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腔感染的诊断和处理
- 格式:docx
- 大小:54.68 KB
- 文档页数:9
羊膜腔感染综合征吃什么好?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羊膜腔感染综合征饮食保健,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的食疗方。
得了羊膜腔感染综合征吃什么好,同时又不能吃什么呢?
*羊膜腔感染综合征吃什么好?
*适宜食物:小米,燕麦片,牛奶,粳米,鸡蛋
*忌吃食物:猪油(板油),羊油,奶油,咸鱼,干腌菜
*一、饮食
1、羊膜腔感染综合症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
2、羊膜腔感染综合症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忌辛辣刺激食物。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羊膜腔感染综合征吃什么好,羊膜腔感染综合征不能吃什么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羊膜腔感染综合征饮食保健、食疗方面的问题,请继续关注疾病库频道,或者在站内搜索“羊膜腔感染综合征”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
上面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
羊水穿刺羊水穿刺又叫“羊膜穿刺术”,是产前检查项目之一。
它通过抽取孕妇的羊水标本,来获得有关胎儿健康和发育情况的信息。
羊水穿刺广泛用于产前诊断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通过羊水穿刺进行产前诊断已经成为现代产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国目前最常用的产前诊断技术。
目的羊水穿刺的目的:羊水细胞是来自胎儿的脱落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
对羊水穿刺获得的羊水进行检测,可用于胎儿宫内状况的评估和胎儿疾病的诊断。
1.胎儿先天性疾病的诊断对羊水细胞进行培养,或提取羊水细胞DNA,可进行遗传学诊断,如用于诊断胎儿染色体病、单基因病等;2.胎儿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对某些不能通过基因诊断的代谢性疾病,可通过测定羊水中相关酶的浓度进行宫内诊断。
3.胎儿神经管缺陷对羊水进行甲胎蛋白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测定,可用于胎儿开放性神经管畸形(主要包括:无脑儿、脊柱裂)的诊断。
4.胎肺成熟度的检测测定羊水中卵磷脂/鞘磷脂的比例,可帮助确定胎儿肺是否成熟,有助于对终止妊娠的时机进行选择。
5.羊膜腔感染的诊断对羊水进行培养或炎性因子的测定有助于诊断有无羊膜腔感染。
羊水穿刺注意事项术前:1、询问病史,如有过敏史,特殊疾病史和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2、术前三天禁止同房;术前一天需要沐浴;术前排尽小便。
3、术前感冒、发热、皮肤感染等异常情况,先治疗,治愈后再羊水穿刺。
术后:1、术后24小时内不能沐浴,注意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及搬运重物等体力劳动。
2、术后半个月禁止同房。
3、术后如有腹痛、腹胀、阴道流水、流血、发热等症状,应速到医院妇产科就诊。
步骤在正式抽取羊水之前,医师先帮孕妇做超音波检查,决定胎儿大小、怀孕周数、胎儿位置及胎儿数目,找出最适合下针的位置;为孕妇消毒皮肤,在孕妇的肚皮上铺上无菌单,以20或22号穿刺针在超声的引导下,逐步刺入之前选定好的羊膜腔内;确定脊椎穿刺针已在羊膜腔内,开始以负压将羊水抽出前面2毫升的羊水丢弃怕引起母源细胞污染;大约抽出20毫升的羊水;将穿刺针的内管置回;回抽整支穿刺针;用纱布压迫2-3分钟后;在皮肤的针孔上贴上敷料贴。
一、背景羊膜腔穿刺术是一种常见的产前诊断方法,但操作过程中存在感染风险。
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组织架构1. 成立羊膜腔穿刺术感染应急处理小组,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产科、手术室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 明确小组成员职责,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
三、预防措施1. 严格操作规范:对操作人员进行感染防控培训,确保操作规范。
2. 术前准备:做好术前检查,了解患者情况,评估感染风险。
3. 无菌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手术环境、器械、穿刺针等无菌。
4. 术后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征象。
四、感染应急预案1. 感染诊断(1)术后24小时内出现以下症状之一者,应考虑感染可能:- 发热:体温≥38℃;- 腹痛:持续加剧或放射至腰部、下腹部;- 阴道分泌物增多,有异味;- 白细胞计数升高。
(2)术后48小时内出现以下症状之一者,应高度怀疑感染:- 体温≥38.5℃;- 腹痛加剧,出现脓性分泌物;-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2. 应急处理(1)立即通知感染管理科,启动应急预案。
(2)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3)采集相关标本,如血液、尿液、分泌物等,进行病原学检测。
