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一)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那么你对价值规律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价值规律的定义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实行等价交换。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生主要是商品生产技术的对比,优胜劣汰,以此不断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其表现形式是市场供求影响商品价格,商品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
仅由劳动力的必要劳动时间体现,这种说法是古典经济学的理念;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理念的话,则是供给与需求决定商品的价格;供给取决于劳动等客观因素,而需求取决于效用等主观因素。
其优胜劣汰、促进生产力发展作用,不论在私有制社会还是在公有制社会,只要有商品经济,都发生作用。
实质对比实际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偶然的,不一致却是经常发生的。
这是因为,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发生变动。
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
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
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因商品价格虽然时升时降,但商品价格的变动总是以其价值为轴心。
另外,从较长时期和全社会来看,商品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有正有负,可彼此抵消。
因此总体上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还是相等的。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其本质是价值规律自发使社会资源在各生产部门间流动。
交换原则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或物质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如衣服可以御寒,食物可以充饥等。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它本身不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
2.交换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的,它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的,因而作为商品又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交换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来解决;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作为商品两个因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是人们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如生产家具、打板做衣服、烹调等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
这一过程,是人们以特定的劳动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以适应自身的特定需要的过程。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之间的关系商品货币价值规律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价值所遵循的规律。
简而言之,它是商品和货币之间价值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规律是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因此,商品价值规律可以概括为"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
货币价值规律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价值规律。
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体现在可以用来交换其他商品。
货币价值规律可以概括为"货币价值等于可以购买的商品数量"。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这种关系。
首先,商品价值规律和货币价值规律是相互依存的。
商品价值规律是指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而货币价值规律是指货币价值等于可以购买的商品数量。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和货币是通过交换联系在一起的。
商品价值决定了货币的购买力,而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又反过来影响商品的价值。
因此,商品价值规律和货币价值规律是相互依存的。
其次,商品价值规律与货币价值规律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
商品价值规律决定了商品的交换比例,而货币价值规律又决定了货币的购买力。
当商品价值上升时,货币的购买力就下降;当商品价值下降时,货币的购买力就上升。
这种相互制约关系使得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调节作用。
当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商品和货币的价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市场供求变动会导致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波动,进而影响到商品交换的价格和货币的购买力。
最后,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之间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市场信息、政府政策等。
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商品和货币的价值出现失衡,政府政策的干预也会对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产生影响。
总的来说,商品货币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和相互制约关系。
它们在交换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同时受到市场供求、市场信息和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商品与货币知识点总结一、商品商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物品或劳务,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或者提供某种服务,而交换价值则是指商品在市场上可以通过货币进行交换。
1. 商品的特征:-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
- 价值形态:商品具有交换价值,可以通过市场交换成货币或其他商品。
- 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也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论。
- 价值规律: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价值与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 价值转化: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交换转化为货币形态。
2. 商品的分类:- 实物商品:包括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工业品等。
- 服务商品:指以服务形式提供的商品,如旅游、餐饮、教育等。
- 知识产权商品:指以知识产权形式存在的商品,如专利、商标、版权等。
二、货币货币是一种广泛接受的支付工具,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价值储藏三个基本特征。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到了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和价值储藏的作用。
1. 货币的特征:- 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可以衡量商品的价值。
- 流通手段:货币作为一种支付工具,方便商品的交换与流通。
- 价值储藏:货币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保值和增值。
2. 货币的功能:- 交换媒介:货币作为一种普遍接受的支付工具,方便商品的交换。
- 价值尺度:货币可以作为一种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使商品的价值可以相对比较。
- 价值储藏:货币可以作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方便个人和企业储存财富。
- 政府手段:货币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货币政策影响经济运行。
3. 货币的形态:- 现金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是实物形式的货币。
- 存款货币: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是电子账户中的数字货币。
4. 货币的发展:- 实物货币:最早的货币形式,以物品直接交换的方式进行商品交换。
- 金属货币:以金属作为货币材料,如金、银等。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
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等价”是指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都要相等,即各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格却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
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
③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④由于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就会产生以下情况:第一: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一致。
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内容,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
所以,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仅不违背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外在表现,价格和价值相符的本质,在实际交换中只能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形式才能实现。
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
经济常识第一课第三节第一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提高学生对经济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帮助学生克服错误认识,树立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和创新意识。
一、商品(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区别:(1)含义不同。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价值结在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形态不同。
使用价值具体;价值抽象。
(3)性质不同。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
(4)主体不同。
使用价值是卖者拥有;价值是买者支付。
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
(统一)对立: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二)十大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5.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6.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7.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8.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9.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10.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一)商品、货币、纸币的区别与联系(二)商品价值、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三者的关系在供求关系不变时,商品的价格除受商品价值决定外,还受货币价值影响。
当商品价值升高,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升高;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下降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当商品的价值下降时,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会下跌;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时,商品价格也会下跌。
(三)价格与交换价值区别与共同点共同点:二者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由价值决定的。
区别:A交换价值(是指两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存在于货币产生前(即物物交换时期),而价格存在于货币产生后。
B价格是价值的符号,而交换价值则不是。
(四)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1)公式不同:直接的物物交换是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直接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2)直接的物物交换一般在货币产生前,而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3)直接的物物交换的买、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只要满意就可成交,而商品流通的买、卖在时间、空间上是分离的。
