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_02原文
- 格式:rtf
- 大小:19.75 KB
- 文档页数:2
⽂选翻译 01〔原⽂〕 初,郑武公娶于申,⽈武姜,⽣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惊姜⽒,故名⽈“寤⽣”,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制,岩⾢也,虢叔死焉,佗⾢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叔。
祭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都,不过参国之⼀;中,五之⼀;⼩,九之⼀。
今京不度,⾮制也,君将不堪。
”公⽈:“姜⽒欲之,焉辟害?”对⽈:“姜⽒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使滋蔓!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多⾏不义必⾃毙,⼦姑待之。
” 〔翻译〕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叫武姜,⽣了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于是姜⽒就很讨厌他。
⽽偏爱共叔段,想⽴他为太⼦,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先为共叔段请求以“制”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从前虢叔就死在那⾥,若是封给其它的城⾢,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便请求封给京⾢,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对庄公)说:“都的城墙超过⼀百雉长,会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先王的制度:⼤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中等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的都市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
现在京这个地⽅不合乎制度,不制裁的话,国君将不能忍受。
”庄公说:“武姜想要(这样),我⼜怎能躲避灾祸呢?”祭仲说:“武姜有什么满⾜?不如早给太叔安排个处所,不要让他(的势⼒)滋⽣蔓延!⼀旦蔓延起来,就难以对付了。
蔓延的杂草尚且不可以除掉,何况是国君您宠爱的弟弟呢?”郑武公说:“多做了不合道义的事情,必定会垮台。
你姑且等着瞧吧。
” 02〔原⽂〕 既⽽⼤叔命西鄙、北鄙贰于⼰。
公⼦吕⽈:“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叔,⾂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民⼼。
”公⽈:“⽆庸,将⾃及。
”⼤叔⼜收贰以为⼰⾢,⾄于廪延。
⼦封⽈:“可矣,厚将得众。
”公⽈:“不义不暱,厚将崩。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音版】天(tiān)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为(wéi)美(měi),斯(sī)恶(è)已(yǐ),皆(jiē)知(zhī)善(shàn)之(zhī)为(wéi)善(shàn),斯(sī)不(bù)善(shàn)已(yǐ).故(gù)有(yǒu)无(wú)相(xiāng)生(shēng),难(nán)易(yì)相(xiāng)成(chéng),长(cháng)短(duǎn)相(xiāng)形(xíng),高(gāo)下(xià)相(xiāng)倾(qīng),音(yīn)声(shēng)相(xiāng)和(hè),前(qián)後(hòu)相(xiāng)随(suí).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处(chù)无(wú)为(wéi)之(zhī)事(shì),行(xíng)不(bù)言(yán)之(zhī)教(jiào),万(wàn)物(wù)作(zuò)焉(yān)而(ér)不(bù)辞(cí),生(shēng)而(ér)不(bù)有(yǒu),为(wéi)而(ér)不(bù)恃(shì),功(gōng)成(chéng)而(ér)弗(fú)居(jū).夫(fū)惟(wéi)弗(fú)居(jū),是(shì)以(yǐ)不(bù)去(qù).【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声律启蒙》上、下卷原文完整版完整《声律启蒙》原文不带译文,上卷与下卷完整版,必读经典收藏!一文一书2018-02-02 08:19:26完整《声律启蒙》原文不带译文,上卷与下卷完整版,必学经典收藏!作者简介车万育(1632~1705年),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
康熙甲辰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
康熙二年(一六六三),与兄万备同举湖广乡试,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
性刚直,直声震天下,至性纯笃,学问赅博。
善书法,所藏明代墨迹最富,有萤照堂明代法书石刻十卷。
《宝庆府志》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一些声律方面的著作也应运而生,而其中清朝康熙年间车万育所作的《声律启蒙》,则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分为上下卷。
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
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明清以来,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
根据清代纪昀(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记载,此书原名为《声律发蒙》,作者为元代的祝明,两卷,只收有平声30个韵部的字;在流传和使用的过程中,各朝各代又对其进行过多次的增删修改和整理,所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所收的明朝涂时相刻本便有五卷,平、上、去、入四声106个韵部都已收入。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清代光绪癸未年间(公元1883年)用成都魏朝俊的“墨耕堂”藏版重印的本子,其封面题名为《声律启蒙》,内页所载名为《声律启蒙撮要》,作者题名为“衡山聂铣敏蓉峰重订、邵陵车万育双亭著、湘潭夏大观枫江笺”。
【导语】《我是什么》是部编版⼩学语⽂第三册第⼀单元的⼀篇⽂章,是⼀篇拟⼈的科普短⽂。
课⽂采⽤拟⼈⼿法,以第⼀⼈称“我”的叙述⽅式,以朴实⽽⽣动的语⾔,图⽂并茂地向学⽣展⽰了⽔的变化及其利与害。
⽂中始终不点明“我”就是⽔,⽽是通过⽔的形态变化和⼈类关系的描写,让读者去猜,更增加了⽂章的趣味性,所以学⽣学起来兴趣盎然。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课《我是什么》课⽂原⽂ 我会变。
太阳⼀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变成⽆数极⼩极⼩的点⼉,连成⼀⽚,在空中飘浮。
有时候我穿着⽩⾐服,有时候我穿着⿊⾐服,早晨和傍晚我⼜把红袍披在⾝上。
⼈们管我叫“云”。
我在空中越升越⾼,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数⼩⽔滴。
⼩⽔滴聚在⼀起落下来,⼈们管我叫“⾬”。
有时候我变成⼩硬球打下来,⼈们就管我叫“雹⼦”。
到了冬天,我变成⼩花朵飘下来,⼈们⼜管我叫“雪”。
平常我在池⼦⾥睡觉,在⼩溪⾥散步,在江河⾥奔跑,在海洋⾥眺舞、唱歌、开⼤会。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地,发动机器,帮助⼈们⼯作。
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们带来灾害。
⼈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由⼈民教育出版社⼩学语⽂室编写。
【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课《我是什么》教案 教学⽬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4个字冲、池、浮、⿊。
