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方言与地域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1.93 KB
- 文档页数:4
桂林方言分析报告一、引言方言是指同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或社会群体中所发展出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差异。
方言是语言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旨在对桂林方言进行分析,探讨其特点、变异规律以及对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桂林方言的地理分布与背景桂林方言主要地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及周边地区。
桂林地理环境独特,山水相间,被称为“山水甲天下”,这种地理特点也为桂林方言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同时,桂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也为方言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桂林方言的声调特点桂林方言的声调特点是其最显著的方言特征之一。
桂林方言的声调相对较平,音调稳定且抑扬顿挫。
3.1 桂林方言的声调系统桂林方言的声调系统较为复杂,共有七个声调。
具体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上声、阳上声和阳去声。
3.2 声调的分布规律在桂林方言中,声调的分布规律较为有趣。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声调会发生变异,如在叠字等情况下,声调会发生重叠或转换现象。
这种声调的变异特点既是桂林方言的独特之处,也反映了方言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四、桂林方言的词汇特点桂林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在于词汇量丰富、词义丰富多样。
桂林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官话、壮话等语言产生了相互影响、借鉴和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词汇体系。
桂林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音韵特点桂林方言中的一些音位和声母与官话有所不同,如将官话中的“f”音替换为“h”音;将官话中的“zh”,“ch”,“sh”音分别替换为“z”,“c”,“s”音。
4.2 词汇借用及变异桂林方言中也有很多借词,如一些汉字的发音与官话相似,但意思略有不同。
同时,桂林方言中也有很多词汇的变异现象,如发音和意义上的偏离等。
4.3 方言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桂林方言的词汇与当地的山水风光、风俗习惯等紧密相关。
桂林作为旅游胜地,方言中的很多词汇与旅游相关,如对风景名胜的称呼、当地特色美食等。
桂林风俗文化礼仪桂林有着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
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沉迷。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桂林风俗习惯,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桂林的婚俗龙胜侗族抹黑脸婚礼龙胜侗族年轻人结婚,婚宴过后还要进行一次奇怪的婚礼——抹黑脸。
据传一来是表示对新郎新娘爱戴,以此驱邪除秽日后平安无恙;二来女伴男伴相近亲昵,相互萌发喜爱之心,两家族可亲上加亲,更加亲热。
侗族定亲茶龙胜县侗族婚俗。
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
男方要预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
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状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状况。
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便悔婚。
壮族夜婚桂北部分壮族地区婚俗。
也称壮族火把婚。
婚期晚上,新郎带二三十人,点着火把,边走边唱,直往女家。
到女家村寨边,先与新娘女伴对唱,一般总是让男方赢,男方再派一口齿伶俐的小伙子进寨,走近女方家门,又被姑娘们挡住,用歌声盘问,对答无误,才准进门迎亲。
新娘上路,由二三十位女伴陪送,一路上边走边与迎亲男青年们对唱,在歌声笑声中,分散新娘,到达男家拜堂成亲。
新人进洞房后,男女青年连续对唱,直到天明。
通过对唱,他们相互熟悉、了解,有的交上伴侣。
进而缔结夫妻良缘。
重阳节习俗1重阳节的来历九月九的重阳节,也是中国的老人节。
九九重阳有登高避邪的习俗,从前有钱人家就带起食品、供果,全家人上山进庙敬香摆菊花宴克。
一般老百姓也会登高望远,演绎成一种户外活动,中秋佳日,风和日丽,出克放风筝,荡秋千耍,在城里头,还要举办菊花展,赋诗、猜谜子,习俗各地都差不多,桂林也不例外。
