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拟 借代 反衬修辞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19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大、比较、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修辞手法一共有64大类,79小类。
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舛互。
部分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作用:对事物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
作用:印象鲜明,便于表达作者感情。
3、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人对事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易于突出人或事的本质,引起读者强烈共鸣。
4、对偶: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
作用:整齐匀称,凝炼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三项或三项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作用:增强气势,说服力强,感染力强。
6、用典:诗文中,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
作用: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和思想。
7、反语:适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子表达本意。
作用:比直接说更有感情,更有力量。
8、反诘:是反问句中的一种,这种反问句包含着答案,即反问之中已经带有答案了,不用再说答案了。
作用:语气更加强烈,更使印象深刻。
拓展阅读:常见的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高考常见修辞手法例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真)、复沓、互文、比拟等。
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
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如: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夸张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夸张类别有: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我家门前只有巴掌大的地方。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但要三个以上。
排比可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0种常见修辞格及其作用修辞是指修饰语言的具体方法。
恰当地使用修辞方法,可以使语言更加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双关、反复……10种常见修辞格及其作用(一)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2.比喻的种类(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一座座矗立的小山。
(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如: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净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3.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注意区别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如何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在历年来的教招考试当中,都少不了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诗歌鉴赏当中,所占分值并不多,但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却是一名语文老师必备的技能,而且只要熟练掌握,这部分一般是不会失分的。
大家对修辞手法比较熟悉,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但是在笔试中往往不会单出特别简单的,而是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放在一起。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区别易混淆的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是甲事物比乙事物。
但它们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结构上的不同。
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不论何种情况,喻体一定出现,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眼前的晚霞成了一幅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句子中的都有喻体出现;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语,不论何种比拟,拟体绝对不出现,如“树枝笑弯了腰”“他脾气很大,你多说一句他就会爆炸”,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树枝像人一样笑弯了腰,他就会像炸弹一样爆炸,但是拟体“人”和“炸弹”都没出现,这就是比拟。
看一个例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将白雪拟人化,却没有写白雪向人一样,因此用的是比拟的修辞。
在答题中,如果选项的叙述是直接把物当做人来写的,如“小鸟唱歌、大树欢笑、春风温柔等”,就可以判断它是比拟中的拟人。
二、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比喻有相似之处,都有代替性。
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以借代体代替本体。
但二者有很大不同:(1)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甲”。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可以改为“我们之间的隔阂就想一层厚障壁”;借代则不行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不能改为“不能拿群众像一针一线的东西”。
(2)借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如“中秋的月亮像圆盘”,“月亮”和“圆盘”都是圆的,有相似性;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即相关性,如“臣本布衣,恭耕于南阳”,“布衣”是普通百姓身上穿的,此处是相关性的体现。
八大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以下是店铺精心准备的八大修辞手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1.比喻:生动、形象。
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
3.排比:加强语言气势。
4.反问:加强语气。
5.反复:强调。
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7.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
8.夸张:极力的表现。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1〉本体、〈2〉喻体、〈3〉比喻(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具体见下表: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辞手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而借用相关事物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同时,能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叶红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夸张: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对偶: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还可使诗人的表意更加丰富。
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物:????.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古诗词中把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八种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1、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
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
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
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
2、比拟: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如: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张歧《信念——看帆板表演》)老人们真幽默,吃着西瓜与夏天告别,说是“啃秋”。
人们终于迎来了新秋,迎来了这楚楚动人的新娘子。
秋山,变得丰腴起来了;秋水,变得温柔起来;秋风,变得凉爽起来了;秋云,变得淡远起来。
3、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如:你们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革命加科学将使你们如虎添翼,把老一代革命家和科学家点燃的火炬接下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5、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如:四十年别井离乡,雁沓鱼沉;五百个月缺月圆,梦萦魂牵。
6、排比: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如:人生旅途中有多少携手相伴的朋友,多少次肝胆相照,多少次投桃报李,又有多少美丽温暖的回忆漫漫长路,总有朝夕相处的亲人,多少叮咛,多少呵护,多少孝心,多少无私。
7、设问:总的作用是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行测修辞总结在行测考试中,修辞手法是常见的考点之一。
下面我们将对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进行总结,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或情感。
例如:“他的心像石头一样硬。
”二、拟人拟人是一种将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手法,使事物具有人的情感或行为。
例如:“风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脸。
”三、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重复句式来强调某种情感或观点的修辞手法。
例如:“爱是理解,爱是包容,爱是给予。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通过否定形式来表达肯定意义的修辞手法。
例如:“难道你不知道这是不道德的吗?”五、对偶对偶是一种将意义相对的词语或句子放在一起,形成对比效果的修辞手法。
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六、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的修辞手法。
例如:“他的声音大得震耳欲聋。
”七、借代借代是一种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例如:“稻草人守护着一片稻田。
”这里的“稻草人”代表了“稻田”。
八、反复反复是一种通过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
