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学生综合评价表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2
随班就读学生的学籍和建档一、学籍的管理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普通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实行学籍卡制度。
随着各地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一些学校对随读学生实行了双学籍卡管理制度,即一张与普通学生相同的学籍卡,另一张为随班就读学生学籍卡。
该卡一式两份,一份由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存档,另一份在学校教导处统一管理,供制订个别教育计划和采取特殊教育措施时使用。
对随读学生的学籍卡应注意严格保密。
由于随读学生管理具有动态性,在管理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特殊儿童通过随班就读,其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有明显改善,能跟上普通儿童进度的,经测查鉴定工作小组审定,报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取消其随读学生学籍,视为普通学生。
这种情况往往表现为最初测查评估不准确,把临界的智障儿童视为随班就读对象,应对及时纠正。
二是虽在普通学校就读但残障程度较重的特殊儿童,经过教师和学生本人的努力,证明随班就读不适合其特点和残障程度时,应多和家长协商,改换适合他们需要的安置方式,如转入特教学校或特教班学习,该生的学籍卡也随之转入,纳入特殊教育管理系列。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有关精神,随班就读的学生原则上不实行留级制度。
在保证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可按照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作出灵活调整,如为他们提供一定年限的职业教育或适合的职业培训等。
而在听障和低视力学生中,升入普通高中以及对口高校的实例也有不少。
二、档案的建立随班就读安置以后,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及时建立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人档案。
个人档案是随读学生身心发展和各种教育需要的综合记录,是教师制定个别教学计划,实施教育教学的参考依据,也是进行随班就读教学评估的重要参考。
因此,应当十分重视随读学生的建档工作。
建立随读学生个人档案应注意以下几点基本要求:第一、实事求是。
随读学生的测查鉴定、情况分析必须真实可靠。
各种观察记录、评估报告必须实事求是。
要避免一切夸大或虚假现象的发生,使建档成为随读学生个人发展的真实反映。
随班就读学生基本情况表填表人(班主任)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班级随读认定时间家庭地址联系电话称谓姓名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家庭主要成员检测类型视残( ) 听残( ) 智残 (?) 其他( ) 医学诊断检测工具韦氏智力量表鉴定结果 IQ-61 情况鉴定单位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鉴定时间 2006年5月12日基本情况现有水平(学年初) 发展水平(学年末)例:对直观形象的事物认知能力较好,认知但对于抽象,带有逻辑思考的事物认水平知有障碍。
如……例:语言表达简单,对于他人的问题能用简单的字词回答。
会使用一些基语言本的礼貌用语,但不会主动和教师对表达话,听不懂复杂的语句,理解能力有限。
表达时口齿不清。
……例: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在肢体平衡性和协调性方面,上下肢的协调运动能力有些欠缺,单脚站立时持续时间较短,且需要用手支撑。
……例:生活自理能力尚可,但有丢三落生活四的坏习惯,且不会整理自己的学习自理用品,桌肚内常常杂乱。
……例:能与同学和谐相处,友爱同学,社会但喜欢追逐吵闹,对老师有一种亲近交往感,对陌生人没有必要的警惕感,易随从。
……兴趣例:喜欢在欢快的音乐中跳舞,爱好爱好画画……异常例:喜欢撕纸……行为上海市中小学特殊学生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一(第一学期/07学年)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起讫时间 2007、09—2008、02姓小A 性别男出生年月 99年2月27日名残智力:? 智力IQ: 61 听力障碍左耳障听力: 障碍 (DB) 右耳类视力: 社会适应性: 视力障碍左眼基本情况别较差右眼学能熟练计算20以内一步计算的加减法,会表内乘除法的一步计算,但习缺乏混合运算的能力;由于该生的听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基都明显落后于普通学生,故无法独立完成简单的综合题;能认识一些常础见的基本图形,但不能用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知识与技能:1、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除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掌握简单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实施方案: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评价背景随班就读学生指的是那些有特殊教育需求,但仍然参加普通教育班级的学生。
为了确保这些学生能够融入普通教育环境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我们需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
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制定一个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随班就读学生行为评价方案,以帮助教师和学校更好地了解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
实施步骤1. 确定评价指标:制定一套明确的评价指标,涵盖学生的行为表现、参与度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
评价指标应能够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具备可操作性。
2. 观察记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相关的行为数据。
观察记录应准确、详细,并保持客观性。
3. 行为评估:根据观察记录,教师可以使用评估工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估。
评估工具可以包括问卷调查、行为量表等,但应简洁易行,并与评价指标相匹配。
4. 数据分析:将评估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和学校可以发现学生的行为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5. 支持和指导: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和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改善行为,提高学习成果。
支持和指导可以包括个别辅导、行为管理方案等,但应遵循教育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
