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内力作用与地貌
- 格式:pptx
- 大小:8.63 MB
- 文档页数:46
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修1+选修Ⅰ1)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山脉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其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1.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2.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类型包括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和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等。
3.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类型有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和堆积作用形成的海滩、沙坝等。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微点1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025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大陆裂谷可以向大气中释放大量CO₂,故裂谷系统的时空演化会影响地质历史时期的深部碳循环通量和环境气候变化。
在地质历史时间尺度上,大陆裂谷长度是变化的。
下图是地质历史时期裂谷长度与理论CO₂浓度和实际岩层中CO₂浓度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地质历史时期裂谷长度、CO₂浓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侏罗纪裂谷长度和实际CO₂浓度同步增长B.白垩纪理论CO₂浓度低于实际CO₂浓度C.古近纪实际CO₂浓度高于理论CO₂浓度D.白垩纪早期理论CO₂浓度下降速度较晚期慢2.大陆裂谷能够改变全球碳循环,是因为()A.板块俯冲带挤压导致碳酸盐变质B.消亡边界地壳活动较弱难以释碳C.褶皱山脉抬升导致风化释放碳D.岩浆上升活动带出地下封存碳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图。
完成下面小题。
3.该区域由早到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沉积作用——水平挤压——侵入作用B.水平挤压——变质作用——沉积作用C.水平张裂——沉积作用——岩浆活动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4.与图中各岩层形成时期地球演化特征符合的是()A.太古代末期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B.侏罗纪裸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共存C.中生代至新生代岩浆活动愈加活跃D.古生代爬行动物开始向鸟类方向发展构造地貌是指由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常见的构造地貌有板块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构造地貌等。
下图为某岛屿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岛屿甲地附近的湖泊可能是()A.堰塞湖B.火山口湖C.冰川湖D.风成湖6.该岛屿的主要构造地貌在地质历史时期海拔时高时低,主要是由于()A.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B.板块抬升和沉降相互作用C.热胀和冷缩共同作用D.海进和海退相互作用7.若要在该岛屿上新建一座城市,从避灾角度看最适宜的位置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受挤压力和外力共同影响,常发育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的褶皱,其中表面向斜较紧闭而背斜较开阔的称为隔槽式褶皱,反之称为隔档式褶皱。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21·河北张家口市·高三二模)下图为我国某一地貌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构成图示地貌的岩石可能为()A.火山岩 B.变质岩C.沉积岩D.侵入岩2.图示地貌阶梯状陡崖的存在,说明地壳运动使该地貌岩层()A.拾升幅度不同B.持续性抬升C.间歇式抬升D.有抬升有沉降(2021·江苏新高考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某区域曾发生过多次地质事件,地层轻微褶皱,断层北侧地块有明显的沉降。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图"。
据此完成3~5题。
3.该区域最老的岩层是()A. 砂岩B. 砾岩C. 侵入岩D. 玄武岩4.该区域最新的地质事件是()A. 褶皱变动B. 断层构造C. 岩浆侵入D. 火山喷发5.影响该区域河流发育的主要因素是()A. 岩性B. 断层C. 火山D. 褶皱(2021·南昌一模)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形成示意图。
研究表明,内力作用是影响珠穆朗玛峰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一态势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据此完成6~8题。
6.青藏高原深层的甲处是地球内部结构中的()A. 地壳B. 地幔C. 莫霍面D. 古登堡面7.地质探测发现图中乙处岩石非常致密坚硬,是因为乙处()A. 温度高B. 压强大C. 地层稳定D. 地层活跃8.外力作用造成珠穆朗玛峰海拔()A. 下降加快B. 下降减慢C. 上升加快D. 上升减慢(2021·南通三模)张教授在西北某地考察日记中写道:“戈壁滩就是一个天然的‘玛瑙加工厂’——远古时期形成的岩石气孔和缝隙是它的模子,后期岩浆注入为玛瑙提供原料,周边矿物为其着色,①使其成为独立的个体,散落戈壁,②让它翻滚打磨,终成宝石。
”左图为“戈壁上长满玛瑙的石头照片”,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
据此完成9~10题。
9.为玛瑙形成提供“模子”的岩石按成因属()A. 甲B. 乙C. 丙D. 丁10. ①、②表述的地质作用分别是()A. 风力侵蚀风化作用B. 沉积作用流水作用C. 流水侵蚀冰川作用D. 风化作用风力作用11.(2021·济南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理小百科25-地质作用的形成过程常见内力作用(为主)地貌的形成过程①花岗岩(山体)露出地表过程: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风化侵蚀,花岗岩露出地表。
如:花岗岩风化球的形成过程、黄山花岗岩体的形成等。
②火山(玄武岩山体)的形成过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岩浆喷出,火山灰堆积形成山体。
如:日本的富士山、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
③断块山或断层高原:先是看是否位于板块交界线附近,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或高原,后是外力作用形成现有地貌,以内力为主。
如:华山、庐山、泰山、贺兰山、阴山、鄂尔多斯高原等。
④断层平原和谷地:地壳断裂下陷形成谷地,流水堆积形成平原。
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⑤断层湖的形成过程:地壳断裂下陷,积水成湖。
如:贝加尔湖、非洲东非大裂谷附近的湖泊(马拉维湖、坦葛尼喀湖、维多利亚湖)、云南洱海等⑥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挤压),岩层向上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山。