登高作为一种户外活动,强身健体,很受老人家的欢迎,九九重阳,秋高气爽,老年人结伴出游,带起子孙登高望远,感怀天地,抒发鹏程万里的豪情,于是重阳日就演绎成了中国老年人的节日了。
2重阳节,桂林人爱吃什么?从前,桂林人重阳节早晨吃千层糕、喝菊花茶;夜饭吃白果炖老鸭,喝菊花酒。
浅议方言中的地域文化作者:梁媛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6期摘要:一方水土养一方方言,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桂林方言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中成为反映桂林地域文化的活标本。
本文选取桂林方言中具有桂林特色的方言词汇、熟语,尝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因素,认为桂林的饮食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和文化心态的特点都在桂林方言中有所反映。
关键词:桂林方言地域文化桂林文化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话。
地域文化一般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是特定区域生态、民俗、习惯等文明的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
正如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1]。
探究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方言的文化意义。
本文以桂林方言为例,试图对其所蕴含的丰富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
一、桂林方言概述桂林方言源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属西南官话中的桂柳话。
自秦始皇凿通灵渠,连接湘漓二水以后,桂林就是中原进入广西乃至岭南和贵州的咽喉要道,历来接受北方的影响超过周邻地区。
宋代以来,桂林长期是广西的政治文化中心,为吸收、保存和传播中原的风俗、雅言提出了要求和条件[2]。
因而在比中原通用语稍微滞后而大体同步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与北方方言语根相同,语义相近的桂林方言。
[3]但桂林方言在语音、语调等方面仍同北方方言有某些差异,尤其是一些反映桂林地域文化的方言词汇、俗语、谚语非桂林人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和趣味。
本文将选取桂林方言中独具特色的方言词汇、方言熟语仔细品读其中的文化意味。
二、桂林方言中的地域文化(一)饮食文化1.深厚的米粉文化。
桂林的风味小吃,首推在桂林人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桂林米粉。
独特的“米粉文化”在桂林方言中也有众多体现。
盘点广西话广西话是指广西所使用的方言,属于南方方言中的粤语支,和广东话、海南话等南方语言有着一定的关系。
广西话在广西省内被广泛使用,在一些地方也有部分人使用。
广西话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区域的方言,但都较为接近。
一、北部方言广西北部方言,又称钦北方言,主要分布在钦州、北海、防城港等地。
北部方言发音与普通话较为类似,比较规范,并且在钦州市被视为官方语言。
北部方言语调较为平缓,朗朗上口,发音比较清晰。
二、中部方言广西中部方言,又称桂中方言,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等地。
中部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较大,语调比较重,带有一定的唱腔。
当地人常常使用方言和客家话交流,较为清新自然。
三、南部方言广西南部方言,又称壮方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沿海地区,如贵港、玉林、北流、百色、梧州,也包括与越南接壤的广西北部。
南部方言在广西方言中属于“重口味”,语音咬字力度极大,伴随皱眉皱眼动作,有饱满而磁性的韵律感。
四、广西话中的特殊用词除了各地方言差异外,在广西话中也有不少特别的用词:1. 哈屁(哈皮),意为高兴、欢喜;2. 土萝卜(寺庙),即宗教场所,常常用来特指佛教庙宇;3. 牛滚轮,意为蒜蓉拌北极贝;4. 罗汉豆(红枣),指枣子。
五、广西话的特点与魅力广西话的特点是:语调起伏跌宕,音节准确细腻,抑扬顿挫,韵律悠扬,有一种地道自然的感觉。
广西方言有一定的音韵规律,分区分部分音、韵母有很强的区别性,南壮方言的普遍特点是口音重彪,咬字力度极大,语速较快,有一定的韵律感。
同时,广西话还有较多的口头禅,比如“喷喷”(不错)“嗬哟”(奇异)“来……碗”(来一碗),这些口头禅都非常地符合广西人的口音特点。
总体上,广西话的特点是它具有独特的区域语言特征,在语音、声调、词汇、韵律等方面都有很多鲜明的特点,代表了这片热情洋溢、天际广阔、壮丽辉煌的地方文化。
它丰富多彩的语言气息,不仅令广西人自豪,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非广西人对这种魅力十足的语言进行学习和了解。
桂林市区官话的研究一、桂林市区官话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历史文化的意义,对传统民俗的研究近几年更是十分火热,所以在此环境下方言的研究成为了各地区的热点话题。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提倡普通话,而桂林作为发展较为落后的西南地区,其方言一直未受到重视,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桂林市的一些历史资料及老人们口口相传的传承来对桂林市区官话词汇了解一二。
