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导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4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和《乡愁》,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同时,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现代诗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教学难点: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现代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情景图片或视频。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现代诗,对诗歌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相关的音乐、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两首现代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现代诗二首》教案课程背景本节课是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课,教学内容为《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现代诗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2. 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和理解能力;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材料;2. 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纸。
教学流程1. 热身活动:教师播放现代诗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字句的结合。
2. 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介绍《现代诗二首》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 课堂阅读:学生分为小组,轮流朗读课文,依次感受诗歌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4. 词语解读: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5. 朗读表演:学生按照角色分组,进行朗读表演,展示诗歌的表情和语调。
6. 创作小诗: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启示,自由创作短诗,展示个人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7.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分享诗歌的感受和体会。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课文,完成与诗歌相关的练。
教学评价1. 课堂观察: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是否理解课文内容。
2. 朗读表演评价:评价学生的语音语调、情感表达和角色扮演能力。
3. 诗歌创作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是否符合课文风格,并且能够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想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培养了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鼓励学生多进行合作和创新。
同时,对于语言表达的训练需要更加灵活和个性化,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现代诗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歌的一些特点,学习这两首诗以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和生动的比喻,满怀激情去讴歌生活,讴歌人生。
2.通过诵读,品味诗歌意境,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追求活泼清纯,追求理想,热爱生活,积极投身生活的洪流,体验人生的价值。
重点:学会有感情地朗读现代诗歌;体会欢快的笔调、清新的风格。
难点:感悟诗中意象美,领会诗中哲理。
教学方法:分组诵读、讨论、竞赛课型:诵读课课时:2第一课时一、导入在诵读欣赏中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从中了解了古诗的一些特征。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首现代诗,从而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征。
现代诗的特点:1.借具体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情感;2.注重节奏和韵律;3.形式自由灵活。
二、自主学习1. 给加点字注音溷.浊()泾渭..分明()宝藏.()上阕.()颠簸..()..()衰.朽()露宿2.了解诗人朱湘,诗人,著有诗集,《少年歌》选自。
何其芳,家,《生活是多么广阔》选自。
三、学习《少年歌》同学们,你们是少年,你们是最青春年少的一代人。
你们活泼、你们清纯,你们有勃勃的生机,你们有灿烂的前程。
现代诗人朱湘在他的诗歌中尽情地抒发了对少年的热爱,鼓励少年能够“翻一阕新声”“搀起手”“入灿烂的前程”。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1. 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全诗所洋溢的欢快的情调。
2.学生齐读,再次感知全诗的情调,并能以一个少年的身份去体会本诗的意境。
3. 分小组进行朗读比赛4.合作探究(1)诗中把少年比喻成什么?少年和小羊、山泉有什么相似之处?这两个比喻表现了少年什么特点?把少年比喻成小羊、山泉活泼纯洁(2)第三节表现了少年什么特点?憎爱分明,有憎有爱。
与“一切衰朽的东西”斗争到底的精神(3)第四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怎么理解“我们要翻一阕新声”?第四节点明了“我们是新人”,携手奔向“灿烂的前程”。
“我们要翻一阕新声”一语双关,蕴含要改造旧中国的理想。
四、本诗小结:“少年不识愁滋味”活泼清纯,追求理想,是历代青少年的共同特征。
第二单元 诗意地栖居第4课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课前预习区自主梳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酵.成( ) ②漪沦..( ) ③残羹.( ) ④翡翠..( ) ⑤罗绮.( ) ⑥青荇.( ) ⑦长篙.( ) ⑧漫溯.( ) ⑨沉淀.( ) ⑩笙.箫( ) ⑪揉.碎( ) ⑫似.的( ) 2.辨形组词①⎩⎪⎨⎪⎧ 翡 斐②⎩⎪⎨⎪⎧ 焰 陷③⎩⎪⎨⎪⎧ 恳 垦 ④⎩⎪⎨⎪⎧ 翘 翅⑤⎩⎪⎨⎪⎧ 绮 漪倚 ⑥⎩⎪⎨⎪⎧ 蒿 篙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罗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漪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剩菜残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寂寞:4.近义词辨析(1)彷徨·徘徊辨析:“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徘徊”指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例句:A股亦步亦趋地跟随外围市场,充分说明国内投资者心态的迷茫和,已经失去了对方向的把握。
行业龙头宝钢股份,目前股价也在净资产附近。
(2)结着·接着辨析:“结着”指带着、凝聚着。
“接着”指①连着(上面的话),②紧跟着(前面的动作)。
例句:官兵们顶风冒雪,破冰开路,手裂了忍着痛不下火线,疲惫了咬着牙干,帽檐上挂着冰,眉毛上霜,渴了咽把雪,饿了啃口干粮,有的主动将棉衣脱下来给受困的群众御寒,有的把自己的干粮分给群众——这是多么真诚!预习思考1.反复吟诵《死水》,把握诗歌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再别康桥》一共分了七节,为这七节各想一个名字,并指出作者在作诗时的心情。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导学案一、导学目的通过学习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写作能力。
二、导学内容1. 诗歌背景•现代诗歌是20世纪末以来兴起的文学风格,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和主题,更加直观、现实和个性化。