如: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阿尔卑山、海岸山脉等均处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受板块挤压形成。
典型例题:[例1]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图1(1)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
(12分)[答案与解析]解析:据图可知,图中B处于断层陡坡范围内,A处于其外的点苍山山上。
不难看出,洱海在内的范围应该属于断裂下陷构造,即地堑。
A处的点苍山则属于地垒山(断块山)。
B处为耕地,周边河流较多,双处于断块山脚,可以推测为冲击平原。
再按照相关地貌类型成因作答即可。
答案:断块山洪积—冲积平原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蚀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第8讲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1课时内力作用和地形知考纲明考情理线索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原理,内力作用在不同地域的表现。
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考查形式并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读下图,回答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两个界面:A莫霍面,B古登堡面。
(3)三个圈层:圈层名称特征①地壳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②地幔上地幔固态,上地幔顶部存在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③地核C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D内核呈固态【深度思考】地壳和岩石圈有什么区别?提示虽然岩石圈和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其范围不同,岩石圈不仅包括全部地壳,还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二、内力作用 (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岩石永久变形⎩⎪⎨⎪⎧褶皱⎩⎪⎨⎪⎧背斜――→侵蚀背斜谷→背斜山向斜――→不易侵蚀向斜山→向斜谷断层⎩⎨⎧地垒→块状山地地堑→狭长的凹陷地带(3)变质作用岩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壳内的热流变化变质作用→变质岩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板块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其中A 为欧亚板块、B 为太平洋板块、C 为印度洋板块,D 为美洲板块、E 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2)两种边界 ①挤压碰撞(消亡边界)⎩⎨⎧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常形成山脉、高原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常形成山脉、海沟或岛弧②张裂分离(生长边界)⎩⎨⎧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海洋中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大洋中脊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 ”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轮复习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等。
(二)板块运动与地貌1.六大板块2.板块运动与地貌消亡边界:陆陆板块:高原、高大山脉(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陆洋板块: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生长边界:海岭、裂谷(大西洋中脊海岭、东非大裂谷)。
针对性练习1:下图为世界某处海洋地貌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该海沟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①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②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生长边界③大陆板块抬升大洋板块,张裂凹陷形成④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挤压碰撞而成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下列地貌中,与图示海沟、岛弧成因相似的是( )A.安第斯山脉B.马达加斯加岛C.东非大裂谷D.阿尔卑斯山答案:1.C 2.A解析:第1题,图示海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①正确,②错误;图中显示俯冲带,证明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在俯冲边界处碰撞挤压形成海沟,③错误,④正确。
故选C项。
第2题,陆洋板块消亡边界处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A项正确;马达加斯加岛为大陆岛,且远离板块交界处,B项错误;东非大裂谷是板块内部张裂运动形成的,C项错误;阿尔卑斯山是非洲板块(大陆板块)与亚欧板块(大陆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D项错误。
(三)地质构造与地貌1.褶皱:背斜、向斜(1)判断方法: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2)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
(3)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成为山岭。
2.断层:地垒、地堑(1)地垒:中间凸起,两侧凹陷,常形成块状山,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2)地堑:中间凹陷,两侧凸起,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应用背斜:储油气,挖隧道。
向斜:储水,建大坝。
专题08内力作用表面形态一、课程标准深解读【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对于特定的区域环境,能够分析矿产、岩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针对人类利用矿产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决策。
区域认知:对于给定的具体区域,能够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特定区域典型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综合思维:对于给定的真实情境,能够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多要素综合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与演变。
地理实践力:能够在野外独立辨认露头地层的岩石名称,并判断其包含的基本矿物;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较强的行动能力。
