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格式:ppt
- 大小:3.87 MB
- 文档页数:105
灰分及几种矿物元素的测定第一节灰分的测定一、概述1、食品的组成十分复杂,由大量有机物质和丰富的无机成分组成。
2、灰分的概念:在高温灼烧时,食品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主要是无机盐和氧化物)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称为灰分。
它是食品中无机成分总量的一项指标。
3、粗灰分的概念:灰分不完全或不确切地代表无机物的总量,如某些金属氧化物会吸收有机物分解产生的CO2而形成碳酸盐,使无机成分增多了,有的又挥发了(如Cl、I、Pb为易挥发元素。
P、S等也能以含氧酸的形式挥发散失)。
从这个观点出发通常把食品经高温灼烧后的残留物称为——粗灰分(总灰分)。
4、水溶性灰分——反映可溶性K、Na、Ca、Mg等的氧化物和盐类的含量。
可反映果酱、果冻等制品中果汁的含量。
5、酸溶性灰分——反映Fe、Al等氧化物、碱土金属的碱式磷酸盐的含量。
6、酸不溶性灰分——反映污染的泥沙及机械物和食品中原来存在的微量SiO2的含量。
7、灰分测定的意义:(1)考察食品的原料及添加剂的使用情况;(2)灰分指标是一项有效的控制指标;①面粉的加工精度②要正确评价某食品的营养价值,其无机盐含量是一个评价指标。
③生产果胶、明胶之类的胶质品时,灰分是这些制品的胶冻性能的标志。
④水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可作为食品生产的一项控制指标。
(3)反映动物、植物的生长条件。
二、总灰分的测定(一) 原理:把一定的样品经炭化后放入高温炉内灼烧,转化,称量残留物的重量至恒重,计算出样品总灰分的含量。
(二)灰化条件的选择1、灰化容器——坩埚。
坩埚盖子与埚要配套。
坩埚材质有多种:①素瓷;②铂;③石英;④铁;⑤镍等,个别情况也可使用蒸发皿。
①素瓷坩埚:【优点】耐高温可达 1200 ℃,内壁光滑,耐酸,价格低廉。
【缺点】⑴耐碱性差,灰化成碱性食品(如水果、蔬菜、豆类等),坩埚内壁的釉质会部分溶解,反复多次使用后,往往难以得到恒重。
⑵温度骤变时,易炸裂破碎。
灰分及矿物质元素的测定概述灰分和矿物质元素的测定是在分析化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灰分指的是样品在高温下燃烧后残留下来的无机物质,而矿物质元素则包括了样品中的各种无机元素。
这些测定通常用于食品、环境、煤炭等领域的质量控制和分析研究中。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灰分和矿物质元素的测定方法及其原理。
灰分测定原理灰分测定是通过将样品在高温下进行燃烧,使有机物质燃尽,只剩下无机物质的方法。
常用的灰分测定方法包括干燥法和燃烧法。
干燥法是将样品在恒定温度下进行加热,使水分蒸发,然后称量样品的质量差,即可得到灰分的含量。
燃烧法则是将样品在高温下进行燃烧,使有机物质氧化,然后称量样品的残渣质量差,即可得到灰分的含量。
测定步骤1.准备样品:将待测样品按照一定规格准备好,保持干燥。
2.干燥法测定:将样品放入预先称量好的烧杯中,放入恒温箱中,在规定温度下加热至恒定质量,记录下称量前后烧杯的质量差。
3.燃烧法测定:将样品放入预热好的燃烧器中,将燃烧器放入坩埚或石棉网上,点燃样品,使其完全燃烧,然后冷却至常温,称量燃烧后的残渣质量差。
4.计算:根据测定结果计算出样品中的灰分含量。
注意事项1.样品的存放和处理过程中要避免水分的吸附和丢失。
2.在称量前应充分冷却,避免热胀冷缩造成误差。
3.测定中应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过热和过长的燃烧时间导致无关物质的产生。
矿物质元素的测定原理矿物质元素的测定通常是通过仪器分析方法进行。
常用的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在样品经过前处理后,利用特定的原理和仪器对样品中的矿物质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测定步骤1.样品前处理:根据待测元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前处理方法。
例如,对于固体样品,可以采用溶解、酸处理等方法提取待测元素。
2.仪器操作:将处理后的样品转移到适当的仪器中,根据仪器的操作说明进行操作。
3.结果分析:通过仪器测定后,根据仪器的输出数据,使用标准曲线或其他定量分析方法,计算出待测元素的含量。
灰分及矿物质元素1. 概述在煤炭和其他有机物的燃烧过程中,灰分是指在高温下不能完全燃烧的无机物质残留物。
它是煤炭中各种无机物质的总和,包括矿物质元素。
矿物质元素是指存在于煤炭中的各种无机元素,如硅、铝、铁等。
灰分的含量和矿物质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对煤炭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2. 灰分的含量及分析方法灰分是指在煤炭燃烧后残留下来的无机物质的质量百分比。
灰分的含量可以通过灰分试验来进行测定。
常用的灰分试验方法有灰分平衡法和化学分析法。
