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工艺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36.78 KB
- 文档页数:2
惠水布依族枫香染纹样及纹样语言探究作者:罗吉兵蒋建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第09期【摘要】08年6月7日,惠水布依族枫香染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枫香染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印染技艺自成一家。
其纹样具有很高的历史认知价值,是惠水布依族的文化符号。
本文通过对惠水布依族枫香染原始纹样的研究,对其纹样进行分类,探究纹样的寓意,并从纹样的构成图形结构方面,研究探讨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之美。
【关键词】惠水布依族枫香染纹样艺术形式之美【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国家一般课题《苗族布依族聚居地中学课程社会化的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30056)阶段性研究成果;贵州省2013年首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将惠水布依族文化遗产——“枫香染”融入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研究》(课题编号:2013B06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TS19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39-03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被誉为“绘在白布上的青花”,一直处于深闺人未识。
虽然近几年得到惠水县政府的重视,但在学界的影响力仍然有待加强,本文借课题研究之际,对惠水布依族枫香染纹样的文化内涵,纹样美学语言做深度挖掘,希望能引起学界的注意,以保护和传承这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民族艺术。
惠水枫香染防染剂采用百年枫香树的树脂加入一定比例的牛油,用文火熬制然后固化而成。
绘画时用毛笔蘸即时融化的枫香油,于白布上描绘纹样并晾干,然后将之放入在靛青中浸染,沸水脱脂、清水漂洗晾干,一幅蓝白主色调,画风古朴、清新、淡雅、线条细腻流畅的枫香染作品便跃然眼前。
一、惠水布依族枫香染纹样的分类及寓意中国民族传统纹样具有直率反应生活特征的突出物质[1],这基于“民族心理基因”[2],虽然纹样各有不同,却具有将各种美好事物汇集一堂的共性,无论是动物或植物,大都来源于大自然的实物。
布依族枫香染研究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贵州省的山区地带。
布依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工艺而闻名,其中之一便是枫香染。
枫香染是布依族传统的染色技术,使用枫香树叶提取的染料为纺织品赋予了独特的颜色和纹理。
枫香染的制作过程十分独特。
首先,布依族的妇女们会采摘新鲜的枫香树叶,并将其研磨成细粉末。
然后,她们会用水将枫香叶粉与纺织品一起浸泡,以使染料渗透进纤维中。
接下来,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固定,纺织品就会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枫香色调。
这种染色技术不仅耐久,还具有自然、环保的特点。
布依族的枫香染技术不仅在传统服饰中广泛应用,而且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也得到了创新应用。
设计师们将枫香染与不同的纺织材料和图案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独特而时尚的服装。
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现代化的造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枫香染的创新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服装设计,还延伸到了家居纺织品和工艺品领域。
例如,一些家居用品如窗帘、桌布和靠垫等,都可以用枫香染技术进行处理,为家居环境增添一份温暖和独特的风格。
此外,枫香染还被应用于手工艺品制作,如围巾、包包和饰品等,赋予这些物品独特的艺术价值。
除了在设计领域的应用外,布依族的枫香染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手工艺逐渐被遗忘。
然而,通过枫香染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应用,布依族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个美丽的民族。
总之,布依族枫香染研究及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时尚设计带来了新的灵感。
这种独特的染色技术不仅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还有助于保护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传承。
