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供参考)
- 格式:docx
- 大小:62.80 KB
- 文档页数:40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教案编号:XXX教学科目:内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循环系统教学时长: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掌握循环系统的常见疾病及护理措施。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2.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1.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
2.学生对于血液动力学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1.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1.课本、幻灯片或电子教案。
2.模拟病例、护理操作示范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的构成有哪些部分?二、讲授(30分钟)1.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结构: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组织等。
-功能:输送氧、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等。
2.循环系统的常见疾病及护理措施。
-高血压:控制饮食、药物治疗、合理运动等。
-冠心病: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力衰竭:控制饮食、给予氧疗、药物治疗等。
-心律失常:保持安静、药物治疗、电复律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4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模拟病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提出合理的护理措施。
2.小组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共同讨论和对比。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总结归纳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常见疾病的护理措施。
2.案例拓展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对于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护理进行思考和探讨。
五、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完成一份小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
板书设计:循环系统-构成:心脏、血管、血液、淋巴组织等-功能:输送氧、营养物质,排除代谢产物,维持体内环境稳定等常见循环系统疾病及护理措施-高血压:控制饮食、药物治疗、合理运动等-冠心病: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心力衰竭:控制饮食、给予氧疗、药物治疗等-心律失常:保持安静、药物治疗、电复律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使得学生对循环系统的学习主动参与。
第十七课次【开课时间】2016年4月20日星期三1~2节【开课班级】高职护理1857、1858班【开课课题】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教学目的】1、了解: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的状况。
2、理解:循环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3、掌握:循环系统疾病护理评估的要点。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重难点】重点: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护理评估难点:循环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护理。
【教具教参】《内科护理》胡月琴、章正福东南大学出版社第2版《内科护理学》尢黎明人卫出版第六版《2016年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指导》人卫出版【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5分钟二、导入新课5分钟三、进行新课75分钟四、内容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教学内容】第三章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循环系统疾病概述一、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概要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和血管病,故又称心血管疾病。
已经成为我国的常见病,成为主要的死因。
(一)心脏1. 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2.四个瓣膜的位置。
(二)心脏传导系统:由负责正常冲动形成与传导的特殊心肌细胞所组成。
包括窦房结、结间室、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和普肯耶纤维。
(三)心脏的血液供应:营养心脏的血管为冠状动脉,有左、右两支。
左冠状动脉分前降支和回旋支。
前降支主要负责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及室外间隔前2/3部位的心肌供应,回旋支主要负责左室侧壁、后侧壁及高侧壁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
右冠状动脉主要供应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后壁及室间隔的后1/3部位心肌。
(四)血管1. 动脉——阻力血管2. 静脉——容量血管3. 毛细血管——功能血管(五)调节循环系统的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各自的作用。
二、循环系统疾病护理技术的特点【护理评估】(一)健康史1. 人口学资料2. 既往史3. 家族史4. 个人生活史5. 用药情况6. 职业环境史(二)身体状况1. 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左心功能不全的典型表现。
内科护理学项目三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循环系统常见症状体征级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等。
这些疾病常伴随着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
以下是循环系统常见症状体征及级护理的详细介绍。
1. 高血压(血压大于140/90mmHg):该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耳鸣等。
体征包括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动脉搏动加强等。
在护理中,首先要监测患者血压的变化,定期测量血压并记录。
其次,要指导患者遵守饮食控制,限制食盐摄入,多摄入蔬菜水果,控制体重。
同时,鼓励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
药物治疗方面,应监测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2.冠心病:常见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短等。
心电图异常、心脏杂音以及心肌酶的升高等是其体征之一、护理包括监测心电图变化、评估心功能、观察心肌酶谱等。
此外,要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压力。
饮食上要控制胆固醇、脂肪和钠的摄入,避免食用高脂、高糖和高胆固醇的食物。
此外,要合理安排患者的休息和活动,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
3.心力衰竭:常见症状包括气短、乏力、心悸等。
体征方面有心跳加快、水肿、颈静脉充盈等。
护理中要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呼吸状态和水肿程度等。
饮食方面要控制水分和盐的摄入,避免食用高钠食物。
患者在活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剧烈运动。
药物治疗上,要监测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4.心律失常: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眩晕等。
体征方面有心率异常、心电图异常等。
护理中要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饮食上要避免咖啡因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如巧克力、酒精等。
生活方面要避免紧张和焦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以上是针对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护士还需关注患者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环境,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帮助,帮助其康复和管理疾病。
