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42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是指使用计量学方法和技术对科学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融合了信息科学、图书情报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对科学文献进行定量分析,如下:
文献产出与增长:通过统计分析科学文献的产出数量和增长趋势,可以了解某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和动态变化。
作者与合著网络:分析科学文献中的作者和合著关系,可以揭示研究者之间的合作网络,评估研究团队的合作情况和影响力。
文献引用与影响力:通过分析文献的引用情况,可以评估文献的影响力和学术价值,了解某个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和知名学者。
主题与热点分析:通过关键词和共词分析等方法,可以发现研究领域的主题和热点,揭示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
学术期刊评价:通过计量指标如影响因子、引用频次等,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衡量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搜集与整理、统计分析、可视化展示和模型建立等。
研究者可以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大规模的文献数据库中提取信息,发现规律和趋势,为科学研究和学术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文献计量学一.科技文献的增长规律什么是科学指标科学指标(Scientific indicators)是指人类科研活动的数量研究首先应确定的定量对象。
科学指标的类型- 人员与机构的数量。
其中人员数量包括科学工作者、工程师、教师和学生的数量等。
机构数量是指各类科研院所、学会及高等学校的数量。
- 科研成果的数量。
其中主要有:重大理论问题突破的次数以及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获得重要成果的次数等。
- 科研过程及成果记录载体的数量。
其中主要有:科技期刊及其刊载论文的数量;专利文献的数量;科技书籍的数量等。
- 科研资金投入的数量。
主要指直接投入于理论与应用研究的资金数量。
文献指标使用最为频繁,主要原因:- 绝大部分人类科研活动及其成果都是以文献方式记录和贮存。
其它三者都没有与科研活动和成果有如此直接密切的数量关系,单纯的成果数量不能详尽的反映人类取得成果的整个科研过程。
- 与其他指标相比,科技文献数量巨大、易于收集。
这对于主要依靠数学统计方法来揭示存在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数学规律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优点。
- 与其他指标相比,科技文献易于统计分类,可以对各类科研过程进行有选择的定量研究。
文献量度指标1)绝对值指标,是表示文献数量多少的指标。
2)相对值指标,是表示不同部分文献的数量比例的。
3)累计数指标,以文献累积数为依据,因为,各年出版的文献逐年相加而得到的文献累积数总是增加的,就有可能趋于某种、固定的规律,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较为规则的曲线,能用一个较为准确的函数来描述,因而有利于进行文献的定量分析研究。
4)非累积数指标,即一年出版的文献数量,易于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是波动的,很难确定它是否近似的趋于某种固定的规律,结果往往是一些非规则曲线,难以用某种函数来描述。
文献指数增长模型文献指数增长规律文献指数增长规律的局限性(1)科学文献并不总是按指数函数关系增长。
普赖斯指数增长模型与所研究的文献的学科和时间有关。
文献计量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什么叫文献计量学?其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是什么?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信息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信息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并进而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研究对象:信息计量学的研究对象目前主要是各种事务信息的数量方面。
其内容包括信息、数据、事件、事务、文本和文献等。
其中,文献信息指特征信息如作者、主题、分类号。
文献体系指一次、二次、三次文献。
基本内容包括三大部分,(1)理论部分:a.文献信息体系的结构研究b.文献信息流的规律研究:“六大规律三大定律”c.文献信息流的数量关系研究d.文献信息工作系统的研究(2)方法部分:三个特征:a.定量分析;b.移植性;c.综合性(3)应用部分:a.应用原理:为什么?b.应用途径:理论、方法c.应用领域:相关领域:科学学、管理、预测;本体领域:图书情报研究和工作2、什么叫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文献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的关系怎么样?科学计量学:采用定量方法研究科学本身发展规律的科学学的新型分支学科。