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精彩的创新作品,展示布依族枫香染在服装设计中的无限魅力。
非遗传承[摘 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和保护性开发大背景下,惠水县枫香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走向市场。
从传承人情况、政府扶持力度、市场竞争力、知名度这四个角度分析惠水县枫香染手工艺的传承现状;从传承人、消费者、媒介平台三个方面分析惠水枫香染的文化再生产,以期枫香染文化在优良传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文化再生产。
[关键词]枫香染;传承现状;文化再生产[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3-0051-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汪薇,郝洋锦.惠水县枫香染文化传承及文化再生产[J].天工,2023(33):51-53.汪 薇 郝洋锦云南财经大学惠水县枫香染文化传承及文化再生产作者简介:汪薇(1996—),女,侗族,贵州都匀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非遗手工艺。
郝洋锦(2002—),女,汉族,安徽安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
惠水枫香染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惠水县布依族和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影响深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到二〇三五年,我国的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
《建议》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系统性保护,“系统性保护”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要求在规划纲要编制中具体落实。
在此基础上惠水县响应国家政策和领导人号召,出台《惠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非遗传承人推荐评选办法》等政策,重视对枫香染的保护和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传承人稀缺、高质量的传承人少、枫香染成品销路窄等问题。
41传统与创新一、枫香染的科技价值采用老枫香树脂加入牛油制作而成的枫香油,用其作封蜡的枫香染技艺,其工艺精湛,图案精致、清晰、漂亮,色彩古朴、雅致,寓意深刻,被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对当代的科技、审美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枫香染在2008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枫香染工艺内在科技价值也是独一无二的,枫香染工艺最核心的要数枫香染的防染剂。
不同于蜡染,枫香染的防染剂是依靠枫香树脂液,枫香树是贵州当地一种特有的、能分泌出枫香液的树,想要采集枫香液就必须提前在枫香树上斜着划一刀口,等待几日后枫香树会流出枫香树油脂,将这些油脂取出后,与黄油配比熬制,最后形成防染剂。
这种防染剂不同于现代工业防染剂,它是纯手工安全无污染的防染剂。
(一)枫香染染料延伸价值枫香染采用的染料一般是靛蓝染料,是勤劳的布依族妇女自己种植蓝草、自己采摘、自己浸泡蓝草取出靛蓝染料,这个过程中所用的染料全部是纯天然纯手工的,不添加其他染料或者防腐剂。
贵州地区大多数靛蓝染料是从马兰植物中提取的,而岜沙苗族制作枫香染的靛蓝染料,则是从“蓼蓝”植物中提取的,这种植物在岜沙地区随处可见,有的是人工种植,有的是山坡上自然生长的,家家户户也随处可见用于浸泡蓼蓝植物的桶或者缸,特别是7-9月是制作靛染、染色的季节。
近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改变,越来越多人的意识到衣食安全无污染的重要性,设计师们也从原来的关注设计式样材质工艺转变为关注设计的天然无污染性。
在纺织品使用方面,人们更侧重织品的安全性而不是图案装饰,枫香染则完全做到了这一点,从染料的种植、采摘到后期的浸染褪蜡无一不是手工制作。
这也使得枫香染完全符合现今纺织品的要求。
(二)枫香染再生产工艺价值20世纪90年代初期,因为枫香染制作工期长、成本高,曾经有段时间枫香染一度濒临灭绝,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加比赛获奖才重新进行染织。
我们在保护和传承枫香染工艺时,也必须考虑结合当代实际情况,如:机械生产缩短了生产周期,将设计好的图案纹样刻制在模具上,再把模具浸泡在枫香染料中,然后把沾染上燃料的模具印在布上,再进行手工补色调整、去蜡,这样的工业化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量。
传统扎染工艺研究—以贵州布依族为例许 云[摘 要]贵州布依族扎染是传统印染工艺的重要部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民族地域性艺术风格。
布依族扎染是扎缬工艺,扎染纹样分为以动植物为主的自然纹样与抽象化自然物的几何纹。
布依族扎染工艺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生产,制品有被套、窗帘等家居用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封闭状态被打破,民族文化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布依族扎染等民族文化工艺品锐减。
