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常用诊法舌诊
- 格式:pptx
- 大小:1001.65 KB
- 文档页数:122
最全中医舌诊图谱来啦!看舌头,知全身!(图文并茂)医学交流平台 2022-06-27 12:10 发表于广东中医之声关注中医之声,传承伟大中医药事业!公众号舌诊,为中医望诊的重中之重,是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三大舌质表明身体可能有问题:一、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即为裂纹舌。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如果发现自己有这种现象需要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摄入热性食物。
多吃些滋阴降火的食物。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这类舌质多为贫血或者大病、手术后患者,平日需要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但是切记要循序渐进的补血。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多为脾虚湿盛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食用山药、薏米等补脾健胃祛湿的食物。
二、齿痕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1)舌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内盛。
这类患者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吃生冷食物,尽量避免过于潮湿的环境。
(2)舌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党参、茯苓泡水冲服。
(3)舌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这类患者属于比较病情比较严重,建议及早去医院就医。
三、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即为胖大舌。
(1)舌体胖大而嫩,色淡。
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
多为脾虚。
建议日常生活中多食用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茯苓、薏苡仁等。
(2)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
多为肾虚水泛。
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食用黑豆、冬瓜等食物。
温病舌诊辨证:气分、卫分、营分、血分舌象卫分舌象温病在卫分阶段,邪浅病轻,舌象变化也比较单纯,其主要特点是:舌质一般正常或边尖红,舌体形态根据个人体质情况略有差异,舌苔主要表现薄白苔。
但是由于感受邪气之不同,虽全是薄白苔,而亦有区别。
气分舌象温病在气分阶段,邪已由卫入里,此时邪正剧争,人体功能活动极度亢奋,脏腑功能失调,舌象变化比较明显。
其主要特点是:舌质红,舌体正常(一般情况下,舌质的变化并不太大),舌苔由白转黄,黄苔是气分证最多见的一种舌苔。
但因气分证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变化又多,舌苔的色彩也复杂多样。
总之,温病气分阶段,时间长,变化多,正气盛、邪气实,是温病治疗的关键阶段,若治疗不当,常可入营,邪入营仍须力争回转气分,再从气分外透卫分而解。
气分舌象如下。
营分舌象温病邪入营分,病势较为深重,已由气分证的正邪俱盛,转为邪盛正虚,由功能障碍发展到物质基础损伤,因此温病到了营分阶段,由于营阴耗损,血液黏滞,血运失常,舌质变化较为突出。
营分证的舌象特点是:舌的形体偏瘦,舌质红绛,质地糙老,一般无苔或仅见黄而干焦薄苔。
由于在营分证阶段,正邪盛衰的程度亦有不同,舌象变化也不完全一样,所以说治疗营分证比较复杂,争取做到“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不然可就要以清营养阴为法进行治疗。
营分证舌象如下。
血分舌象血分证是温病发展的最后阶段,病情危重。
血分证有虚实之分,一方面表现温毒邪热极盛,另一面表现真阴耗竭,因此舌色舌象变化也较复杂。