•《3.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包括两首现代诗歌:《沁园春》和《画眉鸟》。
2. 诗歌赏析《沁园春》•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的美丽景色,展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慨。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美好。
《画眉鸟》•诗人通过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行为,表达对自然生命的赞美和敬畏。
•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引发读者对自然的思考和感慨。
3. 学习任务•阅读《3.现代诗二首》,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体味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展示个人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三、导学过程1.课前准备:预习教材《3.现代诗二首》,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2.导学引入:介绍现代诗歌的特点和《沁园春》、《画眉鸟》的内容。
3.课堂活动:学生分组阅读诗歌,共同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感受。
4.学习反馈:请学生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思辨。
5.课堂总结: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欲望。
四、课后延伸1.鼓励学生开展现代诗歌创作活动,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和挑战。
2.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展示个人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3.建议学生多阅读现代诗歌作品,拓展文学视野,丰富审美体验。
通过学习《3.现代诗二首》,学生将更加了解现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热情。
希望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尽情徜徉,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好体验和启迪。
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现代诗二首》导学案的内容,希望能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激情。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7篇《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查阅字典,会认、会写本课“坦”、“崎岖”、“翔”、“寂寞”等生字,掌握“劲”这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写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亲身感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充分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训练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交流名言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鉴赏诗歌,体会这首诗歌的意境美,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正确人生态度。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我们通过《大自然,你好》认识了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认识了盲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
她们的生活有太多的不如意,但是在她们的行动和文章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乐观。
希望这节课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确: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
(板书:生活)先学第一首《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简单介绍汪国真。
(汪国真,祖籍福建厦门,1956年出生于北京,他的诗清新、美好。
既蕴含丰富的感情,又富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受到许多青年人的喜爱,他的诗集曾三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
二检查预习1、自读课文,然后指名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2、人读生词并理解3、造句练习。
三、品悟诗情。
1.生活是什么?诗中用了四个词告诉了我们,下面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来。
找出后板书:平坦崎岖幸福不幸师:生活之旅,并非一种风景,有平坦,有崎岖,既有幸福,又有不幸,那么我们应怎样走向生活呢?(微笑着走向生活)2.学生自读自悟。
师:诗人采取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崎岖和不幸,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请大家再读这首诗,找出有关语句,勾画感受深刻的地方,适当写下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倾听。
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上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别:评价:《现代诗歌两首》导学案主备:赵宏凤审阅:贺娟审批:【学习目标】1声情并茂地朗读和背诵。
2体会诗人深沉浓烈的情感。
3理解诗歌中意向的内涵。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朗读两首诗,读准字音,语述适中,读出感情。
2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首诗的相关知识。
3借用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在课本上画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4运用双色笔自主完成。
注意书写,独立思考。
【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闻一多(1899——1946),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被称为他的三重人格。
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代表作《红烛》《死水》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2写作背景《也许》《也许》是作者用来悼念自己早夭的女儿立瑛,最早发表在1925年7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原诗题为《也许(为一个苦命的夭折的少女而作)》。
1926年秋天,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到上海任教。
不久其妻和女儿患重病。
他匆匆赶回,女儿却因病情加重,不幸死亡。
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他安葬了爱女,就写下了这首诗。
《再别康桥》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
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
7月底的一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哪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