这几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桂林市区官话词汇进行研究分析,经常会随机抽取不同年龄的桂林本地人进行发音采样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在网上查到这类社会调查研究报告及相关数据分析,对于我们研究桂林市区官话是非常有理论意义的。
我们了解到现在桂林市区官话的发展特点主要是开始向普通话的方向靠拢,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首先具有客观必然性,因为语言内部总会进行调整重组以完成语言升级,其次就是国家大力提倡普通话的号召下形成的必然性结果,其次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比较喜欢接受新事物,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未产生浓厚兴趣,导致现在桂林话的古老词汇正在慢慢消失,所以对于其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桂林市地理和人文概况桂林市是国内外闻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广西东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
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湘桂走廊南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东经109。
36'至111°29',北纬24。
至'至26。
23')。
境域南北长236公里,东西宽189公里。
北部及东北部与湖南省交界,东南部与贺州市接壤,南部与梧州市、来宾市贴邻,西部及西南部与柳州市相接。
与广西其他的市县相同,桂林同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市内有壮、回、苗、瑶、個等28个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保持着各自的习俗和语言。
但是,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周边的山地,市辖区内以汉族为主。
桂林市区官话以柳州为界限进行区分,柳州以北的方言称之为桂北平话,以南称之为桂南平话,虽然同属一个地方但是南北之间的方言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桂北平话主要适用于桂林市郊区和临桂、灵川、永福、龙胜、富川、钟山、贺县、融安、融水、罗城、柳江、柳镇等地的集镇和村庄中,桂南平话则分布在除此之外的其他区域,由于桂南平话受粤语的影响较大,所以其内部差异性不是很显著。
桂林话发展历程桂林话,又称桂林话、桂林市区话,是指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主城区(也即现在的桂林市龙胜县、阳朔县、永福县除外)所使用的方言。
桂林话属于粤语族桂柳片(a7ao6Baleih1)。
桂林话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中期,中原文化逐渐南迁,桂林成为交通要地,吸引了大量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中原的方言和语音特点,与此同时,桂林本地方言也逐渐演变。
唐代晚期,桂林话已经形成基本的框架和特点。
宋代是桂林话发展的重要阶段。
当时,桂林成为著名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
这些文人墨客在桂林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曲赋,其中很多使用桂林话。
桂林话在文艺界开始得到认可和传播,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与社交的语言。
明清两代,桂林话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明代中后期,桂林成为广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更多的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方言,与本地方言相互融合、影响、借鉴。
在这个过程中,桂林话逐渐丰富了词汇和口音特点。
清代,桂林一度成为广西第一大城市,文化繁荣,桂林话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广为人们所说。
20世纪初,桂林话逐渐受到汉语普通话的影响。
当时,国家提倡普通话的使用,桂林也纳入普通话宣传的范围之内。
普通话的推广使得桂林话使用者逐渐减少,尤其是在教育和公共场合。
然而,在家庭和社区中,桂林话仍然是主要的语言,尤其是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近年来,随着地方文化的复兴和民族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桂林话的保护和传承也越来越重视。
桂林市政府开始加大对桂林话的保护力度,推动桂林话的使用和传播。
市区内的一些民俗活动和文化展览中,桂林话也得到了更多的运用。
