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 参考书单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博弈论的书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中进行策略选择的数学模型。
它旨在分析决策者的利益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推导最优策略来预测决策结果。
博弈论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个体之间的对抗竞争,也可以是团队之间的合作协调。
在现实生活中,博弈论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
博弈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数学家庞加莱和博尔查诺夫。
20世纪初,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对博弈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建模,奠定了博弈论的基础。
随后,约翰·纳什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为博弈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博弈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两大分支。
非合作博弈是指各个决策者根据自身利益进行策略选择的过程。
最著名的非合作博弈模型是囚徒困境,它描述了两个犯人在缺乏沟通的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将会导致最不利的结果。
囚徒困境模型揭示了自私行为对个体和社会利益的影响,对人们的行为选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合作博弈是指决策者通过相互合作达成共识的过程。
其中最著名的模型是合作博弈的核心概念——合作博弈的核。
合作博弈的核是指在合作博弈中,不存在任何一个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策略获得更好的结果的集合。
核心的概念为合作博弈提供了一种稳定的解决方案,保证了各方的利益得到平衡和保护。
除了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博弈论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和模型。
例如,博弈树是一种用于描述博弈过程的图形模型。
在博弈树中,每个决策者的每个可能的决策都对应着一个节点,决策者的选择路径形成了一条从根节点到叶节点的路径。
通过分析博弈树可以推导出最优策略和最终结果。
博弈论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
在经济学中,博弈论被应用于市场竞争、价格决策等问题的分析。
在管理学中,博弈论被应用于组织博弈、团队合作等问题的研究。
在政治学中,博弈论被应用于选举、政策制定等问题的分析。
在计算机科学中,博弈论被应用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
介绍合作博弈的书籍
《合作博弈论》- Robert Aumann:这本书是合作博弈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罗伯特·奥曼是合作博弈理论的重要贡献者之一,书中介绍了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深入探讨了合作博弈的各种模型和解决方案。
《合作博弈与经济分析》- Sergiu Hart: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合作博弈论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和解决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包括公共产品供给、合同设计、谈判等方面。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 Colin F. Camerer:这本书是博弈论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其中涵盖了合作博弈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证研究,同时介绍了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在博弈论中的应用。
《合作博弈论导论》- George J. Mailath、Larry Samuelson:该书从合作博弈的基本概念和解决概念开始,深入讨论了纳什均衡、核心解和稳定性概念等,并介绍了一些重要的应用案例和最新研究成果。
《实证博弈论:方法、数据和场景》- Alvin E. Roth:这本书提供了实证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实例,包括合作博弈、拍卖理论、市场设计等方面,并通过实证研究为博弈论提供了实践的指导。
博弈论书pdf摘要:1.博弈论概述2.博弈论的基本概念3.博弈论的应用领域4.博弈论的发展历程5.如何学习和应用博弈论6.博弈论书的推荐正文:一、博弈论概述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是一种研究决策制定的数学工具。
它主要研究多个决策者在特定规则下进行策略选择,并分析各种策略带来的结果。
博弈论旨在解决在竞争、合作、冲突等场景中,决策者如何做出最优选择以实现自身目标的问题。
二、博弈论的基本概念1.参与者:博弈中的决策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国家等。
2.策略:参与者可选择的行动方案。
3.收益:参与者采取某策略后所获得的利益或损失。
4.博弈:参与者之间根据特定规则进行策略选择与收益分配的过程。
5.纳什均衡:一种特殊的博弈均衡状态,指参与者在不知道其他参与者策略选择时,自己的最优策略不依赖于其他参与者的选择。
三、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战略、人工智能等领域。
其中,最著名的应用案例是囚徒困境博弈和拍卖理论。
四、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博弈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
1944 年,美国数学家诺曼·兰恩·库珀发表了关于博弈论的论文,标志着博弈论的正式诞生。
此后,约翰·福布斯·纳什、莱昂纳德·达维多维奇和罗杰·巴纳生机等人的研究使博弈论得到了迅速发展。
近年来,博弈论在人工智能、网络经济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五、如何学习和应用博弈论学习和应用博弈论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了解相关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践案例加深理解。
以下是一些建议:1.阅读经典教材,如《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
2.学习博弈论软件,如Axelrod、Netlogo 等,模拟实际问题进行博弈分析。
3.参加相关课程和研讨会,了解博弈论的前沿动态。
4.多做案例分析,提高博弈思维能力。
博弈论的经典入门课程和资料今天,你AI了没?决策的核心是最优策略的确定,所谓智能决策就是运用了新的技术使得机器可以像人一样在复杂场景下进行最优策略制定,目前阶段主要是在策略抽象、策略空间生成、策略搜索和评估方面应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方法,尤其是最优策略求解过程中。