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对贵州布依族扎染工艺进行研究,为传统民族服饰工艺传承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关 键 词 ]扎染工艺;贵州布依族;服饰服饰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与群体及个人精神观念有关,布依族服饰文化以族群为角度,在多民族服饰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扎染是古代印染技术,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与蜡染和镂空并称为古代三大印花技术。
布依族扎染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贵州省形成独特的罗甸布依族风格扎染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价值观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发生变化,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布依族扎染应用新的形式展现。
布依族扎染工艺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对布依族扎染工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探究布依族扎染工艺特点,为布依族文化创造经济价值。
在创新应用中保持布依族文化特色,将民族元素进行创造性传承,加深人们对布依族文化的了解,推动布依族文化传承发展。
一、扎染工艺的发展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对部分织物采用扎缝打结方式进行防染处理,据载起源于黄河流域,有简单的蝴蝶纹、玛瑙缬等纹样。
唐朝发展到鼎盛,扎染手工制品流行,宋朝扎染传统手工艺衰落,明清时期走向复兴,扎染工艺在中国千年历史进程中曲折发展[1]。
最早记载与扎染有关的书籍为《二仪实录》,扎染最初起源于秦汉时期,六朝时期普遍流行。
白居易诗中写道“黄夹缬林寒有叶”,表明扎染在唐朝走向鼎盛。
唐朝经济繁荣,中等以上家庭妇女衣裙及家用屏风等很多为扎染制品。
宋朝扎染工艺影响下服装被社会中各阶层接受,普通百姓对扎染工艺制作服装有独特喜好。
The 360 industry 图说行编辑:王丽(zgmohrss@)一说到青花瓷,我们脑海中就会联想到它的蓝色花纹,明净素雅。
在贵州,有一种传统技艺,叫枫香染,其色泽与青花图案相似,被誉为“画布上的青花瓷”。
2008年6月,枫香染制作工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声名远播。
枫香染制作工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惠水县、麻江县等地,当地的布依族、苗族、瑶族都有制作枫香染的习惯。
追其溯源,不得不提一个美丽动人的“天染枫香”的故事。
传说,一位长发飘逸的布依族姑娘偶然将织布机摆到百年枫香树下,枫香树油恰巧滴在了刚织完的布上。
姑娘发现后,将白布印染,竟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天然形成的图案呈现出梅花形状,蓝底白花,甚是美丽。
于是,枫香染制作工艺就此留传下来。
据当地史志考证,数百年来,枫香染制作工艺在民间从未中断过,成为当地民俗的重要部分,也是当地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直到今天,当地仍然使用传统制作工艺,已经成为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蓝色和白色是枫香染的最主要的配色,也是其灵魂所在。
根据需要,可以制作成蓝底白花或者白底蓝花。
花纹浓淡天成,如青花瓷般“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充满了素雅清新之风。
整个枫枫香印染似青花62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19年第7期香染布艺薄似蝉翼、轻若浮云,如画师鬼斧神工地在布料上勾勒和描绘出清丽脱俗的图纹,让素朴布料有了无限生机。
枫香染图案主要以黔南地区山间的花鸟鱼虫为主,旁边再配上独特的锯齿纹、缠枝纹、云纹等纹路,让画面精致秀丽、色彩清新明快、线条流畅细腻,近看似精美工笔画,远看如青花瓷般晶莹雅致,不仅展现了当地民族特色,而且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
枫香油是枫香染的主要原料之一。
没有枫香油的辅助作用,也就没有这么美丽的图案。
收获枫香树脂的最好时节是在春末夏初。
也就是雨季,是枫香树最佳生长时期。
油脂的收集也跟其他很多树木树脂收集的方法一样,采用割的方式,就是在树干划上一道口子,油脂会随之流出来。
布依族枫香染工艺
布依族枫香染工艺是以蓝靛染为基础染色工艺、以牛油和枫香树油混合制作的防染剂,加热后用毛笔、竹签等工具绘制于纯棉、纯麻等天然织物上后,经过染色、脱蜡等工序后呈现出蓝底白花图案的装饰性极强的纺织品。
曾就读于都匀一中并被四川美术学院录取的布依青年韦祥龙, 2013年美院毕业后,回到家乡都匀,“归吾乡土,寻吾人生”,自主创立了“贵州吾土吾生民艺工坊” ,接过祖辈的接力棒,重拾布依族蓝靛织染技艺,从本民族的文化元素中汲取营养,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书写对民族艺术的深刻情怀。
这组枫香染图片记录了吾土吾生民艺工坊的制作工艺。