此外,一些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也开始对桂林话进行研究和推广,使得桂林话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承。
桂林话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桂林的地理和文化特点,也显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多样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桂林话的地位和使用范围不断调整和变化,但它始终是桂林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无论是在哪个时期,桂林话都是桂林人民心中的话语之源,也是他们与他乡人交流的桥梁。
xx方言与地域文化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
在广西的所有方言里面桂林话算是最温柔的,它不同于桂南地区难懂的北话,几乎和普通话的发音相近,基本上各族人民都能听懂,所以它历来是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故有“南方官话”之称。
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
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
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以上。
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
比如:把“ke na kai”(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han”,这像广东话。
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
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
如把鞋(xie)子叫做“hai”子,把“一直”说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
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xx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
“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
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
这又是为什么呢?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
比广东人也不逊色。
同时也爱好吃狗肉。
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时不熟悉之人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
广西土话广西方言历史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广西土话广西方言历史,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韦树关人们常说:广西是语言的富矿。
此话不假。
广西有壮语、勉语、布努语、拉珈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水语、京语、彝语、仡佬语等12种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多达6个:粤方言、平话方言、北方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闽南方言。
全国10个方言,广西就有6个。
就汉语方言资源的丰富程度来说,广西无疑在全国首屈一指。
东西南北中口音各不同粤方言使用人口1200多万人。
俗称“白话”、“广东话”、“粤语”。
主要分布于桂东、桂东南和桂南地区,桂东北及桂西也有分布。
分广府片、邕浔片、勾漏片、钦廉片。
广府片包括梧州市区、苍梧县、贺州市市区及附近一带及贵港市平南县的丹竹、大安二镇;邕浔片包括南宁市市区及横县县城,贵港市桂平市市区、平南县县城,崇左市市区及宁明、龙州县城、凭祥市市区,百色市市区及田东县县城;勾漏片包括玉林市及梧州市广府片之外的地区;钦廉片包括钦州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市区及所辖各县。
广府片、邕浔片粤方言是明末清初海禁大开以后,随着粤籍商人、移民从广州一带溯西江、浔江、左右江和柳江而逐渐传播开来的。
广府片、邕浔片与广州话差别不大。
钦廉片粤方言是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划入广西的。
历史上钦廉地区属广东管辖,1951年划归广西,1955年复归广东,1965年划归广西至今。
钦廉片粤方言与其他片的粤方言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语音上,古全浊音声母在其他片去声字读不送气音,而钦廉片读送气音,如廉州话“部”读[phu]、“大”读[thai],“具”读[khu]。
词汇上也有一些特殊的词,如“祖母”说“阿嫲”、“外祖母”说“外嫲”、“父亲”说“老吒”、“指天椒”说“指天公”、“蝉”说“姐骝”等。
XX 『』平话方言使用人口400万左右。
