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 格式:docx
- 大小:11.40 KB
- 文档页数:2
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文化缺失问题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化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美、哲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精髓,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思想。
然而,随着现代化、全球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文化缺失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缺失问题。
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1.思想家与哲学思想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众所周知,孔子、老子、庄子和墨子都是中国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中国整个文化的历程。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以“仁爱”、“尊重祖先”、“实践至善”等基本价值观为主要体系。
老子和庄子思想强调“自然”,即简单而自然的生活,强调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达到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而墨子思想则强调爱、无私和公正,这些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
2.文学与艺术中华文化的文学和艺术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长篇小说等,在中华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艺术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中国画、书法、剪纸、陶瓷等,这些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二、文化缺失问题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却有着许多珍贵的文化宝藏被抛弃,被失传,这样的文化缺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中华传统文化缺失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快餐文化的挤压在当今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传统的文化遗产,而更愿意接受短期、快速而简单神速的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没有深刻的内涵和思考,而且常常是极其片面和浅薄的。
2. 教育体系的变革现代教育体系为了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和快速发展的时代,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文化缺失。
传统的教育体系更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现在的教育则更加强调实用性和就业率等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教育理念可能会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遗失。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及建议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通过路上、海上的丝绸之路与国外的交流,外国使节的到来所带来的异国风味等等,但是从发展上来看,所有的文化冲击都没有越过中华文化的壁垒,要么作为中华文化的补充,要么被中华文化所同化。
中华文化的强势可见一斑,同时也使得华夏文明得意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上下延续两三千年;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在其他三家纷纷没落时,中华文明一枝独秀,至今依然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文化似乎也有没落的可能,特别是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来,传统文化似乎渐渐地被抛弃,而改革开放以来尤为突出。
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不能不一起我们的深思。
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解放的确增添了文化的活跃和迸发,国门关上的确增添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存有雨。
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相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山东省统计局和文化的变革都积极主动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出。
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西进也慢慢增大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彰显的尤为显著。
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年代后期长大的人已经开始坚信圣诞老人了,已经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以他们中很多人不晓得毛笔该怎么拎,没有读过线装书,没有见过长命锁,没开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无人知晓从哪个角落里打听出的珠筹算当车拦住玩。
传统文化遗失的例子〈漫谈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
by 南野藏马前几日在书房,兴之所致,随手拎起了一本四书,翻到到第一面,念了两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便发现自己意兴阑珊,随手又把它扔到了书橱里,拿起本日本漫画,有滋有味地啃到最后。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感叹中国当代青少年(主要是指80年代和90年代)对于自己国家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反省自己前日所为,不禁感到惭愧,一向标榜热爱传统文化的我自己不也正慢慢放、弃这些中国骄傲么?时逢国庆,单位邀请我们新行员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文章.我便想,是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一篇空洞的文章来感叹祖国多么秀美多么壮丽的河山,还是切实关注一下我们正在慢慢遗失的民族骄傲呢?台湾忠信工商学校的校长高震东在内地演讲时说,“什么是爱国?哪里是爱国?什么都是爱国,哪里都是爱国!"爱国是微小却又具体的。
我们身在中国,有时却茫然不知自己国家有什么,是什么。
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还是我们过于注意别人的东西?爱国其实很简单,最基本的是要了解和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我们的81年代后、90年代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
“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
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
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
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现在传统文化正在被严重的商业化,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事,它应该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不应该成为大众的娱乐。
