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延伸阅读)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最新《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语文教案范文成都西行,穿过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翻过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就看到了大渡河畔的泸定桥.下而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夺泸定桥》优秀教案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夺泸定桥》优秀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5个生字,正确读写:“湍急、高山峻岭、增援、妄想、诡计、击溃、心惊胆寒、红褐色、震耳欲聋、疯狂、、千钧一发、号召、浩浩荡荡、狼狈、奔赴”等词.2、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了解课文叙述顺序.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了解时代背景,理清文章层次.一、揭题,了解时代背景.1、《飞夺泸定桥》关键词是什么?“飞”、“夺”各是什么意思?2、简介时代背景.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1706年建成,是四川西康的交通要道.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这里水流太急,不能架桥,渡口只有几只小船,往返一次就需要几十分钟,几万红军如果只靠这几只小船来渡河,要用多少天啊!能否及时度过大渡河,对红军至关重要,关系到红军能否北上抗日,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为了迅速渡河,粉碎国民党—想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边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泸定桥.二、检查预习.1、生字词:撤che召zhao读音“关键、千钧一发、水流湍急、诡计、震耳欲聋”的意思.2、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写的什么内容?3、小组讨论,理清层次.第一部分(1),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第二部分(2),讲红四军团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第三部分(3-5),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第四部分(6-8),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第五部分(9),讲红军主力顺利度过大渡河,奔赴抗H最前线.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层次清楚,重点突岀.但是,文章只要按“起因”、“经过”、“结果”的结构来分,也可以.三、同桌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问题.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结合课文,理解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是怎么“飞夺”的?2、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一、指导自学,讨论交流.1、自读课文,讨论有价值的问题.2、交流:A、“飞夺泸定桥”题目中的“飞”、“夺”是什么意思?B、我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他们究竟是怎么“飞夺”的?二、小组讨论,教师点拨.1、题目“飞夺”的含义.“飞”就是抢夺,“夺”就是攻下天险.“飞夺”就是神速地,像飞一样地攻下天险.2、交流“飞夺”的原因.A、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读读第一自然段.B、读读第二自然段,弄清抢时间的原因.(1)哪句话直接告诉我们,画下来.(2)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画出有关词语.板书:20多小时,120公里.3、我军究竟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A、默读第4、5自然段,思考:红军战士是怎么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1)、分别用“ ”和画出有关句子.(2)、理解“困难”、“克服”:困难:A、饥饿和疲劳B、对岸敌人出现火把C、下雨火把被浇灭.克服:A、不顾吃饭B、冒雨前进C、点火赛跑D、智斗敌人E、敌宿营,我照进.B、画岀我军抢时间的词.“抛”说明红军在抢时间,抢在敌人援兵前而到达泸定桥.(1)、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而,抢先到达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2)、读第6自然段,说说为什么夺泸定桥是攻天险?读有关词句.(3)、“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敌人为什么这样说?这里的“飞”和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敌人喊的“飞”指“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极快.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能插上翅膀,否则,决不可能.(4)、读7、8自然段,谈谈我军是怎样攻下天险的泸定桥的?画出夺桥动作的词(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到、穿过、冲进、搏斗)敌人在桥头放起火来,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红军是怎么做的?画出有关词语.“千钧一发”: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突出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的时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总结全文1、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紧扣文章题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2、谈谈学习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后自己的感受.四、巩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琢磨表达方法.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夺泸定桥》优秀教案范本二学习目标1、会认、会正确、规范书写木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学习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教、学具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一、激趣导入:(一)介绍资料,了解背景.1、指名学生将搜集到的泸定桥的资料进行介绍.2、师生交流有关红军长征信息.(二)解题质疑,引入内容.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请谈一谈.生生交流.2、学生答,教师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七、板书设计飞夺泸定桥抢时间攻天险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夺泸定桥》优秀教案范本三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伟大精神.2学会木课生字新词,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成都西行,穿过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翻过高耸入云的二郎山,就看到了大渡河畔的泸定桥.公元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4万之众到达大渡河畔,因王妃得子遂下令全军“犒赏休养3日”,延误战机未能夺下上游泸定桥, 致四面受敌,全军覆没于安顺场•无独有偶,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再过泸定桥,蒋介石曾企图让毛泽东作石达开第二,红四团经过飞夺泸定桥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谱写了中国革命不朽的一页.二、新授1、请读课题:你从课题中你获得什么信息?课文可能是围绕“飞” 和“夺”来写的吧0帀:你怎么理解“飞”和“夺” ?生:“飞”指快速,”夺“指争取、争夺师:同学们回答得真不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帮老师解决这几个问题:好吗?生:“飞” (3-5), “夺” (6-8)2、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要抢时间?请大家从课文的有关段落中找出关键性的一句话.(1)指名回答•“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关键.”能有感情地读一读,从而体会当时的情况吗?谁来试一试?(2)能否延伸、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呢?请看问题: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四团(战胜敌人)的关键.抢在敌人前头,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抢在敌人前头,也可能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关键.(3)过渡:同学们,一场生与死的搏斗,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摆在战士们而前•抢在前而,是红四团生死存亡的选择,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关键,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沉重舷码!那么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争分夺秒地去抢时间的呢?请找书上的语言读一读:师:你觉得红军战士怎么样?师相机板书:大智大勇3、过渡语:红四团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抢在敌人前而,胜利到达泸定桥,耳边却传来了怎样的喊叫:谁来读读敌人的喊叫?敌人的语气是怎样的?(狂妄、嚣张、不可一世)他们为什么敢如此放肆,凭借的是什么?(凭借天险)这“天险”(点击鼠标)是一幅怎样的景象?自由读眼前是几根光溜溜、寒森森的铁链,脚下又是十米多高的震耳欲聋的阵阵惊涛,无论是桥还是水,给我们的感觉都怎样?一齐说:险.正是凭借着这样的天险,桥对岸的守敌向红四团的战士们疯狂地喊:4、(过渡)在狂妄嚣张的敌人眼里难以逾越、插翅难飞的天险是否阻挡了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呢?请自由朗读7、8自然段,并圈划出文中动作描写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片断.把你所发现的精彩之处介绍给我们大家,好吗?指名说,师相机出示课件“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扌舌号中的词语体现了什么?(不怕牺牲)5、红四团的战士们克服重重困难,争分夺秒地赶到了泸定桥;他们又以生命为筹码,攻克了蒋介石集团以为固若金汤的天险,创造了中国革命的又一个神话.这一次胜利有什么意义?请齐读第9自然段.(板书:继续北上)三、总结结合板书,从文章三个部分来看,课文以事情发展为顺序,按夺桥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写,重点扣住红军战士抢时间和攻天险两个方而, 表现了他们的大智大勇和不怕牺牲.结束语:同学们看到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的解放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之时,让我们回去体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主席写下“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的诗句了呢?