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与逆行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顺\逆行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2003年6月~2009年9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68例,男41例,女27例,年龄13~78岁。
膝关节溃疡髌骨外露创面3例,腘窝瘢痕4例,小腿胫前上段皮肤缺损骨外露5例,胫前中段皮肤缺损骨外露6例,胫前下段皮肤缺损骨外露共15例,足跟电击伤、皮肤撕脱伤致跟腱外露皮肤缺损共13例,足底皮肤溃疡创面8例,足背皮肤瘢痕及溃疡创面共9例,踝部溃疡骨外露皮肤缺损5例。
皮瓣切取面积4.6cm×3.5cm~25cm×13cm,神经血管蒂6~18cm。
手术方法:逆行皮瓣、顺行皮瓣:以小腿中线为皮瓣的轴线,按所需面积大小画出皮瓣,上界不超过股骨内、外上髁间连线,下界可达内、外踝连线上10cm,内侧至股骨内上髁与内踝连线,外侧至外上髁与外踝连线,面积可达30cm×15cm[1]。
结果本组12例皮瓣供区直接缝合,56例供区游离植皮。
2例交腿皮瓣1月后断蒂,66例皮瓣全部存活,有2例皮瓣边缘有少许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皮瓣边缘有少许坏死考虑手术时皮下筋膜与皮肤部分分离致血运障碍。
所有病例有64例随诊,随访9~12月,皮瓣质地、色泽与周边组织相似,岛状皮瓣无臃肿,带蒂皮瓣大部分臃肿,顺行皮瓣术后皮瓣无肿胀,感觉完全正常;逆行皮瓣术后大多短期内肿胀,感觉消失,其感觉需1年左右恢复,行走和体力劳动皮肤无破损,供区外形良好,足外侧感觉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讨论皮瓣的血供特点:在腘窝,腓肠内侧皮神经起自胫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起自腓总神经,二者分别由腘窝内、外侧皮动脉伴随。
尽管小腿后面没有纵贯全长的皮动脉,但是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系统通过与其邻近的多个供血网的联系,却能够成为小腿后面纵贯全长的皮肤供血轴心[2]。
其次,浅静脉与皮神经一样,也有其自身的营养血管系统,包括浅静脉旁血管网和浅静脉壁血管网,故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系统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血供构成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逆行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贵州省惠水县中医院外科贵州惠水550600)【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周围创面修复的方法。
方法应用远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创面。
结果 8 例创面获得满意关闭。
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操作简单安全、成活可靠,适合于修复踝关节周围中、小软组织缺损。
【关键词】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创面修复【中图分类号】r65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145-01 踝关节周围软组织少,组织伸缩性差,创面易感染,难以愈合。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血管恒定、蒂长,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旋转灵活[1],2003年3月至2005年6月,我们采用远端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8 例创面,获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 例,男5 例,女3 例;年龄21~62 岁,平均54 岁。
软组织缺损原因:急性外伤2 例,慢性溃疡3 例,皮肤软组织肿瘤1 例,慢性骨髓炎2 例,软组织缺损部位为小腿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面积:4 cm×10 cm~7 cm×10 cm,均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筋膜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创面。
1.2 手术方法:(1) 皮瓣设计皮瓣的轴心线即腓肠神经的走行线,即轴点为腓动脉的肌间隔筋膜穿支的发出部位,最低的是外踝上筋膜穿支,位于外踝上6~8 cm,以此处为皮瓣的旋转轴点[2],依缺损面积大小、形状设计皮瓣,皮瓣面积较缺损面积大2 cm,本组皮瓣最大10 cm×16 cm,保留远端筋膜蒂宽2~3 cm,大部分为带1~2 cm宽皮肤的复合组织蒂。
(2) 手术方法不驱血、止血带控制下手术。
先作皮瓣上、后侧切口,在皮瓣上切口内找到腓肠神经,手术操作平面在深筋膜至肌筋膜之间,将深筋膜与皮肤缝合固定防止皮下血管网与神经脱离。
根据腓肠神经的走行方向适当调整皮瓣设计,使腓肠神经及神经营养血管位于皮瓣的中央1/3部。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缺损1992年MASQUELET[1]等提出表浅感觉神经血管轴岛状皮瓣的概念,并临床应用成功。
1996年国内王和驹等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缺损取得良好效果。
我院自2004年至今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足踝缺损12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0-50岁。
缺损原因:车祸外伤9例,慢性溃疡3例。
缺损面积为8cm×7cm-15cm×13cm。
1.2 手术方法(1)皮瓣设计:外踝与跟腱中点和腘窝的中点连线,即为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的体表投影,以此为皮瓣的轴线,外踝上5cm处为皮瓣逆行转移旋转点[2],尽可能多普勒协助明确[3]。
依据缺损面积加20%左右在轴线中下1/3处设计皮瓣大小,上界可达膝关节水平部位,内外界不超过小腿三头肌内外缘,在深筋膜与肌膜之间解剖分离皮瓣。
