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
- 格式:ppt
- 大小:261.51 KB
- 文档页数:54
17.温病的诊法辨舌、齿,斑、疹(1)17. 温病的诊法辨舌、齿辨斑、疹(1)同学们好,上次课呀,咱们讲的是温病的辨证,主要讲了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同时呢还又谈了它们之前的关系。
今天哪,咱们就讲温病的常用诊法。
温病的常用诊法和《中医诊断学》讲的四诊,内容一样。
因为《中医诊断学》所讲的四诊的内容,它适用于各个学科,中医的所有领域都适合。
那么温病为什么又提出一个常用诊法了呢?就是在临床的诊断上啊,它有一些特殊性,要特别强调一下。
我们临床辨证论治,第一步首先是要进行四诊,也就是搜集临床资料,把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收集之后,再用我们的中医理论知识,进行加工、分析,然后才能辨证。
也就是说呀,辨证的第一步必须先要“诊”,然后才能“辨”,辨完之后才能“治”。
所以这个诊、辨和治,是一个系列的过程。
在温病的过程中,因为它有一些临床特殊的症状和体征,所以要特别地强调一下。
另外,还有一些症状和体征要进行临别。
你比如说,同是一个昏迷的病人,但是他昏迷的表现不一样,它的病因、病机、治法就都不一样。
所以同样是昏迷,各种不同的表现,就需要进行鉴别。
所以这一章啊,有些内容同学们可以自学,有些内容要重点讲一下。
下面咱们首先讲第一个部分,辨舌、验齿。
也就是舌诊和齿诊。
观察病人的舌象的变化和牙齿的变化,来对它作出诊断。
第一个部分,先是辨舌。
辨舌呢分舌苔和舌质两部分。
咱们是先讲苔,后讲质。
人的舌长在口腔,它虽然是很小的一个面积,但是它的在疾病的过程中对我们诊断来说,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舌肌它是一块肌肉,它和五脏六腑,直接、间接都有联系。
也就是说呀,五脏六腑的经脉,有的是直接和舌联系,有的是间接和舌联系。
总而言之都有联系。
所以它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这是从舌质来看。
那么舌质外边还有一层舌苔,上面有一层苔,在正常的情况下,舌质是淡红色,叫淡红舌嘛。
薄白苔。
舌肌本身哪是鲜红色,但是因为它外面有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因为这个半透明薄膜掩盖了它的鲜红色,所以就是淡红色。
温病学第18课辨斑、疹上节课呀,咱们讲了斑、疹的形态,和它形成的机理。
下面进一步分析一下,斑、疹出现的临床意义。
斑和疹的出现总归不是好现象,它说明病情重,说明热邪深入营分、血分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在热性病里头能够出现斑、疹也不是坏事,为什么呢?它说明,营分和血分的热邪它有外来的出路,是热邪在找出路。
所以在以斑、发疹之前,要透没透之际,往往出现高热、烦躁、口渴、舌绛、苔黄、脉数,这种里热憋在里面,发泄不出来,出现一派高热的表现。
而斑、疹出来之后,往往热象就减轻了。
你比如说,发斑、发疹之前。
发斑之前,头脑昏闷不清,有昏闷的表现,甚至于出来耳聋。
唉,当斑发出来之后,轻了;发疹之前,胸闷、咳嗽,疹发出来之后呢?咳嗽、胸闷都减轻了。
说明,通过发斑、发疹,热邪有了出路。
因为它发在体表啊,邪出来了,热也就泄出来了。
或者是丘疹出来了,热也有了外达的出路了。
总归说明邪热是在向外发,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发斑、发疹它也是透热的一种出路。
那么斑、疹出来之后,它的预后怎么样呢?当然也有斑、疹出来之后病情减轻的,也有的出来之后病情并不减轻,甚至于越来越重。
那么就应该从各方面去观察。
怎么观察?古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是观察它的色泽。
色,是颜色。
泽,是光泽。
颜色怎么样?有没有光泽?这是一方面。
再一个方面,(观察)它的形态。
是紧还是松?再一个方面,观察它的疏和密。
是稀疏啊?还是特别致密;另一方面,需要和全身的症状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下面我们先看观察色泽。
红活荣润为顺。
所谓红活荣润,就是指颜色鲜红而有光泽,很润泽,不干枯。
润,是指不干枯。
活,是指活泛,不紧。
这为顺证。
说明血液的运行还流畅,热邪出来了,热邪外达了。
这是好现象,是顺证。
色艳红如胭脂。
呈胭脂色,很鲜艳。
说明血热炽盛,说明热重。
紫赤如鸡冠花,为热毒深重。
发紫,热毒深重。
为什么呀?伤血中的津液严重了。
血中的津液损伤得严重,血液浓缩了,它就紫。
说明热毒重,阴伤也重。
色黑,为热毒极盛,最为凶险。
上篇01 温病的概念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主因-外感温邪主症-发热证候特点-热象偏重病机特点-易化燥伤阴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二、温病的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叶天士《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①从外感受(非内伤)②温热性质(非伤寒)温邪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致病因素,不应把它看作单纯的自然界的气候变化。
(二)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1.传染性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2.流行性流行性有大小之别。
与病邪本身的性质、自然和社会因素有关。
3.季节性温病具有季节性-温邪具有季节性4.地域性某种温病在某一地域较为多见,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或不见。
叶天士《温热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三)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1.传变特点:有一定的发展趋向和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致虚2.病理变化:有一定的病理演变规律当温邪作用于人体后,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在温病前期阶段多以机体功能失调为主;病情严重或发展至后期,侵犯营血、下焦,则有明显的实质损害,尤其可引起阴液耗伤,甚则导致阴竭阳脱。
(四)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1.发病、传变:“急”、“猛”、“快”、“多”;2.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3.易化燥伤阴,吴鞠通:“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4.易内陷生变-病邪较盛,正气不敌,病邪可以内陷而发生各种变证、危证。
邪入营血-热盛动血邪陷厥阴-动风痉厥或闭窍神昏谵语邪陷正脱-气阴外脱、阳气外脱或内闭外脱三、温病的范围温病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其发病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特点而确立的:根据发病季节命名-春温、冬温按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秋燥以其临床特点命名-大头瘟、烂喉痧、伏暑四、温病的分类1.按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分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湿热类-暑湿、湿温、伏暑、温热疫2.按发病初起是否见里热证分类新感类-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临床见证与当时的主气致病特点相一致如风温、秋燥、冬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