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内力作用与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19.10 MB
- 文档页数:72
大专题三地貌演化规律【体系构建】【考向预测】考查内容: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设问形式:“说明······的主要过程”“推测······的形成过程”、“阐释······的演化过程”、“简述······的演变过程”等。
难度分值难度稍大。
分值68分。
【备考策略】1. 高考这部分内容考察是对世界和中国区域地理、地质类问题规律和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实践应用,考生备考时需掌握世界和中国区域地理、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构造地貌等)、地质类问题原理规律和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等的基本原理,特别要关注重点区域,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环渤海地区、西北祁连山地区、美国南部地区、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等地区的区域地理知识的积累。
2.学会将地理原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3.关注地质类问题规律的实践应用。
如外力作用的时空分布规律的应用。
特别是注意:解答地理过程分析类综合试题要注意是时间性(同一时期与不同时期)、因果性(因果关系对应)、完整性和精细化(演化过程切勿一句话写完,应把每个过程分开逐个描述),答案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楚,分点答题,语言规范,要避免漏答要点而失分。
专题一内力作用与地貌【体系建构】【知识链接】教材《选必一》P1832;《优化设计》P8384,8794微专题1 内力作用与地貌【典题导入1】1.(2020·全国)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
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
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1、内力作用及能量来源(1)概念: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能够引起地表形态、地壳的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力作用。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①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穹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如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②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如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2)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如火山地貌、五大连池3、三大类岩石的比较(1)岩浆岩①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由于凝结时间长,矿物结晶明显,如花岗岩。
②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有流纹或气孔构造,如玄武岩,流纹岩。
(2)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有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3)变质岩: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重新结晶或有片理构造,如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4、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物质在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并回到地球内部。
5、地壳运动过程的分析(1)根据岩层性质根据岩层,尤其是沉积岩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组成成分和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
高一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①处山地的成因是A.背斜成山B.向斜成山C.褶皱隆起成山D.断层上升成山【答案】B【解析】图中①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向斜顶部受张力,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2】下列地点中可能找到石油的是A.①B.③C.④D.⑤【答案】C【解析】向斜储水,背斜储油,图中①⑤两地位于向斜,③位于断层地带,④位于背斜处。
【考点】该题考查地质作用。
2.右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简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如果③是石灰岩,则④为A.花岗岩B.板岩C.石英岩D.大理岩【答案】D【解析】如果③是石灰岩,受热会变质成大理岩。
【2】图中岩层可能含有生物化石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沉积岩常含有化石和层理结构,图中③为沉积岩。
【3】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可能是A.①③B.②④C.③④D.②③【答案】B【解析】图中②为岩浆岩,火山喷发而成,图中岩浆岩穿过其他岩层,形成较晚;④岩石由沉积岩受热形成的,故也形成较晚。
【考点】该题考查岩石形成。
3.断层构造是由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C.地壳运动引起的D.岩石间的转化引起的【答案】C【解析】由于地壳运动是岩层发生断裂,然后沿断裂面发生移动,形成断层;而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都不会岩层断裂并移动。
故选C。
【考点】地壳运动4.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答案】C【解析】M反映的地质构造是地垒(断层组合,中间岩层相对上升)。
而形成的地貌:山岭。
故选C。
【2】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A.庐山B.富士山C.华山D.泰山【答案】B【解析】地垒形成的块状山,典型的地貌:庐山、泰山、华山等。
故选B。
【考点】地质作用。
5.下图为“赤道上六大板块分布示意”,且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之间。
⾼考总复习:地貌概述及内⼒作⽤与地表形态知识讲解⾼考总复习地貌概述及内⼒作⽤与地表形态编稿:王艳欣审稿:李永华考纲解读考点提⽰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作⽤。
复习建议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较三⼤类岩⽯的形成及基本特点,认识常见的岩⽯;理解内⼒作⽤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板块运动形成的全球构造地貌类型。
知识清单⼀、岩⽯圈的物质循环1.三⼤类岩⽯的形成和特点(1)岩浆岩:是____活动的产物,可分为____和喷出岩两类。
(2)沉积岩:主要是外⼒作⽤形成的,具有____构造,常含有____,常见种类有砂岩、页岩和____。
(3)变质岩:已经⽣成的岩⽯,在⼀定的____和____条件下发⽣____作⽤⽽形成的岩⽯。
2.岩⽯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过程(2)意义a.形成____资源;b.改变____形态,塑造___;c.实现地区间、圈层间的____交换和____传输,从⽽改变地表环境。
⼆、地质作⽤——内、外⼒作⽤1.内⼒作⽤(1)能量来源:来⾃地球____,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的____。
(2)主要表现形式:a.____活动和变质作⽤。
b.地壳运动,可分为⽔平运动和____。
⽔平运动使岩层发⽣____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____和巨⼤的____。
____表现为地壳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3)主要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
2.外⼒作⽤(1)能量来源:来⾃地球外部,主要是___。
(2)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____、____、堆积作⽤和固结成岩作⽤。
(3)主要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
三、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貌1.全球岩⽯圈可分为六⼤板块。
—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较____;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较____的地带。
2.板块在不断____之中,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____;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____或海洋。
【自然地理】高考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问题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的内力作用(一)力的来源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
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
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
1.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或大地构造运动,是指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一种运动。
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等。
根据地壳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地壳物质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着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进行运动,叫水平运动。
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和引张力,产生褶皱和断裂构造。
我国的昆仑山、祁连山等以及世界上许多山脉,就是通过挤压褶皱而形成的。
所以,有人将水平运动称造山运动。
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缓慢的升降运动称垂直运动。
升降运动通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相邻地区拗陷,引起地势起伏或海陆变迁,故有人将垂直运动称造陆运动。
水平和垂直运动虽有区别,但实际在时空上常有联系。
2.岩浆活动地球内部能量的积聚和释放可能表现为岩浆活动。
地球内部热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灼热的岩浆产生巨大压力,它冲破地壳薄弱常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物包括气体、熔岩、火山灰等,通过火山口喷出,其中大部分火山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成火山锥。
高二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貌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答案】D【解析】根据板块构造图,M小板块是阿拉伯半岛,按大洲看,虽然属于亚洲,但按板块构造说,属于印度洋板块,D对。
A、B、C错。
【2】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属于()A.陆地边界B.生长边界C.消亡边界D.海洋边界【答案】B【解析】从受力情况看,图中板块边界属于向两边张开的部分,所以是生长边界,B对。
图中板块边界有位于海洋中的部分,也有陆地上的部分,A错、D错。
消亡边界是两个板块向一起碰,不是向两边分开,C错。
【考点】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
2.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A.内力作用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答案】C【解析】有些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侵蚀作用。
【考点】主要考查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
3.下图是某群岛附近海域等深线图。
喀拉喀托火山于1853年8月26日从水深305米的海底猛烈喷发,引发的海啸导致澳大利亚36000多人丧生。
这次火山喷发后,火山露出海面,其后又多次喷发。
现今该火山海拔813米。
(1)写出图示范围内板块界线的类型及板块的名称。
(4分)(2)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4分)【答案】1、消亡边界( 2分)亚欧板块(1分)印度洋板块(1分)2、两大板块相互挤压,板块界限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4分)【解析】(1)图示范围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处于消亡边界。
(2)喀拉喀托火山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受板块挤压的影响,板块界限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