(2)皮瓣切取:先沿蒂部画线切开皮肤,在皮下脂肪深层向两侧适当剥离,显露小隐静脉,沿其两侧各1.5cm纵向切开皮下及深筋膜作为岛状皮瓣的蒂,其中包含小隐静脉,腓肠神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在深筋膜下分离将其与皮肤固定数针,防止筋膜脱落。
结扎远端蒂内小隐静脉[4]。
(3)皮瓣移位:受区清创,充分去除坏死组织,瘢痕,皮瓣转位缝合。
供区创面中厚皮片植皮。
置引流。
2 结果本组12例中3例皮瓣远端早期出现淤血、水泡、肿胀,2周后肿胀消退,皮瓣成活,色泽、质地、弹性良好,获保护性感觉。
3 讨论3.1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腓肠神经属多源性血供,其主要营养血管系腘窝中间皮动脉及腓动脉肌间隔穿支,沿途与周围深筋膜内众多血管构成广泛吻合。
神经营养血管行于神经旁,除发出分支进入神经干内营养神经外,沿途发出众多皮支进入皮下组织,并借吻合支与邻近血管沟通,形成以皮神经为轴心的深筋膜血管网,皮下血管网及真皮内血管网,其吻合最密集处位于小腿下2/3,切断腘窝中间皮动脉后(逆行),皮瓣可以通过腘窝中间皮动脉与腓动脉肌间隔皮支的吻合逆行供血。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6例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缺损。
结果 36例皮瓣全部存活,3例远端皮缘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经过8个月-5年随访,患者皮瓣质地色泽良好,厚薄均匀,小腿及足踝部外观及功能良好,供区愈合良好,小腿及足踝部痛觉及触觉恢复良好。
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具有解剖恒定,不牺牲重要血管及不需要吻合血管、切取方便、技术容易掌握、修复范围较大等优点,是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腓肠神经皮瓣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在骨科临床中经常遇到,因组织解剖和功能特点,在其缺损后常伴有骨骼、肌腱外露及感染,修复相当困难。
我们自2007年1月—2011年12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36例,均取得满意效果。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25例女11例,年龄10-65岁,平均35岁,车祸伤26例,高处跌伤10例,小腿中下段创面20例,上段6例,足背及内外踝软组织缺损10例,均合并骨或肌腱外露。
创面面积最大11cm×8cm,最小6cm×4cm,逆行修复30例,顺行修复6例。
1.2皮瓣切取方法(1)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筋膜皮瓣。
以腘窝中点到跟腱与外踝连线中点为轴线,根据缺损面积及蒂部所需长度沿皮神经设计皮瓣,皮瓣蒂长度等于皮瓣旋转点至软组织缺损近端的距离,旋转点不低于外踝上6cm,皮瓣设为比创面大15%-20%。
切开皮瓣近心端,找到小隐静脉切断结扎,并把静脉两侧伴行的腓肠神经切断,保护围绕静脉及神经的纵行血管网,在深筋膜下掀起皮瓣,用1-0丝线缝合深筋膜与皮下真皮层,防止分层剥离。
向远侧掀起皮瓣,观察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走向,调整术前皮瓣设计轴线,保留蒂宽3cm筋膜蒂,旋转点附近分离注意勿损伤腓动脉穿支血管。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目的:初步总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6年1月~12月,我科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共10例,皮瓣最大面积为18cm×13cm,最小为4.5cm×10cm;其中男9例,女1例。
其中骨髓炎骨外露6例,肌腱外露4例。
供区直接缝合或植中厚皮片。
结果:术后皮瓣完全成活,个别病例术后较臃肿,待二期将皮瓣修薄。
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可靠,手术操作简便,不牺牲小腿主要血管神经,对足部影响较小,便于推广开展。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repairing soft tissue defects in lower part of shank, the foot, with antidromic island flap providing blood supply by suralis nerver.Methods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06,there were 10 cases repairing soft tissue defects with antidromic island flap providing blood supply by suralis nerver, including 9 males and 1 females. The biggest area was 18cm×13cm,and the smallest was 4.5cm×10cm.There were 6 cases osteomyelitis with bone exposure,4 cases muscle tendonexposure.donor-area direct suture or plant skin.ResultsAll flaps survived,several cases flap were fat and clumsy and need make them thin in second intention.ConclusionThe clinical result of repairing soft tissue defects in lower part of shank, the foot, with antidromic island flap providing blood supply by suralis nerver is reliable.The operation is sinple, without sacrifice of major arteries, low infection to foot, convenient for application.Key words: providing blood supply by sural nerve;island flap足部、小腿下方受伤后创面常伴有肌腱、骨、钢板外露,对于这些创面常用局部皮瓣、带知名血管的岛状皮瓣、游离皮瓣来修复。