话说“中国传统文化”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但近来有许多怪异现象,使我不得不说。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很多艺人、匠人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只剩下了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绣花鞋文化了!难道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只有这些物文化了么?中国先秦时期古人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么?中国现代学者也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了么?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要研究“文化”一词,只有弄懂了文化一词的根本含意,我们才能真正弄懂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引言目前,世界各地都在开办孔子学校,汉语热正在兴起,并且形式日渐高涨。
然而,宣传汉语就一定能宣传中华文化吗?孔子又真的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又能代表当今整个中国的文化吗?而在我们大张旗鼓地向外宣传本国文化的同时,我们又有多少传统文化在不断地走向消亡呢?谈文化的缺失并不是想要去批判什么,而是希望会给人一个警醒,让我们开始珍惜特色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不要让多样的民族文化也走向了“大一统”。
文化的过分和谐并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一.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稳定起来的,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的。
没有延续和稳定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迁也就没有传统,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其内含是有发展变化的。
由此看来,传统文化就是具有长久传承性和稳定性的而又随时代发展不断发展完善的文化。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来,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这样几个过程:采集文化——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
从内容上看,无论是封建制度,礼仪服饰,还是儒法经典,茶道书法,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从历史纵向发展来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唐汉时期的大一统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而中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近百个民族各有特色,所以绝对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够代表“中国文化”。
虽然汉文化长时间占主流,但追溯到“传统”二字上,中国文化仍然该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
二.文化传统缺失的现状《中国国家地理》上有关于云南的专访,将湄公河上游的傣族居民和下游泰国居民进行比较。
其结果就是,云南少数民族为了顺应现代化发展而逐渐丧失了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非常清楚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因为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在《最后一课》里,督得说本民族的语言是开启民族复兴大门的钥匙。
然而现在会傣族语的只有高龄老人。
也就是说一个家里只有爷爷辈的会说会写傣语;到了父亲辈的能听懂,但说得不好,更不会写;到了青少年一代,是既不会说也不会写,甚至听都听不懂。
浅谈传统文化没落的原因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认识发展摘要: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却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立,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是造成这种现在的主要原因。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而我们的国民,却没有意识到,只是盛赞现代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七彩斑斓。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脆弱性和“文化大革命”的劫难,我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仍然特别令人担忧: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大批风情独特的古村落、民居、作坊及其他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大量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失去传承,更严重的是出现了诸多文化侵略现象, 2005年底,沸沸扬扬的韩国将端午节申遗事件终于尘埃落定,韩国成功的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
这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次耻辱,炎黄子孙永远的心痛!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所谓“韩医”,其实与中医是一脉相承的,病理理论和治疗方法基本类似。
等等类似的事件多不胜数。
礼失于野,而路人拾之,我们在这时才幡然醒悟,大声疾呼,可惜,悔之晚矣,在我们痛呼时,是否在想想,如何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目前我国在实行文化强国战略。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
人为地割断自己的“根”。
美国文化哲学家怀特说过:“文化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文化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产生于更早的文化环境”,“现在的文化决定于过去的文化,而未来的文化仅仅是现在文化潮流的”。
中国传统⽂化的不⾜和缺失2019-07-02中国传统⽂化有很多好的地⽅,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最丰富的典籍,没有任何国家有像中国这样多的典籍。
另⼀⽅⾯,中国也创造了很多珍宝,包括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和思想遗产;有⼀些东西到现在还在发挥作⽤,⽐如中医。
但和任何事物⼀样,中国传统⽂化也有不⾜和缺失。
第⼀个就是政治体制领域,儒学带来的⼀系列问题。
其⼀,伦理与政治的统⼀。
中国传统⽂化的⾻⼲是儒学,⽽儒学讲伦理和政治的最多。
“修⾝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体现中国社会的⼀个基本特点:宗法专制,伦理与政治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完全是符合的。
因为那个时候的社会是⾃然经济,经济状态⽐较稳定。
第⼆个特征是专制制度下严格的等级关系。
英国在1215年就有《⼤宪章》,国王加税要得到诸侯的同意,要保障各地⾃由、⾃治的权利。
中国的⼤⼩事都是天⼦或尊长说了算,抗上是极⼤的罪恶。
儒家政治理论把这些合理化了。
中国没有国际学术界界定或多数学者公认的封建制度。
如果是封建制度,国王、诸侯之间是契约关系,⽽中国没有这样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第三个特点是服从。
⽤孔⼦的话说,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假如有争议,由谁定是⾮呢?由圣⼈和皇帝的话来决定,圣⼈的话是最后的标准。
公元1世纪,汉章帝召集儒门的代表⼈物在⽩虎观开会,由班固执笔写出⼀部《⽩虎通议》,章帝批准后颁⾏天下。
以儒学为指导,为国家政治⽣活和社会⽣活中的⽅⽅⾯⾯制定详细的规矩或规范。
突出中国传统⽂化的核⼼:三纲六纪(六亲),服从尊长。
以后历代的法典,唐、宋、明、清的律例都继承了《⽩虎通议》,将三纲六纪作为贯穿始终的东西。
⼀般的⽼百姓犯了罪,按照⾝份的⾼低、亲疏关系定罪。
中国传统⽂化的第⼆个问题是思维⽅法的缺陷。
杨振宁在2004年作报告时讲了⼀句话:“《易经》对中国的科学发展很不利。
”他说,其中⼀点是不讲演绎论证。
《易经》归纳了很多当时的社会现象、⾃然现象,但没有严谨的演绎和论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内涵。