二、必备知识当堂清考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2.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3.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考点2.板块运动与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观点:(1)地球岩石圈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一些构造带分成多个板块;(2)板块在软流层上漂移运动;(3)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地震、火山活动;(4)世界上的地震带、火山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2.六大板块及其边界: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③美洲板块;④南极洲板块;⑤太平洋板块;⑥印度洋板块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考点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作地质构造。
(2)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在地形上,有时候背斜成为山岭,向斜成为谷地。
(3)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层就会破裂。
岩层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块沿破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第7讲在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成过程2.学会运用内外力作用原理分析地貌二、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地貌的形成:是在内力和外力下生成和发展的。
内力作用促使地表,增加;外力作用地表,地势高差;地貌类型成因背斜谷、向斜山岩层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背斜和向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产生裂隙,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内力作用下形成谷,河流携带泥沙在谷地而形成河流阶地在地壳垂直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作用形成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下图为发源于太行山的拒马河河流阶地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1.图示多级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垂直下降,流水侵蚀B.地壳垂直上升,流水侵蚀C.地壳垂直下降,流水沉积D.地壳垂直上升,流水沉积2.图示地区地壳运动上升的次数最可能是()A.1次B.2次C.3次D.4次【对点精练】海平面基准线是海拔0 m的起算线。
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地海平面基准线以下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小题。
3.该地地质作用过程依次为()A.下沉沉积、岩浆侵入、抬升侵蚀、下沉沉积、断裂升降B.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C.岩浆侵入、下沉沉积、断裂升降、抬升侵蚀、下沉沉积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断裂升降、岩浆侵入、下沉沉积4.对该区域地貌的推断,正确的是()A.甲地受风力侵蚀,地势低平B.乙地因断裂下陷,蓄水成湖C.丙地因岩浆活动,奇峰林立D.丁地断裂抬升,地势较高(二)特殊地貌景观及等高线判读1.火山口2.风蚀蘑菇3.岱崮地貌4.梯田5.新月形沙丘6.山前冲积扇【对点精练】环崖丹霞地貌以弧形环崖为特色,基岩由坚硬的红色砂岩和松软的页岩构成,其形成受地壳抬升和河流侵蚀的综合作用。
下图为环崖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以下小题。
5.地壳抬升前,该地()A.河道位置不易摆动迁移B.背斜构造使砂岩更趋坚硬C.页岩受侵蚀程度大于砂岩D.地表受外力作用趋于平缓6.地壳抬升后,砂岩和页岩的岩性差异导致河道()A.河曲发育B.定向侧移C.持续下切D.游移不定7.环崖是弧型主要是因为()A.砂岩与页岩之间不规则断裂而成B.页岩成环形崩塌形成C.前期曲流形态在砂岩中发育而成D.后期河流侧蚀砂岩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练习案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并确定地质构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高三地理一轮复第12讲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本文讲述了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文章通过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而垂直运动则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其他内力作用包括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和地震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位,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包括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活跃。
板块运动有张裂、相撞和相互挤压碰撞等类型,对地貌的影响包括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等。
举例包括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等。
文章中的思维导图清晰明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文章已经没有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了,但是需要进行小幅度的改写。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质构造对地貌分布的影响,并通过地图和实例对板块构造、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进行了讲解。
其中,K岛作为一个实例,展示了火山爆发对植被的影响以及自然植被恢复的时间。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和找矿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在改写文章时,要尽量保留原文的意思和内容,不要改变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同时,可以适当调整语序和用词,使文章更加通顺和易懂。
海拔逐渐升高,因此,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应该是从下到上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且应该是沿着甲到乙的方向绘制的,符合选项A的情况。
第3题,根据图中地层的年代依次变老的顺序,丙处应该是年代最古老的地层,而志留系是最古老的地质系,因此,可能发现的地层应该是志留系,选项A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