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材料的选择》第12课《材料与沉浮》教案陈银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认识到有的材料在水中能漂浮,有的材料在水中会下沉,知道物体的沉浮与材料有关。
2、认识到可以根据材料的漂浮性能制成不同用途的物品。
(二)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实验中收集到的证据概括出浮和沉的物体的材料组成特点。
2、通过分析实验结果,能初步解释物体的沉浮与其组成材料有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并能够在实验当中对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和解释。
二、实验材料准备1、金属:回形针、钥匙、铁块、铝块2、木料:铅笔、一次性木筷、木块3、塑料:塑料直尺、文件夹碎膜、塑料块4、其他:玻璃水槽、自来水三、具体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提出问题1、情景:一颗泡沫球掉入一口枯井当中可以用什么方式取出来(可以往枯井里面灌水,让泡沫球浮起来)2、类比思考:一枚1块钱的硬币掉进枯井里面可以用一样的方法取出来吗3、学生提出问题:硬币是沉的,泡沫球是浮的——物体的沉与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二)实验探究——作出假设、收集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1、沉与浮的概念(1)沉:如果物体碰到容器底部,就代表它在水中是沉的;(2)浮:如果物体不能碰到容器底部,就代表它在水中是浮的。
2、实验操作(1)认识实验材料及其作用①玻璃水槽——盛水②钥匙、铅笔、一次性木筷等——实验对象③实验记录册——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2)介绍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①请组长管理好组员,安静细致地进行实验;②请实验员按照实验记录册上物品的顺序,轻轻放入水中,重复两次操作,反复验证;③请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结果,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实事求是,如实填写;④请实验员将试验过的物品擦干,整理好,放回原处。
(3)小组进行实验和记录材料名称实验预测实验结果泡沫胶纸木棒钥匙塑料块铁块木块(4)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猜想猜想一: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猜想二: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有关;猜想三: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材料有关;(5)进一步实验,验证猜想①利用胡萝卜进行实验,通过改变胡萝卜的大小,验证猜想一、二对实验对象的材料进行分类,验证猜想三,并用学生自备的材料做进一步验证(金属↓、木块↑、塑料↑、泡沫↑)出结论体的沉浮与物体的材料有关,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漂浮能力不同。
这节实验课教学中,董老师先让学生先知道在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时要把物体放入水中,然后再仔细观察,并且让学生在做实验前,先进行推测,在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养成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哪些因素有关。
董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和实验。
对于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示学生在后面的实验中主要哪些问题,一目了然,这比老师口头说更有效果。
还有展示台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知道这节课需要的材料有哪些和看清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出现的现象。
实验,是让学生通过推测和自己动手实验,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哪些因素有关。
但是在对突发^是件处理问题上, 董老师教师却没做得很好,比方说在提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时,学生们说了很多,我应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一定的评价,特别是在学生说到还跟物体的“质量〞有关时,董老师更应该肯定学生,把“质量〞两个字板书在黑板上,可我想到的却是“材料〞,忽略了学生这一个很好的问题,这个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应该是教师进一步组织教学的材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根底。
教师如何用好生成的资源,使它产生更大的成效,这才是关注生成的最终目标。
如果我及时抓住这个,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评价,抓住课堂的闪光点,我想这堂课的质量就会提升不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注意这个问题,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一堂到达更好的'成效,让学生和老师互相成长。
总的来说这堂课层次清晰,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层一层地把重点突破,很好的到达了教学的目的,表达了新课改的理念。
并且通过拓展知识,把学生引入到了更深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也到达对学生做实验时“收放自如〞的效果。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推荐16篇〕篇1: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篇2: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科学《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绘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才能。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拟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绘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开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拟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才能。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器材: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一、导课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一样,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二、沉浮实验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假如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假如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评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有幸聆听了李玉莲老师所执教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使我受益匪浅。
李老师严谨的教学设计,亲切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的讲解以及细致的实验指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材料”这一单元的第5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沉和浮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曾亲眼见过、十分熟悉的现象。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常见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从中获取科学知识,增长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渗透节约木材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
整节课的设计,遵循新课改理念,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认识到沉浮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组织学生经历“问题—猜测—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一节课听下来,我颇有感触:纵观本节课,李老师的课体现了以下特点:一、创设情境,促进有效探究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
我根据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创设了分离塑料球和玻璃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直接用手拿的情况下,想办法分离瓶内的塑料球和玻璃球。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很快就想到了用水来分开这两种球的方法。
这样,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了,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纷纷投入到探究活动之中。
二、选取合适材料,让探究更有实效性“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这节课中我选择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实验材料,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很愿意通过对材料的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三、实验指导较到位。
实验之前,李老师让学生先认识实验器材,并把实验要求(沉与浮的判断标准和实验步骤)对学生进行了提示,主要是课件出示及教师讲解一遍。