附板书设计继续北上(结果)抢时间大智大勇15飞夺泸定桥(经过)攻天险不怕牺牲北上抗日(起因)相关文章:1.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人类的“老师”》优质教案2.小学四年级语文《荒岛日记》精选教学设计范文3.小学四年级数学《线的认识》公开课教案范木4.小学二年级语文《温柔的手》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四年级语文下册《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教案范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语文教案范文相关文章:1.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精品教案2.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读后感范文模板3.语文《孙权劝学》精选教案范文4.《鲸》语文教案范文5.《落花生》语文精选教案范文大全6.《三峡》语文教案范文7.《三峡》语文教案范文8.《日月潭》语文教案范文9•语文《黄山奇石》教案优秀范文10.《春望》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中华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的最强音》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深层含义。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 准备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故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文章的主题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化。
2. 阅读: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文章中的深层含义。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第二章:中华文化的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华文化特点的深层含义。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之情。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中华文化的特点。
2. 准备与中华文化特点相关的故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中华文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化。
2. 阅读:学生自读相关材料,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
3. 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中华文化特点的深层含义。
4. 总结: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章:中华文化的传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是如何传承的。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掌握中华文化传承的方式。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华文化传承方式的深层含义。
2. 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认同之情。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中华文化传承的方式。
2. 准备与中华文化传承方式相关的故事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讨论。
《中华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中华的最强音》。
(2)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中华的最强音》的内容简介。
2. 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3. 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中华的最强音》。
(2)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对中华文化中的某些概念和传统习俗的理解。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出课文《中华的最强音》的内容。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中华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3. 讨论与分享:(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中华文化特点和魅力的理解。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总结与反思:(1)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所学的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2)让学生反思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3. 学生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教学资源:课文《中华的最强音》、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和相关视频,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
2020秋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拓展阅读第七单元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素材新人教版中华民族最强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的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
1935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东北三省以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
人民民众自发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
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子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是在被公民党特务拘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
以后,这首歌词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
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倡始极大的创作热忱,立刻着手谱曲。
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宅里,一会儿抚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
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仇敌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
中华民族最强音“起来,不肯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不论走到哪里,只需听见这歌声,每一其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骄傲感就会油但是生。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1935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东北三省以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
人民民众自发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
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子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是在被公民党特务拘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
以后,这首歌词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
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倡始极大的创作热忱,立刻着手谱曲。
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宅里,一会儿抚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
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仇敌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
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特别是结尾句:“我们众志成城,冒着仇敌的炮火,行进!行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应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众志成城、百折不回、誓死捍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935 年 7 月,电影《风云子女》上映,这首歌快速传遍全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爱国志士唱着它,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这首歌成为激励人民的战斗军号。
最新《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之时,《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木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唱出了中华民族的音. 下而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精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精品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识字12个,写字12个,理解、积累部分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交流,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3.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音”的深刻.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三、教学难点通过研读文木来体会“中华民族的音”.(一)激情导入1.师生共听《义勇军进行曲》.2.每当听到这雄伟、激昂的国歌时,你会想到什么?3.自由发言,引入课文学习.(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①强调“逊、豁”的读音和“奴隶、简陋、催人奋进、抗日救亡、政协、力荐、豁然开朗、抛头颅”等词语.②学习生字“聂”,相机了解国歌曲作者聂耳,词作者田汉.(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交流)2.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读了课文,你对国歌有了哪些进一步的了解?3.教师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各方面进一步了解国歌.(三)学习一、二、三自然段1.师轻声唱国歌前两句,“每当听见国歌,就学生用这个句式说一说.