在韦祥龙“让民艺回归日常” 的创作理念下,在传承布依族枫香染的传统工艺基础上加以创新,制作出以布依族传统服饰形制的短衣、长裙、围腰、头帕等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创意的配件,成为都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蓝靛染织工艺布依族服饰。
韦祥龙在工作室作枫香画
用作天然植物染料的枫香树
用枫香树油混合制作防染剂
用防染剂作枫香画。
用防染剂作纹样设计
染色前用清水浸泡
沥水
染色
第一次染色
第二次染色
第二次染色
染色中的控制
对第一次染色后的半成品进行第二次绘制。
脱蜡
在沸水中进行脱蜡
脱蜡
脱蜡后清洗
晾哂
用作茶席的蓝靛染织品。
贵州惠水布依族枫香染艺术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刘秋雅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5期摘要:贵州省黔南州惠水县布依族的枫香染是一种既古朴又独特的民族特色工艺,不仅具有工艺价值、文化内涵,还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
伴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民宿旅游逐渐受到大众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贵州惠水布依族枫香染艺术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国内民宿发展现状,探讨枫香染艺术应用到民宿设计中的可行性,进而把枫香染与现代民宿设计进行创新融合,这样不仅可以传承民族文化,带动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同时也将助力贵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关键词:布依族枫香染;民宿;设计;应用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供销社系统深化综合改革课题(Gzsgxs-2020-10)研究成果。
贵州省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之一,布依族枫香染艺术是其最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2008年国务院将布依族枫香染技艺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由于历史上地域偏僻、取料不便,分布范围较小等原因,布依族枫香染主要集中于贵州省惠水县的雅水镇、太阳乡、鸭绒乡的布依族和苗族村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惠水县雅水镇播谭村小岩脚寨。
此外,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具有新型民宿的村寨凭借着优良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人文风俗和季节性的农事活动等,逐渐成为游客喜爱的新型旅游地,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于古镇、古村落等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促进了乡村旅游从观光式向深度体验式转型升级。
然而,一些民宿未经设计,或者仅仅将传统文化艺术图案和艺术品在设计中挪移堆砌,甚至还存在一些与周围环境不和谐的过于现代化的设计,以致不能够突显本土特色。
近年来,枫香染艺术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越来越受到一些学者关注,其丰富的题材、图案和多样的创作形式被应用于民宿设计领域。
如,谭思[2]通过对西江苗寨地区当地旅游住宿场所现状的分析,引出了民族文化对于民宿设计的重要性;宁娟娟[3]研究了贵州苗族蜡染艺术在民宿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万悦茹[4]基于符号学理论,研究侗族传统服饰纹样在民宿空间中的设计。
[非遗]枫香印染,画在布上的青花瓷!枫香印染是布依族传统染布工艺,是指使用枫香树汁液混合油脂熬成的枫香油,天然植物蓝靛颜料,在土工织布上绘画创作,多次印染而成的染布工艺。
枫香印染,民间最古老的印染工艺之一,古朴精致,被誉为“布依族不需出土的文物”“画在布上的青花瓷”,凝聚着布依族人民的劳动智慧。
枫香印染历史悠久,传承不息,但何时形成,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时限,时至今日仍然流行于贵州省的惠水、麻江等地区。
枫香印染一直在民间生产制作,长期以来,其手工技艺始终保持传统方法,至今没有任何改变。
枫香印染画面色彩对比强烈,犹如瓷器表面的青花,故而又被成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
传统枫香印染作品上的典型图样有“双凤朝阳”、“鲤鱼串珠”、“大瓶花”、“寿桃花”、“石榴花”、“反翅蝴蝶”等。
古朴典雅的图案,融入了布依族群众朴实纯真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做出一张优秀的传统枫香印染作品并非易事,所以从选材到加工,各个环节,都需要精工细作。
选用布料,制作枫香油,制作天然植物染料,描画图案,染色,成品。
枫香印染是全手工活,工艺繁琐,一个技艺成熟的艺人,做一件枫香染作品也需要近十天的工夫。