而策略的相互作用、代价和回报函数设计、领域知识等目前仍然依赖于人类先验知识。
博弈论属于策略制定的基础理论,在金融、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面对繁复多样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决策时,人的处理能力捉襟见肘,高水平的决策人员又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优秀的基础素质,机器快速复制高水平的专业决策水平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在金融领域做的比较领先,如风险控制、量化交易等。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两门入门博弈论的基础课程,以及两本专家推荐的经典资料。
耶鲁大学:博弈论这门课程是系统介绍有关博弈论和战略思想。
比如支配思想、落后的感应、纳什均衡、进化稳定性、承诺,信誉,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等。
并在课堂上提供了各种游戏以及经济、政治,电影和其他方面的案例来讨论。
Ben Polak教授任职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经济系。
他在剑桥大学Trinity College获得学士学位,在西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是微观经济理论和经济史方面的专家。
课程链接:网易公开课:/special/gametheory/哔哩哔哩:https:///video/av41333177/?p=1 国内大学:博弈论基础好处是中文,坏处是讲的不透彻,作为科普是足够的。
浙江大学、中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都有课程,基本覆盖了常见的完全信息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演化博弈等等经典案例与概念。
•浙江大学地址1:https:///video/av41311488/?p=1地址2:/movie/2019/3/P/D/ME8LOLK1M_ME8LPJ6 PD.html•中南大学课程地址:https:///video/av29012990/?p=1•首都师范大学地址:https:///video/av9696912/?p=1两本资料Ben Polak教授推荐了两本比较经典的资料,供学习参考。
推荐几本经典博弈书籍_陈建先
在学习博弈论时,大家都感觉选择书籍是一件难事。
在此,我给大家推荐几本西方的经典博弈论书籍,这些书都属于“文科”类型,不需要数学基础。
并且这些书在“当当网”上都能买到。
X
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博弈书——《策略思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和巴里J.奈尔伯夫提供了一把万能钥匙,将你从《策略思维》一书中获益,并感到兴味盎然。
核心思想:不仅仅探讨如何战胜对方,同时还要思考如何与对方合作。
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博弈书——《策略博弈》。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通过使用《策略博弈》(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和苏姗·斯克丝)这本书,每一个地方的学生,都可以对博弈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核心思想:在给出博弈论基本框架及概念的情况下讲故事。
《策略博弈》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既适于MBA学生阅读,又可作为本科生博弈论教材的为数不多的佳品。
21世纪的经典博弈书——《妙趣横生博弈论》。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谢林“一生中最不能错过的一本书”——“西方孙子兵法”——《妙趣横生博弈论》。
该书由阿维纳什K.迪克西特和巴里J.奈尔伯夫合著。
核心思想:在本性上,人们都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理解和自身的需要。
但博弈的艺术要求,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理解他人的立场、观念以及看重什么,并运用这种理解来指导行动。
博主有关博弈论的论文及项目:
《我国政府公共决策利益博弈的路径和机制研究》。
博弈论弗登博格epub博弈论弗登博格(Fudenberg and Tirole)是一本经济学家以及决策者必读的经典教材,也是博弈论领域的权威著作。
该书由Nobel经济学奖得主Jean Tirole和Drew Fudenberg合著,共有688页,内容非常丰富,其独特的逻辑以及严密的理论框架,使得该书成为博弈论领域的标杆之作。
这本书主要讲解博弈论的基本概念、模型以及应用。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者在互相影响下进行决策的理论。
它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博弈,如零和博弈、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等。
此外,博弈论还研究了如何在博弈中预测决策者的行为,并寻求最优策略以实现最大利益。
博弈论弗登博格以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丰富的实例介绍了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书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解了静态博弈的解决方法,包括纳什均衡以及完美诚实均衡。
读者通过学习这些概念可以了解到如何分析和解决静态博弈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了动态博弈的分析方法。
动态博弈是指博弈过程中决策者根据对手的行为作出决策。
书中详细讲解了序贯均衡(subgameperfect equilibrium)以及扩展形式博弈(extensive form game)等动态博弈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的内容主要涉及一些特殊类型的博弈,如信号博弈、非完全信息博弈、演化博弈等。
这些特殊类型的博弈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泛,并对诸如市场竞争、政府政策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博弈论弗登博格还对应用博弈论的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实际案例和例题,帮助读者理解博弈论的应用方法,并通过这些案例和例题培养读者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博弈论弗登博格是一本经典而深入的博弈论教材,适合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以及其他需要研究决策和博弈的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
它不仅提供了深入的理论知识,还为读者提供了实际应用的方法和工具。
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这本书都是博弈论学习的优秀参考书之一。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个概念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晦涩难懂。
那么,有没有一本通俗易懂的书籍来介绍纳什均衡呢?