直到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第一课时《也许》导入新课【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夜鹰()咳嗽()蝙()蝠拨拨()撑()荫()庇()护咒()骂2解释词语庇护:3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我的疑问】【合作探究】1诗人以“也许”为题而且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也许”,结合具体诗句思考“也许”中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两首现代诗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结构,把握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深层寓意。
2、难点(1)理解诗歌中较为抽象和隐晦的表达。
(2)引导学生将诗歌的鉴赏方法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课时对两首现代诗的初步了解,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诗歌的题目、作者以及大致内容,从而顺利导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诗歌精读1、分小组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的意象,探讨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意义和所营造的氛围。
以《____》为例,诗中“____”这一意象,象征着____,给人以____的感受。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讨论《____》中其他意象的作用。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用词、修辞手法等方面入手,体会诗人语言的精妙之处。
比如,“____”这个词用得十分精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___。
4、探究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段落划分、开头结尾的处理等,思考结构对诗歌表达的作用。
(三)情感体悟1、组织学生深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诗人的背景和创作时代,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意义。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
2、比较两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引导学生从情感的强度、深度、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四)诗歌创作1、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尝试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可以给定一个主题,如“春天”“梦想”等,让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创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交流。
教师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修改建议。
(五)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诗歌的意象、语言、结构、情感以及诗歌创作的方法。
《中国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合集五篇)第一篇:《中国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中国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了解冯至和穆旦两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两首诗的内涵。
二、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区分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不同表现手法,以及中国现代诗对西方诗歌艺术的借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尤其是他的十四行诗,特别得到读者的喜爱。
穆旦被誉为“用身体写作的诗人”,他的诗表明中国新诗与世界诗潮开始了同步的演变与发展。
他们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们的诗。
二、鉴赏《你说,你最爱看这原野里》1简介冯至。
请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介绍,教师补充。
冯至(1905—1993),现代作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河北涿县人。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对诗歌发生兴趣,开始新诗创作。
1923年起先后参加和发起组织浅草社和沉钟社,编印《沉钟》杂志和《沉钟丛刊》。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在哈尔滨和北平从事教学工作。
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
冯至在20年代以创作抒情诗著称,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30年冯至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
同年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
1935年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直到抗战胜利。
其间出版的诗集《十四行集》,利用外来形式创造现代新诗,表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着的诗意和哲理。
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至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并坚持创作,还多次出国访问,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担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职。
《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导学案自主梳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酵成( ) ②漪沦( )③残羹( ) ④翡翠( )⑤罗绮( ) ⑥青荇( )⑦长篙( ) ⑧漫溯( )⑨沉淀( ) ⑩笙箫( )⑪揉碎( ) ⑫似的( ).辨形组词①(\\(,))②(\\(,))③(\\(,))④(\\(,))⑤(\\(,,))⑥(\\(,)).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①罗绮:②漪沦:③剩菜残羹:④寂寞:.近义词辨析()彷徨·徘徊辨析:“彷徨”指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徘徊”指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疑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例句:股亦步亦趋地跟随外围市场,充分说明国内投资者心态的迷茫和,已经失去了对方向的把握。
行业龙头宝钢股份,目前股价也在净资产附近。
()结着·接着辨析:“结着”指带着、凝聚着。
“接着”指①连着(上面的话),②紧跟着(前面的动作)。
例句:官兵们顶风冒雪,破冰开路,手裂了忍着痛不下火线,疲惫了咬着牙干,帽檐上挂着冰,眉毛上霜,渴了咽把雪,饿了啃口干粮,有的主动将棉衣脱下来给受困的群众御寒,有的把自己的干粮分给群众——这是多么真诚!预习思考.反复吟诵《死水》,把握诗歌的大意。
.《再别康桥》一共分了七节,为这七节各想一个名字,并指出作者在作诗时的心情。
文本探究探究点一意象.如何理解《死水》中的“翡翠”“桃花”“罗绮”及“云霞”等形象的象征意义及构思的作用?.《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此诗的意象分别是哪些?诗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用意?探究点二表达技巧.《死水》是如何体现闻一多先生新格律诗创作“三美”主张的?.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再别康桥》。
探究点三主题.“死水”象征什么?.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写法探究象征手法[文本回顾] 《死水》以一沟死水象征那个粘滞的流不动、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