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李晖;王金平;薛宏斌【期刊名称】《解剖与临床》【年(卷),期】2003(008)004【摘要】目的:为临床应用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下肢远端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红色明胶液经股动脉灌注的尸体下肢40侧,对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营养动脉进行解剖观测.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设计皮瓣治疗16例下肢远端皮肤缺损的病例,其中9例将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结果:腓肠神经营养动脉有2~6支,有三支发出较为恒定,第一支由胭窝中间皮动脉降支发出,外径0.52±0.12mm,距外踝12.30±3.40cm;第二支由腓动脉肌间隔支形成,外径0.62±0.17mm,距外踝6.3±1.6cm;第三支为腓动脉终支,外径0.56±0.13mm,距外踝1.40±0.80cm.吻合静脉组皮瓣均成活,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不吻合静脉组.结论:腓肠神经的营养血管分支与皮下血管网相吻合,供应相应区域的皮瓣.吻合浅静脉可明显改善该皮瓣的静脉回流,有利于皮瓣成活.【总页数】3页(P198-200)【作者】李晖;王金平;薛宏斌【作者单位】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科,陕西延安,716000;潍坊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科,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相关文献】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J], 朱如里;陈鹤林;马永平;杨淮海;熊玉慧;唐杏;王四清;殷俊2.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和在小腿下段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J], 谷廷敏;隋志甫;李蠡;赵志力;石成方;杨蓉娅3.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与逆行应用 [J], 刘铁英;杨铭;胡金秋;马玉祥;宋佰慧;李幼琼4.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J], 徐强; 张锡平; 王镖; 杨新佑; 邱尔钺; 董忠根5.幼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和临床应用 [J], 慕卫东;李玉翠;丁小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发表时间:2013-06-05T10:25:53.4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方艳丽童成国唐杰兵[导读] 腘窝中间皮动脉系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上段的主要来源,伴随神经营养血管沿腘窝中点至外踝与跟键中点连线下行。
方艳丽童成国唐杰兵(当阳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湖北当阳 444100)【摘要】目的探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临床应用的特点。
方法 2005年5月—2012年12月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中下段10例,踝部6例,足背部2例,皮瓣切取面积5cxm6.5 cm—10cmx12cm。
结果 18例皮瓣全部成活,经2—18个月随访,皮瓣均外观满意。
结论逆行腓肠神经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中下部、足踝及足背部皮肤软组织深度缺损的理想办法。
足踝部皮肤与骨骼之间缺少肌肉组织保护,损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常伴有肌腱、骨、关节外露,治疗难度较大,自1992年法国Masquelet等[1]报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后,该皮瓣已广泛用于修复小腿中下段、足踝及足背部皮肤缺损[2]报道。
我们于2005年5月至2012年12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此类损伤10例,效果良好。
【关键词】外科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219-01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15—56岁,摩托车车轮辗伤4例,车轮绞伤2例,车祸4例,深度烧伤8例;软组织缺损位于小腿中下段5例,踝部6例,足背2例,跟后区5例;软组织缺损肌健断裂、外露,其中合并骨折、骨关节外露3例,皮瓣放置点在外踝尖上6-8cm 处,皮瓣筋膜蒂宽3-5cm,长3-7.5cm,皮瓣面积最大10cmx12cm,最小6.5cmx5.0cm。
1.2 手术方法按常规方法设计皮瓣,以皮瓣放置点在外踝尖上6—8cm处,外踝后缘与跟腱外侧缘连线的中点至腘窝中点的连线为皮瓣的轴心线,以深筋膜下为解剖界面,依创面形状和大小长宽两侧各放大约1.0cm后描出皮瓣轮廊。
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临床应用体会摘要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作为一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修复手术,可以在修复局部缺损时提供充足的营养血供及软组织覆盖,从而增加成功率和手术效果。
本文就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总结,并分享个人的临床应用体会。
关键词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临床应用正文一、逆行腓肠神经的解剖特点逆行腓肠神经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神经,它最初由Karim重新发掘。