(4)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5)加强患者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6)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及治疗方案,做好心理疏导。
3. 事后调查与处理(1)对感染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感染环节,查找原因。
(2)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3)完善感染防控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4)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应急预案。
五、总结羊膜腔穿刺术感染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医院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感染的能力,确保患者利益。
一、背景羊膜腔穿刺术是一种常见的产前诊断技术,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感染。
为保障母婴安全,降低感染风险,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羊膜腔穿刺术操作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2. 建立完善的感染防控措施,确保操作过程无菌;3. 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病例,降低母婴感染风险。
三、应急预案1. 感染防控培训(1)对操作人员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2)定期组织感染防控知识考核,确保操作人员掌握相关技能。
2. 操作过程感染防控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确保穿刺针、注射器等器械的清洁消毒;(2)操作前对孕妇进行彻底消毒,包括外阴、阴道、宫颈等部位;(3)操作过程中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避免交叉感染;(4)操作完毕后,及时清洁消毒穿刺部位,防止感染。
3. 感染病例发现与处理(1)操作过程中,如发现孕妇出现发热、腹痛、分泌物异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通知医生;(2)医生对疑似感染病例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实验室检查;(3)确诊感染病例后,立即隔离治疗,并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4)密切观察孕妇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感染防控监测(1)定期对操作人员、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效果监测;(2)对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3)对感染病例的家属进行健康指导,预防感染传播。
5. 应急物资储备(1)储备足够的消毒液、无菌手套、口罩等感染防控物资;(2)定期检查、更新储备物资,确保其质量。
四、预案实施与评估1. 本预案由产科、感染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共同制定,并组织实施;2. 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五、结语羊膜腔穿刺术感染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旨在提高母婴安全,降低感染风险。
各相关科室应密切协作,共同落实预案要求,确保母婴健康。
羊膜炎新生儿的护理一、疾病概述羊膜炎是指在妊娠期间,羊膜腔内发生的炎症反应。
当病原体通过上行感染、血行感染或邻近组织感染等途径侵入羊膜腔时,可引起羊膜炎。
羊膜炎可导致早产、胎儿窘迫等不良结局,新生儿出生后也可能出现一系列健康问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原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如大肠杆菌、B 族链球菌等)、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支原体、衣原体等。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阴道、宫颈上行感染,也可以通过母体血液循环到达胎盘和羊膜腔。
2. 胎膜早破胎膜破裂后,阴道内的病原体容易侵入羊膜腔,引发炎症。
3. 孕妇免疫力下降如孕妇患有妊娠期糖尿病、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羊膜炎。
三、临床表现1. 新生儿全身症状体温不稳定,可能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
反应差,表现为嗜睡、吃奶差或拒奶。
皮肤苍白或发绀。
2. 呼吸系统症状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可能出现呼吸暂停。
肺部可闻及湿啰音。
3.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
严重时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
