业的违法行为及政府不作为的侵害,我国逐步建立起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一、行政公益诉讼的含义公益诉讼是与私益诉讼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其是指由于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被侵犯,检察机关或被授权的社会组织依据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保护公共利益的一项诉讼制度。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适格主体为确保公共利益免遭不法侵害,对做出违法行政行为而侵害公共利益或使公共利益受到威胁的行政机关提起诉讼的制度。
[1]这一诉讼制度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诉讼制度。
由于原告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可以将行政诉讼制度理解为行政私益诉讼。
而行政公益诉讼的原告与案件并未有直接利害关系,其所维护的是国家和社会公共的利益。
二、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沿革及现状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经历了从空白到设立的发展过程。
在建国初期,《最高人民检察署试行组织条例》中就有着公益诉讼相关规定的记录。
1997年河南省方城县的国有财产流失一案是我国第一起由检察机关担任原告的公益诉讼案件。
从公益诉讼第一案出现一直到2015年,虽然我国期间也出现了一些以保护公共公益为目的的公益诉讼案件,但是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相关内容,并且公益诉讼也并没有明晰划分出行政和民事类型。
2015年7月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3个省份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
此次试点,是我国开始探索建立公益诉讼制度的尝试。
在试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从中取得的经验,为之后这一制度的正式确立提供了宝贵的先行经验。
篇一《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构建思考》论文摘要行政机关滥用职权或怠于履行职责有时候危害是社会公益。
依照现行的行诉法相关规定,原告资格取得以与自身有法律上直接的利害关系为前提。
但在公益受损害的案件中,与行政行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往往是受益者,不会提起诉讼。
为了社会公益的维护,支持公民对与自己权利无直接法律上利害关系的特定的行政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实属必要。
论文关键词行政诉讼公益诉讼构建一、行政公益诉讼定义行政公益诉讼,是指公民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虞时,虽与自己无直接利害关系,但为维护公益,而向特定机关提出起诉请求,并由特定机关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
行政公益诉讼形式在中国目前还未被立法者所承认,但通过对西方法治国家行政公诉制度的考察和法理思考可知,在中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有理论之基础,现实之需要,也是国际上诉讼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公益行政诉讼构建之必要性(一)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之法理分析1.司法对社会公共性权利的保护和救济司法权是用于保护权益的,包括私权和公权。
公权行使过程中侵犯公共利益从表面上分析对个人权益并没有造成直接的损害,公民不能以个人名义对此提起诉讼。
但无救济便无权利,法律对公共权利的保护不应是一种真空状态。
2.私权利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封闭的权力分立与制衡在使行政权日益无限扩大成为一个拥有自身利益的庞大系统时,也导致了效率低下、妨碍了公民行使管理国家、主张自身权益的权利。
我们需优化公权和私权的配置,借助私权,运用司法审查,制约公权。
3.传统诉的利益观之更新法谚无利益即无诉权以诉的利益为拥有诉权的前提,但我国公民法制观念不断更新,理念的进步也为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奠定好了观念基础,法律本应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现实。
(二)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现实必要性分析在中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紧迫的现实必要性。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保护环境公益的需要。
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彭灵侠
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学者们的观点各有不同。
笔者认为,应当明确受案范围不能只
这种行
对于行政主体损害公共利益的行政不作为行为。
这种情况通常是指行政主体依职权应该做出相应的行为,而行政主体怠于行使以致使公共利益遭受损害。
通过行政公益诉讼,将此纳入法院的审查范围,客观上可以督促行政主体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更好的实现依法行政,保护公共利益。
因而,应该将造成公共利益损害的行政主体的不作为,纳入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
之内。
3.行政主体损害公共利益的抽象行政行为。
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并未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受案范围。
抽象行政行为行政机关一般具有不特定对象性,因而影响更加广泛,而其反复适用性,则可能导致损害更为严重。
若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可以在公共利益的损害造成之前,使其能够得到事前的救济。
笔者认为对于即将建构的行政公益诉讼,可以对规章以下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行政行
---文章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