评估结果的应用评估结果应用于以下方面:1. 个别教学计划: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别化的教学计划,以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管理需求。
2. 家庭沟通:评估结果可作为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重要依据,共同探讨学生的行为问题和解决方案。
3. 教师培训:评估结果可为教师培训提供参考,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发展。
实施方案的监测和调整本实施方案应定期进行监测和调整,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监测和调整的步骤包括:1. 定期评估:每学期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评估,以了解他们的行为发展情况。
2. 反馈和改进: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向教师和学校提供反馈,并协助他们进行改进和调整。
科任教师对所教班级学生学习行为评价表
评价要素
1、铃声响起,能够安静坐好等待上课。
2、教师讲解或演示时目光能注视老师。
3、学生全员参与学习,无开小差的现象。
4、课堂安静、积极思考能回答问题。
5、学生着装整齐与老师交流语言得体彬彬有礼。
6、有序参与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
7、积极配合老师并完成课堂作业。
8、认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9、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校各项任务。
10、教室地面干净无纸屑、垃圾。
请老师参考上面要求在对应方框内评优、良、中、差。
希望班主任重点关注的学生(表现优或差)、班级改进的方面或建议:。
随班就读学生综合评分表最新版评分指标
1. 基本素质:
- 课堂纪律(如守时、服从教师指导等)
- 认真程度与参与度(如完成作业、积极回答问题等)
2. 学术表现:
- 研究态度(如乐观积极、主动努力等)
- 成绩表现(如考试成绩、作业成绩等)
3. 合作能力:
- 团队合作(如与同学合作、集体活动等)
- 沟通合作(如与教师和同学的有效沟通等)
4. 创新思维:
- 问题解决能力(如解决难题的方法、创新思路等)
- 主动研究能力(如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等)
评分标准
根据学生在以上评分指标中的表现,按以下标准对学生综合评分:
- 优秀(A):在各项指标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积极参与合作,具备良好的创新思维。
- 良好(B):在大部分指标中表现良好,成绩稳定,较好地参与合作,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
- 中等(C):在部分指标中表现一般,成绩一般,需要更加积极参与合作,培养创新思维。
- 不及格(D):在大部分指标中表现较差,成绩不理想,缺乏合作能力,需要加强创新思维。
- 未评级(E):缺乏参与评级依据。
评分操作
1. 每个评估者根据学生在各项指标中的表现,给予学生相应的评分。
2. 每个指标的评分可以采取数字评分,如1-5分或1-10分,也可以采取等级评分,如优秀、良好、中等、不及格、未评级。
3. 评分结束后,将各项评分加总得出学生的综合评分。
注意事项
1. 评估者需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不受个人情感干扰。
2. 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促进自我提高。
大学期末学生评语表在大学期末,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以下是一个参考范例,包含了常见的评语类别和示例评语,可以作为参考。
1. 课堂参与和表现:- 坚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发言,对课程内容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
- 助教所提供的反馈都被认真关注并应用于学习中。
- 沉默寡言,在课堂上较少主动发言,希望能提高主动参与度。
2. 作业和报告:- 作业准确无误,能够按时提交。
- 在作业中表现出良好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 作业完成质量有待提高,建议更加仔细审查作业的细节和准确性。
3. 考试表现:- 能够在考试中全面准确地阐述和运用相关概念及知识。
- 考试成绩较好,对复习的准备工作做得较充分。
- 考试成绩较差,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课后进行系统性的复习和训练。
4. 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学习态度端正,积极主动地寻求学习机会,从不懈怠。
- 对知识的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 缺乏学习兴趣,对学习态度不够认真,需调整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团队项目中积极参与合作,与组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 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团队讨论中有较好的表现。
- 缺乏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需要更多机会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
6. 学术道德和诚信:- 在学术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诚信意识。
- 理解并遵守学术规范,严禁抄袭和剽窃行为。
- 在写作或研究中存在一些不当行为,需要加强明辨和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
7. 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想法。
- 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待提高,需要更多培养和训练。
8. 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 能够自我组织学习,合理安排时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 能够主动反思和总结学习经验,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 对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有所忽视,需要加强自我调节能力。
对随班就读学生情况调查的分析和启示宣化镇中心小学教导处随班就读,是对智力残疾儿童和身体残疾儿童进行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我们目前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
这部分学生在学校中的情况如何呢?近日对我校随班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情感表现作了调查,得到了一些感性材料。
在此作一个简单的分析,以利于进一步搞好随班就读这种特教形式。
一、学习表现。
随班就读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学习习惯一般。
有个别随班就读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且能听懂老师讲课的部分内容。