血分证舌象变化的特点:多是舌形与舌质的改变,舌质多呈紫绛色,甚至有瘀斑与瘀点,舌形多见干瘦、干枯、龟裂、短缩、痿软、卷缩、胖舌及舌体歪斜等变。
血分舌象如下。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咨询,请私信区留言。
辨舌苔一、白苔白苔有厚薄之分。
薄者主表,候卫分之邪,一般见于温病初起,病变尚轻浅;厚者主里,候气分之邪,多因于湿热为患。
稂据舌苔厚薄、润燥程度不同,分为下列几种,1、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为外感温邪初袭人体,客于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病初起。
风寒表证亦可见到苔薄白,但质地润泽,舌色正常,以此为别。
(编者按:现诸多舌诊书或中医书中,常有以薄黄苔对应风热表证之舌苔,在温病学教材以及温病学经典著作中大都以薄白苔作为温邪在卫表之舌征,黄苔为入气分之征兆,学者宜察之。
)治宜辛凉解表。
如症以发热为主,微恶风寒,口微渴,偶咳嗽,脉浮数,宜辛凉解表,方如银翘散;如证见干咳为主,微恶风寒,口微渴,用桑菊饮。
若苔薄白而干燥较为明显,系表邪未解,肺津已伤。
多见于素体津液亏损而外感风热者,或感受风热病邪较重而津液耗伤者;或见于燥热病邪初犯肺卫者。
如《温热论》:“若苔白干薄者,肺津伤也,加麦冬、银花露、芦根汁等”2、苔白厚而粘腻苔白满布,质地较厚,板贴不松,垢腻润泽意义:湿热郁阻气分,湿浊偏盛。
治疗:开泄化湿。
常症见身热不扬,午后较甚,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
(编者按:卫表证明显常用三仁汤、吐泻为著可雷氏芳香化浊法,夹食滞可一加减正气散,水湿重者可藿朴夏苓汤)叶天士:“再舌上白苔黏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必甜也,为脾瘅病,乃湿热气聚与谷气相搏,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
”即指此种舌苔而言而言。
3、苔白厚而干燥是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亦主胃燥气伤,即胃津不足无以上承,肺气受伤,气不化液,故舌苔白厚而干。
治疗:先当养津,而后降湿浊。
如叶天士说:“再舌苔白厚而千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润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
”章虚谷亦说:“苔白而厚,本是浊邪,干燥伤津,则浊结不能化,故当先养津而后降浊也。
”临床对此类病证,养阴化湿浊常同步进行。
并根据阴伤和浊结程度,养阴、化浊治疗有所偏重。
4、苔白腻而舌质红绛此为湿遏热伏之象。
温病常用诊法-舌诊(1)
温病是指在感受外来邪气后,侵袭了人体的阳气,产生了一系列的病症。
在中医诊疗中,经常采用舌诊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来了解温病的病
症和病情,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1. 舌质
舌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温病的病情,通常包括舌色、舌型、舌质等方
面的变化。
例如,温病早期舌质多呈淡红色、舌苔较薄,而中晚期舌
质则可能出现发黑或紫暗色、舌苔粘厚等现象。
2. 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的一层白色物质,也是判断温病病情的重要标志之一。
舌苔的厚薄、湿燥程度、表面光泽等都能反映出温病的状况。
当舌苔
薄而燥,局部发黑,可以表明风热感冒等病症;而舌苔厚腻而滑腻,
可能表明体内湿热、胃热等问题。
3. 舌形
舌形的变化在温病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舌头翘起、压胀感
明显、胃肠功能紊乱等都可能是温病的病症表现。
此外,舌尖、舌边、舌面等部位的形态也常常被用来判断出温病的类型和病情。
4. 脉象
舌诊与脉诊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温病的状况。
例如,脉象滑
数紧,而舌苔又腻且黄,表明可能有湿热之症;脉象浮紧而舌质苍白,
可能有气虚之症。
通过诊断舌苔、舌质、舌形及脉象,综合分析分察出温病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病症,提高治疗效果。
温病常用诊法中的舌诊,具有简便、直观、无创等优点。
