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配套】最新2018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第9课《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PPT课件5.ppt
- 格式:ppt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40
第九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的撷英学习目标:1. 认识中国画基本知识种类2. 感受中国画的创作中笔墨的运用学习重点:认识中国画感受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画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学习难点:人物、山水、花鸟画在绘画中笔墨的运用和用笔的变化教具准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笔墨纸砚备: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第九课在整个美术鉴赏课程是居于重要的地位,本课从中国绘画的发展脉络中简介了中国画的典型绘画形式如岩画、壁画、人物、山水、花鸟等主要绘画形式。
内容丰富而且要欣赏的画作太多,因此要简洁话处理用最具代表性的画作来讲述典型的中国画画种。
在具体教授过程中要讲述中国画的基本知识从而为学生的创作做铺垫。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用游戏的导入方法来导入本课课题。
用最强大脑中瞬时记忆的游戏。
出示六幅绘画作品在三秒钟的时间里让学生瞬间记忆,然后遮挡画面让学生猜刚才的画面。
最后引出六幅画内含有中国画中的人物、山水、花鸟。
从而引出课题。
、讲解新课:1. 中国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引导学生欣赏三幅作品《龙凤仕女图》、《人物御龙帛画》、《T 形帛画》(1)了解帛画的含义(2)前两幅作品所画的形象和具体手法(3)T 形帛画的基本内容和所画形象2.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古代绘画的人物画,中国人物画的历史悠久,早在远古的彩陶、岩画上就有以人物活动为题材的纹样和符号,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及墓室壁画上的人物画造型和线条质朴生动。
对比欣赏的方法分辨欣赏中西两组绘画作品西班牙画家《教皇英诺森十世》以及中国唐朝人物画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截取的唐太宗的形象进行对比。
教皇英诺森十世画家是用西方油画的体积、块面、颜色来表现一个老谋深算狡诈阴险的教皇形象。
而中国画则没有像西方油画利用空间透视、光影和颜色,则是利用线条的疏密变化、长短和曲折变化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之后欣赏视频用视频来让学生感受步辇图所画的基本故事和历史情结。
1教学目标总:学生通过对中西画比较赏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相关知识,感悟山水画家营造的一个个“山水(世界)境界”,激发学生学习鉴赏山水画的愿望,并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并通过创意山水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愿意主动以山水元素融入生活,点缀生活。
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美学思想、创作理念、表现方法、空间观念、题材内容五方面理解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理解“三远”、“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理论,鉴赏《早春图》。
过程与方法:以视频、图片、比较、猜名牌等丰富形式,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生能逐步走入中国古代山水画家营造的那个“山水境界”。
通过选择形式,学生趣味理解“难度系数颇高”的专业知识。
以自主选择形式决定本课的尾声走向,将创意山水融入课堂,拓宽学生视野,并尝试借助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鼓励学生将鉴赏与创意表达延展于课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并尊重国内外的优秀艺术,能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并逐步尝试独立鉴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激发学生在旅游时真切感悟自然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运用想象、联想、智慧、创意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2学情分析纵观整课,内容涵盖人物、山水、花鸟,本课只是作为版块中的山水鉴赏部分。
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不够高涨,学生接触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机会较少,显然难有对于了解毕加索、梵高等大师和鉴赏《格尔尼卡》、《自画像》等作品时的积极性,教师需要预设形式颇为活泼有度,内容合理专业的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班级甚至整个年级中,具备国画基础的学生屈指可数,而习山水者更是鲜有人在,所以教学中需要充分考虑引导学生尊重理解鉴赏传统山水,在学会鉴赏山水前先在认识上达到一定的高度,此外,提供学生们领略创意山水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山水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它也许与我们只有一步之遥,只需要我们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学会大胆尝试。
3重点难点理解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山水画,感悟画中那一个个“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境界。
形神兼备迁想妙得(第3课时、四)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美术鉴赏第九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的第三课时。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说教材:本课是美术鉴赏模块第九课的内容。
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针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概括及其艺术特点作系统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绘画,掌握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
本课以多媒体展示相关作品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为主线,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说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器绘画到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延续到清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有所认识,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课本选取历代各时期代表性作品进行介绍,力争达到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基本的艺术素质和欣赏绘画的能力。
说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介绍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演变以及多种风貌的艺术风格。
本课教学的难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涵盖面比较广,中国古代绘画经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而课文由于篇幅上课时间所限制,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
二是提高艺术审美欣赏能力,以欣赏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三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体现,特别是从早期帛画、壁画到后期的文人画各时期的艺术风格介绍,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说学情分析:高中学生知识面广求知欲强,虽具备一定中国绘画的基础知识但缺乏对中国古代绘画系统的了解;学生刚学习完鉴赏基础部分,有一定鉴赏基础,但多数学生对中国古代绘画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不懂怎样欣赏。
学生虽在语文、历史课本中接触过中国古代绘画的相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理解不深,也没什么印象。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第二册中的第2课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之《千里江山图》一课。
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6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陈诉。
1、教材分析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第2课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中国山水画之《千里江山图》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即“通过欣赏、鉴别和评述,了解中国传统古画风格特点、及文化内涵、。
”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千里江山图》是一18岁少年所绘制,该画气势恢宏、又如仙境般唯美、、浪漫,奇幻,颜色璀璨夺目,卷幅宏大,具有较强的画面视觉冲击力,在众多山水画中,别具一格,能引起中学生的兴趣。
2、学生状况分析中国古代名画,一直是中学生比较难啃得一块骨头,特别是中国山水画更是不易理解和欣赏,但是加以引导,学生他是可以去感受到美的,我特意选着和高中生年级差不多的作者,与他们走近,的《千里江山图》。
这幅色彩浓烈,装饰性强,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提升同学们对山水画的热爱。
3、教学目标:1、了解《千里江山图》作者生平,作品风格特点及内容,构图、作品的创作目的、及意义、影响。
4、重点:《千里江山图》内容,构图、作品的创作目的,作品艺术成就。
难点:多角度去欣赏《千里江山图》作品魅力之美,艺术创作的价值。
5、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自主探究法教学工具:高清复制版《千里江山图》、拼图卡片6、教学过程:(一)、组织、导入1、组织教学:课前学生做好准备。
2、导入:播放歌曲《丹青千里》引起学生对山水画的情趣性。
3、引出本课课题——《千里江山图》。
(二)、创设情境、渗透知识1、《千里江山图》简介(学生对千里江山图基本了解)2、《千里江山图》非常优秀,从五个角度去欣赏这幅名作。
(1)《千里江山图》到底画了那些内容呢?(2)王希孟,是如何以咫尺之内,表现万里之遥的大千世界呢?(3).宋徽宗命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究竟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呢?(4)《千里江山图》怎么创作完成的?(5)宋代画院高手云集,宋徽宗为什么要选一个18岁的少年来完成《千里江山图》呢?通过这5个方面结构清晰的引导并启发式探究,《千里江山图》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美和内涵。
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沿河第三中学张廷珍,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教材第九课内容。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论述。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
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属于民族文化传统类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激发民族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核心素养1、通过鉴赏美术作品让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3、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涵盖面比较广,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比较分析法:通过国画作品唐代《步輦图l》与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等作品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人物画主要的造型手段是“线条”。
2、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
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生独自找出审美的切入点,并展开欣赏,最后得到健康审美感受,是比较困难的。
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所以我采用“引导探究法”。
3、运用多媒体PPt辅助教学。
三、学法(主要培养其思维能力)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活动。
在教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同时,也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比如:1、描述:形象思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