4. 神经系统症状易激惹、惊厥、肌张力异常。
5. 血液系统症状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血小板减少。
四、治疗要点1.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对症支持治疗维持体温稳定,必要时进行保暖或降温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呼吸支持等。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营养支持,如静脉输注营养液。
五、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等,了解炎症反应和血液系统情况。
2. 血培养明确病原体类型,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3. C 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评估炎症的严重程度。
4. 脑脊液检查怀疑有神经系统感染时,进行脑脊液检查,包括常规、生化和病原学检查。
六、护理诊断1. 体温调节无效与感染导致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有关。
2. 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炎症、呼吸功能障碍有关。
羊膜腔感染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治疗1.抗生素的应用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对细菌敏感的抗生素,但在使用抗生素前,要考虑到各种抗菌药物的孕期使用的安全性及药学变化。
在培养结果没有出来时可以选用毒性低、抗菌谱广且易穿过胎盘的抗生素,同时兼顾到厌氧菌的感染,如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及甲硝唑等。
抗生素对于较少新生儿感染有帮助,但是否能改善羊膜腔感染为生儿预后尚无定论。
2.及时终止妊娠孕34周以后发生的羊膜腔感染要尽快终止妊娠,终止妊娠方案实施期间给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
至于不到34周发生的羊膜腔感染综合征,也宜及时早终止妊娠,宫内感染的时间越长,则胎儿宫内死亡的危险性越大,产后新生儿败血症及母亲产褥期感染的危险性越大,但若孕龄过小胎儿娩出不易成活,可适用采用保守治疗,给予抗生素的同时密切观察胎心及孕妇血白细胞数及分类计数的变化。
若有威胁母儿安全的可能性时,则宜及时终止妊娠。
终止妊娠的方式根据有无产科指征选择使用,若短期不能经阴道分娩可采用剖宫产分娩。
阴道分娩时产程中注意胎心变化,有无胎心宫内感染或窘迫的发生。
目前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腹膜外剖宫产的并发症也并不比常规剖宫产低,因而并不常规推荐使用之。
3.后处理羊膜腔感染者产后要对新生儿做咽拭、外耳拭、鼻拭培养及脐血培养,以便及早治疗新生儿可能出现的败血症。
滴抗生素眼药水以预防或治疗眼炎。
针对孕妇出现的盆腔炎及泌尿道感染,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4.临床型IAIS的治疗IAIS的处理很复杂,需要结合孕周、感染的范围、感染的种类、孕妇的全身状况、胎儿的一般状况、胎盘功能、就诊医院的医疗条件和水平和其他多种因素,总之IAIS的处理应该遵循个体化原则。
抗生素的应用已经得到肯定,原则是早期、敏感、可穿过胎盘、对胎儿毒性作用低和敏感抗生素。
通常首选青霉素,可以加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酌情选用头孢类抗生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也可以选用;甲硝唑的全身应用对胎儿的毒副作用尚不明确,必要时可以短期应用;四环素、链霉素和氯霉素禁忌。
羊膜腔感染的诊断和处理围产期感染专题本微信平台持续推出“围产期感染”专题。
本期围绕围产期感染相关疾病,重点阐述以下话题:“重视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和处理”(已发,可回复111阅读),“妊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已发,可回复113阅读),“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发,可回复112阅读),“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不良妊娠结局”(已发,可回复115阅读),“妊娠合并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已发,可回复116阅读),“妊娠合并重症肺炎”,“羊膜腔感染的诊断与处理”,“妊娠合并梅毒的诊断和处理专家共识”的解读,“产后坏死性子宫肌炎一例”以及“妊娠合并肺、肾结核一例”等内容,欢迎各位读者关注!作者单位:10003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时春艳);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产科(樊尚荣)羊膜腔感染(intraamniotic infection, IAI)是指羊水、胎膜(绒毛膜、羊膜)、胎盘和(或)胎儿的感染,羊膜腔感染的其他诊断术语包括绒毛膜羊膜炎、羊膜炎和产时感染等,属严重的妊娠期和分娩期的并发症,可导致母体产褥期感染、胎儿窘迫、死胎、新生儿的早发感染及新生儿脓毒症等[1]。
亚临床羊膜腔感染无明显临床症状,但是早产和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