广西桂林的风俗广西桂林风景美丽,人文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姿的风俗文化。
桂林的风俗秉承着传统的礼仪和独特的民俗习惯,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地方特色。
桂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汉族是主要民族,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也有广泛分布。
这种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环境使得桂林的风俗更加多样化。
首先是汉族风俗,桂林的汉族人民素有“世代书香”的美称,喜爱读书、崇尚文化是他们的传统风俗。
无论农村还是城市,人们都喜欢在家中摆放书籍,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图书馆。
这也导致了桂林有非常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和文化活动。
其次是壮族风俗,壮族是桂林最大的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
壮族婚俗非常庄重,他们举行的婚礼通常要办十天半月,婚礼过程中要进行丰富多彩的仪式和活动。
壮族人民爱唱歌,无论是欢迎客人还是祭祀活动,都会有唱歌和跳广场舞的环节,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文化。
此外,桂林还有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瑶族人民喜欢唱歌跳舞,他们有着独特的歌舞表演,经常在节日和重大庆典上表演,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福。
苗族人民则是以鼓舞闻名,他们的舞蹈节奏快、动作矫健,是桂林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桂林还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也是桂林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桂林,人们在春节期间会进行燃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等一系列庆祝活动。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是壮族的传统节日“卡洞节”,人们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如跳歌、骑马、划船等,庆祝丰收和祈求好运。
还有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
说到桂林的风俗,不能不提到桂林的美食。
桂林的美食种类繁多,有着丰富的桂林米粉、桂林螺蛳粉、荔浦芋头、砂锅粥等特色小吃,还有传统的融合了潮汕菜、粤菜和湘菜等多种菜系的桂林菜。
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桂林的独特风味和民俗文化。
总的来说,桂林的风俗具有丰富多样、独特鲜明的特点,这些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丰富了桂林的人文底蕴,也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
经典广西话口头禅广西话,又称桂林话或广西方言,是中国国内普遍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主要流行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它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其发音受方言地域的纬度特征而不同,而且有着很强的原创性和新颖性,是一种典型的汉藏语系普通话方言。
广西话里有许多独特的口头禅,它们既有普通的口头禅,也有非常有趣的口头禅,它们的表达虽简单,但却有深刻的蕴意,极大地丰富了咱们的语言文化,弘扬着广西话独特的文化气息。
比如:考恨、山著青却以白、穿青衣、别来叩头、直上天、唱歌功夫等,这些口头禅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并准确地把握广西话的语言特点,充分地展示出它们特有的风韵、幽默和活力,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汉语方言文化珍品。
另外,还有一些经典的口头禅,如:白鹿洞唱痴、咱们是桂林自豪、夜夜都睡饱、大河去流水、树上掉几只果、一只小蝉跳、山谷里面满、桂花飘香古、石子上蹿跳、院子里挂几棵梭等等,有趣的是它们非常能够抓住人们的心,也使得汉语方言更加生动,并充满童趣。
此外,有很多传统经典广西话口头禅也是极具文化底蕴的,如:一泓清水一泓泥、一家人两家钱、全家人面面相觑、羊毛出在羊身上、马儿拉件犁、吃饭睡觉两眼睛、吃饭唱歌都兴奋等等,它们不仅能够使我们收获文化的乐趣,也能把握人们的精神,而且,它们可以在许多场合使用,对一定有它的功效。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变革的加速,许多传统的经典广西话口头禅正在逐渐消亡,甚至有些已经难以传承,这令人深感遗憾。
因此,为了保护广西话的文化,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广西话的传播、宣传和保护。
