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糖类物质的测定10
- 格式:ppt
- 大小:720.50 KB
- 文档页数:123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并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的方法。
2. 熟悉斐林试剂的使用和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验证生物组织中糖类的存在。
二、实验原理糖类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量来源,主要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等。
斐林试剂是一种常用的糖类检测试剂,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
当糖类与斐林试剂反应时,会产生砖红色沉淀,从而可以检测出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三、实验材料1. 生物组织样本:如土豆、苹果、梨等。
2. 斐林试剂:甲液(硫酸铜溶液)和乙液(酒石酸钾钠溶液)。
3. 试管、滴管、酒精灯、烧杯、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生物组织样本切成小块,放入烧杯中。
2. 取出适量生物组织样本,用镊子将其放入试管中。
3. 向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用滴管搅拌均匀。
4. 取出适量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试管中,甲乙液等量混合均匀。
5. 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度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分钟。
6. 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生物组织中含有糖类。
五、实验现象1. 将土豆样本进行实验,加热后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土豆中含有糖类。
2. 将苹果样本进行实验,加热后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苹果中含有糖类。
3. 将梨样本进行实验,加热后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梨中含有糖类。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检测出土豆、苹果、梨等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2. 实验结果表明,斐林试剂是一种有效的糖类检测试剂,可以用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a. 实验温度应控制在50-65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b. 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应等量混合均匀,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c. 加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实验误差。
七、实验结论1. 斐林试剂是一种常用的糖类检测试剂,可以用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
2.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的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检验糖类的实验方法。
2. 了解糖类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糖类是一类生物大分子,是生物体内主要的能量来源。
检验糖类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采用菲林试剂法进行检验。
菲林试剂是一种碱性铜硫酸溶液,在加热条件下,糖类与菲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红色沉淀,从而判断样品中是否含有糖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纤维素、麦芽糖等样品;菲林试剂、蒸馏水、酒精灯、试管、试管架、滴管等。
2.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电炉、酒精灯、试管、试管架、滴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菲林试剂:将菲林试剂与蒸馏水按1:1的比例混合,搅拌均匀。
2. 样品处理:将待检验的样品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 检验步骤:a. 取两支试管,分别标记为A、B。
b. 向试管A中加入2ml菲林试剂,向试管B中加入2ml待检验样品溶液。
c. 将两支试管放入电炉中加热,观察颜色变化。
4. 结果判断:a. 若试管A中的溶液变为红色,说明菲林试剂已失效,实验需重新进行。
b. 若试管B中的溶液产生红色沉淀,说明样品中含有糖类;若未产生红色沉淀,说明样品中不含糖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样品在加热条件下与菲林试剂反应,产生红色沉淀,表明这些样品中含有糖类。
2. 淀粉、纤维素等样品在加热条件下未产生红色沉淀,表明这些样品中不含糖类。
六、实验讨论1. 菲林试剂法是一种常用的检验糖类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结果直观等优点。