然而其却在逐渐的流失,只有我们从自身做起,积极了解和学习,维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加强对于文化资源的创新力度,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的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能够展示出自己的特色,继续传承给子孙后代们。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失,传承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其中不乏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传统精神的影子却越来越模糊,传统文化逐渐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淡漠,现对于此种现象进行以下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象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
”文化这一概念可再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结构层次。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在发展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表现,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历史悠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我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概念性不强,这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很好地维护和发展,如韩国向联合国申请端午节为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围棋界称雄;日本发扬源于中国的茶道,且在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有着比中国还要高的水平;还有韩剧日剧冲击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现象都表明我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别国存在着差距,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流失。
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曾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
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
浅谈传统文化的失落摘要:现代生活中无出不见传统文化的影子。
作为文化传承的要素之一,它有着双重的影响:一种是积极的,另外一种是消极的。
对其积极影响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从现代生活的视觉去研究它显得更加重要。
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实证考察和理论性思辩的基础之上的。
学者通常把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称作国学研究,国学一词曾是章太炎在日本倡导革命时提出的。
而今,学者试图介绍一些新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它们主要强调实证性研究。
同时他们也通常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上的其它文化放在一起做对比分析,以便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特征并找到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
这个领域的多数研究者都注重发掘传统文化的精华。
相反,这篇文章着重讨论传统文化的失落。
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出现这种的原因以及传统文化自身具备的对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等内容的讨论。
显然,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以上话题的讨论来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并共同探索其未来的发展道路。
因此,这篇文章提供的是一种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失落的原因及其意义的文化哲学视觉观点。
关键词:失落;中国传统文化;意义On the Los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xists in every fields of our modern life. As a hereditary factor of culture, it has dual effect: active or passive. Doing research on its active effec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odern life, the study on traditional culture becomes more significant.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both real inspecting and theoretical thinking.Scholars usually call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Guoxue’which was created by Zhang Taiyan when he was in Japan. Nowadays, scholars attempt to introduce some new methods of research which mostly emphasize on authentic proof research. They also compar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other kinds of culture all over the world so as to find out the essence and de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direction of its development in future.Most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concentrate their attention on the excav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contrast, this paper emphasizes on the los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includes the contemporary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reason of this phenomenon. Obviously, its purpose is to arouse people to introspec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n find a suitable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t. It provides viewpoint from cultural philosophy by the means of analyzing the reason of los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reasonable value of it.Key words: Los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valueAcknowledgementsFirst of all, I’d like to thank my supervisor, Wu Jiamei. Her consistent guidance and warm encouragement help me to finfish my paper on time. With patience and prudence, she labored through drafts of thesis and pointed out defects in my theorizing.