进入正式实验时,学生参与度很高,实验氛围较浓厚,且这一实验过程比较适时,时间把握较好。
最后是对实验器材的整理,这一步每个小组都做得很好,实验后,实验器材摆放得非常整齐。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实录【教学目标】l、通过实验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材料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通过探究木头特性,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相关物体的物理性质,从而激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世界。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认识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掌握研究物体特性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水槽、毛巾、塑料圆柱、木制圆柱、铁制圆柱、铝制圆柱、铁片、铝片、塑料泡沫、象棋子、天平秤【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老师想问一个问题,如果乌鸦不用小石子而用小树枝放入水中哪个容易喝到水?生:用小石子容易喝到水。
师:为什么?生:因为小石子是沉的,小树枝是浮的。
师:真聪明,因为小石子沉在水底,一颗一颗放进去水就会慢慢升上来了,而小树枝是浮在水面上的,如果不断的放进去,虽然水面也会上升一些,但是一会儿树枝就把瓶口堵住了,乌鸦很难喝到水了。
师:我们周同有很多材料,它们有的跟小石子一样放到水里会沉下去,有的和小树枝一样会浮起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常见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二、实验探究1、教师引导实验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材料,等一会儿请同学们帮助做三件事情:多媒体展示:(1)认一认: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材料做的?(2)猜一猜:这些物品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3)记一记:把你们的猜测结果用沉浮符号写在记录表上【略】。
师:请学生上来汇报,投影学生的实验记录表。
生:铁圆柱是铁做的,我们预测是沉的……师:铁和铝我们平时又称作什么材料?生:金属师:除了金属以外,这里还有哪些材料?生:塑料、木头教师板书:塑料、木头、金属。
师:塑料、木头、金属都是非常常见的材料,这个小组已经汇报_r他们的预测,其他小组有没有不同的预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自己的想法,那么要怎么样才知道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生:做实验。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材料沉浮的因素,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实验成果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材料沉浮的内在规律。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石头、木块、塑料瓶、铁块、铝块、海绵等。
2.实验器材:水槽、天平、量筒、直尺等。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大家平时在玩水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上,而有些东西则会沉到水底呢?生:是的,老师!师: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观察师:请大家观察这些材料:石头、木块、塑料瓶、铁块、铝块、海绵。
你们觉得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怎样?生:我觉得石头会沉,木块会浮。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实验分析师:请大家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生1:我们组发现,石头沉到水底了。
生2:我们组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
师:很好。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呢?生3: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它们的密度不同。
师:对的,密度是影响材料沉浮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再来探究一下其他因素。
4.探究影响沉浮的因素师:请同学们继续实验,这次我们不仅要观察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还要测量它们的重量和体积,看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师:经过实验,我们发现,密度越大的材料越容易沉到水底,而密度越小的材料越容易浮在水面上。
材料的形状也会影响沉浮,比如同样体积的木块和铁块,木块更容易浮在水面上。
6.巩固拓展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设计一个能够在水中浮起来的物体,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生4:我们应该选择密度小的材料,并且设计成空心的形状。
师:很好。
请大家设计一个能够在水中浮起来的物体,并说明设计原理。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学设计作者:赵华秀来源:《新课程·小学》2012年第03期【教材分析】本课有两个内容:一是沉浮实验。
本节课要使学生进一步观察身边多种物品的沉浮,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预设猜想—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归纳—发现”的科学探究方法和过程。
二是认识木头,并强化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以及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准确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
【教学准备】器材准备:正方体塑料块、泡沫块、回形针、钥匙、木块、筷子、实验记录表、毛巾、水槽、装半槽水。
学生准备:四个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必须是实心的,安全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互动:同学们,谁喜欢玩棋,你们都会玩什么棋?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大家知道喜羊羊和灰太狼吧,你最喜欢谁?聪明的喜羊羊和漂亮的美羊羊吧?它们也非常喜欢下棋,你们看,羊村的学校正在举行下棋比赛呢!课堂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情境,(课件出示情境图片):呀,沸羊羊一不小心,把所有材质的棋类都给掉到水里了,这可怎么办呀?学生在此情境中说出自己想到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想出利用沉浮原理分拣棋子的方法。
进而出示课题,开始常见材料的沉浮实验。
二、探究材料在水中的沉浮1.认识物体的材料请各组长从材料袋里取出六种物品——正方体塑料块、泡沫块、钩码、钥匙、木块、筷子。
快速识别这些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然后分类摆放、汇报交流。
请任意一组学生汇报,边出示物品边说明它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师生达成共识后,教师板书:材料,金属、塑料、木头。
2.预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用简单的符号描述预测结果:用↑表示浮,用↓表示沉。
若判断不出是浮还是沉,用?表示。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并说明理由。
《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课堂实录与点评教材简析:《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中的第五课。
本课在认识了木头、金属、塑料、纸这四种常见材料的硬度、韧性、吸水性的基础上,研究这四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进一步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塑料特性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课还将通过木头制品和用途对木头特性进行研究。
让学生知道材料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特征决定了材料不同的用途。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以及丰富对木头特性的了解。
2,能力目标:掌握一种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实验法,感受实验验证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性趣。
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掌握实验操作方法,以及能用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材料的特性。
学生准备:物体七种(牙刷、塑料木梳、回形针、钥匙、木块、筷子、白纸)水槽、记录表、毛巾、一组实验材料。
(设计意图:充分的材料准备是上好一节课最根本的基础。
本节课的材料准备分为老师准备的。
通过师生、小组合作准备材料,既可以提高师生、小组间的合作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及搜集资源的能力。
)板书设计: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认识木头金属塑料……↑↓↑课堂实录:(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材料的物品,(一种是跳棋、一种是玻璃球)我不小心把他们混在了一起,谁愿意帮我快速的把它们分离出来?(师出示两种物品)生:(异口同声说)愿意。
师:(鼓励学生)看看谁最聪明!生1:用筷子夹(有点儿费劲)生2:往水槽里倒水,跳棋浮起来。
生3:……师:(当学生想到往水槽里倒水时)这是个好办法,请你过来试一试。
生:(很兴奋)上前演示。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生:塑料跳棋浮上来了,玻璃球沉在了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