在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综合采用多种诊断手段,从而使治疗更加准确和有效。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舌诊在温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治疗方案和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
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详细资料)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珍贵中医舌诊图解大全!图文并茂,再也不怕看不懂舌头了望舌质舌质,即舌的本体,故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和脉络组织。
望舌体主要观察舌神、舌色、舌形、舌态以及舌下络脉几个部分。
一. 舌神( 一) 有神( 荣舌)【舌象特征】舌色红活、润泽,运动灵敏自如。
【临床意义】荣舌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
【机理分析】荣舌主要反映津液充足,气血充盈,精神健旺。
《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曰:“凡舌质有光有体,不论黄白灰黑,刮之而里面红润,神气荣华者,诸病皆吉。
”( 二) 无神( 枯舌)【舌象特征】舌色干枯而晦暗无光、死板而毫无生气,运动失灵。
【临床意义】枯舌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
【机理分析】枯舌主要反映津液匮乏,气血大亏,精神衰败。
《察舌指南·辨舌之神气》说:“若舌质无光无体,不拘有苔无苔,视之里面枯晦,神气全无者,诸病皆凶。
二. 舌色舌色,即舌体的颜色。
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青、紫六种。
(一)淡红舌【舌象特征】舌体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临床意义】淡红舌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
疾病时见之多属病轻。
【机理分析】淡红舌主要反映心之气血充足,胃气旺盛的生理状态。
舌色与肤色的形成原理相似,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正如《舌胎统志》说:“舌色淡红平人之候,……红者心之气,淡者胃之气。
”外感病初起,病情轻浅,尚未伤及气血及内脏时,舌色仍可保持正常而呈淡红;内伤疾病时见之,提示阴阳平和,气血充盈,多属病轻,或为疾病转愈之象。
(二)淡白舌【舌象特征】舌色比正常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称为淡白舌。
如舌体色白,全无血色,则称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伤精、脱血夺气。
【机理分析】气血亏虚,血不荣舌,或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无以推动血液上充于舌,致舌色浅淡。
教你看舌诊:61张高清舌诊图谱,图文对照(值得收藏)这里有临床常见的舌诊图谱,送给热爱中医的你。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据《内经》记载,舌的不同部位能反映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有一定参考意义。
舌尖候上焦心肺的病变;舌中部候中焦脾胃;舌根候下焦肾;舌两侧候肝胆。
《伤寒指掌· 察舌辩证法》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舌色篇”1、正常舌正常舌象的特征是: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正常舌下络脉仅隐隐可见,呈紫红色线状,绝不粗胀。
大多为单枝干,络脉直径最粗不超过2.7mm,长度大多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连线的3/5。
2、淡白舌淡白舌多见于阳虚寒盛、气虚血少之证。
本图舌色淡白,舌苔薄白而润,提示气血两虚。
3、枯白舌舌色及龈、唇皆无血色,称为“枯白”。
本图舌色枯白,舌干皱缩,无力伸出,是舌无神气的表现。
