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改变物体沉浮
- 格式:ppt
- 大小:669.50 KB
- 文档页数:21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教案——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构思:沉和浮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现象,但是他们有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作的轮船为什么能浮起来?有的树叶飘在水面上,有的树叶却沉下去等等问题,《改变浮和沉》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沉浮现象进行观察,在认识矛盾冲突中和问题的驱使下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问题来开展教学的。
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变化的过程,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合作学习。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乐于探究与发现物体奥秘的欲望,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1、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2、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
3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探究活动流程:一、:引入1上节课我们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节课继续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拿起一个小玻璃瓶)这是什么?2推测(把小玻璃瓶放入水中,手按在玻璃瓶上)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有的学生猜测是沉的,有的学生猜测是浮的,老师把手放开,小玻璃瓶浮上来了。
)3推想: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1:把里面灌满水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
(课堂实录:当一位学生说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其他学生马上就提出异议)(装空气就不行啦!(点评:这时学生说法不一,但都在开动脑筋想方法,也就是运用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玻璃瓶子”的沉和浮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出发理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案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2、知识目标:知道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3、情感目标:体会“做中学”的探究乐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借助漂浮物、改变物体形状、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学方法:实验发现法、观察记录法、归纳概括法、讨论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槽、烧杯、橡皮泥、鹌鹑蛋、食盐、“潜水艇”、药匙、卫生筷、泡沫块。
2、学生准备:水槽、烧杯、橡皮泥、鹌鹑蛋、食盐、螺母、“潜水艇”、纸巾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今天初次见面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位好朋友,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螺母和铁盒子),如果我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怎样呢?2、(师演示)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3、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板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螺母和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1、学生讨论、交流:你们有什么办法使沉在水中的螺母浮起来?2、同学们想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这些办法行吗?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实验试一试)。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
5、小结:谁来说说,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螺母浮在了水面上?(板书:借助漂浮物)泡沫和吸管它们有什么特点?介绍:像泡沫、塑料排筏这样能漂在水面上并能随水一起流动的物体我们叫做漂浮物。
6、提问:看来刚才这个问题对于同学们来说太轻松了,下面老师给同学们出个更难的,你们敢挑战吗?同学们平时一定喜欢玩橡皮泥,把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呢?(师演示)不借助任何物体,你能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吗?请你开动脑筋,把你想到的方法与小组同学交流。
第一单元《沉与浮》知识点总结1、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实心),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没有关系(即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的情况下,的物体的物体容易沉;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4、潜水艇的原理是靠实现上浮和下潜。
5、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的托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
7、当泡沫塑料块时,它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8、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也就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
9、阿基米德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即:。
10、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时,会;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它受到的重力时,会。
11、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
12、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当液体中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13、死海淹不死的原因是。
为什么叫死海?因为。
14、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
一般情况下,,其产生的。
,其产生的。
15、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在液体中;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在液体中。
16、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所以。
17、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答:。
18、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答:。
1、生活中的许多物体如()、()在水中是沉的,()、()在水中是浮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实心物体,改变它们的()、(),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变。
2.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体积大小相同时,()容易浮,()容易沉。
轻重相同时,()容易浮,()容易沉。
章节测试题1.【答题】以下方法中,改变物体的(),不能改变物体沉浮状态。
A.自身的重量B.体积C.颜色【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解答】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大小,所以体积大和重量大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反而体积小和重量小的容易下沉。
而物体的颜色,与其在液体中排开的体积没有关系,故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答题】把下面三个一样的瓶子放在水中可能会出现悬浮的是()。
A.装满沙的瓶子B.装有半瓶水的瓶子C.空瓶子【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的概念。
【解答】悬浮就是这个物体可以随意停留在液体中的任意深度。
触底时对容器底没压力,上浮时不露出液面。
当体积一定时,物体在水中的悬浮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就越容易下沉。
本题三个瓶子是体积相同,装满沙子的瓶子的重量>装有半瓶水的瓶子>空瓶子,所以装满沙子的瓶子应沉下去,而空瓶子漂浮在水面,只有装有半瓶谁的瓶子悬浮着。
3.【答题】我们会想出一些办法让潜水艇在航行中沉浮自如,这与()有关。
A.改变轻重B.改变高低C.改变大小【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解答】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只是由于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重量增加,就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变轻,就开始上浮。
4.【答题】要使浮在海面上的潜水艇下沉,正确的方法是()。
A.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注水,以增加潜水艇的重量B.从潜水艇的压载舱排水,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C.把潜水艇的压载舱抛弃,以减小潜水艇的体积【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潜水艇应用了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的原理。
【解答】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五年级科学实验题一、实验名称:物体的沉浮实验目的:观察物体的沉浮实验材料: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实验一:取小石头、木块、橡皮、针等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把水槽放在展台上,从袋中取出泡沫、回形针、萝卜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2、把小石块、橡皮、泡沫块、萝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实验结论:木块、塑料、泡沫在水中是浮的;小石头、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二、实验名称: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实验目的: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材料:水槽、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型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一套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一套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小瓶子、潜水艇实验过程:实验 1.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体积大小有关系吗?实验2、按轻重顺序排列七种物体,再标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有关系吗实验结论: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三、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目的橡皮泥排开水的体积实验材料水槽、水、塑料、小刀、泡沫、橡皮、萝卜、曲别针等各种材料实验过程实验一:找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