逆行腓肠神经作为一个独立的神经,其主要神经支出于胫后肌和足背肌下肢位置,压缩神经因素不易发生,这为使用逆行腓肠神经作为修复手段提供了保障。
同时,逆行腓肠神经是下肢最大的直接浅层静脉之一的神经,可提供创伤部位完全物理性地血液供应,这也是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在逆行腓肠神经一侧,由膜片成管的静脉和动脉供应肌群,对修复术后局部血供进行充分补充是稳定筋膜皮瓣生长的保证。
二、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基本特点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下肢局部缺损的修复手段。
利用逆行腓肠神经随动脉、静脉遍布在筋膜和肌肉中的自然血供优势,可有效提供有限的而又稳定的营养血液和软组织覆盖。
筋膜片固定在缺损部位,大大提高了缺损部位的稳定性。
筋膜和皮瓣的修复成功率很高,瓣活性也较好,在患者身体着床后,逆行腓肠神经的神经重建也相对较快。
三、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范围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适用于一些较为局限、单纯的下肢肌腱和韧带等缺损修复。
这种方法比传统的肌腱或韧带修补更加优越,恢复部位的血液供应更好,软组织涵盖也更全面,相对于移植 via flexor tendon 小的筋膜片,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可以更好的适应缺损部位。
四、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术前准备如同任何其他手术,在做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手术之前,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仔细的评估,包括身体年龄、其他疾病等。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与逆行应用
目的:研究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解剖特点,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通过对20侧新鲜小腿进行血管铸型后解剖,观察测量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
结果:腓肠神经位置恒定,为多源性血供,且呈节段性分布。
腓肠神经在行走全程中,上段有腘窝中间动脉伴行,其直径为(0.06±0.01)cm,并有腓肠肌的肌皮穿支与之吻合;下段有腓肠中间浅动脉伴行供血,其直径为(0.04±0.01)cm,并有腓动脉穿支与之吻合。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形成了纵行皮神经滋养血管网,在营养神经的同时,还发出小分支供养相应区域的皮肤。
在外踝尖上方3~7 cm范围内,腓动脉穿支数量为2~4支(平均为3支),直径为0.02~0.10 cm,一般0.06 cm以上的穿支总能找到1条,该穿支血管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有多源性、吻合丰富、血供较好的特点,可以设计腓动脉穿支为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在不牺牲下肢主干血管的情况下,主要应用于小腿中下1/3段、踝周及足部等处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与治疗。
1992年Masquelet[1]率先提出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理论并应用于皮肤缺损的治疗,其后有关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关于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报道较多,该皮瓣已成为治疗小腿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常用供区,但有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研究相对比较缺乏[2-6]。
本实验将20侧新鲜小腿进行血管铸型后解剖,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等进行了详细的解剖研究,为临床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提供准确的解剖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20侧成人新鲜下肢标本,要确保血管通畅,外形上无损伤。
1.2应用管道铸型技术制作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标本
1.2.1填充剂配制将25%过氯乙烯、红色水溶颜料、自凝牙托粉及自凝牙托水进行混合配制[7]。
1.2.2灌注方法的选择及腐蚀配制饱和的氢氧化钾(钠)溶液,将已进行股动脉插管灌注的下肢标本放入已配制成饱和的乙醇碱腐蚀液。
在腐蚀过程中,通过调节碱液浓度、温度及腐蚀时间来控制腐蚀的深度,在去掉皮肤的同时保留了皮下的浅层结构。
用游标卡尺观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及与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的位置关系[8]。
2结果
2.1腓肠神经的走行和分布腓肠神经位于小腿中部的后方,距外踝上方(1
3.2±3.5)cm,由胫神经分出的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总神经分出的腓神经交通支汇合而成,主干沿腘窝中点与跟腱至外踝连线中点的连线下行,在外踝与跟骨之间向前行于足的外侧缘,沿途发出分支支配小腿后面中下部及足外侧缘的皮肤。
2.2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的来源和皮瓣设计腓肠神经为多源性血供,其营养动脉大体呈节段性分布,属于链式吻合型血管网。
在行走过程中,上段有腘窝中间皮动脉伴行,其直径为(0.06±0.01)cm,并与腓肠肌的肌皮穿支吻合,大体呈纵向分布;下段有腓肠中间浅动脉伴行,其直径为(0.04±0.01)cm,并与腓动脉穿支相吻合,大体呈横向分布。