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避免样品烧焦或菲林试剂失效。
3. 对于一些非糖类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等,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红色沉淀,应注意区分。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菲林试剂法检验了多种样品中的糖类,掌握了检验糖类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并掌握检测糖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学习如何运用化学试剂对糖类进行定性检测。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糖类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在生物体内,糖类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检测糖类的方法主要有:还原糖检测、非还原糖检测和糖类含量测定等。
本实验主要采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来判断还原糖的存在。
三、实验器材1. 试剂:斐林试剂、蒸馏水、氢氧化钠、硫酸铜、葡萄糖标准溶液。
2. 仪器:试管、试管架、酒精灯、烧杯、滴管、量筒、温度计。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斐林试剂: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斐林试剂。
2. 标准溶液的制备:准确量取葡萄糖标准溶液,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 样品溶液的制备:取适量待测样品,加入蒸馏水溶解,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4. 实验操作:a.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待测样品溶液和2mL标准溶液。
b. 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斐林试剂。
c. 将两支试管放入50-65℃的水浴中加热约2分钟。
d.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1. 待测样品溶液: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砖红色,说明待测样品中含有还原糖。
2. 标准溶液: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砖红色,说明标准溶液中含有还原糖。
1. 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的原理:还原糖在碱性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2. 本实验中,待测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均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待测样品中含有还原糖。
3.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a.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应现配现用,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试剂失效。
b. 加热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浴温度,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实验结果。
c. 样品溶液和标准溶液的浓度应保持一致,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七、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成功检测出待测样品中含有还原糖。
实验结果表明,斐林试剂是一种常用的糖类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
糖类的测定学习目标掌握:食品中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原理、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步骤、试剂亚铁氰化钾和次甲基蓝的作用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和方法熟悉:还原糖的提取分离技术,粗纤维、果胶、淀粉等测定的方法了解:碳水化合物、还原糖的概念和相关知识,测定碳水化合物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定义糖类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后能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化合物。
糖的种类单糖:葡萄糖、果糖等低聚糖: 2~10个单糖,蔗糖、麦芽糖等多糖:10个单糖,如淀粉、纤维素、果胶等食品中糖类物质的测定方法直接法:根据糖类物质的理化性质作为分析原理制定的各种分析方法。
间接法:根据已知食品的组成,扣除测定的水分、蛋白质、粗脂肪、总灰分等含量以后,利用差减法计算出来的,通常以无氮抽提物或总碳水化合物来表示。
总碳水化合物(100%)=100-(蛋白质+脂肪+水分+灰分)可溶性糖的提取提取的目的:将被测组分(可溶性糖)提取完全,非糖成分(干扰组分)尽量排除常用提取剂:水(40-50℃)70%-75%乙醇溶液乙醇作提取液中蛋白质,淀粉,糊精等不能溶解,且适用于含酶多的样品,这样避免糖被酶水解。
水作提取剂时注意事项蛋白质、氨基酸、多糖、色素,有机酸等干扰,影响过滤时间,所以应注意:1)温度过高:可溶性淀粉及糊精溶出。