2.1 灰分平衡法灰分平衡法是一种通过热脱附的方法测定煤炭的灰分含量。
该方法将煤样加热到高温下,使其挥发分和固定碳燃烧殆尽,然后测量残留下来的灰分的质量。
该方法测定的灰分含量相对准确,但需要长时间进行试验。
2.2 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化学反应来测定煤炭中灰分含量的方法。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有挥发性含量法和滴定法。
挥发性含量法是将煤样在高温下加热,使其挥发分蒸发掉,然后测量残留下来的灰分含量。
滴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将煤样中的灰分转化成易于测量的化合物,然后利用滴定的方法测量其含量。
3. 矿物质元素的种类和含量煤炭中的矿物质元素种类多样,主要包括硅、铝、铁、钙、钠等。
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大小与煤炭的类型、地质条件和煤炭的形成过程有关。
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对煤炭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矿物质元素的含量可以通过化学分析法来测定。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X射线荧光法。
这些方法可以对煤炭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从而测定其中矿物质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4. 灰分及矿物质元素对煤炭的影响灰分及矿物质元素对煤炭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其中几个方面的影响:4.1 燃烧特性灰分含量的增加会降低煤炭的燃烧效率,增加煤炭的燃烧成本。
矿物质元素的存在也会影响煤炭的燃烧特性,如增加燃烧的温度和气体生成速率。
4.2 环境影响煤炭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气体污染物,其中一部分来自于煤炭中的灰分和矿物质元素。
第六章灰分及几种重要矿物元素含量的测定第一节灰分的测定一、概述食品的组成十分复杂,除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外,还含有丰富的无机成分,这些无机成分包括人体必须的无机盐(或称矿物质),其中含量较多的有Ca、Mg、K、Na、S、P、C1等元素。
此外还含有少量的微量元素,如Fe、Cu、Zn、Mn、I、F、Ca、Se等。
当这些组分经高温灼烧时,将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最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主要是无机盐和氧化物)则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称为灰分。
灰分是标示食品中无机成分总量的一项指标。
食品组成不同,灼烧条件不同,残留物亦各不同。
食品的灰分与食品中原来存在的无机成分在数量和组成上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严格说应该把灼烧后的残留物称为粗灰分。
这是因为食品在灰化时,某些易挥发的元素,如氯、碘、铅等,会挥发散失,磷、硫等也能以含氧酸的形式挥发散失,这部分无机物减少了。
另一方面,某些金属氧化物会吸收有机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而形成碳酸盐,又使无机成分增多了。
食品的灰分常称为总灰分(粗灰分)。
在总灰分中,按其溶解性还可分为水溶性灰分,水不溶性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
其中水溶性灰分反映的是可溶性的钾、钠、钙、镁等氧化物和盐类含量。
水不溶性灰分反映的是污染的泥沙和铁铝等氧化物及碱土金属的碱式磷酸盐含量。
酸不溶性灰分反映的是环境污染混入产品中的泥沙及样品组织中的微量氧化硅含量。
测定灰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不同食品,因所用原料,加工方法和测定条件不同,各种灰分的组成和含量也不相同。
当这些条件确定后,某种食品的灰分常在一定范围内,如果灰分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说明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不合乎卫生标准的原料,或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过程中受到了污染。
因此测定灰分可以判断食品受污染的程度。
2、灰分可以作为评价食品的质量指标。
例如在面粉加工中,常以总灰分含量评定面粉等级,富强粉为0.3~0.5%;标准粉为0.6~0.9%;加工精度越细,总灰分含量越小,这是由于小麦麸皮中灰分的含量比胚乳的高20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