有亚临床感染的孕妇更易发生临床羊膜腔感染。
羊膜腔感染的发生率为0.5%~2%。
美国报道的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为0.5%~1%[2],我国发生率占妊娠的1%~2%。
孙瑜等[3]调查北京市2007年羊膜腔感染的发生率为0.67%。
临床实践中要对上述情况进行诊断和鉴别,相关的诊治也有很多新的认识。
一、羊膜腔感染的范畴羊膜腔感染包括4种情况:临床羊膜腔感染、亚临床羊膜腔感染、羊膜腔炎症反应以及单纯的组织病理性绒毛膜羊膜炎。
临床羊膜腔感染是由病原菌感染引起,表现为母体发热、脉搏增快、胎心率增快、子宫压痛或阴道分泌物恶臭等感染临床症状,常发生于产程中的羊膜腔感染。
亚临床羊膜腔感染是指羊膜腔内病原菌侵入,一般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可以导致胎盘组织上的病理改变和胎儿宫内的炎性反应综合征,导致胎膜早破和早产,可以进一步发展为临床羊膜腔感染。
亚临床羊膜腔感染可以是单纯的病原菌的侵入无组织病理改变,也可以是伴有组织病理改变。
羊膜腔炎症反应是指羊膜腔内多核中性粒细胞计数超过30/mm3,可以是由病原菌感染引起,也可以由其他原因引起,如胎盘早剥;而组织病理型绒毛膜羊膜炎则是绒毛板和胎膜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伴有或不伴有临床感染症状。
羊膜腔内感染不完全等同于羊膜腔内炎症反应,临床绒毛膜羊膜炎与组织病理性绒毛膜羊膜炎也不完全一致。
有研究发现,90%的胎盘胎膜找到大量白细胞有严重炎症改变的孕妇无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表现,组织病理性绒毛膜羊膜炎则与亚临床感染有相关性。
临床症状结合病理改变能够诊断绒毛膜羊膜炎,但如果有典型的临床感染症状,无病理支持时也不能否定羊膜腔感染的诊断[4]。
二、高危因素和微生物羊膜腔感染的高危因素有胎膜早破、早产、反复阴道出血、胎膜早破时间过长(破膜时间≥18 h)、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胎粪污染、使用内监护、β溶血性链球菌携带、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宫颈机能不全、宫颈环扎术后、宫颈异常缩短、孕妇免疫力低下、孕妇其他部位的炎症、助孕技术应用、减胎术以及各种产前诊断使用的侵入性操作等,药物滥用者、吸烟者、流动人口等也是临床羊膜腔感染的高危因素。
破膜时间12 h以上,羊膜腔感染的风险为RR=5.8, 如果18 h以上则RR=6.9,活跃期>12 h,羊膜腔感染的风险RR=4,阴道GBS定植则RR=7.2,破膜后阴道检查≥3次羊膜腔感染风险的RR=2~5[2]。
微生物侵入宫腔羊膜腔有以下4种途径:(1)由下生殖道上行性感染;(2)侵入性操作,如羊膜腔穿刺、经皮胎儿血取样、绒毛穿刺取样等;(3)由腹腔经输卵管逆向播散;(4)血行经胎盘扩散。
经阴道和宫颈的上行感染为主要途径,其中上行性羊膜腔感染分为4期:第1期包括阴道/宫颈菌丛改变或宫颈病原微生物出现,一些需氧菌所致阴道炎可能是这一期的早期表现;一旦病原微生物穿过子宫颈内管,它们便定植于羊膜腔下部(第2期);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绒毛膜羊膜炎,接着微生物可穿过完整羊膜入侵羊膜腔(第3期);上行性羊膜腔感染最后阶段是胎儿感染(第4期)。
细菌一旦进入羊膜腔,便可经过多种途径感染胎儿。
胎儿吸入已感染的羊水可致先天性肺炎,感染羊水的微生物可直接繁殖,并致内耳炎、结膜炎和脐炎等。
这些部位繁殖的细菌进入胎儿循环可致脓毒症[5]。
羊膜腔感染主要的致病菌为: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和各种厌氧菌等,合并其他支原体等的混合感染占到60%以上。
孙瑜等[3]北京多家医院调查显示:常见的羊膜腔感染菌群为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
亚临床感染的病原菌第一位的是毒力相对低下的支原体,50%以上是混合感染[2]。
三、临床表现羊膜腔感染的主要表现为母体体温升高(≥38 ℃)、脉搏增快(>100次/min)、胎儿心率增快(160次/min)、子宫底压痛、分泌物异味、白细胞升高(>15×109/L,或核左移)。
母体体温升高同时伴有上述2个或以上的症状或体征可以诊断羊膜腔感染[6]。
如果同时有产程过长、破膜时间长等高危因素,诊断就更加明确,但上述任何一项单纯的表现或异常不能确诊羊膜腔感染。
如产程中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引起的发热(epidural fever),体温升高时应与之鉴别,后者不伴有上述临床症状或体征。
妊娠、分娩及激素的应用都会导致白细胞增高,单纯的白细胞升高对于诊断绒毛膜羊膜炎意义不大。
药物或其他情况可以引起母体脉搏增快或胎儿心率增快。
子宫压痛和分泌物异味的症状相对少见,发生率只有4%~25%。
四、母胎并发症羊膜腔感染可导致产妇死亡,约5%的母亲死亡和羊膜腔感染有关[7-8]。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羊膜腔感染患者的主要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为:体温>38 ℃或<36 ℃,心率平均>90次/min,呼吸急促,呼吸频率>20次/min,或出现过度通气,PaCO2<32 mm Hg,筛选白细胞计数>12.0×109/L或<4×109/L,或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数超过10%。
严重者发展为脓毒症,出现感染的严重合并症如休克、凝血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9]。
羊膜腔感染可以导致早产、胎膜早破,发生在产程中可以导致产程延长、难产、产后出血、产褥期感染等。