提示精气衰败,病情危重。
4、红舌红舌见于外感热盛或阴虚火旺之证。
本图舌色较红,舌苔薄黄,舌质纹理粗糙,提示气分热盛。
5、舌尖红舌尖红多见于心火上炎,上焦有热之证。
本图舌尖红赤起刺,其余部位淡红而润。
提示上焦热盛。
6、红绛舌(1)舌色深红,称为“绛舌”,为热盛之象。
在外感病为邪热入营的标志;在内伤杂病阴虚火旺重症亦较多见。
本图舌色深红偏暗,舌面有叶脉状浅裂纹,苔少。
提示热盛、气血壅滞,正气已伤。
7、红绛舌(2)本图摄自慢性胃火患者,舌色红绛,舌干无苔,舌面上有浅裂纹。
提示内热炽盛,胃阴枯涸,胃气大伤。
8、红绛舌(3)舌色红绛,舌面苔少,舌前部有较多红点(即菌状乳状充血),提示邪热炽盛,气阴两伤。
9、青紫舌舌色青紫,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本图患者为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肺气肿、心力衰竭,舌色紫暗,苔白腻。
提示痰饮内停、肺肾气虚,血行瘀滞。
10、淡紫舌淡紫舌多见于阳虚阴盛之证。
本图患者为肺原性心脏病,舌淡紫,苔薄白而湿润。
观舌识病:22种舌诊图解大全,通过舌头认识自己的身体状况中医看病,一条舌头,可以看到你身体到底有何问题!正所谓: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看自己的舌头,了解自己身体情况,必要的时候,做自己的医生!观舌识病,下面我们将为您图解22种舌诊:1.正常舌象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2.裂纹舌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恰如干涸很久的大地,满地裂痕!《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3.胖大舌图解: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
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4.齿痕舌图解: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
舌诊大全10:(103-120)舌象及图谱、主病、治法、方药103绛紫光剥舌(镜面舌,危象)舌象:舌绛紫偏暗。
舌面光洁如镜(白点白片为摄影反光所致),如剥去外膜之猪肾。
主病:1、热入营里,耗液伤津。
2、热病伤阴,胃气降绝。
3、水湿火炎,胃肾阴竭。
104淡红舌花剥苔(地图苔)舌象:舌淡红,有红点。
舌苔剥落不全,边缘厚苔界限清楚,形似地图,层层白厚腻苔偏于中部和右侧。
主病:1、湿热,痰浊未化,胃之气阴两伤。
2、邪入半表半里。
3、肝胆湿热。
105淡红舌类剥苔舌象:舌淡红痩薄,中有横纹。
边尖与中部舌苔剥落,并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两边残存厚腻苔。
主病:1、久病气血不续。
2、痰浊未化,气阴两伤。
106暗红舌花剥无根苔(浮垢苔)舌象:舌红紫暗,苔白厚腻垢浊,剥落不全。
剥落处无苔,余处斑斑驳驳,界限明显,残存苔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
主病:湿热入营,气阴两伤。
2、湿浊未化,胃气虚乏。
107红芒刺舌老黄苔舌象:舌红苍老,边尖红点突起如剥。
舌苔薄白而干,左侧有如饭粒之白霉点。
苔色渐转老黄,根部变灰黑。
1、温病气营两燔。
2、热入营血伤阴。
3、湿热蕴于血分。
4、心火亢盛,或三焦热盛。
注:此图与31、82图为同一脑溢血中风患者。
108淡白舌白滑腻苔舌象:舌略显淡白胖嫩,苔白腻滑润,两侧稍厚,虽厚有根,渐退而不光剥。
主病:外感风寒表证。
109淡白舌透明苔舌象:舌胖嫩,有裂纹,略显齿痕,舌色浅淡。
苔薄白透明,淡白湿亮,似苔非苔。
主病:脾胃虚寒,中阳不运,水湿上滋。
110淡白舌白腻干苔舌象:舌淡胖嫩有红点齿痕,苔白腻而干。
主病:阳虚津亏,邪热滞中,脾胃热滞。
111淡白舌白糙苔舌象:舌淡胖大,边有齿痕,中有裂纹。
苔白而干,颗粒粗糙。
主病:热结津伤,气虚,阳虚津不上承。
112淡白舌黄裂苔舌象:舌淡而满布黄苔,微干而糙裂。
主病:气津双亏,浮热伤扰。
113淡白舌黑燥苔舌象:舌淡有红点,苔薄白中见灰黑,干燥如刺。
主病:阴虚寒极,津液不布。