[技法点拨] 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象征手法,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其他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如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技法运用] 请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片段,抒发某种生活的哲理。
答案自主梳理.①à②īú③ɡēɡ④ěì⑤ǐ⑥ìɡ⑦ɡā⑧ù⑨à⑩ēɡ⑪ó⑫ì.①翡翠斐然成章②火焰陷害③恳切开垦④翘起翅膀⑤罗绮涟漪倚仗⑥艾蒿篙头.①有彩纹的丝织品。
②水上的波纹。
③吃剩下的菜汤和饭食。
④.孤单冷清。
.清静,寂静。
.()彷徨徘徊 ()接着结着预习思考.全诗共节。
第节,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
绝望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
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第节,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
第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
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小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
第节,诗人在前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
.挥手作别云彩图——难舍难分河畔金柳倒影图——欢喜与眷恋青荇水底招摇图——更加欢喜与眷恋榆阴浮藻清潭图——眷恋撑篙漫溯寻梦——感情达到高潮黄昏夏虫沉默——情绪低落招手惜别云彩——难舍难分文本探究.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绮”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菌,“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
可见,死水的“华美”,处处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这些意象的共同特征就是绝望、无生气。
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
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
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丑越写得美,越能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人,温润可亲。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是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探究点二.闻一多先生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在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死水》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漪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驰;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绘画美。
诗歌在语言上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音乐美。
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节奏感强,具有旋律美。
具体说来: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
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
()建筑美。
诗歌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探究点三.一般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康桥的风光是十分优美的,诗人称康河为“全世界最美丽的一条水”。
在诗人对康桥的眷恋里,饱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这种热爱与向往不是—般人的游山玩水,而是诗人性情与大自然深深的契合。
康桥世界的自然风光滋润着诗人的心灵,一次次地给诗人带来欣喜和快乐;同时也一次次地抚平诗人心头的创伤,荡涤去了诗人的“苦痛,烦闷,拘索,枯燥”。
所以诗人对康桥的描写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撷取了最具典型意义的几样景物(不是标志性建筑),遗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构筑了几幅色彩斑斓、对比柔和的画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荡漾,水草摇摇;潭映彩虹,浮藻如梦;星落清泉,斑斓多姿……这里看不到车水马龙,听不到嘈杂的市声,完全是一片幽美迷离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几个片断。
就连诗人也仿佛踮着脚尖走路,来去无声,但对大自然的一片痴心却早就融入到这优美的景色之中了。
诗人把大自然看成人类的母亲,“我们是永远不能独立的。
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抚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然的人们”。
难怪诗人在别离之际要感到惆怅了。
诗人以至美至纯的诗句,表现出了自己对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向往与守护。
写法探究略《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导学案一、基础知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蔚蓝(è) 青荇(ìɡ) 干燥(à).酵成(à) 峭岩(à) 侵蚀(ī).诅咒(ǔ) 罗绮(í) 懊丧(à).呻吟(í) 含蓄(ū) 踟蹰(í).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句是(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辫桃花。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如果青蛙奈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下面六组诗句构成复句关系,将它们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来审视,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②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③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④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⑤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⑥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①③⑤②④⑥.①③⑥②④⑤.③④⑤①②⑥.③④⑥①②⑤.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艺术家能把自己心灵的创伤和对社会现状的痛苦感受毫无顾忌地倾泻出来,靠的是以艺术来直接表达的。
.防治甲型流感的最好方法,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进行适量的运动,增强自己的抵抗力,并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不要去空气欠佳的地方。
.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二、文本阅读阅读闻一多的《死水》,完成~题。
.诗中的“破铜烂铁”变成了翡翠和桃花,“剩菜残羹”泛出了罗绮和云霞;死水变成了一沟绿酒在冒泡沫……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诗的首尾呼应,反复强调“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文中的“死水”有何象征意义?答:三、类文阅读.对下面的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关于犹大(节选)邵燕祥我只想看一看,五百年前画下的犹大面目,他是真的惊慌失色还是脸色都不改,我所见过的犹大们,当耶酥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的时候,不但没有羞愧,而且格外地义愤、忠诚、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