商品价值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商品在市场交换中具有价值的普遍规律。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商品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首先,商品价值规律的内容是指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量,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生产成本。
其次,商品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商品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实际物质属性,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而价值则是商品在交换中体现的抽象社会劳动的量度,是通过交换来实现的。
2. 商品的价值量度: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交换来体现的,而价值的量度是以其他商品为媒介进行比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成为了商品价值的普遍等价物,通过货币的交换,商品的价值得以量化和比较。
3. 商品价值的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价值形式有两种,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商品通过与其他商品进行比较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
等价价值形式是指商品通过与货币进行交换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
4. 商品价值的实现:商品的价值要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
在市场交换中,商品的价值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来决定。
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的交换比率,价格则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商品价值规律是指商品在市场交换中具有价值的普遍规律,其内容是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表现形式包括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商品的价值量度、商品价值的价值形式以及商品价值的实现。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高考题选1一、商品1.1992年全国单选13.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各种废塑料制品A.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B.有价值,没有使用价值C.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价值D.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2.1996年全国单选11.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以同一的价格出售,有人赚钱,有人亏本。
这是因为他们生产同一种商品的A.劳动生产率不同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C.劳动积极性不同D.产量不同3.1998年全国单选13.商家在促销时常采用这样的办法:为使消费者更多地购买自己的某种商品,往往降低该商品的单价。
这表明A.降低商品的价格就能扩大其销售量B.降低商品的价值就能扩大其销售量C.薄利多销是商家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D.降低成本是商家进行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4.2002年春考文综24.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是指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A.劳动资料B.劳动时间C.固定资本D.流动资本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
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臵蚁穴旁,俟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回答33~34题5.2004年全国文综Ⅱ卷34.上述材料中,一些人捕捉蚂蚁进行买卖,使蚂蚁具有价格,是因为A.蚂蚁能够消灭虫害B.蚂蚁具有交换价值C.捕捉蚂蚁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D.蚂蚁对柑橘农户具有使用价值安全问题事关重大。
回答30~33题。
6.2004年北京文综卷30.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国务院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作为商品的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必须保证其质量。
这是因为A.食品的质量越好,生命安全越有保障B.食品的质量与价值互为前提C.食品的有用性决定其价值D.食品的有用性取决于个人生活需要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
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
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摘要:通过马克思提出的价值规律来解释商品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关键词:价值规律、价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其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种方面,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尤其在经济和历史领域,马克思作出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剩余价值的发现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总之,马克思的贡献很多,在此主要讨论他的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体现以及价值规律的一些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马克思指出: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比例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的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的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
因此,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规律。
这表明着,价值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商品经济的固有属性。
价值规律既然是商品经济的固有属性,它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在直接或间接的操控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价格作为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就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受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相等几乎是偶然的,价格总是时而低于价值,时而又高于价值,商品的价格总是不停的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这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以我们非常熟悉的猪肉价格的变动为例。
记得我们小时候,猪肉的价格并没有现在这样贵,那时几乎每家每户都会养猪(我家在农村),总体上来说,供给是稍过于求的,瘦肉的价格一直维持在四块钱左右一斤。
大家基本上都不用在外买猪肉,一般是自给自足的。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一)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
Ⅰ、知识要点: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职能
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知识网络:
Ⅰ、基本概念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从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Ⅱ、基本原理、观点
1.商品经济的产生的发展
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⑵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⑶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条件是:—是社会分工——这是商品经济生产和发展的
一般基础。
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使商品交换成为现实。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⑴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
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也就是指商品的有用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价值是和商品交换相联系的,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⑵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这是因为: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有了它,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才能用于交换。
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此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失去了使用价值的废品,也就不具有价值。
废品收购站的废品仍有一定的价值,但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价值。
②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有了它,千差万别的商品才能相互比较,并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
一种物品尽管有很大的效用,如果没有人的劳动消耗在上面,,便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3.商品的价值量
⑴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是不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构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具有确定性和统一性,但它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
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劳动生产率
愈高,生产单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愈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小。
反之,社会劳动生产率愈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愈大。
可见,商品价值量是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
但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无论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因为在单位时间内商品数量增加的同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所以作为两者乘积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在于不断降低商品中的人劳动消耗,不断增加社会财富。
⑶由于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但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却意味着这个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了。
由于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又不变,因此这个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内的同一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增加。
可见,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生产率和他在同一时间里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成正比例。
4.货币及其职能
⑴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从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⑵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⑶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价
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通过货币的职能反映从来)
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如何正确认识市场上的价格战
⑴竞争是价值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而价格竞争又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
当某一企业为了扩大市场的占有率,适当合理降价,采取薄利多销的竞争手段时,或是率先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商品时,都是正常的竞争行为。
它可以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民族工业。
这样的价格竞争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