枫香印染衣服制作步骤1采集枫香树树汁2熬煮树汁3牛油熬煮(牛油和树汁一比一比例)4枫香油熬煮成功5枫香油冷却待用6菘蓝、蓼蓝等植物根茎叶花调制天然染料(蓝靛色调制)7收集草木灰8清水过滤草木灰9草木灰水稀释蓝靛10衣服图案临摹11描画枫香油图案12成衣色染13染缸色染三小时14晾半小时,接触氧气氧化染料如此染缸色染,空气氧化,重复数次15清水漂洗16衣物晒干,等待脱脂17成衣沸水脱脂18脱脂后成衣漂洗19成衣晾晒20熨斗熨平成衣21成衣制成传承久远的枫香染工艺虽然延袭下来,但由于枫香染制作工艺复杂,习艺周期长,用自纺的棉布,特别辛劳和耗时,制作周期可达半年之久,现在的年轻人多不愿学,后继乏人,技艺面临失传的局面。
枫香印染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基因对布依族枫香染艺术风格的形塑研究
王通;柏贵喜
【期刊名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卷),期】2022()6
【摘要】艺术风格是艺术现象的整体表征与共有品质,其研究不能囿于某单一要素的窠臼,而应聚焦整体结构对其形塑功能。
布依族枫香染为此研究提供了鲜活而生动的样本。
枫香染的艺术风格可从线条、造型、色彩、寓意、构图等方面进行归纳和阐释。
枫香染的文化基因结构是“方形”基因结构和“链形”基因结构的有机耦合。
前者是表层基因结构,彰显了枫香染艺术风格独特的气势、韵致与趣味;后者是深层基因结构,由四类基因束组成,塑造了前者的配组模式,进而形塑了枫香染的艺术风格。
【总页数】6页(P102-107)
【作者】王通;柏贵喜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枫香染当代价值研究
2.贵州惠水布依族枫香染艺术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布依族枫香染文化基因传递研究
4.贵州苗族与布依族枫香染田野考察与比较研究
5.布依族枫香染的传承瓶颈与创新发展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依族枫香染纪录【摘要】:枫香印染是一种古老的布依族印染技法是毛笔和由枫香树脂与牛油熬制的枫香油,其印染制品的颜色和花纹古朴、雅致,被有关专家誉为“画在布上的青花瓷”。
2022年,惠水县的枫香染被列入第二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布依族;惠水县;枫香染一、枫香染的选材“我们的枫香染和蜡染是有区别的,因为蜡染是用蜂蜡,而我们的枫香油使枫香树下滴下的枫香油脂,工具呢,蜡染用的是蜡刀而我们用的是毛笔,”这是贵州省惠水县雅水镇播潭村小岩脚组的一名布依族人给我们的解释,他的名字叫杨光成,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的作品《牛油枫香染》曾获得过贵州十大民间工艺美术精品奖。
出生于印染世家的他,早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开始与父辈们枫香印染,冒着青烟的枫香油晚和大大小小的手工织布,还有装满蓝靛的染缸始终伴随在他的生活里。
“从我的祖父杨再祥,爷爷杨正清,到我的爸爸杨通清,再到我这里,我们几乎都用了我们的一生去从事枫香染,为了传承这个手艺,我从十三岁就开始学习枫香染了”,杨光成告诉我们说。
枫香印染是惠水县布依族传统的工艺,距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印染的布多用于床单,被套,服饰等生活日常用品上,据说早在宋朝时期,枫香染就被作为贡品向皇室进贡了十余次,深受大宋皇帝的喜爱,并被当时的统治者亲笔题上“天然”二字,相比于其他印染,枫香印染的独特之处在于使用枫香油作为纺染剂,而这种油全部取自于百年以上的枫香树上。
在杨光成生活的小岩脚村,高大茂密的枫香树比比皆是,每到秋天,人们都会去山上去采集枫香油,采集枫香油的方法是将枫香树开小口,三天以后枫香油就淌出来了,枫香油采集的季节一般是秋天,而秋天的油脂是产量最高,质量最佳的,这个大树直径在二十公分以上的油脂都是相当好的,树越大油越多越好,杨光成给我们指了一棵直径约为30公分的树说,这棵树可以产五斤油,采集来的枫香油并不能直接使用,而是要加入一些牛油,用文火煎熬,将里面的杂质过滤干净才能使用,因为刚采集来的枫香油含有很多水分,得文火熬制到没有小泡之后,说明水分敖干了才能用,里面除了加入牛油还有一些外人不能得知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祖传秘方,所以传承人杨光成并没有告知我们。
贵州省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工艺研究
一、介绍
贵州省惠水县布依族枫香染工艺历史悠久,是一种把青蛙油或鱼鳞汤
及其他经处理的植物液浸纳在棉麻布织物上的传统染色工艺。
传说,
几百年前布依族的祖先发明的枫香染工艺,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融
合了周边少数民族的款式设计,造就了当地独特的枫香染色文化,可
以说是经过数代人的发展和完善。
二、入漆原料
布依族枫香染色的液体主要有青蛙油,鱼鳞汤,芦苇和竹炭,以及一
些其他的植物液浸纳,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它们甚至还可以混合使用,具体使用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也要根据个人喜好。
三、合成过程
1. 清洁织物:首先要把织物进行消毒、清洗,以确保可以获得较好的
染色效果;
2. 加入染色剂:把染色剂添加到染色液浸置;
3. 加热:把染色液浸放到一定的温度,把它加热,加热处理,以获得
较好的染色效果;
4. 晾晒:最后把染色后的织物晾晒,使得可以获得较好的染色效果。
四、特色
布依族枫香染工艺的特点是在保持传统手工艺品的传统特性的同时,
还融合了传统的染色元素,以深浅不一的颜色组成出绚丽多彩的图案。
其造型独特,色彩丰富,可以体现出布依族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的内涵,从而拉近了民族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