内科护理学教案循环系统教案标题:循环系统护理学教学目标:1.了解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
2.掌握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知识。
3.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血液的循环过程2.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知识-高血压护理-冠心病护理-心力衰竭护理3.护理实践技能训练-测量血压和心率-观察和记录心电图变化-插入外周静脉导管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讨论不同疾病的护理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要点。
3.护理操作指导法:通过示范和实践,指导学生进行血压、心率测量等护理操作。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你们知道循环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吗?”2.介绍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包括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以及血液的循环过程。
3.案例分析:以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为例,讨论这些疾病的护理要点,如饮食控制、药物管理等。
4.护理操作指导:示范和实践测量血压和心率、观察和记录心电图变化、插入外周静脉导管等护理操作。
5.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提醒学生需要继续加强护理实践技能训练。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包括循环系统的构造和功能的图示以及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和操作指导。
2.案例分析资料: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病例,供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
3.护理设备:包括血压计、心电图仪等,供学生进行护理操作指导实践。
评估方法:1.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对循环系统构造和功能、常见疾病护理要点的理解和提问情况进行评估。
2.护理操作考核:通过对学生进行血压测量、心率测量等护理操作的考核,评估他们的实践技能。
教学反思:1.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案例分析和护理操作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在使用护理设备进行实践操作时,要确保学生的安全,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并进行正确的操作指导。
内科护理学教案设计循环系统疾病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疾病等的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
2.技能目标:学会针对不同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监测病情、协助医生进行治疗等。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于循环系统疾病的重视和关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提高对病人的关怀能力。
二、教学内容:1.循环系统疾病的分类、病因及症状介绍。
2.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3.不同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干预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循环系统的重要性和功能,提出“循环系统疾病对身体的影响”。
2.知识讲解(30分钟)a.分类、病因及症状介绍:-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
-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动脉疾病:动脉硬化和动脉瘤等。
b.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的介绍。
3.护理干预措施(40分钟)a.心脏病的护理干预措施:-监测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协助医生给予药物治疗。
-管理心脏病病人的饮食和运动。
b.高血压的护理干预措施:-监测血压情况。
-提醒病人按时服药。
-帮助病人调整生活习惯,如控制饮食、戒烟限酒等。
c.动脉疾病的护理干预措施:-监测病情,如血压、水肿等。
-协助病人进行适当的运动。
-教育病人避免过度用力。
4.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提供几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总结所学的循环系统疾病知识,回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四、教学手段:1. PowerPoint演示。
2.课堂讨论。
3.案例分析。
五、教学资源:1.讲义/教材。
2. PowerPoint演示。
3.案例分析。
六、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
2.对案例分析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3.课后考试成绩。
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汇报人:2023-11-28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循环系统的组成回收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维持液体平衡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心血管疾病包括动脉硬化、静脉曲张、血管炎等。
血管疾病淋巴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等循环系统疾病家族史。
询问患者是否有胸痛、心悸、气促等症状,以及症状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频率和诱因等。
询问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和生活习惯等基本信息。
病史采集0102体格检查相关指标检查,以评估心脏病变情况。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症状,表现为心跳加速、心悸不安,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
详细描述心悸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原因引起的。
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以减轻症状。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
同时,注意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脏问题。
总结词心悸VS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或频率异常,可能导致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
总结词心律失常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如心肌缺血、心肌炎、心力衰竭等。
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以减轻症状。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
同时,注意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心脏问题。
对于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治疗或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等治疗措施。
详细描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总结词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各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
详细描述心力衰竭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心肌炎、高血压等疾病引起的。
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以减轻症状。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限制盐分摄入,避免过多的水分潴留,同时注意控制饮食总热量。
对于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治疗或进行心脏移植等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