(理解“油然而生”)2.国歌的原名是《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怎样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划下来,并和同学交流.(读读自己划的句子,说说为什么.)3.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魔爪”、“催人奋进”.4.教师小结: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之时,《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唱出了中华民族的音.5.齐读第三自然段,加深体会.(四)学习四〜七自然段1.这首歌不仅迅速传遍全国,而且又传遍了世界,为什么一首歌有如此之大的感召力呢?自读4、5自然段.2.出示句式练习:这首歌传遍全国、传遍世界,成为成为.3.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理由.4.学生汇报,结合上下文理解“力荐”、“豁然开朗”.5.今天,当我们唱起国歌,就会想起引读课文最后一段.6.理解“居安思危”,(今天我们安居乐业,但同时我们也思危,你认为“危”在今天指什么?)7.齐读最后一段,升华情感.8.师生共唱国歌,再次感受“中华民族的音”.(五)布置作业,课后延伸1.抄写本课生字词.2.请把你在升旗仪式上听到国歌,唱起国歌时的内心感受写下来.(六)板书设计:中华民族音《义勇军进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警钟长鸣居安思危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精品教案二(一)总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基础性目标:学会本课生字12个,正确读写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发展性目标:感受“中华民族音”的深刻,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三)学生课前学习:读课文教具、学具义勇军进行曲的录音.(四)板书设计中华民族的音歌词(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1、师生欣赏歌曲录音.2、学生自由说欣赏录音后的感受.3、导语引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自己看书,听着录音机范读课文.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3、岀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的卡片4、同位互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读文整体感知内容.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音?1、学生边读边想、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2、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解决问题.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5^齐读最后一小节6、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7、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四、指导朗读、入境融情1、下面,我们来朗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2、指名朗读.3、分组朗读、讨论:在交流自己喜欢的段落的基础上,就自己喜欢的这小节谈谈体会.4、分组齐读.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指名朗读课文.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音”.二、依照规律、指导书写1、有共性规律的字: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2、积累词语.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听写词语.作业:写一篇读后感.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精品教案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11个,正确读写生字词语.2,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3)感受中华民族音的深刻,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1,通过课文的阅读,交流,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2,会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音的深刻.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 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2,学生合唱国歌.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音》•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2,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互相解决或查工具书.3,再读课文,读通读顺.4,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5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6,指名回答.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音这个主题2,指名回答.(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音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5,全班交流.(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H 木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音.(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7,指名回答.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10,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11,指名回答.四、汇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传唱背景.介绍聂耳、田汉及国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抄写生字书写木.板书:中华民族的音谱写居安思危音传唱振奋精神定为国歌《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小学语文教案范文相关文章:1.小学四年级语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精品教案2.《从军行》小学语文教案范文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优秀范文大全4.《买犊还珠》小学语文教案范文5.《野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6.《春望》小学语文教案范文7.小学二年级语文《回自己的祖国去》教案范文8.小学一年级语文《九九歌》教案范文9.小学四年级语文《捞铁牛》教案范文10.关于小学语文《天鹅》教案范文。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_模板《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之一作者:青岛定陶路小学(一)总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基础性目标:学会本课生字12个,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发展性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三)学生课前学习:读课文教具、学具义勇军进行曲的录音。
(四)板书设计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歌词(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1、师生欣赏歌曲录音。
2、学生自由说欣赏录音后的感受。
3、导语引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自己看书,听着录音机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3、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的卡片4、同位互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读文整体感知内容。
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1、学生边读边想、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
2、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4、全班交流5、齐读最后一小节6、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7、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四、指导朗读、入境融情1、下面,我们来朗读课文,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分组朗读、讨论:在交流自已喜欢的段落的基础上,就自已喜欢的这小节谈谈体会。
4、分组齐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依照规律、指导书写1、有共性规律的字: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听写词语。
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课时安排 3课时第1课时:读通课文,总体感知,学会10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语的意思;学习第一自然段,完成作业本1、2、3题。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1、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935年7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爱国志士唱着它,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热情地唱起这首歌,并灌制了唱片.于是,这首歌又传遍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一首高昂的战歌.
1949年9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政协讨论国歌时,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用这首歌作为新中国的国歌.毛主席、周总理都支持他们的意见.这时有人提出: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眼下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应该把这句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的建设越有进展,敌人越嫉恨我们,就越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一席话使人豁然开朗,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
后来,经过岁月的检验,这首歌被正式定为国歌.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的歌曲.今天,我们唱起它,就会想起祖国被侵略、受压迫的历史,想起前辈们不怕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唱起它,就会居安思危,振奋精神,为保卫伟大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