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件 16祛湿剂
- 格式:ppt
- 大小:5.77 MB
- 文档页数:137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第十六章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除湿散满祛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
若和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又: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四两(12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三两(9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二两(6g)甘草炙黄,一两(3g)【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不换金正气散(《易简方》,原名不换金散)再加藿香与半夏,不换金来治时疫。
组成:藿香厚朴苍术陈皮半夏甘草各等分(各10g)功用:解表化湿,和胃止呕。
主治:湿浊内停兼表寒证。
症见呕吐腹胀,恶寒发热,或霍乱吐泻,或不服水土,舌苔白腻等。
柴平汤(《景岳全书》)小柴胡汤合平胃,寒多热少湿疟祛。
组成:柴胡人参半夏黄芩甘草陈皮厚朴苍术(原著本方无用量)功用: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
症见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
【鉴别】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其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佳,且兼具解表之功,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汤与平胃散合方,功可和解少阳、燥湿化痰和胃,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痰湿阻于少阳,寒多热少之湿疟。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g)藿香去土,三两(9g)甘草炙,二两半(6g)【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以及山岚瘴疟等。
一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组成:藿香梗二钱(6g)厚朴二钱(6g)杏仁二钱(6g)茯苓皮二钱(6g)广皮一钱(3g)神曲一钱五分(4.5g)麦芽一钱五分(4.5g)绵茵陈二钱(6g)大腹皮一钱(3g)功用:芳香化浊,行气导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