信息计量学: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方法研究信息现象、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文献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的关系:(1)从研究目的来看:两者相同(2)从研究途径来看:文献计量学是从文献入手(3)从研究方法来看:相似——都用定量法文献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的关系:相同:交叉的内容;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不同:(1)范围不同;(2)信息计量学任务更加艰巨3、什么叫网络计量学?其产生的背景和基本内容是什么?网络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网上信息的组织、存储、分布、传递、相互引证和开发利用等进行定量描述和统计分析,以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网络计量学的产生背景:(1)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网络化,及网上数据信息数量的激增,既是网络计量学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也是要求其产生迫切的需求;(2)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统计分析的研究成果为网络计量学产生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3)是学科发展的需要;(4)是网络管理的需要。
文献计量学一.科技文献的增长规律什么是科学指标科学指标( Scientific indicators )是指人类科研活动的数量研究首先应确定的定量对象。
科学指标的类型- 人员与机构的数量。
其中人员数量包括科学工作者、工程师、教师和学生的数量等。
机构数量是指各类科研院所、学会及高等学校的数量。
- 科研成果的数量。
其中主要有:重大理论问题突破的次数以及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获得重要成果的次数等。
- 科研过程及成果记录载体的数量。
其中主要有:科技期刊及其刊载论文的数量;专利文献的数量;科技书籍的数量等。
- 科研资金投入的数量。
主要指直接投入于理论与应用研究的资金数量。
文献指标使用最为频繁,主要原因:- 绝大部分人类科研活动及其成果都是以文献方式记录和贮存。
其它三者都没有与科研活动和成果有如此直接密切的数量关系,单纯的成果数量不能详尽的反映人类取得成果的整个科研过程。
- 与其他指标相比,科技文献数量巨大、易于收集。
这对于主要依靠数学统计方法来揭示存在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数学规律的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优点。
- 与其他指标相比,科技文献易于统计分类,可以对各类科研过程进行有选择的定量研究。
文献量度指标1)绝对值指标,是表示文献数量多少的指标。
2)相对值指标,是表示不同部分文献的数量比例的。
3)累计数指标,以文献累积数为依据,因为,各年出版的文献逐年相加而得到的文献累积数总是增加的,就有可能趋于某种、固定的规律,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较为规则的曲线,能用一个较为准确的函数来描述,因而有利于进行文献的定量分析研究。
4)非累积数指标,即一年出版的文献数量,易于受到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是波动的,很难确定它是否近似的趋于某种固定的规律,结果往往是一些非规则曲线,难以用某种函数来描述。
文献指数增长模型文献指数增长规律文献指数增长规律的局限性( 1) 科学文献并不总是按指数函数关系增长。
普赖斯指数增长模型与所研究的文献的学科和时间有关。
文献计量学(Bibliometrics)文献计量学是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的一门学科[5-12]。
这一术语最早是1969年由英国人A.普里查德(Alan Britchard)提出的。
文献计量学中常用的定律有如下几种。
布拉德福定律: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于本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
文字表述为: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寡,以递减顺序排列,则可分出一个核心区和相继的几个区域,每区刊载的论文量相等,此时核心期刊和相继区域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
洛特卡定律:洛特卡定律是由美国学者A.J.洛特卡在本世纪2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科学生产率的经验规律,又称“倒数平方定律”。
它描述的是科学工作者人数与其所著论文之间的关系:写两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的1/4;写3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 n2……,而写一篇论文作者的数量约占所有作者数量的60%。
该定律被认为是第一次揭示了作者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齐普夫定律:齐普夫定律是美国学者G.K.齐普夫于本世纪40年代提出的词频分布定律。
它可以表述为:如果把一篇较长文章中每个词出现的频次统计起来,按照高频词在前、低频词在后的递减顺序排列,并用自然数给这些词编上等级序号,即频次最高的词等级为1,频次次之的等级为2,……,频次最小的词等级为D。
若用f 表示频次,r表示等级序号,则有fr=C(C为常数)。
人们称该式为齐普夫定律。
普赖斯指数:1971年美国科学学家D.普赖斯提出了一个衡量各个知识领域文献老化的数量指标,即后人所称的“普赖斯指数”。
就是在某一知识领域内,把对年限不超过五年的文献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当作指数,用以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和程度。