答案是有的。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博弈论:简介》、《博弈论:策略、机制与协作》等书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这些书籍都是由知名学者撰写,既有深度又有趣味性,能够让读者轻松理解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应用。
那么,什么是纳什均衡呢?简单来说,纳什均衡是指在博弈中,所有参与者都采取最优策略的情况下所达成的结果。
换句话说,就是在博弈中,每个人都做出了最好的选择,导致最终结果是一个稳定的状态。
举个例子,假设有两个商家在同一条街上卖相同的商品,他们可以选择涨价、降价或者保持不变。
如果两个商家都降价,那么他们的利润都会减少;如果两个商家都涨价,那么他们的销量都会减少。
如果一个商家降价,而另一个商家保持不变,那么前者的销量会增加,而后者的销量会减少,这样前者的利润会增加,后者的利润会减少。
这个状态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的概念对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经济学中,纳什均衡可以用来分析市场竞争、价格战等问题;在政治学中,纳什均衡可以用来分析国际关系、战略决策等问题。
纳什均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
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个概念,不妨找一本通俗易懂的书籍来看看。
纳什均衡的书籍
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核心概念,由约翰·福布斯·纳什提出,这一理论在经济学、社会科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以下是一些与纳什均衡相关的书籍:
1. 《认识博弈的纳什均衡》
- 作者:王则柯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这本书籍属于励志成功类读物,并且被列在终身成长排行榜上,适合希望了解纳什均衡并从中获得启示的读者。
2. 《纳什均衡与博弈论》
- 原著作者:[美] 汤姆·齐格弗里德(Tom Siegfried)
- 中文译者:洪雷、陈玮、彭工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1年6月
-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纳什均衡和博弈论,并探讨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
3. 《纳什均衡:动态博弈的初步讨论》
- 作者:王则柯、葛菲
-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该书深入讨论了纳什均衡在动态博弈环境下的理论及其初步应用。
4. 其他未具体列出全名但提及内容与纳什均衡有关的书籍也通过不同渠道如淘宝、京东、孔夫子旧书网等销售,这些书籍可能包括更详尽的理论阐述、案例分析或者对纳什本人及博弈论历史的研究。
九大博弈论经典入门书籍推荐博弈论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
我们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
通读九大博弈论经典入门书籍,相信你再也不会认为博弈论是一门远离自已生活的玄学,而会把它当成分析和描述自已身边事情的有效方法。
1、《博弈的智慧》柏拉图说:“我们背对着山洞口静坐,对于在我们背后绵延展开的壮丽世界,我们充满想像,却一无所知。
”职场上的员工就如这些盲目的静坐者,而职场生涯则是他们背后深邃幽暗的隧道。
面对复杂的职场关系,人们应避免误入歧途,掉进职业发展中的陷阱。
博弈是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也是当事人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基本手段。
在一种较为完善的经济制度下,对博弈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这时要看谁更技高一筹,正所谓优胜劣汰,败者出局。
这也是商界的生存法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协作”、“团队精神”这样的名词开始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了协作的效果。
事实证明,1+1>2。
针对于这种现象,博弈论为它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猎鹿博弈。
2、《每天学点博弈论全集》本书共分三篇,主要介绍了博弈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博弈在生活、营销、投资、管理、谈判、处世、人际、职场、爱情、生存等方面给予人们的指导,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向人们展示经验教训,从而使人们能够感悟到生存的智慧和方略。
3、《博弈一点通》由北京原创天下出版社出版,陆晓燕编著的《博弈一点通》一书:如果用一种最简单的现象来帮助人们理解零和博弈,其实就是赌博,在赌场里,赢家赢得钱与输家输掉的一样多。
同样的一群人,面对的是同样的处境,可他们的结果却是相差甚大。
事实上,由于人类所过的是一种群体生活,人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离不了与其他人的交往,而这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
4、《左手博弈论右手心理学大全集》博弈论原是数学运筹中的一个支系,是一门用严谨的数学模型研究冲突对抗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它是对世事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
博弈论的推荐书单:
入门教材: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策略博弈》(第3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辅助读物:
迪克西特& 奈尔伯夫:《妙趣横生博弈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本书的一个早期版本是:
迪克西特& 奈尔伯夫:《策略思维:商界、政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策略竞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还有几本也不错的:
普拉伊特·杜塔:《策略和博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是耶鲁大学公开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乔尔·沃森:《策略:博弈论导论》,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小约瑟夫·哈林顿:《哈林顿博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上面的这些教材一般不使用微积分
比较深入一点,使用了微积分:
罗伯特·吉本斯:《博弈论基础》(用很多经济学中的应用例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艾里克·拉斯穆森(Eric Rasmusen):《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Daron Acemoglu, et al. A Theory of Military Dictatorship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V ol.2, No.1, January 2010, 1-42.Sergei Izmalkov and Muhamet Yildiz. Investor Sentiment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V ol.2, No.1, February 2010, 21-38.Geoffrey Heal and Howard Kunreuther. Social Reinforcement: Cascades, Entrament, and Tipping.