2)酸性样品:用碳酸钙中和,控制在中性,防止部分糖水解。
3)鲜活产品,先经灭酶:加二氯化汞可防止(二氯化汞可抑制酶活性)可溶性糖的澄清目的除去提取液中存在的干扰物质对选用的澄清剂的要求:能充分除去干扰物质;不改变被测糖分含量和理化性质;不干扰后面的分析测定或易于除掉可溶性糖提取液澄清剂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优缺点)中性醋酸铅(最常用):铅离子能与很多离子结合,生成难溶沉淀物,同时吸附部分杂质(蛋白质、单宁、果胶、有机酸等)不会沉淀样液中的还原糖,室温下不形成铅糖化合物缺点:脱色力较差,不能用于深色样液的澄清;铅盐有毒乙酸锌—亚铁氰化钾:(生成氰亚铁酸锌沉淀)吸附或带去干扰物质,对除去蛋白质能力强,脱色力差;适用于色浅,富含蛋白质的样液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碱性条件下,铜离子可使蛋白质沉淀碱性乙酸铅:澄清能力强,可除去胶质、蛋白质、有机酸、色素、单宁等大分子物质,沉淀颗粒大,可带走果糖;过量的碱性醋酸铅可因其碱度及铅糖的形成而改变糖类的旋光度。
糖类的测定糖类物质的测定一、概述二、乳糖的测定三、蔗糖的测定一、概述(一)定义碳水化合物统称为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存在于各种食品的原料中,特别是植物性原料中。
作为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和辅助材料,是大多数食品主要的成分之一。
它是人体热能的重要来源,人体活动的热能的60%-70%由它供给。
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参与细胞的许多生命过程,一些糖与蛋白质能合成糖蛋白,与脂肪形成糖脂,这些都是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
(二)分类1.从结构上分为单糖、低聚糖、多糖。
2.就其化学性质可分为:还原糖:乳糖、葡萄糖;非还原糖:蔗糖、淀粉。
还原糖是指具有还原性的糖类。
包括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
其他双糖、三糖、多糖它们本身不具还原性,但都可以通过水解而生成相应的还原性糖,测定水解液的还原糖含量就可以求得样品中相应糖类的含量。
所以糖类的测定是以还原糖的测定为基础的。
二、乳糖的测定(一)乳糖概述牛乳中乳糖含量为4.7%左右,是牛乳中最稳定的一种成分。
以溶液的状态存在于乳中。
乳糖具有还原性,属还原糖。
根据糖分的还原性进行测定的方法叫还原糖法。
还原糖的测定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有直接滴定法,高锰酸钾滴法,蓝艾农法等。
1.原理:GB/T 5413.5-1997 婴幼儿配方食品和乳粉乳糖、蔗糖和总糖的测定试样经除去蛋白质以后,在加热条件下,直接滴定已标定的费林氏液,样液中的乳糖将费林氏液中的二价铜还原为氧化亚铜。
以次甲基蓝为指示剂,在终点稍过量时乳糖将蓝色的氧化型次甲基蓝还原为无色的还原型次甲基蓝。
根据样液消耗的体积,计算乳糖含量。
2、适用范围及特点:测定还原糖常用的方法。
特点是试剂用量多,操作和计算都比较简便,滴定终点偏红色,不好判断。
适用于各类乳品中乳糖的测定。
本法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现多采用直接滴定法。
乙酸铅溶液:称200g乙酸铅,溶于1000mL水中。
草酸钾-磷酸氢二钠溶液:称取30g草酸钾,磷酸氢二钠7g,溶于1000mL水中。
糖类物质的测定一、糖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定义糖类物质过去常被称为碳水化合物,这是因为在其分子结构中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且氢与氧的比例数和水一样,故名,但是也有例外,所以称为糖类物质比较准确一些。
糖类物质是食品工业主要原料和辅助材料,也是大多数食品的主要成分之一。
包括: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6C);木糖、核糖、阿拉伯糖(5C)等。
低聚糖:蔗糖、麦芽糖、乳糖、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
多糖—同多糖:由同一种单糖构成的多聚糖,如淀粉、糊精、纤维素等;杂多糖:由不同单糖分子和糖醛酸分子组成的多聚糖,如果胶、黄原胶、半纤维素等。
如以能否被人类消化利用来分类,则可分为:(1)有效糖类物质(有效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等单糖、普通低聚糖及淀粉等多糖;(2)无效糖类物质(无效碳水化合物)--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等多聚糖及有些低聚糖,如水苏糖等。
二、食品中糖类物质的分布与含量⏹糖类物质的自然界分布很广,在各种食品中存在的形式和含量不同。
⏹葡萄糖、果糖是食品中最主要的单糖,主要存在于水果蔬菜中,含量差别很大。
新疆的葡萄,单糖含量可达10%以上,蜂蜜中的单糖含量可达75%。
⏹蔗糖普遍存在于具有光合作用的植物中,含量最高的为甘蔗及甜菜,可达8%-15%(15%-20%);果蔬中也大多含有,如西瓜、菠萝含量可达4%-8%。
⏹乳糖仅存在于哺乳动物中,乳汁中可达4%以上。
⏹麦芽糖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由淀粉水解产生。
⏹其它低聚糖,如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等在自然界中含量均很少,大多通过酶法合成。
属功能性成分。
⏹淀粉广泛存在农作物中,主要分布在籽粒、根茎和块茎中,水果中以香蕉含量较高。
⏹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麸糠、麸皮等存在于组织中。
三、食品中糖类物质测定意义1、食品中主要含量指标;2、标志着食物的热量;3、食品中的风味物质(质构、形态、口感、物化性质等);4、食品工业生产中重要控制参数和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