第9 章文献计量学方法9.1 文献计量学方法概述9.1.1文献计量学的产生与发展文献计量学是采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定量研究文献信息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文献计量研究是以文献为基础的定量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初。
9.1.2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象与特点1.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象1)文献体系2)文献计量特征2.文献计量学的特点1)有独到的研究方法和特定的统计规律2)围绕几个核心定律展开文献计量研究3)研究结果的定量输出4)理论与方法形成的周期很长9.1.3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1)定量化深度和广度发展2)知识体系化方向发展3)应用领域拓宽,重视在科技管理和决策中的应用4)向信息计量发展5)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合流6)研究手段及工具向现代化发展7)网络信息计量学成为其新的分支和发展方向9.2 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文字表述为:某一时间段内,撰写x 篇论文的作者数占作者总数的百分比y(x),与其所撰写的论文数x的平方成反比,故洛特卡定律也称为平方反比定律。
实际使用中,只是在一些学科中近似的符合平方反比规律,而在有些学科中,洛特卡定律就不适用。
从信息分析与预测的角度看,洛特卡定律以及由其推出的普赖斯定律,可以帮助我们鉴别学科研究发展的学者分布情况,并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启示。
如果将一定时期内刊载某学科论文的期这是早期的经典布拉德福曲线,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格鲁斯(O.V.Groos)在1967年发现布拉德福曲线在进入直线部分(图9-1中PB)以后,并不总是呈现直线延伸状态,而是要发生弯曲,会出现“格鲁斯下垂”。
9.2.3词频统计定律——齐普夫定律1.齐普夫定律的产生2.齐普夫定律的描述N≥5000),统计其9.3 网络计量学方法1、概念●T. C. Almind认为:网络信息计量学包括了所有实用信息计量和其他计量方法对网络通信有关问题的研究。
●网络信息计量学是综合采用文献计量、信息计量、统计学方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对网络信息规律进行计量分析的一门科学。
文献计量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研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技术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何衡量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则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个领域,文献计量学作为一种新兴的领域,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令人瞩目。
一、文献计量学简介文献计量学是一种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于科学文献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期从中得到对科学研究成果和影响力的客观评估。
该领域的研究方法主要由下列几种指标组成。
1、引用频率引用频率是指一篇学术论文被其他文献所引用的次数。
引用频率越高,表明这篇论文的影响力越大。
2、影响因子影响因子是指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大小。
计算方法是将该期刊的总引用次数除以该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
影响因子越高,表明这个期刊的影响力越大。
3、H指数H指数是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的衡量标准。
它反映了学者的论文数量和引用频次之间的平衡情况。
如果一个学者的H指数为10,那么就表示他有10篇论文的引用频次都不少于10次。
4、科学合作网络科学合作网络是指一个领域内的学者之间关系的网络。
通过对这个网络的分析,可以推算出学者之间的合作程度以及一个领域内的学者之间的聚集情况。
二、文献计量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评价科研成果文献计量学可以通过引用频率、影响因子和H指数等指标,对于一个学者或者一个领域内的学术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学者的成果质量以及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对于科学界的影响力。
2、推动学术交流文献计量学还可以通过分析科学合作网络,推动学术交流的发展。
通过对于一个领域内的学者之间合作情况的分析,可以为学者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机会。
同时,在准确定位一个领域内的学术研究重点方面,文献计量学也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
3、决策支持文献计量学还可以为决策提供支持。
通过对于一个领域内的学科方向趋势的分析,可以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用的信息。
同时,在分析领域内的学者合作情况和科研成果质量时,也可以为政府有关科研经费的投入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