我们应加强对传统广西话口头禅的研究,在传统经典中找到更多的文化深意和乐趣,同时,积极推广经典口头禅,使它们得到更多的传播和流传,以此来保护和宣传传统广西话文化。
总之,经典广西话口头禅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着极其重要的精神意义。
它们蕴藏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可以把握人们的精神,让人们更好地融入广西话文化之中。
我们应该珍惜经典口头禅的文化财富,努力将它们流传下去,保护广西话的文化传统,让它与时俱进,永不褪色!。
桂林话日常用语桂林话是桂林地区的主要方言,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它充满了独特的韵味和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下面就是一些常见的桂林话日常用语。
1. 打招呼:在桂林,人们常常用“你好”或“嗨”来打招呼,而用桂林话说就是“nèi hòu”或“hēi”。
2. 询问吃饭:如果你想问别人是否已经吃过饭,你可以说:“nèi chīfàn méi?”意思是“你吃饭没?”。
3. 感谢:表示感谢在桂林话中,通常说“xièxiè”或者“duōxiè”,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谢谢”或“多谢”。
4. 道别:在结束对话或者分别时,桂林人常说“zài jiàn”,意为“再见”。
5. 邀请:如果你想邀请别人一起去玩,你可以说:“yīqǐqùwán bā”,意思是“一起去玩吧”。
6. 询问路线:在问路时,你可以说:“zěn me qùxxx?”意思是“怎么去某某地方?”。
7. 购物询问:在商店里,如果你想问商品的价格,你可以说:“zhègèdu ōshǎo qián?”意思是“这个多少钱?”。
8. 赞美:当你觉得某样东西或者某个人很好时,你可以用“zhēn bùcu ò”来表达你的赞美,意思是“真不错”。
9. 表达不满:如果你对某件事表示不满,你可以说:“zěn me zhèyàng a!”意思是“怎么这样啊!”。
10. 请求帮助:当你需要别人的帮助时,你可以说:“néng bāng wǒyíxiàma?”意思是“能帮我一下吗?”。
桂林话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发音和词汇,以及背后蕴含的地域文化。
学习并了解一些桂林话的日常用语,不仅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与当地人交流,还可以深入体验桂林的地方文化。
原来客家话才是广西分布最广的方言
这个是不是让人听了很惊讶,在广西只有10个县没有客家话分布,分别是:桂林的兴安、资源、全州,百色西林、乐业、那坡,河池东兰、凤山、巴马,南宁隆安等。
在广西前两位的方言分别是粤语,西南官话,前者使用人口2500万+,后者使用人口1800万+,但是客家话凭借600万+的人口,却实现了最大范围的覆盖,这真的是太牛了
别看白话跟西南官话在广西人口基数庞大,但是也仅仅各自占据,广西的东南跟西北而已,相对客家话90%以上的覆盖率,白话和西南官话在广西的通用程度,某种程度上是弱于客家话的
所以某种程度上,要推举一种广西本土语种来代表广西的话,我觉得客家话确实有这个条件来代表广西。
有意思的桂林的特色方言,来到桂林你能听得懂吗?桂林,是世界旅游研究中心,国务院定位的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旅游胜地、国际旅游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中心城市。
1201年,南宋官员王正功赋诗“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2014年6月,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桂林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桂柳文化、桂系军阀发祥地和兴盛地。
从秦朝开始,桂林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
近代孙中山在桂林设总统行辕和北伐大本营;抗战时期,桂林成为中国最早光复的省会城市(解放以前都为广西省会),并是唯一一座在日本投降前由中国军队主动收复的省会城市和全国抗战文化中心,因此桂林又称“文化城”。
桂林话是桂林的地方话,源于以明朝官话为代表的南方官话方言,由明朝江淮移民带来,在长期的传习过程中演变成了桂林话。
桂林话属西南官话—桂柳片—桂北小片。
在语音、语调、声腔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同北方方言有某些差异,但语根相同,语义相近,能为全国许多省份的人听懂。
在封建科举时代,桂林话被定为“南方官话”。
桂林话中的含义,潜台词,言外之意,大概只有桂林人自己才能够准确地品评出来。
