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448.50 KB
- 文档页数:40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教育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
1899年,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传统教育”一词来表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同时把他自己所主张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此后,在现代欧美教育理论中,开始出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并引起了“现代教育”理论和“传统教育”理论的反复论争。
随着20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欧美国家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流派。
它们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中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们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作出各自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教育思潮。
第一节改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主义教育家自称是进步教育的真正继承者和亲密的盟友。
改造主义教育也以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而著称。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首当其冲地因其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而未能妥善处理社会改造问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因此,一些原来坚持“儿童中心”理论的教育家在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政策下,要求学校更加注意它的社会责任。
在1932年的进步教育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康茨(G.S.Counts)作了题为《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的著名演说,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1934年10月,康茨又和拉格(H.O.Rugg)’等人组成一个称为“拓荒思想家”的团体并创办教育刊物——《社会拓荒者》。
他们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理论的具体论述作了修正,主张教育要少强调“儿童中心”,多强调“社会中心”,少关心“个人生长”,多关心“社会改造”。
西方教育史思想内容总结西方教育史思想内容总结:西方教育史思想是指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经过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再到现代教育形式的形成与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思想观念和实践。
在这一历程中,西方教育思想经历了诸多变革和发展,对整个西方文化和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的基本素质的开发和培养,被赋予了“美德”的重要使命。
柏拉图提出了“国家的核心要保证守护者阶层受到高质量、全面的教育”的思想,他重视诗歌、音乐、体育等身心修养的培养,主张培养优秀的统治者和守护者。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具体知识的传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提出适应个体差异的教育原则。
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以教廷的宗教教育为主导,强调对信仰的传授和道德的教育。
教会成为唯一的权威,教育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注重培养人的虔诚与忍耐力。
修道院学校兴盛起来,成为中世纪教育的重要机构,负责对教士和僧侣进行系统的学术和宗教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得到重视。
人文主义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自由和个性,提倡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自由发展和真理的追寻。
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以贵族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
同时,文艺复兴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促进了大学的发展,使教育成为独立学科,并开始注重实践。
17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教育改革开始兴起。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教育应以理性为主导,注重发展人的理性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使人具备自主的能力,追求真理和幸福。
教育改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法国和德国,法国的孟德斯鸠主张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德国的康德主张以道德和公民担当为教育的目标。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引发了对教育的新思考。
工业革命的到来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兴起,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
教育的目标从贵族阶级的培养转向了广大劳动阶级和中产阶级的综合发展。
公立学校系统逐渐建立起来,普及义务教育成为全民教育理念的基石。
20世纪,发展到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
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
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
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着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着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
代表作有《大教学论》(1632)《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
《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总结西方近代教育思想是指18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在教育领域中涌现的一系列理论与观念。
这些思想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教育由传统的宗教教育向为全民普及的国家教育体系的转变。
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哲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以及社会进步的需求等。
以下将对西方近代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1. 教育的普及和平等:18世纪的启蒙运动倡导教育的普及和平等。
启蒙思想家如洛克认为每个人都有天赋的理性和平等的权利,并主张以教育来培养人的智慧和品德。
因此,教育不再仅限于贵族和富人阶层,而应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2. 社会效益:洛克、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个体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们强调教育应培养公民的理性、自治和批判思维能力,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3. 个性发展: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教育的关注主要是个性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智力、道德和审美能力,使其成为自由和独立的个体。
4. 实用主义:19世纪后期的实用主义者们强调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相关。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技能和有用知识,以满足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5. 学生中心:乔瓦尼·金贝诺和约翰·杜威等教育家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
他们主张教育应该是个体化的、体验式的,并提倡学生的参与和主动学习。
6. 社会工程:在20世纪初,教育成为塑造社会的工具之一。
教育家如爱德华·李·思克曼认为,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可以改变社会的结构与价值观,从而实现社会变革和进步。
7. 多元文化主义:20世纪后期,随着移民和全球化的加剧,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受到更多关注。
这一思想强调教育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尊重。
总结起来,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教育的普及和平等,到个性发展、实用主义、学生中心,再到教育成为社会工程和多元文化主义的转变。
第六章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文艺复兴前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文艺复兴后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始贴近现实生活时期,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宽泛;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的新教思想,是人文主义思想的运用和推广。
此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强调"遵循自然",强调新知识和新方法,充溢着一种入世、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被称为唯实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路德、加尔文、夸美纽斯、洛克等。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1、文艺复兴前期文艺复兴前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代表人物有维多里诺,伊拉斯谟。
(1)维多里诺的人文主义教育实践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1378-1446),把它所创建的孟都亚宫廷学校称为"快乐之家",反映出他反对封建教育压制儿童个性的教育思想。
他提出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因此他重视智、德、体、美诸育的普遍实施。
他的学校中不仅设有古典学科,也注意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的开设。
在教学法上,他要求注意儿童的兴趣,多运用直观和练习的原则与方法,使教学做到生动、实际、有趣,以利于发展儿童的个性。
他提出了体育应被看作是高尚的、于科学知识教育并重的教育内容。
在道德教育方面,他要求发展儿童的优良品质,并特别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示范,同时也注重让学生阅读有关宗教方面的书。
维多里诺最早把人文主义的理想付诸于教育实践,他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他主张通才教育,并以古典学科作为课程的中心,强调古典著作对陶冶和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这些见解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
17世纪教育思想总结17世纪是欧洲启蒙运动的高峰时期,教育思想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内容,提倡个人的自由和人文主义。
本文将对17世纪教育思想进行总结,以了解当时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17世纪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在这个时代,欧洲开始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社会转变,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公民的素质和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在17世纪,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开始受到重视。
人们开始思考教育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其中一位重要的教育思想家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他主张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培根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以追求真理和实用的知识。
另一位对17世纪教育影响较大的思想家是荷兰的笛卡尔(René Descartes)。
他主张通过理性思考来获得真理,强调教育要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同时,17世纪也是宗教改革的时代,宗教的力量对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欧洲的天主教国家,教育仍然主要由教会控制,教育的目的是传授宗教信仰和教义。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经典文学和神学研究,培养人们的信仰和道德观念。
而在新教国家,教育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人文主义。
荷兰的伦勃朗(Hugo Grotius)和瑞士的皮埃尔·卡勒皮 (Pierre Charron)等思想家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个人的才能和品德,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
除了思想家的影响,17世纪的教育实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许多国家,教育开始向广大人民普及,不再仅仅局限于贵族和教士。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发明和教育资源的增加。
同时,一些重要的教育机构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得到了发展和改革。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
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
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
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
代表作有《大教学论》(1632)《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
《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
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