2.有感情地朗读课⽂,知道云、⾬、雹⼦、雪等⾃然现象都是⽔的变化形成的。
3.学⽣初步感受科学童话,体会作者写作⽤词准确、⽣动的特点。
通过对⽐朗读,感受语⽂学习的乐趣,激发学⽣阅读其他科学童话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字、词。
2.知道⽔的变化。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初步感受科学童话,体会作者写作⽤词准确、⽣动的特点;通过对⽐朗读,感受语⽂学习的乐趣,激发学⽣阅读其他科学童话的兴趣。
专题07文言文阅读(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水中藻、荇交横”中的“交”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四季交.替B.阡陌交.通C.交.口称赞D.君子之交.2.文中的“闲人”意蕴丰富。
下列对“闲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雅趣的人。
以“闲人”自称,隐含着豁达的人生态度。
B.有闲暇的人。
以“闲人”自称,透露出两人夜游的情致。
C.被闲置的人。
以“闲人”自称,反映了两人的政治处境。
D.被贬谪的人。
以“闲人”自称,表现了空虚的精神状态。
3.根据《记承天寺夜游》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乘兴踏月,西入酒家。
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
(李白《杂题》其一)材料二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
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
人声既绝,楼台灯火,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
子瞻有云:“何地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取材于徐釚《词苑丛谈》)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美感与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
同样是“乘兴踏月”,苏轼在空灵澄澈的月色下,自适其适,自乐其乐;李白在月光中以酒助兴,产生了“①”的世外之感;月明如洗,“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②”的感觉。
(2023·吉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曹刿论战《左传》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内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2《无衣》《无衣》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gē)矛。
与子同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
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jǐ)。
与子偕作!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cháng)。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赏析】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A Basket of Problems
(本文前一部分请见1月第三篇文章)
He asked, “Do your problems seem so difficult now when you see what others must endure? Most of you wish you were in someone else’s shoes, and yet, when you get a chance to trade your problems for theirs, none of you are willing.
“Don’t you see? Tonight you’ve learned, by your own admissions, that despite the hardships you face, and despite the worries that grind away at1 you and cause you to lose sleep at night -- despite all that – you’ve come to appreciate and understand the simple fact that the problems you face are nothing compared to what others must deal with. In light of everyone else’s problems, your own problems seem manageable. If nothing else, that’s something to be grateful for.
“Sure, we like to complain. It’s our nature and it’s also therapeutic2 to express ourselves and get our frustrations3 off our chests. There is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and in fact, it can be a healthy thing to do. It helps us sort things out. And heaven knows, we can always find something to complain about.”
The group found themselves mesmerized4with Mr. Hayes’ comments, with several people shaking their heads in agreement, as if something amazing has just dawned on them.
“But friends,” he said,“the burdens that have been placed upon u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Because without our problems, we would not search for answers. And if we led our lives without searching for answers, we would never become better, or stronger, or more understanding. Sometimes it takes a serious problem to wake us up to what’s really important in life. As an example, you’ll find that many of the answers you’re looking for can be found by helping others facing similar problems, and that act of service is what’s really important.
“You see, the key to your enrichment, to your happiness and peace, is to take the problems you have and look at them as a chance to find an answer. Learn your lessons well, and then to take those lessons and answers and use them to become a better person -- for yourself and for others. I’m not saying you have to like the challenges you face. No one does. But you can look at those challenges as an opportunity to do some good.
“Now with that in mind, remember this... Some people let the world and the problems they face dictate what they think and how they live their live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