有一种坚持叫麻直有一种恼火叫卵火烫有一种遭遇叫挨卵有一种状态叫瞎掰有一种吹牛叫扯卵弹(tán)有一种累喊俩(lia阳平)有一种烫喊赖有一种推喊(cong上声)有一种戳喊栋(dong阳平)有一种烂喊糜(mei阴平)有一种状态喊懵裳裳有一种处男喊红花仔有一种厉害喊神仙卵泡有一种一会儿喊一下下有一种捣蛋鬼喊搞屎棍有一种占便宜喊歹老哈(被动用法)有一种仪式喊出花园门有一种粉碎喊稀溶八烂有一种全部喊行帮郎当有一种淘气喊闲皮划脸有一种死皮赖脸喊死痞烂贱有一种傻瓜喊猫太(tai上声)还有一种傻瓜喊妁仔有一种高傲喊甩絮还有一种高傲喊拿搪有一种黑喊妈妈黑还有一种黑喊黢妈搭黑有一种走运喊掰屁浓有一种胡说喊打掰屁有一种失误喊搞拐了、搞刷了有一种高手喊bongbong(上声)有一种自负喊老卵死有一种差喊喇咋还有一种差喊楼夜有一种圆喊圝(luan阳平)有一种转圈喊打旋旋有一种楼梯喊廊坡有一种动物喊旋鸡有一种部位喊肋巴骨有一种上腭喊天Fa板有一种舌头喊腻前有一种整齐喊抻投有一种不整齐喊龙耸有一种石头喊马卵古有一种昆虫喊石灰蚜还有一种昆虫喊牛角冲有一种鱼仔喊串条子还有一种鱼仔喊苦别屎有一种动物喊檐耗子有一种捣蛋喊拱屎虫有一种完成喊搞清楚有一种左撇子喊左拐有一种肿喊来包有一种邋遢喊鸡屎堆有一种苦力喊马五有一种职业喊农伯有一种活动喊绍嗲(dia阳平)有一种性格喊急老怪(guai阳平)有一种扣门喊吝斤有一种休息喊充瞌睡有一种老人喊老杆子有一种运气喊撞彩有一种不爽喊卵吊有一种心情喊爽神有一种早点喊米粉有一种米粉喊切粉有一种烟花喊跳猫有一种外地人喊马嘎有一种杯具喊口盅有一种地名喊牙刷有一种精神面貌喊2525有一种2喊38有一种厕所喊茅屎有一种车子喊屁包包有一种球状物喊夺夺有一种孕妇喊四眼人有一种欺负喊戗(qiang阴平)有一种头喊脑壳有一种器官喊考子有一种否定喊毛骚有一种抓住喊块起有一种污垢喊腻齐有一种成熟喊老考有一种差劲喊跛裸有一种打鼾喊扯呼有一种发呆喊数醒有一种估计喊古堆有一种生气喊火趟有一种成功喊得吃有一种告密喊点水有一种第一喊兜仔有一种反正喊红总有一种糊涂喊海糊有一种小心喊险抛有一种感叹喊我仔有一种戏弄喊小耍有一种明白喊醒壳有一种吃亏喊失底有一种坏人喊拐子手有一种高兴喊乐活嗨有一种少喊点死嘎嘎有一种揭谜底喊放羊有一种扎堆喊挤老米有一种耍赖喊打赖死有一种老手喊老脚鱼有一种小孩喊豆巴鬼有一种讲话喊发海水有一种奇怪喊怪鸟叫有一种薄喊飞薄有一种丑喊稀丑有一种黄喊共黄还有一种黄喊把黄有一种淡喊别淡有一种白喊咋白有一种死喊克米、克菜还有一种死喊克料子还有一种死喊打鼓还有一种死喊剪吊有一个地方叫矮山塘有一种宝叫夜屎姥有一座桥叫改放桥有一种方言叫板路有一种戳穿叫点bòng有一种聊天叫甩古有一种不整洁叫裸水有一种游戏叫蒙蒙良枪有一种速度叫摸区有一种情绪叫咆嘘有一种不满叫想廊子、揍马卵有一种动物叫蟆拐(mā guǎi)有一种朋友叫狗肉有一种动作叫抖死你克有一种食物叫马蹄有一种感觉叫lēng有一种植物叫酸咪咪有一种硬币叫毫子有一种性格叫寡水有一种伴侣叫拐有一种状态叫克料子有一种敲叫KAO脑阔有一种方位叫高头有一种生物叫骚夹子(蟑螂)有一种颜色叫lu色有一种姿势叫mōu有一种台阶叫tèng(一teng 两teng)有一种丰满叫肥水有一种思考叫自己么有一种糟糕叫挨遭有一种恶心叫雾素有一类形容词叫醒、哈有一种部位叫嘎子窝有一种爱好叫嚼牙巴有一种运气叫背时有一种形状叫luan有一种蔬菜叫毛秀才有一种人叫毛乃吉有一种时髦叫伊妖有一种行为叫赖豪有一种享受叫逮芒芒有一种穿着叫打啷当有一种运动叫打密子有一种啰嗦叫雷堆有一种唠叨叫哝得有一种感叹叫我吼有一种水果叫鸡屎果有一种程度叫卵都跌有一种嫌弃叫讨卵嫌有一种急促叫隐不倒有一种人叫猫冬瓜有一种硬度叫恩有一种插入叫局进克有一种内脏叫连贴(好像是胰腺)有一种食物叫锅烧有一种水满了叫盆出来豆子鬼=小把爷=小孩子=小屁眼蟒鼓=蝗虫蚂拐=青蛙醒=锈逗=唆使=三八货=傻(如今并没有太过讨厌的意思)半桶水=做事不牢靠,对事物一知半解打赖死=抵赖夜屎=管闲事烧夹子=蟑螂小橄榄=小屁孩估堆=粗略估算解古=一种用绳子缠手的游戏讲古=讲本地或者很有历史的故事克料子=歇菜老盖(老读第四声,盖读第三声)=老敢子=父亲猫冬瓜=孬种 =很笨吃芒芒=吃饭(也是阳朔方言)歹老米=吃亏累(累读第二声)堆=龙得=啰嗦昂仔=笨蛋来一斗=借只烟哈棒棒=哈子=哈卵=大傻瓜肥盖=胖子叉舞=拍拖猫汰=弱者打浪当=裸光光给你一骨雷=敲你脑瓜子德(动词,第四声)=大拇指与食指成o状后弹出挨得=摸得=磨蹭雹雹车=三轮机动车吃嘎嘎=吃肥肉狗如=好朋友=很铁的朋友谈板路=讲板路=讲有意思的故事甩古=瞎聊天擤(动词,常与鼻涕配套)=鼻腔大力喷射醒(形容词)=三八货=水性杨花=半桶水撩拐(较为轻薄的说法)=泛指追女孩子嘘拐(较为轻薄的说法)=泛指追女孩子讲点别的=开玩笑(用近乎自嘲的方式来否定)牛掰=NB哈暖=SB =哈卵懵叉叉=萌动蒙查查=一头雾水昂=脑子不灵光=很傻很笨很呆冒夹=难说话俩(liá)=没有力气=累咪咪摸摸(大家不要想歪)=动作慢,拖拉时间廊子=怎么裸水=邋遢咆吁=生气伶精=精明挑剔(贬义)驷马=什么啊扎=叫得=冒包=聒噪,事多,话多,出风头恁(lēn)=恶心哈=傻淫=人块=壮实搞屎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者绷绷=牛人好捞=好NB(多含贬义)哈里哈捣(哈里哈气)=傻里傻气马嘎=湖南人冷(动词)=咯吱浸(四声)=刺骨好歹=好吃可口濑=烫饱夜=吸毒告花子=叫花子腋(yě)=热diǎ(动词)=拿克=去喔厚(惊叹词)=我的天逐气=拿话咽人打迷子=潜水卯=傻牟(第一声)=蹲着,低下身子侯背=驼着背侯(动词)=埋伏冒单=守株待兔有搞=有赚头叼=狡猾水人=挖苦人挤老米=填塞耐=好烫财马五=做零时工下米=做事情很卖力闲事狗=惹是生非者,多用于小孩老考米=自做主张者狗乘人哄=火上浇油,瞎凑热闹。
xx 方言与地域文化
桂林方言属于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
在广西的所有方言里面桂林话算是最温柔的,它不同于桂南地区难懂的北话,几乎和普通话的发音相近,基本上各族人民都能听懂,所以它历来是南方科场、官场的通用语言,故有“南方官话”之称。
而导致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地区方言的差距巨大的原因,还得从历史上桂林地区的居民情况说起。
历史上桂林外来移民不断,这对桂林的方言影响很大。
特别是清末至抗战时,由于战乱频繁,大量湖南、广东的移民进入,使得现在的桂林人中湖南和广东人的后代分别占到以上。
所以桂林方言中带有大量的湖南和广东味。
比如:
把“ke na kai (去哪里)的去”读成“ke(克)”这像湖南话,而把咸”字读“ han:这像广东话。
此外,由于解放前桂林一直是广西的省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所以很多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进入广西定居在桂林附近。