胎儿和新生儿方面可以导致死胎、胎儿窘迫、胎儿感染,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颅内出血、甚至新生儿死亡、远期的神经系统损伤等。
羊膜腔感染的早产儿相比无感染的早产儿更易发生脓毒症、脑室内出血[10]。
1. 胎儿炎性反应综合征:病原菌上行进入羊膜腔,进一步进入胎儿体内及胎儿血液循环,可以引起胎儿炎性反应综合征(fetal inflammation response syndrome, FIRS), 激活胎儿血液循环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出现先天性免疫反应(innate immunity response)和获得性免疫反应(adaptive immunity response),使得辅助性T细胞2(T helper type 2, Th2)向辅助性T细胞1(T help type 1, Th1)转化,合成细胞激酶,如各种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等。
这些炎症的免疫反应主要是病原菌引起,还有出血创伤等也可引起。
一方面是为了清除病原微生物保护机体组织,另一方面这些细胞因子具有神经细胞毒性,可以引起胎儿的脑损伤、远期脑瘫、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脑室内出血、脑白质损伤等[2,4,11-12]。
细胞因子通过激活脑白质组织中的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以及影响它们的免疫学功能,引起脑白质组织的病理生理改变,导致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生。
早产儿的脑白质损伤是脑瘫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存在脑白质损伤者发生脑瘫的危险性将增加15倍。
同时研究发现有绒毛膜羊膜炎的早产儿发生脑室内出血的风险增加了3~4倍。
严重羊膜腔感染者可发生死胎[13]。
2. 早产:病原微生物入侵到绒毛膜蜕膜间隙,其释放的内毒素和外毒素激活蜕膜细胞产生各种细胞因子(cytokines,CK),如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e-1,IL-1),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
进而激活前列腺素合成系统(prostaglandins,PGs),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引起子宫收缩。
PG致子宫收缩、宫口扩张,反射性促进垂体缩宫素的释放,维持并促进产程进展。
同时可以产生蛋白水解酶,水解宫颈附近胎膜的细胞外物质,使组织的张力强度降低,胶原纤维减少,胎膜的脆性增加使胎膜破裂。
另一方面绒毛膜感染使前列腺素降解酶活性降低,从而使前列腺素增多。
另一机制是与胎儿相关。
胎儿感染激活胎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胎儿-胎盘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导致皮质激素释放进而增加前列腺素,诱发分娩发动[14-17],见图1。
图1 感染诱发早产机制五、诊断和实验室检查对已经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诊断通常不困难。
对亚临床感染患者,辅助检查可提供重要诊断资料。
羊水标本的革兰染色和培养是诊断亚临床羊膜腔感染的最好方法。
结合胎盘胎膜组织学检查确诊绒毛膜羊膜炎或绒毛膜羊膜培养出致病菌是诊断羊膜腔感染的可靠依据。
但病理检查和组织培养只能在产后进行,对临床处理己为时过晚。
而羊水培养结果也至少需48~72 h,临床使用价值也受限。
以下方法有助早期和快速诊断羊膜腔感染,包括:血液常规和C反应蛋白测定;羊水细胞因子测定;宫颈阴道分泌物胎儿纤连蛋白(fetal fibronectin,fFN)检测;羊水基质金属蛋白酶-8(matrix metalloproteinase-8,MMP-8)。
羊水标本快速试验包括:羊水标本的革兰染色白细胞计数和细菌观察,羊水中葡萄糖定量等。
表1为羊膜腔感染患者羊水、宫颈和阴道分泌物以及母血中感染诊断标志变化[18-20],表2显示各诊断方法诊断羊膜腔感染敏感度、特异度和预测价值[6]。
表1 羊膜腔感染患者羊水、宫颈和阴道分泌物和母血中感染诊断标志变化[18-20]羊水宫颈和阴道分泌物母血浆中细菌培养阳性BV(+)G-CSF↑葡萄糖↓G-CSF↑TNF-α↑白细胞↑TNF-α↑IL-6↑G-CSF↑IL-1↑C-反应蛋白↑TNF-α↑IL-6↑IL-1↑IL-8↑IL-6↑胎儿纤连蛋白↑注:BV:细菌性阴道病;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白细胞介素;G-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2 羊水诊断羊膜腔感染各项指标的及敏感度[6]病原微生物培养阳性(诊断金标准)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革兰染色64 99 88 96 葡萄糖水平(<14> 82 82 31 98 IL-6 (>11.3 ng/ml) 100 83 37 100 白细胞计数(>50/mm3) 64 95 54 93革兰染色+葡萄糖+IL-6或WBC 91-100 81-94 33-59 99-100革兰染色+葡萄糖+IL-6+WBC 100 70 25 100 金属蛋白酶-8 92 60 3 97 金属蛋白酶-9 77 100 100 90 金属蛋白酶-9+ IL-6 80 100 100 92 六、处理1. 抗生素:羊膜腔感染一经诊断,立即应用广谱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