实验二:1、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用上面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即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橡皮泥就能浮在水面上。
2、取一个量杯,装入200毫升的水,记录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实验结论1、实心橡皮泥质量不变,形状改变,体积也不变,橡皮泥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橡皮泥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四、实验名称造一艘小船实验目的比较哪种船载物多实验材料水槽、若干橡皮泥、若干垫子、玻璃弹子、有关图片实验过程一、准备 1.决定造一艘什么船;2.准备需要的材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浮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常见的力第11课时《浮力》,主要介绍了浮力的概念和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理解浮力的作用和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并通过实验设计和观察,进一步加深对浮力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a. 理解浮力的概念,即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b. 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如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b.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b.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精神。
三、学情分析: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他们对物体的沉浮状态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还不清楚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浮力的作用,以及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教学难点:设计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的实验。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用一个水杯和一块小塑料片进行演示)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重力对物体的作用,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力,它可以让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
你们知道是什么力吗?学生A:浮力!教师:非常好!就是浮力。
让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
我用一个水杯装满水,然后放入一块小塑料片。
你们猜浸入水中的塑料片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B:塑料片会浮起来。
教师:没错!让我们看一下。
(教师将塑料片放入水杯中,观察塑料片的浮力现象)教师:你们看到了吗?塑料片浮在水中,这就是浮力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2、概念讲解(教师展示实验器材:不同材质的物体、容器、水和天平)教师: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将研究两个因素对物体沉浮状态的影响。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浮力》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浮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本课是《力》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最难的一课。
在地位上,本课和前面三节课是并列状态,没有明显的递进关系。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揭示概念,感知浮力。
包含两个活动∶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状态,引出浮力概念;活动二,根据测力计的变化发现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这一部分是认知层面。
第二部分,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让学生先预测他们的沉浮状况,在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一些可能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在通过改变小球的质量,发现质量大的往下沉,质量小的往上浮,从而得出相同大小下,质量影响物体沉浮这一结论。
第三部分,先让学生综合应用。
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为实践层面。
二、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力与运动》、《弹力》、《摩擦力》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认识力的方法,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到弹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影响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已经具备的这些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引导学生探究影响物体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实验前要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要点,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和及时地记录,为高年级的实验设计与探究做好准备。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仍然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但也逐步对一些问题有理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引导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通过推理发现事物背后的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浮力,说出浮力的定义,并发现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小学科学教学实验教具和实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一、教材实验内容《改变浮和沉》一课中为探究改变浮沉的方法安排了几个实验:(1)向小瓶中装沙,让浮着的小瓶沉下去;(2)把塑料泡沫和铁块绑在一起,让浮着的塑料泡沫沉下去;(3)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牙膏皮展开,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4)向水中加盐,使下沉的鸡蛋浮上来。
实验1和2旨在让学生明白给物体附着下沉的物体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实验3旨在让学生明白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该结论实际上是错误的);实验4旨在让学生明白改变液体的比重,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二、教材中的实验教具和实验方法的不足之处1、学生在实验中要多次从水中取出物体,导致实验桌上水很多,弄湿课本和实验纪录。
2、实验用品太多,操作太复杂,学生大多无从下手,常常乱做一气,不知所以。
3、实验变量很难控制,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或实验失败,出现错误结论。
例如:实验1中沙的用量太少,小瓶仍然会浮在水面上,沙的用量学生要多次尝试,用时会很长;实验2中学生如果取的泡沫太大,附着铁块后,仍然浮在水面上;实验3和实验4中学生改变了橡皮泥和牙膏皮的形状后,因为体积改变的太小或体积没有改变,橡皮泥和牙膏皮仍然会沉入水底,还有的学生认为改变形状后会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和牙膏皮上浮;实验4中学生向水中加盐后,因为盐溶解的太慢,加上水槽太大,既造成了食盐的浪费,现象又不明显。
4、这些实验不能为后面探究潜水艇自由沉浮创造条件。
三、实验改进的依据我们知道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取决与物体重量和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下,即:G物>F浮物体下沉G物<F浮物体上浮G物=F浮物体悬浮因此改变物体的浮沉要从两个方面:改变物体的重量和改变物体所受的浮力。
改变物体所受的浮力要两个方面:一是改变物体的体积,体积变大,浮力增大,体积变小,浮力减小;二是改变液体的比重,液体比重增大,浮力增大,液体比重减小,浮力减小。
教学参考中改变物体的形状会改变物体沉浮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物体的形状改变,有时并不能改变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应该是改变物体的体积。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课堂实录一、设计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和学具,并通过课前的实物导入、课中的录像介绍、课后的游戏探究等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品味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实验探究过程。
2.使学生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主要方法。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点通过对几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主要方法。
四、教具准备:小玻璃瓶、浮标、水槽、夹子、小石头、橡皮泥、泡沫塑料、塑料笔帽、小木片、吸管、钉子、滚珠、沙粒、铁丝、矿泉水瓶、抹布等。
五、教学过程:(实录)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模型,你们看它是什么?(出示潜水艇模型)生:潜水艇。
师:关于潜水艇的内容,你们知道哪些?生:我知道潜水艇上面有一个很厚的玻璃镜。
生:我知道潜水艇既能浮在水面,又能潜入水底,还能停留在水中。
生:我知道潜水艇是用来打仗的。
生:我还知道潜水艇中有一个能进水和排水的开关。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那么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沉又能浮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学习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板书课题)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小客人,它是谁?(出示小玻璃瓶)生:小药瓶。
师:如果把它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生:浮在水上。
生:沉入水底。
生:浮在水中。
师:放入水中试一试,(教师演示)师:怎么样?生:哇,浮在水面上。
师:你能使浮在水面上的小玻璃瓶沉下去吗?生:能。
师:现在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各小组讨论一下,看一看哪一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并把它记在报告单上。