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paper, she taught me a lot of knowledge which I think will help me a lot in my future career. She did not only point out my mistakes in the paper, she also taught me how to be patient, how to think things wholly and even how to write long papers.Of course, all the teachers in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 whose interesting and informative courses have benefited me a lot during my college years. The profit that I gained from their profound knowledge, remarkable expertise and intellectual ingenuity will be of everlasting significance to my future life and career.I am also very granted to my classmates, who have given me a lot of help and support during my stay in the university and through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is thesis.Last but not the least; I appreciate my families who have shared my worries and frustrations on the process writing of the paper.Contents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Acknowledgements (iii)I. Introduction (1)II. The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2)III. Reasons of the Los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4)A. Historical reasons…………………………………………………………. .41.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in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4)2. New culture Movement (6)B. Contemporary reasons (8)1. Transformation of people’s E mphasis (8)2. The reasons of Media (9)IV. Valu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Modern Life (12)A. Medical value (12)B. Education value (13)C. Value to ethical Construction in Modern times (15)D. Economical Value (17)V. Conclusion (20)Notes (21)Bibliography (22)。
分析大学生中国文化缺失原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需要具备越来越广泛的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很多人不仅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热爱,而且在现代文化的洪流中也易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迷失自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一、教育体系问题教育体系是塑造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工具,但在现实中,传统的文化教育被淡化,近现代文化一以贯之。
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仅仅接触到了计算机、数学、外语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等乃至中国历史都缺乏了解。
这样的教育体系限制了大学生视野和学识的拓展,使他们难以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家庭教育问题很多大学生在家庭中缺乏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教育,往往被注重现代生活的家庭环境所影响,导致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化基础和情感认同。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该适时给予子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鼓励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创建家庭氛围并制定相关制度来增强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三、社会环境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流动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渐趋漠然。
中国本土的影响在些情况下逐步失去了优势。
大学生身处一个以主流文化为主的社会,这种环境往往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使他们更加崇尚西方文化,同时表现出一些失去信心的现象。
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精神冲撞中,很多大学生被迫做出抉择。
尤其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着相当严峻的对抗。
现代文化包含了网络游戏、微博、社交网络等吸引年轻人的快节奏的现代娱乐方式,吸引大学生选择现代文化的时代思潮。
然而,在一个传统文化的国度,了解和热爱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观念都至关重要。
以上,是从教育体系、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和文化冲突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1000字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如
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戏曲、舞蹈等等,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
表了中国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
会变迁,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部分开始逐渐失去了其传承和发展的
基础,甚至有些传统文化已经被淡忘或忽视,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
第一,道德伦理缺失
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人们对于道德和院合的认识,道德伦理是一个
民族的精神内核,在传统中国文化里,尊师重道、和谐共处等是非
常重要的价值取向。
但在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平却遭到质疑,
崇洋媚外、不讲良心,诚信缺失等问题时有发生,这样的社会风气
不仅伤害了个人的心灵,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造成了危害。
第二,文化技艺的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传承很重要,例如,绘画、书法、剪纸等技艺,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和根本。
但是现代生活中,这些传统技艺逐渐失传,并且失落的速度越来越快,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人逐渐减少,
一些传统技艺甚至已经被遗忘。
第三,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被根本性地融入到现代教育体系中,而这些传统
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在当今世界已经得
到了广泛认同。
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不仅导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也给现代人留下了一些扎根于身体和心灵的文化言行的不足。
第四,自我认识和自由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优势就是强调了个人的精神自由、个性和独立,而在过去的几十年被认为是自由的年代里,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部
分被看作更倾向于权力,也就是一些人认为的权利。
这样带来的就是,过多地权威压制个人的精神自由,弱化了一个人向外开放的心态,破坏了个人的心灵的后劲,也缺乏使人们坚强自信的那种精神
支持。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缺失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社会的文化氛围等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努力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学习和传承香港特区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