深度《温病条辨》话舌诊(全)!——第222话——每日一话,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导语:舌诊一直都是学习中医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各种舌在临床上的诊断意义,并提供了一些具体的用药思路,希望可以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小雨滴舌诊是中医学特色的诊疗手段之一,可用于推测体质强弱,帮助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指导立方遣药,还可以帮助预测疾病的进退和预后。
根据中医学理论,舌和气血经络脏腑均有密切的关系,人之气血阴阳、经络脏腑的变化均可通过舌表现出来,因此舌诊备受古今医家的重视。
吴鞠通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常常根据舌体颜色以判定病位。
舌色往往舌边尖红,热邪由气分入营血分,舌色亦同时加深,变为赤舌或绛舌。
在此过程中,再根据舌苔的润燥或多少判断有无津伤或阴亏,据此以立方遣药,其治验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舌赤:热邪初入营血分或逆传心包《温病条辨》上,焦伏暑第三十八至第四十条对根据舌色辨别气分、血分做了明确的说明:“舌白口渴无汗”,为邪在气分表实证,“舌赤口渴无汗”,为邪在血分表实证。
由于对舌质的描述并无“舌白”一说,考证全书和《吴鞠通医案》所描述,并根据方药中教授《温病条辨讲解》等现代名医的注释,此处“舌白”是应为苔白。
上焦太阴温病,邪气郁肺,往往停留于卫分或气分而表现为苔白,如果出现舌赤,则表明邪气已由卫分入气分甚至转入营血分,可据此辨证施治。
邪在气分,予以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以宣肺利湿,此处“苔白”亦反应体内有湿。
邪在血分,予以银翘散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麦冬,与疏散风热的同时予以活血化瘀兼以凉血养阴,以防邪在血分伤阴之弊。
《温病条辨》中对舌赤的描述共有五条。
其中,上焦三十条和上焦五十三条明确指出“暑入手厥阴”“疟邪逆传心包”,以邪在心包为辨证要点,均用犀角以清热凉血。
上焦三十九条和上焦四十一条均明确指出邪在血分,均用牡丹皮、生地黄、麦冬以凉血滋阴。
而下焦第七条“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与复脉汤”,汗下后,热邪不解,深入下焦耗伤阴精,舌赤表明虚热内炽,苔老为阴伤之象,因此予以复脉汤以滋阴养血。
舌诊大全2:舌象及图谱、主病、治法、方药今天接着为大家讲解下面这17个舌象:013绛紫少苔裂纹舌黄绿瓣裂苔舌象:舌绛紫痩薄,中有直裂纹,两边有少许薄白苔,左侧有黄绿瓣裂苔,尖、中根部都光剥而干。
主病:1、热盛伤津,气血壅滞。
2、营热夹瘀。
3、热毒伤阴,阴虚火旺。
4、胃之气阴衰竭,秽浊上泛。
治法:1、清热、益气、生津。
2、凉血化瘀。
3、滋阴清热。
4、养阴清胃。
方药:1、清暑益气汤。
2、化瘀汤。
3、一甲复脉汤加味。
4、益胃汤加味。
014青紫舌白润苔舌象:舌青紫晦暗,边有齿痕,苔薄白水滑,略显透明。
主病:1、寒凝血瘀。
2、阴寒夹食夹湿,水气上泛。
治法:1、温经散寒活血。
2、温中导滞。
方药:1、四逆汤,回阳救逆汤。
2、厚朴温中汤。
015淡青舌根黄苔舌象:舌淡青胖你嫩而有裂纹,苔白腻根黄而见灰,润而不干。
主病:1、寒凝阳郁。
2、寒邪直中肝肾,阳郁不宣。
3、上焦阳虚,下焦湿郁化热。
治法:1、温中散寒。
2、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3、温散表湿,宣化湿热。
方药:1、理中汤。
2、当归四逆汤。
3、霍朴夏苓汤。
016青舌白水滑苔舌象:舌淡紫边滑,略有齿痕,满舌白腻水滑苔。
主病:1、内有瘀血。
2、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
治法:1、活血化瘀。
2、健脾渗湿,温化痰饮。
方药:1、血府逐瘀汤加减。
2、苓桂术甘汤加减。
017淡红苍老舌白厚腻苔舌象:舌形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浅淡偏暗。
白苔满布,中根部厚腻。
主病:1、实证,寒湿痰浊久郁。
2、食积痰浊化热。
治法:温肺化饮。
2、行气开郁,化痰消积。
方药:1、小青龙汤。
2、越鞠丸,保和丸。
018淡红胖嫩舌白腻滑润苔舌象:舌淡红,浮胖娇嫩,尖有少许暗红点,边有齿痕,苔白腻滑润。
主病:1、脾虚湿证。
2、阳虚水亭。
3、气虚痰饮。
治法:1、健脾燥湿。
2、温阳利水。
3、补中降逆,消痞。
方药:1、平胃散加味。
2、五苓散加味。
3、甘草泻心汤加味。
019淡白胖嫩舌白滑苔舌象:舌淡白胖嫩,边略显齿痕,舌苔白腻水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