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18
2章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国家开放大学经济管理教学部王社荣第一部分学习要求重点掌握:1.名词:商品,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社会必要劳动,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2.商品二重性和劳动二重性;3.劳动生产率与价值决定的关系;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5.货币的本质及其职能;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掌握:1.名词: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熟练劳动,非熟练劳动,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2.价值形式的发展;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4.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
了解:1.一般经济规律及其特殊和个别表现形式;2.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命运。
第二部分习题练习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首先是从()开始的。
A.资本主义私有制B.商品C.货币D.资本2.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数量比例相交换,其原因是所有商品()A.都具有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C.都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D.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3.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A.使用价值B.交换价值C.价值D.价格4.商品是()A.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C.不进入商品流通而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D.为他人而生产的劳动产品5.商品的二重性是指()A.价值与价格B.使用价值与价格C.使用价值和价值D.交换价值和价值6.商品的价值是()A.使用价值的内容B.交换价值的内容C.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D.价格的表现形式7.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8.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B.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C.生产同一商品时的两次劳动D.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9.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10.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是()A.简单劳动B.复杂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11.就不同部门而言,价值量的决定以()为计量单位。
价值规律●考点突破1.价值规律的存在条件——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是一个客观规律,它的存在和发挥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它同样也有一个存在的条件。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要注意以下两点:(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
它既不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规律,也不是某一个社会特有的规律,而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必须按价值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但是,人们也可以利用价值规律来发展商品经济,促进生产发展。
(2)价值规律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内在统一的。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是从生产领域的角度讲商品价值的形成、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从商品流通领域的角度讲商品价值的实现。
价值规律实际上就是讲商品价值的生产与实现的问题。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只有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才能体现出平等原则,商品交换才能正常进行下去。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
因为:第一,价格的波动是以价值为轴心的,不是脱离价值无限地上升或下降,所以仍然是价值决定价格。
第二,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价格反过来也影响供求关系,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价格高于价值时,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扩大生产,从而使供求趋于平衡;反之,当价格低于价值时,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从而使价格逐渐上涨。
第三,虽然在每一次交易中价格与价值并不一致,但从长远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和商品的价值一致的。
4.正确理解“等价交换”原则(1)等价,就是交换双方的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等价交换的基础是价值量。
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经济学重要的基本概念,它规定了非物质财富、实物财富以及商品交换之间的经济关系。
价值规律不仅反映着经济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也是揭示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财富的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以及货币的价值变迁规律,以及商品交换等重要经济概念。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价值的本质规律。
价值是由某种社会劳动活动创造的唯一标志,主要决定了物品经济价值的大小。
它包括物品本身的劳动价值以及消费者所赋予物品的使用价值。
二是价格规律。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它反映着价值的大小,因此,价格波动是必然的。
三是货币价值变迁规律。
货币是财富衡量的单位,它的价值是由实物和服务的价值构成的,也受经济形势的影响。
四是商品交换规律。
商品交换是指在一定的价格下,买家和卖家之间交换商品的行为,也反映了各种不同物品之间的价值关系。
以上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它们的理解和把握为经济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可以指导社会经济发展。
价值规律属于经济学基础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它是任何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态的基本规则,是经济学分析形式主义的基础。
价值规律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价值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照物。
了解价值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帮助我们做出更恰当的经济决策。
因此,价值规律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经济研究者应该加强对价值规律的研究,尤其是探讨价值规律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价值规律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还可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简述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内容及作用价值规律是指价值流动与交换的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价值运动的本质特征。
它是人们经济期待的表现形式,可以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科学地指导人们的金钱投资和消费行为,是实现市场经济的关键。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物价值规律:它强调货币的价值是指实物的价值,也就是货币的依据,只有实物能够证明货币的价值。
买卖双方在交易中,以实物作为尊重货币的基础,遵守价值规律,实现实际交换。
二、货币价值规律:货币价值规律是指货币的价值是相对的,会随市场上供需变化而变化。
价值流转是建立在支付价值之上的,当前一方出价,另一方接受价格,以此达成价值流转的协议。
三、消费价值规律:消费价值规律是指消费的价值直接体现了市场供求的关系,它决定了消费的行为与价格的关系,消费者愿意以满意的价格购买物品,从而使市场经济的价值流动得以实现。
四、投资价值规律:投资价值规律是指投资的价值取决于投资者的期望,而期望又受市场情况影响,因此,投资者们在做出投资决定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状况,分析价值规律,以便更好地做出投资决策。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价值的流动与交换,受市场供求的制约,受实物价值的限制,受货币价值流动的决定,受消费者价值的影响,以及受投资者价值观念的控制。
价值规律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为消费者,投资者,企业,政府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正确把握经济运行的规律,指导各类市场参与者做出正确的投资、消费决策,有效激活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善。
总之,价值规律是人们经济期待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可以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而且能够科学地指导人们的金钱投资和消费行为,是实现市场经济的关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单元练习题一、选择题。
(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选出并填写在答题卡上,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某农民一年生产了2万千克粮食,做了如下处理。