三分之一的学生表示对学校读书感兴趣,六分之一的学生能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三分之一以上学生表示有时能听懂。
至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情况不尽令人满意。
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有时做作业,三分之一学生甚至表示从不做作业;在课堂发言方面,绝大部分学生表示从不举手,极少数学生偶尔举手发言;考试成绩,只有一人有时及格,其余从未及格过。
这其中既有学生智力上的原因,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跟不上其他同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随班就读学生特点。
譬如,上课提问、作业布置因人而宜,考试对不使用同一张试卷。
再从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表现的评价来看,基本上每个教师都反映自己班中的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表现差,作业不能完成,最基本的作业也不会做,记忆力差,等等。
他们没有看到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智力水平也有差异。
这对部分学生的要求也没有做到适度,或者等同于其他学生,或者干脆放任不管。
二、活动表现。
对随班就读学生在课余和家里活动情况的调查表明:智力残疾学生有与他人交往的欲望,但经常受到别人的欺负,因此交往受挫,没有活动伙伴,交往能力和交往成就较差。
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活动表现评价也反映了这个事实。
教师反映一部分同学能与其他学生和睦相处,但活动能力较差,积极性也不高;另一部分学生有能力与其他学生和睦相处,经常做出一些对抗性的行为,或者无故打闹同学。
另外,教师反映这部分同学与同龄入交往不多,但与幼儿园和低年级学生交往较多。
大学班主任对学生评语表
很抱歉,我不能提供一个____字的大学班主任对学生评语表。
然而,我可以提供一些常见的大学班主任对学生评语的例子:
1. 学习认真刻苦,思维活跃,表现出色,在班级中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2. 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能够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
3. 热心助人,善于协作,为班级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4. 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能够组织和带领同学们开展各种活动。
5. 学习态度消极,上课时不认真听讲,需要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6. 缺乏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对思维深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7. 在班级生活中缺乏团队合作精神,需要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和合作。
8. 课堂表现不稳定,时好时坏,在知识运用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9. 缺少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对问题缺乏深入分析与解决方案的思考。
10. 在班级纪律方面存在问题,需要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规章制度。
以上仅是一些简单的例子,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评语。
大学班主任根据学生在学术、学习态度、品德表现等方面的表现,会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建议。
实施方案: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评价1. 引言随班就读学生是指在学校中与其他学生一起学习的学生,他们可能在学习、行为、身体或心理方面存在特殊需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本实施方案旨在建立一套全面的行为评价体系,以确保他们能够获得适当的支持和资源,提高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2. 目标- 建立一套全面、客观、可操作的行为评价体系,以评估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表现。
- 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为教师、家长和相关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 提高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 方法3.1 评价指标本实施方案将采用以下评价指标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 学习态度: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 社交行为:包括与同学、老师的互动,团队合作能力,冲突解决能力等。
- 自我管理:包括时间管理、情绪控制、行为规范等。
- 适应能力:对新环境、新任务和新同学的适应能力。
3.2 评价工具-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填写自我评价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和评价。
-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
- 家长评价:家长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并进行评价。
- 同学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了解彼此的行为表现。
3.3 评价流程1. 制定评价指标和工具: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和工具。
2. 培训相关人员:对教师、家长和同学进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评价指标和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实施评价:定期进行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 数据分析:对评价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存在的问题。
5. 反馈与支持: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家长和教师,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4. 预期结果- 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表现将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
- 教师、家长和相关人员将能够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 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提高,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