加上历史上桂林的驻军、大小官员及其家属和仆从也不少,从而导致桂林地区(包括很近的柳州)原住民比例较小,这些移民对桂林方言的形成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从而形成了桂南桂北的方言差别较大的现状。
虽然说桂林话和四川话、云南话一样同属于北方语系,但是它又有不同于云南话、四川音的特别韵味。
如把鞋(xie)子叫做“ha子,把一直”说成麻直”,叫小孩为“把爷”,实在是别具一格。
究其原因,是与桂林地区特有的地域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
xx 方言所蕴含的地域和历史文化
要说起桂林方言中最经典的词汇典故,那就非“狗肉”莫数了。
“狗肉”二字在大江南北是一个贬义词。
狗肉朋友就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友,却唯有桂林方言中它不是贬义的,桂林人通常把好朋友叫做“狗肉”。
这又是为什么呢?相传,桂林人是好吃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是无所不吃。
比广东人也不逊色。
同时也爱好吃狗肉。
冬日里,三两好友,一瓶三花,围坐于香气四溢的狗肉火锅傍,谈板路,品小酒,其乐溶溶,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时不熟悉之人或者道不同之人的介入都会影响了这份意境。
所以有好朋友才在吃狗肉一起的说法。
而桂林灵川当时有三位秀才是好友,上京赶考。
十年寒窗,倍是艰苦。
就相约,考完后一起去吃狗肉,改善生活,兼庆贺。
三位秀才就进入考场,甲乙两秀才天资聪颖,
很快做完了,教了卷,出了考场,等丙秀才。
很久还没见到丙出来,两秀才急着吃狗肉心切,就想了个法混进了考场去找。
发现丙秀才有道题不会做,正在犯难,两秀才帮朋友心切,同时为了找点去吃狗肉。
就写了答案,给了丙秀才。
并在后面关照写上了一句:
你赶快抄,抄完我们去吃狗肉。
丙拿到答案,非常高兴,又非常紧张,人呢又有点苯,一急之下,把后面那句:
你赶快抄,抄完我们去吃狗肉。
当做了答案,一起抄到了试卷上。
这下麻烦了,一改卷,三秀才作弊就被发现了。
以前对仕子作弊处罚很严厉,功名革去不算,还要在考场门口重枷示众。
三人重枷立于考场门口,丙觉得很对不起两位朋友,唉声叹气。
甲已两位就安慰他了:
没关系的,我们是好朋友嘛,好朋友就应当甘苦与共,你如果还是觉得内疚的话,三天后,除去枷锁,请我们去吃狗肉就好了。
“狗肉”就由此而出,是指可以同甘共苦,共患难的兄弟、朋友。
而不仅仅是吃吃喝喝的酒肉朋。
此外,桂林俚语中的称呼也很有意思。
如桂林土话俚语把未成年的小孩称为“把爷”,这也是有来历的。
原先清朝时有个官名叫把总,武官。
一般人见到官都称之为“把爷”。
不知怎么着,后来就有人把小孩称为把爷了,如果不是希望小孩子将来有出息就是因为小孩子特胡闹,蛮着呢,叫他们“把爷”还真形象。
桂林人往往还称老爸为“老盖”,胖的男人叫“胖盖”。
多少有些洋泾兵的味道。
因为当年抗战时飞虎队驻在桂林——西南飞虎队最大的大本营。
飞虎队的成员都是美国人啊,他们与当地人交往,言语半通不通,英语里所谓“GAY就
是指小男孩。
于是当地桂林人就这么传开了,而且把这种半通不通的语言变成
当地的土话。
可以说,正是桂林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赋予了桂林方言的丰富的内涵和特有的趣味。
桂林的方言的生动、形象和趣味性桂林方言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许多日常词汇也非常精彩。
如:
桂林人会用“下米”来比喻人既能吃亏、又肯做事。
这是个动名词,具有苦力生涯的人最能体会这个词的份量。
那时做短工的人,经常各人带着自己的米,然后一起下到大锅煮饭,搭伙一起吃,肯“下米”的人必是实在人。
桂林人还把那些干活偷懒的人,叫“耍死蛇”。
蛇是既有毒且懒惰的动物,除了受到攻击和攫取食物之外,它是一动也不动的。
一个人像条蛇已经够毒够懒了,这还不算,还是死蛇;死蛇还不算,还要耍一番。
这个词比普通话中的“磨洋工”要精彩、形象。
那些小人的小动作称为“蛆蛆拱拱”,这个词把小人的肮脏、阴暗、委琐的各种状态简直形容得淋漓尽致,普通话就难以达到如此效果。
如果一个人遭了不幸或者生活工作不如意,桂林人叫“跌滩”,这也是个动名词,把人生的艰难和危险处境描绘到家了。
“搏底”这个词,用来形容那些放肆为自己捞取好处的行为,这个词明显含有警告的意味——不要突破道德与良知的底线。
桂林口语中的“喊声”一词,有“万一”的意思,但是听起来却更紧急,好像就要发生的险情。
(如叫小孩别乱跑,“喊声跌倒了咧”。
就是万一摔倒了呢。
)小孩子生日了,桂林人叫“长尾巴”;市场上买肉,称好了后还要添加一小点肉,桂林人叫“戴点帽”,等等。
这无不体现了桂林方言的生动、有趣。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词汇是桂林人的专有的,如:
“雷堆”——桂林人用得比较多。
意指啰嗦、累赘、做事拖拖拉拉,甚至礼性
来味道”——泛指特别来劲,与北方话“来劲儿”同意挨嘈”——表示事情办糟了,估计要挨批评或处分。
醒橄榄”或“醒嘎喇”——来形容某人傻
“丢雄”——赞扬做事精干,精神抖擞,趾高气扬。
“跛裸”——在xx 话的意思就是:很糟糕、很无能;和他意思相近的桂林话还有“差火”;比如,要说小明开车水平很差,我们就说:
xx 这个人,很跛裸的,开车差火得要死。
“嘎嘎”——指熟了的肉,生的不这样叫。
“克料子”指死了;完了。
“麻直”——指一直。
如一直往前走。
说成麻直往前走。
“密密”——形容很快。
如密密的吃。
醒昂”——形容人笨头笨脑。
雾树(XX话读音)指恶
心。
醒龙”——清醒。
背食”——倒霉。
压马路”——逛街。
搞屎棍”——调皮鬼。
学号4 姓名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