据此回答1——2小题1、你认为下列哪一选项属于商品()A、自己吃掉1千千克B、支援灾区1千千克C、做饲料喂猪2千克D、卖给国家1千千克2、由上题的答案可知,商品是()A、用来交换的商品B、交给国家的劳动产品C、供他人消费的劳动产品D、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以往,手机功能繁琐,使用数据业务往往需要复杂的设置和操作。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移动公司按照客户在外观、开关机一键上网专用键、菜单呈现以及服务内容等方面要求,与著名厂家联手为客户“量身定制”了“心机”。
据此回答3——4题3、手机用户对手机功能有不同的需求,说明人们关注()A、商品的使用价值B、商品的价值C、商品的交换价值D、商品的价格4、中国移动公司和手机生产厂家为客户量身定制手机主要是为了()A.生产出更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B.更好的实现商品的价值C.尊重顾客的上帝地位D.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5、关于货币和金银的说法,正确的是()A、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了货币B、金银天然就是货币C、货币的本质就是金银D、金银就是一般等价物6、“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
”常被用来形容过去的一些昂贵商品现在变成大众消费品,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B.大众消费观发生变化C.人民生活质量提高D.商品市场日益繁荣7、如果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减少一倍,那么,一双皮鞋可以换()A、1件上衣B、4件上衣C、8件上衣D、16件上衣2009年“十一”,小张在国美商场看到一台最新款的42英寸的液晶电视标价8888元。
据此回答9—10题:8、这“8888元”是()①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②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③现实的货币④观念的货币⑤商品的价格⑥商品的价值A、①④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⑥9、上述材料中的8888元是由商品的()决定的A、价值B、使用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10、通货膨胀与商品价格的关系()A.通货膨胀必然引起商品价格上涨B.商品价格越高,通货膨胀程度就越高C.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就加剧D.商品价格越下降,通货膨胀就越严重1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高中政治笔记第一册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一.商品(W)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两重性):①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用途)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补充说明:①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比较大小,但价值能比较大小②两种商品需要交换是因为使用价值不同,两种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价值相同③二者关系:对立统一对立——二者不可兼得(从人的角度)统一——二者统一于商品中(从商品的角度)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前提④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二.货币(G)1.产生过程①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或简单价值形式→复杂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2.职能①价值尺度(标价/观念上的货币)②流通手段(交换/现实的货币)③贮藏手段(国库)④支付手段(还债)⑤世界货币(外贸)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商品=货币)补充说明:货币自身也是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先有商品,后有货币4.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5.货币的发展历程①金银②铸币③纸币④信用货币⑤电子货币三.纸币1.含义: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货币符号)区别:纸币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本质:价值符号)2.流通中实际需要的纸币量=(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纸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价格总额÷纸币流通次数3.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①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量,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叫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量,造成纸币升值,物价下降的现象叫通货紧缩(经济危机)四.结算1.结算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账结算2.信用工具①信用卡功能:存款取款消费查询结算②支票A.现金支票B.转账支票注:支票仅限于本地结算③汇票用于外地结算。
一、商品(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区别:(1)含义不同。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价值结在商品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形态不同。
使用价值具体;价值抽象。
(3)性质不同。
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
(4)主体不同。
使用价值是卖者拥有;价值是买者支付。
联系: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离不开使用价值。
(统一)对立: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价值。
(二)十大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2.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5.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6.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
7.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8.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
9.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
10.个别劳动时间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一)商品、货币、纸币的区别与联系(二)商品价值、商品价格、货币价值三者的关系在供求关系不变时,商品的价格除受商品价值决定外,还受货币价值影响。
当商品价值升高,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升高;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下降时,商品价格就会提高;当商品的价值下降时,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价格会下跌;当商品价值不变,而货币价值提高时,商品价格也会下跌。
(三)价格与交换价值区别与共同点共同点:二者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都是以价值为基础,由价值决定的。
区别:A交换价值(是指两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存在于货币产生前(即物物交换时期),而价格存在于货币产生后。
B价格是价值的符号,而交换价值则不是。
(四)直接的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1)公式不同:直接的物物交换是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直接交换,其公式是商品—商品,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2)直接的物物交换一般在货币产生前,而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3)直接的物物交换的买、卖是同时进行的,双方只要满意就可成交,而商品流通的买、卖在时间、空间上是分离的。
《资本论》第1卷的逻辑体系
《资本论》第一卷是整个《资本论》的基础部分,其逻辑体系可
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商品和货币理论:马克思通过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揭示了商
品的二因素和货币的本质,阐述了价值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
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阐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3. 资本积累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积累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历史趋势,阐述了资本积累的规律和影响。
4. 资本流通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分析,揭
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连续性和周期性,阐述了资本流通的规律和影响。
5.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马克思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和危机,阐述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
规律和条件。
以上是《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体系的主要内容,这些理论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历史趋势。
商品经济四大基本规律
1.供求关系规律: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当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价格会下降,销售量会增加;当供应量小于需求量时,价格会上升,销售量会减少。
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力数量决
定的。
劳动力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唯一标准。
3.货币规律:商品价值可以转化为货币,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发
挥重要作用。
货币是因商品交易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
4.比例规律:商品生产的比例必须合理,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如果生产比例不合理,社会资源会浪费,造成经济效益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