由此可见,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具有节段性血液供应
特点,与周围血管具有十分丰富的吻合,形成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网,以外踝尖为标志,在其上方3~7 cm的区域中,腓动脉存在2~4条皮肤穿支(平均约为3支),直径0.02~0.10 cm,一般可以寻找出大于0.05 cm的皮肤穿支1条,该穿支血管可作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设计的解剖依据。
2.3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与皮瓣血供的关系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位于神经旁,除发出分支营养神经外,沿途还发出许多皮支进入皮下组织,并借吻合支与邻近的血管相交通,形成以腓肠神经为中心的皮下、真皮下及深筋膜血管网。
本实验通过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标本的观测,进一步明确了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链在小腿下2/3的吻合相对其他部位密集,是皮瓣选取的解剖基础。
2.4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及营养动脉的位置关系小隐静脉在足的外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在外踝后缘与跟腱之间,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下角处穿入深筋膜,经腓肠肌内、外两头之间注入腘静脉,走行过程中有腓肠神经伴行。
小隐静脉、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三者一般集中于宽约1.1 cm左右的筋膜组织中,通常情况下小隐静脉位于筋膜组织链的内侧,神经腓肠位于筋膜组织链的外侧,营养动脉行于二者之间。
2.5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切取范围目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蒂皮瓣成活的上界范围尚无定论,早期较多学者认为皮瓣成活的上界不宜超过小腿的中上1/3交界处。
本实验证明了腓肠神经为多源性血供,其营养动脉呈节段性分布,属于链式吻合的血管网型,考虑到动力血供区的存在,该皮瓣成活的上界可达腘窝横纹下3 cm左右。
3讨论
3.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解剖学基础本研究进一步证实腓肠神经与小隐静脉伴行,位置相对恒定,且血供来源丰富。
腓肠神经下行过程中,其上部主要有腘窝中间皮动脉分布,下部主要有腓肠中间浅动脉分布,二者为皮神经营养血管的主要来源。
在小腿下1 /3段的筋膜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与腓动脉肌皮肤穿支之间吻合丰富,形成皮下血管网,营养小腿中下部的皮肤。
以外踝尖为标志,在其上方3~7 cm的区域中,腓动脉存在2~4条皮肤穿支(平均约为3支),直径在0.02~0.10 cm之间,一般可以寻找出大于0.05 cm的皮肤穿支1条,因此可应用这条穿支为皮瓣旋转点,根据病变部位设计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此皮瓣血液供应由腓动脉穿支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最后加连于小腿后面的皮下血管网。
3.2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的优点及适应证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筋膜皮瓣具有皮瓣旋转点位置相对固定,血供明确,与周围血管存在丰富的吻合,手术操作简单易行,且不破坏主干血管,容易在基层医院普及,皮瓣可依据皮肤软组织缺损情况灵活设计,静脉回流有保障等优点。
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小腿中下1/3段、踝周及足部等处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与治疗。
参考文献
[1] Masquelet A C,Romana M C,Wolf G.Skin island flap s supp lied by the vascular axis of the sensitive superficial nerves:anatomic study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leg[J].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6):1115-1121.
[2] 谭森禄,孙长军,卢晓杰,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6):88-89.
[3] 吴克俭,郭继东,张伟佳,等.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3):296-297.
[4] 杨铭,胡金秋,于景龙,等.小腿内侧皮瓣的解剖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9):15-16.
[5] 王志华,董忠根,刘立宏,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4):223-225.
[6] 黄润文,李玲,连贵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移植修复小腿、踝关节周围及足背组织缺损12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4):6876-6877.
[7] 李泽宇,吴坤成,刘畅,等.过氯乙烯牙托材料的混合填充剂在铸型标本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7,17(25):57-58.
[8] 杨铭,马玉祥,王玉发,等.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的血供接特点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6):1122-1125.
(收稿日期:2012-05-07)(本文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