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V ol.2, No.1, February 2010, 86-99.Marco Pagnozzi. Are Speculators Unwelcome in Multi-Object Auction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icroeconomics. V ol.2, No.2, May 2010, 97-131.Klaus Abbink, et al. Intergroup Conflict and Intra-Group Punishment in an Experimental Contest Gam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ol.100, No.1, March 2010, 420-447.Espen R. Moen and Christian Riis. Policy Reversa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 ol.100, No.3, June 2010, 1261-1268.Frauke Lammers. Fairness in Delegated Bargaining. Management Strategy. V ol.19, No.1, Spring 2010, 169-183.Andrea Galeotti, et al. Network Gam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 ol.77(1), No.270, January 2010, 218-244.Uday Bhanu Sinha, Strategic Licensing, exports, FDI, and host country welfare.Oxford Economic Papers, V ol.62, No.1, January 2010, 114-131.Jianpei Li and Elmar Wolfstetter. Partnership dissolution, complementarity,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 ol.62, No.3, July 2010, 529-552.Hans Jarle Kind, et al. Tax responses in platform industrie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 ol.62, No.4, October 2010,764-783.David Martimort, et al. Contracting for an Innovation under Bilateral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V olume LVIII, No.2, June 2010, 324-348.Timothy N. Cason, Shakun D. Mago. Costly Buyer Search in Laboratory Markets with Seller Advertising.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V olume LVIII, No.2, June 2010, 424-449.Gopal Das Varma, Giuseppe Lopomo. Non-Cooperative Entry Deterrence in License Auctions: Dynamic versus Sealed Bid.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V olume LVIII, No.2, June 2010, 450-476.Jeffrey Hales and Michael G. Williamson. Implicit Employment Contracts: The Limits of Management Reputation for Promoting Firm Productiv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 ol.48, No.1, March 2010. 51-80.W. Brooke Elliott, et al. Expected Mispricing: The Joint Influence of Accounting Transparency and Investor Bas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V ol.48, No.2, May 2010. 343-381.Salam Abdus. A Game-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Guaranteed Renewability in Health Insurance.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 V ol.13, No.2, Fall 2010, 195-206.Fons Wijnhoven, et al. The Inventor game: game-theoretical analysis of knowledge-sharing between inventors and employers.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 V ol.8, No.1, March 2010. 61-75.Xavier Giné, et al. Microfinance Game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V ol.2, No.3, July 2010. 60-95.Mandar Oak, Anand Swamy. Only Twice as Much: A Rule for Regulating Lender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 ol.58, No.4, July 2010. 775-803. Luca Corazzini, et al. A Prize to Give for: an Experiment on Public Good Funding Mechanisms. The Economic Journal. V ol.120, No.547, September 2010. 944-967. Christodoulos Stefanadis. Appropriation,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Economic Policy. V ol.2, No.4, November 2010,148-172.Leslie M. Max, Greg Shaffer. Slotting Allowances and Scarce Shelf Space.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V ol. 19, No.3, Fall 2010,575-603.Qiaowei Shen, J. Miguel Villas-Boas. Strategic Entry Before Demand Takes Off.Management Science. V ol.56, No.8, August 2010, pp.1259-1271.Tore Ellingsen snd Robert Östling. When Does Communication Improve Coordin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ol.100, No.4, September 2010, 1695-1724.Brit Grosskopf and Rajiv Sarin. Is Reputation Good or Bad? An Experi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ol.100, No.5, December 2010, 2187-2204.Pedro Dal Bó, et al. Institutions and Behavior: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Effects of Democra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ol.100, No.5, December 2010.2205-2229.Cédric Argenton. Exclusive Quality.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V ol.LVIII.No.3, September 2010. 690-716.Milton Harris, Artur Raviv. Control of Corporate Decisions: Shareholders vs.Management.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 ol.23, No.11, 4115-4147.David Martinez-Miera, Rafael Repullo. Does Competiton Reduce the Risk of Bank Failure?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 ol.23, No.10, 3638-3663.Preyas S. Desai, et al. Forword Buying by Retailer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V ol.XLVII, No. I, February 2010, 90-102.Daniel G. Arce, Economics, Ethics and the Dilemma in the Prisoner’s Dilemmas.The American Economist. V ol.55, No.1, Spring 2010, 49-57.Lizhen Xu, et al. Oligopolistic Pricing with Online Search.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V ol.27, No.3, Winter 2010-11. pp.11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