例如:“这个字我重复了十遍。
”九、设问设问是一种通过提问来引出答案的修辞手法。
例如:“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家人的陪伴。
”以上是对九种常见修辞手法的总结。
在行测考试中,考生需要准确识别并理解这些修辞手法,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并解答相关题目。
修辞手法大全修辞手法大全包括比喻、白描、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等。
一、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二、修辞手法详解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例如:明喻:“她的笑容像一朵花。
”暗喻:“她的笑容是花朵般的美丽。
”借喻:“她的笑容像一朵盛开的花。
”2. 比拟比拟是将一个事物赋予人的情感或行为,或者将人或人的行为赋予给事物,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例如:拟人:“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
”拟物:“她像一只欢快的小鸟一样跳跃着。
”3. 借代借代是指用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来代替另一个事物的整体或部分,以达到形象表达的效果。
例如:“红领巾来了。
”(用红领巾的特征来代替少先队员)4. 夸张夸张是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些特征,强调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例如:“他激动得眼泪都快流成河了。
”5. 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语句来表达相应的意思,以达到语言优美、节奏感强的效果。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6. 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语意相关的句子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语势和表达效果。
例如:“天空是星星的世界,大地是植物的世界,海洋是鱼类的世界。
”7. 反复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情感,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例如:“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高尔基《海燕》)8. 设问设问是为了强调某个问题或答案,明知故问的一种修辞手法。
九种修辞手法详解懂语文2022-11-02 18:05发表于天津高考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
现在虽然没有大纲,但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准进行备考。
为了方便记忆,不妨用点特殊的方法,如用一个能押韵的句子来表示,“三比二问反复考;夸对借代少不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三比”中,并不包括“对比”,“二问”中,也不包括“疑问”(疑问不是修辞手法)。
01比喻比喻的概念: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
比喻的表达效果:(1)对事物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或渲染;(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形象说明。
这里其实有两个方向,在描述性语段中,比喻主要是对描写对象进行修饰,使之更形象,更生动,特点更鲜明;而在议论性语段中,使用比喻,则可以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比喻的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用两个或以上的比喻共同说明同一本体,如朱自清的《春》中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使用比喻应该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还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倾向性正确。
难以区分的比喻句——暗喻与借喻。
能进入高考中的比喻,当不至于停留在“像……一样”的形式,肯定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暗喻与借喻,就成了比喻进入高考试题的不二法门。
暗喻的几种形式:(1)本体和喻体并列。
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就像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一样);(2)本体和喻体修饰。
如:这里是花的海洋;(3)本体和喻体注释。
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4)本体和喻体复指。
如:让我们对土地倾注更强烈的感情吧!因为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
适当掌握暗喻的这几种形式,有助于大家准确判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的题型。
常用重要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修辞手法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以下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一、比喻比喻:也叫譬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一)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二)比喻的作用主要是:1.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2.用浅显的或人们熟悉的事物对深奥难懂的的事物加以说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便于人们深入理解。
(三)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
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四)比喻的种类比喻的种类:1、明喻2、暗喻3、借喻4、博喻1.明喻A.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如、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①.共产党像太阳。
②.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B.如果前后句子较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
如: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2.暗喻,也叫隐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②.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3.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
)例如:①.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②.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的社会制度)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映衬、设问、反问、双关、反语、警语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做比喻。
其中,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本体与喻体一定是性质不同、而在某一方面又具有相似点的不同事物。
贴切、新颖的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平易化、通俗化,使语言更加准确精炼、鲜明生动,让人回味无穷。
比喻主要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其中,明喻是最多见的。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好像、就像)”“如(犹如、有如、宛如、如同)”“似(好似、恰似)”“仿佛”“像……一样”“如……一般”等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连接起来。
需要强调的是,带有“像”“好像”“就像”等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因为这些词语并非都表示比喻。
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①表示比喻。
如“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狼牙山五壮士》)句中的“像”表示比喻。
作者把石头比作雹子,表现砸向敌人的石头不但密集而且迅猛有力。
②表示形容。
如“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句中的“像”表示形容。
作者用“巨人”来形容董存瑞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③表示比较。
如“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卖火柴的小女孩》)句中的“像”表示比较。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和以前比,奶奶现在的形象最高大、美丽。
④表示说明。
如“我们一定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句中的“像”表示说明,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做。
⑤表示揣测。
如“它们彬彬有礼,站在远处向我们点头,像欢迎我们似的。
”(《登上企鹅岛》)句中的“像”表示揣测、推断,不十分肯定,相当于“似乎”。
修辞⼿法有哪些在⽂章中适当的使⽤修辞⼿法,可以提⾼表达效果。
我们常⽤的修辞⼿法有⽐喻、夸张、排⽐、拟⼈、对偶、引⽤、反问、设问、对⽐、借代等。
⽐喻:⽐喻⼀般是⽤⼀个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种抽象、深奥、⽣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法。
⽐喻⼀般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拟⼈:拟⼈⼀般把物当做⼈写,赋予物以⼈的⾔⾏或思想感情。
简单的说就是⽤描写⼈的词来描写物。
排⽐:排⽐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是相似、语⽓⼀致的⼏个短语或句⼦连⽤的⽅法。
排⽐⼀般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句⼦。
对偶:对偶往往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对短语或句⼦,表达的也是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有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度概括、易于记忆等作⽤。
夸张:夸张是⼀般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等⽅⾯特意扩⼤或缩⼩的⽅法。
夸张的作⽤就是为了鲜明的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为了突出事物的本质,烘托⽓氛,增强感染⼒。
引⽤:引⽤分为直接引⽤和间接引⽤,说⽩了引⽤就是⽤现成的话来提⾼语⾔表达效果,例如名⾔警句,成语等。
反问:反问就是⽤疑问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肯定形式反问表达否定意思,⽤否定形式反问表达肯定意思。
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再⾃⼰回答。
设问的作⽤是为了加强语⽓,使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对⽐:对⽐就是把两个相同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个事物的两个不同的⽅⾯列举出来,相对⽐较的⼀种修辞⼿法。
对⽐的作⽤就是为了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借代:使⽤借代的修辞⼿法,就是不直接说出所表达的⼈或是事物,⽽借⽤与它密切相关的⼈或事物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